09.10 存款增速跌至“谷底”,錢都去了哪兒?

近年來,銀行吸儲困難,存款增速面臨“滑鐵盧”。今年6月,我國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同比增長8.4%,跌至近40年來的“谷底”。央行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7月末,全國住戶存款餘額約為68.4萬億元人民幣。若按14億人口計算,中國人均存款餘額不到5萬元人民幣。銀行存款“滑鐵盧”了?錢都去了哪兒?

【原因】

投資理財、高房價成存款增速放緩主因

首先我們需要認識到銀行存款的增長,也像經濟增長,達到一定規模以後,增速會放慢,而不可能永遠保持高速增長態勢。但是,從我國目前出現的存款增速放緩情況來看,顯然不完全是存款規模達到較高水平的體現,而存在一些客觀因素和主觀問題,導致存款增長速度有所放緩。

很顯然,居民儲蓄存款下降,是導致存款增速放緩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數據顯示,2018年4月份居民存款大幅下降1.32萬億元,創下單月最大降幅。其中工農中建四大行個人存款較3月末下降9209.86億元,佔存款下降總額的77%。雖然此後止住了跌勢,但反彈乏力,7月份居民存款環比仍減少0.4%。

由於我國是一個高儲蓄率國家,居民儲蓄也一直被認為是保障金融安全、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特別在應對全球金融危機衝擊中,居民儲蓄髮揮的作用很大。但是,從近年來居民儲蓄的實際增長來看,由於受房價上漲、教育醫療等方面支出增加、各類理財產品增多、互聯網金融逐步發展、居民消費升級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居民儲蓄也出現了增速放緩、儲蓄率下降的現象。

特別是房價上漲,不僅讓居民儲蓄受到很大影響,居民正常消費也受到不小的影響。加上非法集資、傳銷等行為比較猖獗,也從一個側面轉移掉了一部分居民儲蓄存款。即便規模有限,也是必須重視的因素。

而隨著金融監管力度的不斷加大,銀行不規範性存款明顯減少,也一定程度上導致存款規模下降。企業為了應對檢查等經常出現的公款私存等行為,也基本得到遏制。因此,在不規範存款方面,已經得到了較大改善,繼而對銀行的存款產生一定影響。

同時不能忽視的是,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互聯網金融、電商等的迅速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許多銀行存款。不止是年輕人,一些原本主要依靠銀行卡、現金等完成支付行為的中老年客戶,如今也都在使用微信和支付寶,客觀上也使得銀行存款的數量減少。

銀行存款增速放緩,對銀行帶來的壓力較大。因為,銀行主要是靠存貸息差維持運行的。尤其在資管新規出臺以後,銀行來自於理財等方面的業務會受到更多約束與限制,收入來源會減少,就更加需要通過擴大存貸款業務增加收入。存款增速放緩,必然會對銀行的貸款業務帶來影響。因此,銀行為了多攬存款,幾乎都用上了“高槓杆”。但是,由此帶來的存貸利息差縮小,要麼銀行自己承受,要麼把負擔轉嫁給企業,不管哪種方式,都不是什麼好現象。

銀行存款增速放緩,或是一個趨勢性問題。但是,今年以來的增速放緩,存在一些客觀因素。當這些因素消化以後,特別是資管新規的全面實施和個人所得稅政策的調整,都會對銀行存款增長產生積極影響。只是,這些影響也會伴隨著存款規模的不斷增長逐步消失。從整體上講,銀行存款增長的速度會放慢,會逐步與經濟增長與居民收入增長等相適應,而很難持續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

□譚浩俊(財經評論人)

【風險】

居民熱衷投資需警惕“高槓杆”風險

國人歷來有重視儲蓄、勤儉節約的傳統。那麼,家庭儲蓄降低意味著什麼?居民手裡的錢都跑去哪裡了?近幾年與居民低儲蓄同時出現的,是家庭高槓杆,後者是造成前者的重要原因。那麼,當居民高槓杆與低儲蓄並存,這也是一種值得重視的金融風險。

近幾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有所放緩,是導致居民存款增速放緩的重要原因。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6%,同比回落0.7個百分點。而房地產市場持續火爆是低儲蓄的最大原因。

當前100城房價已保持連續11個月超過1.2萬元的均價水平,房價上漲的城市數量是在增加的。簡單做個平均,大概每月有70%比例的城市房價是上漲的。近幾年,很多中小城市房價起來了,很多都是翻倍上漲。

房地產火爆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很多人將買房當做一種投資行為,當做一種增值保值的手段,而不屑於傳統的銀行儲蓄。與2008-2015年房價波動週期相比,本輪房價上漲週期中,新進入購房者的購房目的已由滿足剛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為主,向投資性需求為主發生根本性轉變。投資型購房行為佔到一半以上。

從更為直接的購房目的看,過去十年內,剛需型購房比例逐年下降,改善型購房比例穩步上升,投資型購房比例則快速上升,這一趨勢在最近三年表現得尤為明顯。投資型購房佔比,今年一季度已達到50.3%,改善型購房佔比也上升到17.8%。投資型購房行為佔到一半以上的原因,是投資渠道狹窄,居民把房產當財富保值的首選目標。

在投資型購房行為興盛的同時,居民住房個貸增長明顯。銀行半年報數據顯示,國有大行房地產貸款投放規模仍居高不下,尤其是上半年三四線城市的個貸增長明顯。建設銀行上半年個人住房貸款餘額45012.16億元,較去年末增加2881.49億元,增幅6.84%。

有一個數據,現在對於居民來說,個人資產的三分之二左右是房地產;對於銀行來說,直接和間接與房地產相關的貸款佔據貸款比例的40%甚至更高。中國社科院此前發佈的《中國住房發展報告(2017-2018)》顯示:截至2016年底,中國居民購房抵押率升至50%,已經接近美國2007年次貸危機爆發前的水平。該報告還認為,中國家庭在金融機構的負債以消費性貸款為主,約佔居民負債的2/3,大約是經營性貸款的2倍。而在消費性貸款中,以住房貸款為主的中長期貸款佔八成左右。

由於投資渠道相對狹窄,許多家庭願意承擔高房貸,從而導致房價與收入差距不斷擴大,而部分居民只能依靠更多的按揭貸款來購買房屋,客觀上也推動了居民槓桿率的升高。因此,網上流傳月掙3萬還過著月工資3000的生活,住在高檔小區和別墅裡吃榨菜。當高房貸與低儲蓄並存,不得不引起警惕。美國2008年債務危機,就是因為它的居民開始負債。適當的債務率有助於經濟的發展,但是較高的槓桿率和低存款,則意味著抵禦風險的能力在下降,存在潛在的金融風險。

□朱邦凌(財經評論人)

【影響】

家庭存款“滑鐵盧”映照80後財務壓力

數據顯示,今年6月,我國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同比增速跌至40年來的“谷底”。

中國是一個儲蓄大國,我國的居民儲蓄率保持了幾十年的強勁增長。居民儲蓄的高增長保證了我國商業銀行的平穩運轉,銀行能夠向實體經濟持續提供金融支持,保證了各類企業的資金需求。如果大量居民不再選擇儲蓄,意味著商業銀行“頭寸”的減少,這對於經濟運行將產生什麼樣的影響,自然值得關注。

居民儲蓄增速走低,利空商業銀行。長期高速增長的居民儲蓄則為這種收入來源各大銀行提供了穩定的基礎。在儲蓄利率市場化之前,商業銀行的存貸款利息由央行統一規定,各家銀行之間的競爭不可能充分展開,使得我國商業銀行的競爭因子先天不足。在存貸款利息市場化之後,各銀行確定的存貸款利率有了差別,但兩者之間普遍具有較大的差距,因此由息差所帶來的收入一直是銀行的主要利潤來源。儲蓄增速下降,甚至有人不再儲蓄,直接威脅到銀行利潤的穩定性。

但放在全局性的場域來看,居民儲蓄增速減緩不見得就是壞事。我國長期以來的儲蓄高增長是多方因素作用的結果,包括居民收入增長較快、東方民族勤儉節約重視財富積累、金融市場開放度不夠、缺乏理財渠道等。

目前出現的儲蓄增速減退,一方面表明居民理財渠道已有所拓寬,老百姓參與其他投資渠道後導致儲蓄分流。但更重要的一個方面是,隨著以80後為代表的年輕人組成家庭,揹負著上一輩人基本不具備的財務重擔,住房、子女撫育等大額支出,使他們很難有餘力參與到儲蓄中去。家庭存款大幅下降,其中年輕家庭為重要組成部分。由此,我們應該看到的是,已經成為社會主體的年輕家庭揹負著沉重的財務壓力,這種狀況正在對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居民財富結構,特別是儲蓄的構成產生影響。

當然,在互聯網興起以後,新興的網上理財對很多激進型居民產生很大誘惑,這導致一部分儲蓄分流到了投資市場。但是,最近一兩年頻繁出現的互聯網金融的亂象提醒居民,互聯網金融理財風險很大,居民投資需謹慎。

目前,居民儲蓄增長的走勢並沒有改變,為銀行提供了安全保障,也為貨幣政策提供了順利施展的基礎條件。但增速減退仍需高度關注,對於我國的銀行來說,應該從這種趨向中看到風險,加緊進行機制改革,拓展新的業務方向。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大門進一步打開,外資銀行等將逐漸進入中國,中資銀行面臨全新的競爭,依靠存貸款息差來作為利潤支撐的路會越走越窄。中國的銀行只有奮起改革,才能在這種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周俊生(財經評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