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1 都兰县:筑梦路上的哈西娃人

青海新闻网讯

黄墙红瓦红屋脊,一栋栋农家“小别墅”矗立在广袤的枸杞田边。都兰县宗加镇哈西娃村的“美”是那么醒目。统一规划的楼房,四通八达的硬化路,以及洋溢在每个村民脸上的笑容。

1改革风起云涌

在宗加镇哈西娃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温国忠的记忆中,十年前,哈西娃村还是一个藏在戈壁滩里的贫瘠小村,村子零星分布一些低矮的干打垒土房,串户路也坑坑洼洼只要下雨就都成了稀泥路。

温国忠说:“十年前我们的人均收入是1843元钱,在全镇是最低的,我觉得很丢人。”

自然的原因,戈壁滩上的草就像被风沙给抑制住了,总难冒出头来。畜牧业为主的哈西娃村望天吃饭,收入一直不温不火。每个牧民在困境中体验着孤独无助。

前些年有些村子两委不力、党建基础不牢,一度成为基层党建的软肋。村两委班子成员,要么在外面另有生意兼顾,要么对村里发展推动不力,都只勉强干满一届。有问题不可怕,看到问题就要下决心解决。

宗加镇党委副书记张庭栋说:“筑牢堡垒,核心就是选对村支书。村支书既要有能力更要有担当,既要有魄力还要有耐力。在复杂的利益诉求面前,既能顾全大局,还得能忍受住委屈。”

按此要求,2008年,一直是村里经济能人的温国忠走马上任,成为如今的哈西娃村党支部书记。温国忠等5名新当选的村干部决定选择自己的命运,选择前途,选择生活,选择同步小康的发展方向!

温国忠说:“十年前,我们就在这个小房子里开会,班子成员在讨论怎么发展,我作为一个村支书,有很大的责任,但是我们的两委班子,也有责任,也负起这个责任。”

温国忠上任后,接连抡出了“三板斧”。首先,恢复了党支部会议和党员活动,让全村的党员干部统一了思想,增强了信心。其次,收回村集体土地上沿街铺面的经营权,为下一步村集体发展奠定物资基础。三是针对党员,提出只要涉及村子发展大计,村支部会议上就“不怕红脸,不怕翻脸”。

温国忠说:“要决定的时候,必须要吵吵闹闹。为啥,我们把心里的话全部掏出来,要给大家知道,到底我们在干什么,一个村子发展起来,没有一个强硬的班子,根本就发展不起来。”

宗加镇哈西娃村老书记、党支部成员更登说:“我们蒙古人常说,团结就像老鹰身上的羽毛,排列的越整齐,越紧密,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无规矩不成方圆,无五音难正六律,村干部要去凝聚党心民心,去建设风清气正的党风,最终去带动集体经济的壮大和乡风民俗的再造。

“我们村委班子出去为村办事,我的钱我们自己掏,从来没有在村上报过一分钱。”都兰县宗加镇哈西娃村村委委员永红说。

正如都兰县委组织部部长叶万福所说,哈西娃村的支部里,公心要大于私心,公心大了以后,我们所有的党员干部,就有一个同心,有一个协力的过程,这样能够推动整个班子的组织建设。

用时10年,哈西娃村党支部带领广大群众把戈壁滩昔日贫困的小村庄,变成了一颗璀璨的明珠。村党支部一班人深深悟得一个道理:“没私心,才能得民心。”

2众手绘就千秋业

随着同步小康建设进入倒计时,地处柴达木盆地最低点的哈西娃村,正全面精准施策,蓄力破茧成蝶,探索出一条条脱贫致富新路径,昔日落后贫困的小山村彻底摘掉了穷帽子。

团结问题解决了,但与发达地区比,温国忠深深地感受到村两委班子成员缺少“敢闯、敢冒、敢试”的勇气。为此他把村两委班子成员请到几十公里外村子最边缘小山上,看着乘坐的面包车绝尘而去,温国忠说:穷没有出路,今天我们一起背水一战。

村是中国最基层、幅员最广的地方,缺集体经济,村就涣散了,社会就会缺乏坚实的基础。村两委一班人意识到眼下最重要的事,不在于办什么厂,而是要把村民重新组织起来、凝聚起来,靠集体的力量抱团发展。

“哪个村党组织凝聚力强,党员发挥作用好,村上发展态势好,我们不光要点赞,更要给他顶”宗加镇党委副书记张庭栋说。

在农林部门的技术、资金支持下,辛勤的汗水换来了硕果累累。紧接着,哈西娃人从诺木洪农场承包了40.87公顷耕地……全村80%以上的牧民掌握了枸杞种植的绝活儿,当年的枸杞收入达到了31万元,村人均收入猛增到了7000多元。

村民青德孟说:“让我们拿牧鞭的手,拿起镢头种枸杞,我们很多村民都不理解。后来温书记找来专家给我们培训,手把手地教我们。枸杞一年比一年长的好,收入一年比一年多,很多村民靠着种枸杞富裕起来,当初我们这些不理解他的人,现在很佩服他。”

更登说:“十年前我们村支部书记的想法和决议,我觉得有点霸道,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全村的老百姓全部富起来了,现在老百姓都认可他十年前的决议和想法。”

开启枸杞产业的主引擎,并不是放下畜牧业这个老传统。村两委结合扶贫政策,引导牧民核减牲畜、以草定畜、划区轮牧,成立了哈西娃村生态畜牧牧业专业合作社、宗加镇哈西娃高原牦牛改良发展专业合作社。

“村委班子有了新思路、新想法,在党的好政策下,整个村子近几年发生了变化很大,富裕起来了。”村民代吉玛说。

金辉矿业是一家国企,企业就坐落于哈西娃村。忙碌的村干部引起了企业领导的极大兴趣。

青海省第六地质矿产勘查院都兰金辉矿业有限公司副院长、副总经理马青岩说:“我们对哈西娃村班子考察过,早晨六点钟去的,他们已经开始工作了,我们也是非常感动,也非常佩服。”

正所谓“瞌睡遇上枕头”,哈西娃村保护生态的理念与金辉矿业的绿色发展理念不谋而合。

青海省第六地质矿产勘查院都兰金辉矿业有限公司副院长、副总经理吕志云说:“下一步我们会继续坚持,办矿一处、造福一方,共谋发展的理念,在环境保护、旅游开发等方面尽到企业应尽的责任,为新时代新农村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哈西娃人认为家乡美丽的山水就是他们的银行,开启这座银行的时候到了!立足有山、有水、有景的自然资源,哈西娃人在生态经济上大做文章。

山上野生牦牛群多了,哈西娃村摸索出发展野牦牛杂交繁殖的新型产业,2014年,合作社的账上仅此一项就实现了40余万元的纯收入;草原上的野蘑菇多了,村里就办起了野生蘑菇加工厂;野生黑枸杞多了,于是注册了“诺木洪”黑枸杞商标;河里的水清了,鱼虾多了,就办起了家鸭野养殖场;靠着亿万年贝壳梁,办起了牧家乐。

村党员吴义兴奋地说:“这个地方是我们的一块儿宝地,我们在这儿淘到了第一桶金。”

3向着幸福出发

走在追梦的路上,哈西娃村人时而低吟浅唱,时而豪迈高歌。牧区要发展,牧民要致富。但致富不是牧区的全部,也不是牧民的满足。哈西娃村也许永远成不了最富裕的“高原第一村”。但是,村两委干部和他们的乡亲们打造的、倡导勤劳致富、团结进取的哈西娃村精神所蕴含的信念和理想,一定是戈壁牧人心中永远的“高原第一村”。

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1981年出生的焦日格图,是土生土长的哈西娃人,2001年考上了大学,这在当时的哈西娃村可是凤毛麟角。看到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放弃在城市里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到家乡当起了村干部。他认为,与其在外面打工,还不如回来干好村里的工作,家乡需要我,我更需要家乡。

原本在西宁工作的阎英能来到哈西娃村打工,则纯属于旅途中的惊鸿一笔。用她的话来说就是:这是一次美丽的邂逅!

村办公室主任阎英回忆说:“从西宁到这里来,我是一个从震撼到感动的过程,没想到戈壁滩上的一个村子,能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

叶万福说:一个村子的发展,要看支部里的党员多不多,年轻人多不多。

哈西娃村变样了:楼多了,村靓了;路宽了、草绿了;商店多了、村民富了,人更精神了……村上富了,总体面貌变了,但哈西娃村对周边其他村少数贫困户从来没有忘记,时刻把他们的冷暖挂在心上。

今年6月,乡干部调研时,发现邻村田格力村五保户吉布吉力玛老人的住房年久失修,已成危房。来到哈西娃村的乡干部无意间谈及此事,哈西娃村两委干部拍着胸脯说了五个字“放心,有我们。”两天后,一座集装箱房屋就矗立在老人旧屋旁,门窗家具一应俱全。

“我们哈西娃村富起来了,不能不管这些老人,这个老人的房子确实是危房,我们看着心疼。”温国忠说。

吉布吉力玛老人说:“今年雨水特别多,自从哈西娃村党支部给我盖了这么结实房子后,让我特别安心,住得特别舒服、特别好。”

截止到2017年底,仅仅用了九年的时间,全村牧民人均收入从不足2000元跃升到3.98万元,村集体经济积累达到350余万元。

温国忠说:“我们原先在草原上露天开会,有段时间在蒙古包里面,后面我们建了一个彩钢房,在彩钢房里开会,后来我想着,哈西娃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起来了,我们要建上一个漂亮的会议室,来讨论我们今后的发展。”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哈西娃将村集体经济收入用在了改善村庄道路、水利设施和村公益事业支出上,连续8年牧民的医疗和养老保险金全由村集体经济支付;从2010年起村里为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放了100元生活补助。投资3000余万元,50套160平方米的二层小别墅基本完工,村民即将入住。

“十年前,我们村委班子的人有个约定,我们要打造高原第一村,过去了十年,这已经变成了我们的信念,目前距离我们的理想还有些距离,但目标就在前方,路就在我们的脚下。”温国忠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