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4 营销其实就是三件事 90%企业做错了


营销其实就是三件事 90%企业做错了

营销二字,近年来被津津乐道。而目前发展中企业中,可能有近90%的企业对营销的认知与战略都存在偏差。

这些企业往往不理解营销的真正含义,还停留在销售层面做营销。他们缺少真正的市场核心竞争力,企业老板每天都是忙着跑马圈地,扩大规模和资产套利,只想要金融现象,而不是市场的“造血能力”。同时,面对移动互联网大浪潮,有些企业也只是把它看作了流量和分销的渠道,并未“取而用之”。

营销≠销售 营销是企业造血能力

营销≠销售。具有营销能力的企业和具有销售能力的企业其最大的区别在于创造价值能力的不同,而创造价值的能力才是判断企业“存活”最佳标准。

一个企业到底是在做营销还是在做销售,最大差别是,销售以产品为载体,而营销以市场和顾客为载体。销售目的是售卖产品,它所关心的是物。而营销关心的是市场和顾客,主体是人。

营销其实就是三件事 90%企业做错了

由此,营销的基本逻辑就是做三件事:

一、核心:理解消费者

比如我们要卖一本书,销售的目标是让顾客排着队来买这本书。但如果转换成营销视角,主体就不再是这本书,而是市场和顾客。营销中将市场和顾客价值作为主体做沟通和策划,让这本书还没开始卖大家就开始期待它,这就是营销。

因此,我们在谈营销时最应该谈论的就是“理解消费者”,同理,要理解消费者就必须回归市场。 换而言之,理解消费者的过程就是产品主与一个陌生人建立关联的过程,让与我们没有关联的人发生关联,就是营销。

对消费者的理解中,有两个关键点极为重要:数据只是趋势,并非最终选择。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了企业主营销的砝码。然而营销是一种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但数据代表趋势,不能代表用户的最终选择,产品的“心理唤起”

能力也至关重要。

其二,平衡个体消费者和群体消费者。获得群体认同感是营销方法的新入口,今天的网红电商就是一个模范样板。因此,企业主要重视这部分人才的作用。

其次,“敌动我不动”。如今产品更迭速度极快,众多企业主为了应对市场竞争对手挑战,往往根据根据竞争对手采取策略。于是出现了这一现象,问他客户需求,他不太清楚,但是一谈到主要对手在做什么,他一定很清楚。

企业主需要转换思维:竞争对手在做什么并非不是企业战略考量的核心因素。关键的是“市场和消费者要交换什么”。在理解顾客,实现客户价值上发力,才是企业营销的生存空间。

二、关键:让顾客“触摸”到

只提概念,不能落实,缺乏行动力,这是众多发展中企业营销过程中的通病。所以,营销必须改变只以理念、概念出现的方式,转为真正落实到行动表达方式。

为何星巴克能做众多咖啡品牌中脱颖而出,正式因为它真正做到理解消费者,并把理念落到实处,通过满足消费者个体价值需求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

星巴克CEO霍华德·舒尔茨探查到顾客内心需求,在繁忙生活里,需要一个除了家和公司以外的“第三空间”。同时,星巴克不只提出了理念,还通过营销的方式让大家真正感知到“第三空间”。

在2.2万家店铺的基础上,星巴克没有把咖啡馆首选在星级酒店里,反而开在机场、商务中心和飞机上。在这些地方,用户正郁闷缺少自己的私人空间。所以,星巴克正契合了用户痛点,就用了一杯咖啡做载体,让消费者真正感知到了“第三空间”的存在。

因此,企业主在做营销时一定只浮于概念,必须要让顾客真正“触摸”到。

三、切入:先在一个有效市场渗透

前文提到,一定要理解消费者,理解消费者必须回归市场。任何一种产品,要想成功推向市场,必要的条件是:至少先在一个市场进行有效渗透。

举例来说,某个市场有100人,一旦该市场有10-20个人开始用,就会形成引爆,其他人跟风开始用。而如果20个100人的市场,每个市场有1个人用,虽然仍有20人在用,但不会形成引爆。那么什么才是一个有效市场?

一个有效的市场,需要满足多重条件。但最重要的是,“市场中的消费者相互参考”,这才是大部分产品企业成功推向市场的关键。

比如一个提供上门维修电脑服务的公司,客户群体聚焦在某几个白领小区,但事实上,小区居民并不会在“修电脑”的问题上,跟邻居交换意见。这就意味着,一个小区有3000个家庭,你可能进入了3000个市场,而非1个市场。而如果在写字楼、工办大楼进行推广,效果则要好得多。

营销其实就是三件事 90%企业做错了

那么,为什么只能聚集一个市场,而不能直接铺开面砸钱呢?

因为没有一家公司能够一次性支付所有营销活动的开支,任何的营销必定依赖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和杠杆力量。这就意味着,任何推广活动,都需要在同一个市场内,经过初始的营销刺激,刺激连锁反应,消费者能够开始变得主动讨论、主动推荐。

随着顾客密度持续增加,达到一定程度后,当每一个新进入消费者都能看到周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购买产品后,就会迎来爆发式增长。

以上就是营销的三条最基本逻辑:理解消费者,落实行动,并从一个有效的市场渗透。通过这些途径,企业才能拥有造血能力,并保持长期内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