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7 明清大寫意繪畫源於他的先創,被人忽略的一代國畫大師

明清大寫意繪畫源於他的先創,被人忽略的一代國畫大師

明清大寫意繪畫源於他的先創,被人忽略的一代國畫大師

宋 崔白 雙喜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崔白既長於花鳥畫,又能作山水畫、人物畫。他在繼承徐熙的基礎上,吸收了宮廷黃氏畫風的精妙之處與院外畫家趙昌、易元吉等人的優點,受到了文人畫藝術觀的影響,最終形成了蕭條、荒寒的藝術風格。這一風格與北宋宮廷流行的極度寫實、富貴豔麗的黃氏畫風相去甚遠,為花鳥畫從宋初色彩斑斕的工筆形態到明清時期水墨淋漓的大寫意形態作好了前期鋪墊。

明清大寫意繪畫源於他的先創,被人忽略的一代國畫大師

崔白的花鳥畫在繼承江南徐熙派野逸畫風的基礎上,又學習和借鑑了黃筌父子的畫風,他吸收和創新了兩種畫風,打破了長久以來宋代畫院對於黃氏之畫風因襲不前的僵局。另外,崔白的花鳥畫與文人畫所追求的觀念相契合,形成了荒寒、淡泊的獨特意境,使得宋代花鳥畫綻放出了新的光彩。

明清大寫意繪畫源於他的先創,被人忽略的一代國畫大師

自唐代邊鸞的折枝花鳥之始,花鳥畫就步入了迅速發展的時期,到五代出現了以黃筌、徐熙為不同代表風格的花鳥畫繪畫體例,呈現出“徐黃體異”“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的繪畫格局和風格。而“黃家富貴”的繪畫風格深得宋代統治者的青睞,成為了宋代院體花鳥畫繪畫風格的主要代表形式,因此,畫家在創作過程中必須依據皇室的審美標準,無法自由表達自己的藝術思想。而崔白的出現使這種院體花鳥畫的因襲守舊之風得以改變,花鳥畫壇呈現出了新的發展態勢和格局。

明清大寫意繪畫源於他的先創,被人忽略的一代國畫大師

崔白,字子西,濠梁人,主要活躍在宋仁宗時期,其藝術造詣很高,不僅工於花鳥翎毛,同時“佛道鬼神、山林人獸無不精絕”,而尤以花鳥畫之成就最高,據宋代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記載,崔白作畫“凡臨素多不用朽,復能不假直尺界筆為長弦挺刃”,其花鳥畫“體制精贍,作用疏通”。

明清大寫意繪畫源於他的先創,被人忽略的一代國畫大師

在董逌的《廣川畫跋》中亦有記載道:“崔白作蟬雀,近時為絕筆”,可見其花鳥畫在當時的影響之大。

明清大寫意繪畫源於他的先創,被人忽略的一代國畫大師

宋代《宣和畫譜》中對於崔白畫作的名目記載繁多,有241幅,遺憾的是儘管有如此多的畫作名目記載,現今流傳於世的崔白畫作品卻寥寥無幾,其主要代表作有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寒雀圖》和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雙喜圖》《蘆雁圖》《竹鷗圖》《枇杷孔雀》等。

明清大寫意繪畫源於他的先創,被人忽略的一代國畫大師

崔白的花鳥畫有著鮮明的藝術風格,一方面,他既繼承了徐熙野逸風格中的寫意精神,又吸收了黃筌畫風中的嚴謹態度,另一方面,崔白在繼承兩者的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創作風格,創造出工寫相間的筆墨特點,同時融入自己的藝術思想,最終形成了荒寒、蕭條的意境。

明清大寫意繪畫源於他的先創,被人忽略的一代國畫大師

崔白的花鳥畫表現出的是對於筆墨線條的靈動飄逸的追求。如在《雙喜圖》中,崔白將筆墨運用以半工半寫的樣式呈現出來,線條抑揚頓挫,富有節奏與動感,用墨有濃有淡,在保證形象準確的同時,增加了用墨色的隨意性。畫家對鳥的翎毛的描繪,以及對枯枝、竹葉、蘭葉的線條運用上,都用十分有力的線條勾勒,而對於襯景的坡石、樹幹等又運用一種較為粗放的線條繪出,筆鋒頓挫,動感十足,毫無滯板之氣。再如,在寒雀圖》中,崔白描繪的是九隻不同姿態的麻雀,或棲息於枝幹上,或盤旋空中欲落枝,他是用一種較為活潑的筆觸對寒雀進行描繪,給整個畫面帶來一種靈動之趣。

明清大寫意繪畫源於他的先創,被人忽略的一代國畫大師

崔白憑藉對前輩的借鑑吸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他不僅僅是將疏闊之性融入到創作中,更重要的是他的花鳥畫無論從筆墨形式上還是意境的傳達上都有著很大的進步和突破。他將宋代花鳥畫從“黃家富貴”之體法程式中解放出來,對後世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他的畫作中所呈現的蕭瑟、蒼涼、淡泊的意境,也與文人畫思想有著相同的認識原則,因此,崔白的花鳥畫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非常值得深入研究。

明清大寫意繪畫源於他的先創,被人忽略的一代國畫大師

ps:頭條號書揚文化開通兩年來,受到了許多朋友們的支持和幫助,如果您喜歡書揚文化的內容,歡迎關注頭條號書揚文化、公共平臺書揚文化(微信號:shuyangwenhua),我們會努力做得更好,也歡迎提出您寶貴的意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