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7 明清大写意绘画源于他的先创,被人忽略的一代国画大师

明清大写意绘画源于他的先创,被人忽略的一代国画大师

明清大写意绘画源于他的先创,被人忽略的一代国画大师

宋 崔白 双喜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崔白既长于花鸟画,又能作山水画、人物画。他在继承徐熙的基础上,吸收了宫廷黄氏画风的精妙之处与院外画家赵昌、易元吉等人的优点,受到了文人画艺术观的影响,最终形成了萧条、荒寒的艺术风格。这一风格与北宋宫廷流行的极度写实、富贵艳丽的黄氏画风相去甚远,为花鸟画从宋初色彩斑斓的工笔形态到明清时期水墨淋漓的大写意形态作好了前期铺垫。

明清大写意绘画源于他的先创,被人忽略的一代国画大师

崔白的花鸟画在继承江南徐熙派野逸画风的基础上,又学习和借鉴了黄筌父子的画风,他吸收和创新了两种画风,打破了长久以来宋代画院对于黄氏之画风因袭不前的僵局。另外,崔白的花鸟画与文人画所追求的观念相契合,形成了荒寒、淡泊的独特意境,使得宋代花鸟画绽放出了新的光彩。

明清大写意绘画源于他的先创,被人忽略的一代国画大师

自唐代边鸾的折枝花鸟之始,花鸟画就步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到五代出现了以黄筌、徐熙为不同代表风格的花鸟画绘画体例,呈现出“徐黄体异”“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的绘画格局和风格。而“黄家富贵”的绘画风格深得宋代统治者的青睐,成为了宋代院体花鸟画绘画风格的主要代表形式,因此,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必须依据皇室的审美标准,无法自由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而崔白的出现使这种院体花鸟画的因袭守旧之风得以改变,花鸟画坛呈现出了新的发展态势和格局。

明清大写意绘画源于他的先创,被人忽略的一代国画大师

崔白,字子西,濠梁人,主要活跃在宋仁宗时期,其艺术造诣很高,不仅工于花鸟翎毛,同时“佛道鬼神、山林人兽无不精绝”,而尤以花鸟画之成就最高,据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记载,崔白作画“凡临素多不用朽,复能不假直尺界笔为长弦挺刃”,其花鸟画“体制精赡,作用疏通”。

明清大写意绘画源于他的先创,被人忽略的一代国画大师

在董逌的《广川画跋》中亦有记载道:“崔白作蝉雀,近时为绝笔”,可见其花鸟画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明清大写意绘画源于他的先创,被人忽略的一代国画大师

宋代《宣和画谱》中对于崔白画作的名目记载繁多,有241幅,遗憾的是尽管有如此多的画作名目记载,现今流传于世的崔白画作品却寥寥无几,其主要代表作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寒雀图》和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双喜图》《芦雁图》《竹鸥图》《枇杷孔雀》等。

明清大写意绘画源于他的先创,被人忽略的一代国画大师

崔白的花鸟画有着鲜明的艺术风格,一方面,他既继承了徐熙野逸风格中的写意精神,又吸收了黄筌画风中的严谨态度,另一方面,崔白在继承两者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创造出工写相间的笔墨特点,同时融入自己的艺术思想,最终形成了荒寒、萧条的意境。

明清大写意绘画源于他的先创,被人忽略的一代国画大师

崔白的花鸟画表现出的是对于笔墨线条的灵动飘逸的追求。如在《双喜图》中,崔白将笔墨运用以半工半写的样式呈现出来,线条抑扬顿挫,富有节奏与动感,用墨有浓有淡,在保证形象准确的同时,增加了用墨色的随意性。画家对鸟的翎毛的描绘,以及对枯枝、竹叶、兰叶的线条运用上,都用十分有力的线条勾勒,而对于衬景的坡石、树干等又运用一种较为粗放的线条绘出,笔锋顿挫,动感十足,毫无滞板之气。再如,在寒雀图》中,崔白描绘的是九只不同姿态的麻雀,或栖息于枝干上,或盘旋空中欲落枝,他是用一种较为活泼的笔触对寒雀进行描绘,给整个画面带来一种灵动之趣。

明清大写意绘画源于他的先创,被人忽略的一代国画大师

崔白凭借对前辈的借鉴吸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他不仅仅是将疏阔之性融入到创作中,更重要的是他的花鸟画无论从笔墨形式上还是意境的传达上都有着很大的进步和突破。他将宋代花鸟画从“黄家富贵”之体法程式中解放出来,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他的画作中所呈现的萧瑟、苍凉、淡泊的意境,也与文人画思想有着相同的认识原则,因此,崔白的花鸟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非常值得深入研究。

明清大写意绘画源于他的先创,被人忽略的一代国画大师

ps:头条号书扬文化开通两年来,受到了许多朋友们的支持和帮助,如果您喜欢书扬文化的内容,欢迎关注头条号书扬文化、公共平台书扬文化(微信号:shuyangwenhua),我们会努力做得更好,也欢迎提出您宝贵的意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