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4 九零後海歸在京一年沒找到開咖啡店的地方卻對武夷路“一見鍾情”


在美國費城六年求學的路上,專門花了整整兩年的時間到一家咖啡店打工,為的是向店主夫婦學習咖啡製作和甜點製作技術,那顆把根留住的心卻一直在中國,要回到祖國來開一家自己的咖啡店的想法一直是93年出生的山西男孩楊北方魂牽夢繞的事。2017年,他回國了,但是這個“小目標”卻一直沒有實現,在京城整整花了一年時間,都沒有找到合適的地方。這件一心想要做的事成了最大的心結。在上海的同學發現他這個心結以後,讓他到上海來看看有沒有機會。


九零後海歸在京一年沒找到開咖啡店的地方卻對武夷路“一見鍾情”

當他無意中來到武夷路以後,被這條靜雅又充滿了異域風情的馬路所吸引,梧桐的街上,那些具有歷史感和年代感的花園洋房,讓他怦然心動:就是這裡了。這位對中外特別是對上海咖啡文化頗有研究的青年,毅然決定在這裡開一家咖啡店。他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儘管咖啡的歷史不短了,但是在十年前國內的很多地區,咖啡只不過是一個用熱水沖泡的黑色粉末,是一個令人難以捉摸的想法。他也曾是其中一員,直到他收到了一臺咖啡機的生日禮物為止。他第一次真正的咖啡體驗是在費城上大學之後,當時在校園裡有一個咖啡餐車叫做“對手兄弟咖啡”。他大一的室友是一個來自西雅圖的男生。西雅圖作為星巴克的故鄉,室友對咖啡也非常地挑剔。直到楊北方也喜歡咖啡,有次室友問楊北方:“夥計,你有試一下‘對手兄弟的咖啡’嗎?他們拉的花超讚的。”“那我就一定要試一下。對我來講這是一次很真切的體驗,因為我之前並沒有喝過這樣好喝的咖啡,彷彿我舌頭上每一個小小的味覺接收器都被這甜美複雜的味道按摩著,我當時並不知道這是個一生愛好的小小開始”。楊北方說。

九零後海歸在京一年沒找到開咖啡店的地方卻對武夷路“一見鍾情”


九零後海歸在京一年沒找到開咖啡店的地方卻對武夷路“一見鍾情”


九零後海歸在京一年沒找到開咖啡店的地方卻對武夷路“一見鍾情”


九零後海歸在京一年沒找到開咖啡店的地方卻對武夷路“一見鍾情”


九零後海歸在京一年沒找到開咖啡店的地方卻對武夷路“一見鍾情”


九零後海歸在京一年沒找到開咖啡店的地方卻對武夷路“一見鍾情”


九零後海歸在京一年沒找到開咖啡店的地方卻對武夷路“一見鍾情”


九零後海歸在京一年沒找到開咖啡店的地方卻對武夷路“一見鍾情”

1月26日,在武夷路169號,SILLY HIPSTER咖啡店試營業了。這個品種的中文名是“文藝青年”,讓咖啡“文藝”起來,讓“文藝”有咖啡的馨香,讓靜雅的武夷路有咖啡的時尚。從店鋪的裝修到每一款桌椅的選擇,從環境的佈置到那臺高端咖啡機,他為自己的職業定位於咖啡與咖啡店。他說,咖啡並不是一種豆子,而是植物果實的種子。咖啡是如何生長的,不同的氣候、土壤,甚至是海拔會怎樣影響咖啡的生長和口味。咖啡在採集以後是如何處理的,如何烘焙的,更重要的是如何製作一杯美味的咖啡。從篩選咖啡豆、烘焙咖啡豆,煮濃縮咖啡,到蒸牛奶和倒出漂亮的圖案,他覺得這是一場文化之旅,因此他從國外進口最好的咖啡豆,要以最親民的價格和最有味道的咖啡,傳遞到那一張張品讀咖啡的唇邊,讓每一個品咖啡者品到那種特有的香醇和鬱濃氣息。帶個杯子來立減5元等惠民政策他也是要積極實施的。1月26日試營業的第一天,一下子來了100多個品咖者,讓他很是感動。再一次無悔於自己的決定,與武夷路的那一場“一見鍾情”。

九零後海歸在京一年沒找到開咖啡店的地方卻對武夷路“一見鍾情”


九零後海歸在京一年沒找到開咖啡店的地方卻對武夷路“一見鍾情”


九零後海歸在京一年沒找到開咖啡店的地方卻對武夷路“一見鍾情”


九零後海歸在京一年沒找到開咖啡店的地方卻對武夷路“一見鍾情”


九零後海歸在京一年沒找到開咖啡店的地方卻對武夷路“一見鍾情”


九零後海歸在京一年沒找到開咖啡店的地方卻對武夷路“一見鍾情”


九零後海歸在京一年沒找到開咖啡店的地方卻對武夷路“一見鍾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