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9 央視點贊宣漢縣創新扶貧模式!

自2019年開年來

宣漢巴山大峽谷

在各大主流媒體頻頻亮相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文國際頻道

就以《四川宣漢:創新扶貧模式 讓青山變金山》為題

重點推薦了宣漢縣創新扶貧模式

巴山大峽谷文旅扶貧景區又一次成為了焦點

央視點贊宣漢縣創新扶貧模式!

“巴山大峽谷文旅扶貧景區按照國家5A級標準建設,建成後直接帶動9萬多貧困人口增收脫貧,輻射帶動周邊46萬餘人增收,推動我縣從四川貧困人口最多縣轉變成四川減貧人口最多縣,為實現2020年全面脫貧的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世界在不斷變化

宣漢在不斷髮展

繁榮美麗新宣漢

將不僅僅是一張藍圖

而是實實在在的呈現在我們眼前”

四川宣漢:創新扶貧模式 讓青山變金山

“在山溝子裡生活了大半輩子,從來沒想過有一天能住上新房子。”一位土家族村民笑容滿面地說。住的是茅草棚,穿的是破棉襖,啃的是洋芋坨,睡的是包穀殼。“交通靠走、通訊靠吼、治安靠狗”這句在老百姓口中流傳至今的順口溜是對巴山大峽谷村民過去生活最真實的寫照。宣漢縣龍泉土家族鄉黃連村支部書記胡曉玲告訴記者,過去,貧困像大霧一樣籠罩著這片土地。

為了實現脫貧,幹部群眾齊心合力,歷時近三年,奮戰近1000個日夜,巴山大峽谷文旅扶貧景區基本建成。記者在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深切感受到了文旅扶貧為貧困地區的人們帶來了巨大紅利,這種“造血式”扶貧讓這一片最貧窮最艱苦的山區變成了美麗富裕的生態宜居鄉村。

巴山大峽谷文旅扶貧景區,前身為“宣漢百里峽”,地處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東北部,距縣城120公里,由龍泉、渡口、三墩、漆樹四個土家族鄉和樊噲鎮組成,是全縣最邊遠、最貧困的地區;轄區有建檔貧困村102個,貧困群眾達9萬餘人。景區是一個以地質地貌景觀為核心,集多樣性生物景觀、水體景觀、天氣天象景觀、土家風情和巴文化景觀於一體的山地峽谷型景區。因為缺乏有效開發,加之交通條件受限,導致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

據瞭解,宣漢是全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最多的縣。2014年,有建檔立卡貧困村211個、貧困人口20.94萬,貧困發生率19.1%;僅核心區就有建檔立卡貧困村32個,貧困人口2.2萬人,屬國家秦巴地區重點扶貧區域。

宣漢縣委縣政府及相關各部門歷時約一年的反覆實地考察調研,經市委市政府同意,決定舉全縣之力在原百里峽景區基礎上,高標準規劃巴山大峽谷文旅扶貧景區,2015年,制訂了總投入超210億元投資計劃。景區總體規劃面積575.1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面積298.3平方公里,由溪口湖生態觀光區、巴人谷民俗休閒區、羅盤頂養生養心區、桃溪谷體驗度假區“四大板塊”組成。

從2016年9月開始,按照國家5A級景區標準進行閉園改造提升,經過近兩年的奮戰,成功打造了大象洞、桃溪谷、畫架溝、懸崖棧道、羅盤頂滑雪場、巴部落親子樂園、桑樹坪露營地、巴人山寨、九龍民俗體驗一條街等自然與人文景觀。景區於2018年7月通過創建國家5A級景區省級景觀質量評價驗收,並於2018年8月28日正式對外開放。巴山大峽谷文旅扶貧景區的建成運營,為宣漢縣實現全縣2020年全面脫貧的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客觀基礎,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創造了可複製的樣板,為消除返貧、永續發展創造了新的模式。

產業扶貧 增強“造血”功能

近年來,宣漢縣堅持把發展旅遊產業作為轉方式、調結構,促發展、惠民生的主攻方向,大力實施“全域旅遊、開發扶貧”戰略,成功走出一條“以開發促產業助增收”的文旅扶貧新路。在宣漢縣十二屆四次黨代會上,縣委書記唐廷教提出,實施開發扶貧戰略,聚焦北部山區,推進巴山大峽谷綜合開發,以旅遊扶貧開發帶動扶貧攻堅,確保2020年全面脫貧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為大馬力有序有力推進各項工程建設,該縣每月定期召開一次巴山大峽谷文旅扶貧開發項目專題會,研究部署巴山大峽谷各類項目建設,採取“分線作戰、各司其職”的工作方式,設立“羅盤頂、桑樹坪、渡口、快速通道”4個現場督導組,對施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現場督辦、協調解決;縣紀委會同兩辦督查室、指揮部辦公室以問題為導向,按照重點工程、重點環節的時間節點,每半月對相關鄉鎮、部門履職情況和項目推進情況進行全覆蓋督查,定期通報。

幾年來,在快速通道、景區內環線、渡口風情小鎮、桑樹坪巴人村部落等建設現場,上千名建設者天天搶晴戰雨、攻堅克難,快馬加鞭推進建設進度;對開園運營前應完成的74類134項具體工作逐一明確責任部門(單位)、落實責任人,分解細化建設任務,並按時間節點倒排工期、掛圖作戰。組建了29支援建隊伍,招募800餘名工人,分別在14個施工項目(標段)實施作業,向項目建設發起最後衝刺,再次刷新“宣漢速度”。

全縣幹部群眾萬眾一心,力爭到2020年把巴山大峽谷建成“國家文旅扶貧試驗區、國家級生態旅遊度假區、國家5A級景區”。

宣漢縣委書記唐廷教表示:“我們把旅遊業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堅定不移地推進旅遊業精準扶貧,真正實現‘窮區變景區、景區變富區’,讓山區群眾守住綠水青山過上脫貧奔小康的新生活”。

央視點贊宣漢縣創新扶貧模式!

富民惠民,創新景區“文旅扶貧”模式

巴山大峽谷文旅扶貧景區建設與群眾脫貧的利益聯結機制,在全國率先規模化、制度化推行景區群眾資源入股分紅模式。探索出臺《宣漢縣巴山大峽谷文旅扶貧景區資源入股實施辦法》和《實施細則》,鼓勵群眾將景區開發區的土地、林地等資源折價入股,景區建成運營前按一定的標準進行補償,景區建成開園後拿出門票收入的10%按照“下要保底、上不封頂”的方式進行分紅,其中,4%用於林地補償分紅,4%補給景區原住民,2%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景區上市後實行持股分紅。2018年,已兌現首批補償分紅400餘萬元。

此外,成功探索出了務工帶動脫貧、易地搬遷帶動脫貧、就業幫扶帶動脫貧、產業聯動帶動脫貧、經合組織帶動脫貧等景區脫貧新模式。在景區核心區,以村為單位組建旅遊專業合作社21個,不斷提升群眾依靠發展文化旅遊業脫貧致富的組織化程度;建立“片區貧困勞動力資源數據庫”,結合景區建設項目用工需求,吸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到景區建設就近務工,人均年增收1.8萬元以上;創新實施“廣廈行動”,大力改善景區群眾居住環境;

針對性開展文化旅遊扶貧等專項技能培訓,先後帶動3000餘名貧困人口脫貧;實行“旅遊+”行動,依託“牛、藥、果、茶、菌”五大特色產業和巴山大峽谷土特產品,在景區按規劃設立商鋪攤點,近1萬名貧困群眾在旅遊配套產業中掙錢受益;通過能人+貧困戶、能人+公司+貧困戶、經合組織+貧困戶等方式幫助貧困戶脫貧增收。

文旅互動,創新景區“融合發展”模式

依託巴山大峽谷地處巴人祖源地的優勢,深度挖掘巴文化資源,加大巴文化符號利用、保留巴文化建築風格、傳承巴文化民風習俗。在景區建成了全國首個巴文化博物館、全國首個縱向升降“懸掛式”體感觀眾席的大型演藝場館,邀請央視著名導演哈文精心編排《夢迴巴國》,打造全國首臺巴文化大型情景史詩劇,成為文旅融合發展的新典範。同步推進巴人山寨、巴人宮、國家非遺民俗展演等12個項目,廣泛開展“穿巴人服、唱巴山歌、跳巴人舞”等特色民俗活動,使巴山大峽谷文旅扶貧景區因巴文化而有魂,因巴文化的植入而厚重,景區的識別度和生命力不斷提升。借力東西部扶貧協作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創新建設櫻花園、蠶桑園、茶博園、臘梅園、玉葵園“五小”鄉村旅遊產業園,豐富景區業態和遊客體驗,各方反響很好。

市場導向,創新景區“企地共建”模式

立足“國貧縣建大景區”,探索創新景區“企地共建”模式。在巴山大峽谷文旅扶貧景區規劃建設階段,引進國際知名專業公司——香港中旅國際投資有限公司,按國際智慧型景區和國家5A級景區標準,提前介入對景區建設管理進行指導,推動景區從建設到運營均按最前瞻的市場模式運行。

同時,充實地方力量,建立落實“一名縣領導、一個指揮部、一套工作班子、一抓到底”的“四個一”工作機制。配套出臺巴山大峽谷文旅扶貧景區建設首問責任制、限時辦結制等5項推進機制,高效推動整個景區快速建成運營。創新探索景區“政府投入撬動+社會多元投入”融資模式,縣級財政先期投入,將景區道路、電網、燃氣、供水、停車場等統籌規劃建設到位;對適宜社會資本進入的項目進行分項目招商,對一時不能招商的項目,由政府控股的巴山大峽谷旅遊開發公司先期建設,確保景區所有要素一次到位。

務實管用,創新景區“運營管理”模式

扭住傳統景區“多頭管、無人管、不好管”問題導向,探索創新“五位一體”景區管理體制和標準,引領、獎補、激勵市場引導機制。組建巴山大峽谷文旅扶貧景區管理協調領導小組,作為指揮中樞,統籌研究協調景區管理重大事項;組建景區管理中心負責景區監督管理;組建景區綜合執法大隊負責景區執法監督檢查;引進國際知名公司港中旅協同國有巴山大峽谷旅遊開發公司負責景區運營管理;成立景區旅遊協會負責行業自律和標準推廣。

制定出臺《巴山大峽谷片區民俗發展扶持辦法》,在全國率先創新制定《巴人民宿建設指南》、《巴人民宿服務規範》和《巴人民宿服務質量等級劃分與評定》3個地方標準,引導景區民宿業態規範化、差異化、特色化發展。

據巴山大峽谷旅遊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志春介紹:“目前,已培育能人公司55個,經合組織123個,民宿客棧780餘家。通過系列體制機制和模式創新,直接帶動巴山大峽谷片區102個貧困村、9萬餘名貧困人口脫貧,輻射帶動周邊21個鄉鎮46萬餘人增收致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