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秦嶺柞水正溝村|一個即將荒廢的村莊,有河有林場,還有3個溶洞


誰會記錄一個村莊的故事?誰會在乎一個山村的興衰?綿延千里的大秦嶺裡,正溝村這樣只有幾十戶人家居住的村子,星羅棋佈、不計其數。其盛矣,無人知,其亡矣,亦無人悼。但每棟老房子的屋頂下,都曾有過鮮活的生命,都曾生活過勤勞善良的人。

這裡不產作家,也沒有隱士,我猜也許只有當地的縣誌會有記錄吧,但翻開1998年版的《柞水縣誌》,全書128萬餘字,關於小嶺的這個正溝村,只有不到10處記錄,分別為:正溝屬於小嶺鄉,這裡有一條河和一個林場,曾建過一個12千瓦的水電站,此外還有3個溶洞。

近20年來的資料呢?互聯網上都有。搜索了一下,找到的圖文,卻是前幾天我自己發過的東西。雖然資料稀少,但正溝村這樣的秦嶺山村,卻還是活生生的。除了之前碰到的8個老人外,村中老房子牆上的電錶,讀數雖然為“〇”,卻一直還通著電。


有條友留言說,要是能把山中這些老房子,花點功夫改造成民宿,前來住宿者肯定門庭若市。但這是很難的,攔路虎主要是交通。這些村莊雖然距離大城市只有1-2小時車程,但通常只有一條通不了車的土路。停了車,進需要1小時,出也需要1小時,多少人願意來?

而且,山中除了山還是山,山大而溝深。這裡沒有超市貨架,手機沒有4G信號,那些我們早已習以為常的事,都是稀缺的。這樣的日子,你確定過得了一天,還是一週,或者一個月?實際上,離開了琳琅滿目的商品,離開了城市的基礎設施,有錢也枉然,啥都得自己幹。

譬如說吃米吃麵這事情,如今都是去超市直接購買,誰還會把稻穀脫殼變成米,誰還能把麥子去皮磨成面?當我們享受著現代社會這些便捷的時候,早已經忘記了石磨是順時針轉的,還是逆時針推的?更忘記了石磨用久了,還需要重新修整磨齒。


不得不承認,有時候我們遺忘歷史的速度,往往快於我們獲取新知識的速度。雪地裡,樹林間,三三倆倆的老房子排列著,猛一看這樣的場景,童年的記憶往往瞬間迸發出來,誰會去仔細想想,其實再往前推三、四十年時間,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生活在這樣的場景裡。

一屋連著一屋,一房挨著一房。張三家的幾隻雞,常常與李四家的廝混在一起。王五家的水牛,總習慣跟著趙六家的一起吃草。山村也好,水鄉也罷,東北的屯子,黃土高原上的家園,無一不是我們最難忘的記憶。我們確實走得太快,遺忘了太多生活的細節。

這是一個瓦房的頂,普普通通、簡簡單單,此刻正蓋了一房頂的積雪。因為寫這些圖文,我瞭解了不少古建築的冷知識。比如坡屋頂分為單坡式、雙坡式、四坡式和折腰式,這個屋頂就屬於雙坡式;也瞭解到計算瓦房的面積時,應該以屋簷滴水處為界。


再比如關於大門的說法。圖中這是“柴門”,言其簡陋,代指貧寒之家,杜甫就寫有一首詩《柴門》。對應於此的叫“朱門”,指的是王公貴族府第那種漆上紅油漆的大門,這詞也泛指富貴人家。起碼有兩句詩歌,想必都知道,“柴門對雪開”和“朱門酒肉臭”。

看見遠處的層巖疊嶂、隱天蔽日的秦嶺山沒?看見下面曾經炊煙裊裊、竹籬瓦舍的正溝村沒?我只能為這個即將荒廢的村莊寫下這些文字了。本組圖片拍攝於2018年12月31日,地址陝西省商洛市柞水縣小嶺鎮正溝村。喜歡關於秦嶺的圖文故事,請轉發、收藏、評論,歡迎關注“專業行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