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靖難之役的勝利,是歷史的糾偏,否則弱宋的屈辱歷史將再次重演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立長子朱標為太子,朱標此人,性格儒雅,剛柔相濟,很得朱元璋和朝中文臣武將敬重,朱元璋也很滿意這個兒子,但是可惜的是朱標身體不太好,在公元1392年5月17日,年僅三十七歲就死了,朱標死後,朱元璋本來想再立四兒子朱棣為太子,但是礙於傳統宗法立長立嫡的規矩,只得立了朱標十五歲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

六年後,也就是公元1698年,朱元璋死了,朱允炆繼位為帝,號稱建文帝。

朱允炆繼位後,在齊泰、黃子澄、方孝孺三個嘴炮的忽悠下,開始了削藩行動,削藩是一個危險的政治和軍事改革,需要強大的實力和高深的謀略,漢代景帝的削藩引發了七國之亂,幸好有個名將周亞夫,這才平息了叛亂,漢朝的削藩直到漢武帝頒佈推恩令後,在漢庭強大的軍事威懾和漢武帝高明的政治手段下才把削藩這個事搞定了。

靖難之役的勝利,是歷史的糾偏,否則弱宋的屈辱歷史將再次重演

建文帝朱允炆朝服圖

而建文帝沒有漢武帝的才幹,手下又沒有高明的謀士,手中擁有的只是皇帝這一名號,削藩又沒有主次之分,為大敵朱棣留下了充分的造反時間,在朱棣舉旗叛亂,又是敗著連連,不僅用錯了平叛大軍統帥――草包李景隆,而且打起來還對叛王朱棣呵護有加,下不了死手,愚蠢的一再縱其逃跑。

終於被朱棣翻盤,建文成了曇花一現的短命政權,為歷史留下了無盡的遺憾和猜想。

朱棣翻盤成功,由叛王洗白成了永樂大帝,五徵蒙古,打下了大明的赫赫軍威,確實也無愧於大明王朝,是大明繼朱元璋後第二個優秀的帝王。

靖難之役的勝利,是歷史的糾偏,否則弱宋的屈辱歷史將再次重演

建文帝心腹齊泰圖像

縱觀華夏曆史,大家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凡是帝王性格明斷而剛強,那就是一個開疆拓土的強盛時代,凡是帝王性格優柔寡斷,那就是一個國家備受外敵凌辱的憋屈時代

漢武帝的強勢,一掃和親的屈辱,讓強漢拓地數千裡,“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至今令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唐朝的強勢,打出了盛唐的氣勢,天可汗,是唐朝極邊各遊牧民族對太宗李世民的尊稱。

靖難之役的勝利,是歷史的糾偏,否則弱宋的屈辱歷史將再次重演

建文帝重臣黃子澄圖像

而宋朝自趙匡胤之後各帝王的軟弱,讓宋朝成了華夏曆史上最無能憋屈的朝代,大到契丹,小到西夏,都可以隨時對宋朝予取予奪,歲幣,歲賜,成了外族不進犯大宋的保護費。

抗日戰爭,蔣介石對日本的退讓,導致了數千萬軍民的死傷和十三年的艱難抗戰,抗美支援朝,新中國的強硬出兵,打出了新中國的尊嚴,中華民族從此徹底站了起來。

我們再來看看永樂帝朱棣把建文帝趕下臺的所作所為,朱棣自登基後,就組織了五次對蒙古的征討,由此可見當時大明北方邊境蒙古勢力威脅之大,經過了朱棣五次的大規模征討,在朱棣死後二十多年還發生了土木堡之變,由此可知,假如沒有朱棣的那五次大征討,蒙古實力會膨脹到何等程度。

從建文對付朱棣的軍事行動中,覺可以看出建文帝朱允炆只是一個明英宗朱祁鎮式的人物,優柔寡斷,沒有決斷能力,手下的齊泰、黃子澄、方孝孺又都是書呆子的理論家,說話一套一套的,但是具體辦事能力很差,朱允炆擁有全國政權,又是朱元璋的法定接班人,居然被一個藩王奪了位子,其軍政能力實在令人無語。

靖難之役的勝利,是歷史的糾偏,否則弱宋的屈辱歷史將再次重演

方孝儒圖像

就算朱允炆僥倖戰勝了朱棣,可如此一個好人皇帝,如此一般嘴炮大臣,根本不是兇悍狡猾的蒙古勢力的對手,面對情況複雜的北部邊防,建文君臣要麼是進退失措,要麼是被動挨打,明英宗朱祁鎮的無能導致土木堡之變大家早已知道,能力與朱祁鎮近似的朱允炆,是戰勝不了蒙古勢力的,明蒙雙方博弈的結果就是明朝喪師失地,多次戰敗後,黃河以北的領土丟失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幽雲十六州將再次淪陷。

失去了幽雲十六州的明朝,為了防備蒙古軍隊的南下,只有採用宋朝對付契丹的防禦策略,強大的明軍將全線收縮,大明疆域將變得和北宋差不多,如此一來,大明也就毫無疑問的成為了第二個弱宋。

靖難之役的勝利,是歷史的糾偏,否則弱宋的屈辱歷史將再次重演

明成祖朱棣圖像

靖難之役就算朱棣被打敗,但假入朱棣逃脫,他肯定會跑到草原上借兵,有了強大的蒙古騎兵,加上朱棣在北方的人氣和名望,一場曠日持久的南北戰爭不可避免,戰爭過後,無論朱允炆和朱棣誰勝利,大明都將元氣大傷,此時面對參戰的蒙古軍隊,明朝不大出血是送不走的,最後的結果就是割地賠款,大明將失去北方大片領土,北宋的屈辱將再次上演。

朱允炆,你不要抱怨,你的失敗,是大明千萬百姓的勝利,朱元璋,我要詛咒你你的一念之差,差點毀掉了大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