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柳体书法家多吗?为什么?

天朗气清374


中国的书法到了魏晋是一个高峰。

魏晋之后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唐朝出现了三大书法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米芾曾说过,柳公权是恶札之祖。我以前曾经感觉米芾太狂妄,后来通过对书法的深入了解,才知此言不虚。

柳体学的是欧体和颜体,颜真卿壮烈的时候,柳公权还是一个毛孩子。唐朝的大书法家李邕,李北海没有得到拥有的重视,只有他的书法传承了魏晋书法之宗。欧、颜、柳已经偏离了原来书法的轨道。到了元朝的赵孟頫才找到了回家的路。

我研习欧柳书法十余年,现在渐渐感到厌倦,我也是在体会其中的个味。
到目前为止,赵孟頫的书法我还没有厌倦
,说明他的魅力是大一点呗。
柳体书法为什么那么少?我感觉是不适合这个时代的审美,更不适合大多数的书法爱好者。


水电工老路书法


柳体书法家多吗?负责任的告诉你,不多。因为书法家学习柳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为柳公权第二,而是“拿来主义”,取柳体的优点为我所用。所以,后世很多人都曾经取法柳体,只不过因为有自己的风格,所以不会成为柳体书法家,可能会成为“黄体”、“赵体”、“启体”等等。

柳楷可能是楷书四大家中公认比较难学的,点画结构笔笔精到,唐晚期的时候柳书还是风靡一时的。当初赵孟頫看到柳公权跋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就甚为叹服,后人皆以为乃柳公权所临摹的。黄庭坚也曾取法柳公权,因为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写得跟柳书一模一样,因此他只是取柳法之意,用黄氏之笔。而欧阳修则喜欢柳的《高重碑》曰:“公权书《高重碑》,余特爱模者,不失其真而锋芒皆在。”

明代的董其昌也曾言:柳字一字千金非虚言,不可厚右军而薄柳公。明代馆阁体的代表人物姜立纲的书法,也很有柳的风骨,感觉应该是学习过柳书的。明末的王铎,也是学习柳书的大家,他早期的楷书很有《玄秘塔》的样子。后期有“神笔王铎”之誉,他的书法对中国书法后来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甚至也波及到海外书坛,特别给东瀛书法影响颇深。

还有当代的大书法家启功先生,也是深得柳书的精髓,他曾经自作诗曰:“先摹赵董后欧阳,晚爱诚悬竟体芳”。但是你看启功先生临摹的《玄秘塔》碑,跟原帖就非常不像,但是又很有柳骨的神韵。

启功临《玄秘塔》

所以学习柳书的人很多,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不一定能看出来。学习书法,初期以一家为宗,但后期要博采众长,你学哪一家的书体,学之前要明白你准备从这家拿走什么,得到什么。欧阳修曰:“学书当自成一家之体,其模仿他人,谓之奴书。”


翰墨今香


柳体指唐柳公权的字体。它化颜字精髓、追魏碑之势,短横粗壮,长横瘦劲,撇画锐利,捺画粗重,骨力遒劲。被唐穆宗看重后与颜字并驾齐驱,有「颜筋柳骨」之誉。

理论上说,颜柳书均比欧体更讲技巧,特别是柳体。我们常说的"书贵瘦硬方通神",更多的也是说柳体。

有人说柳公权能够化身为巨人,既需一颗慧心,取质、取量、取度,炼形、炼神、炼韵,加以冶铸;又需要不凡的身手,刻苦的磨炼;特别要以自己的性灵和人格去化入其别具一格的字体。

柳公权之所以能成为柳公权,其奥秘或许正在于此。

柳体之难,不仅仅在于所存贴本字迹是四大楷书中最少的,其楷书代表作仅有《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等不多作品传世;他的基本笔画也是四大楷书中难度最大的!

柳公用笔,弧度极大,很强调个性。入门就很讲究控笔技巧,极不易掌握。比如方头竖,弧形钩这类特殊的用笔,常常让很多初学者有挫败感。

自古以来,业内人士多数认为,柳体更适宜启蒙教学,只适合阶段性学习。换句话说,多数学柳体者,几乎都是出于强书法骨力之目的。因为柳体不适合往行草书转换及创作,所以,常给人没太大的后续发展空间的感觉。

柳体不流行,还有一个比较重大原因,那就是:因审美要求较高,在普通大众的视觉中,多数人有柳体不如其它三大楷书漂亮的误识。

或许,正是因为这些林林种种的原因,现在学柳体练柳体的人不多,能够成师成家教柳体的人更少。一点不为过地说,恐怕拿钱拜师找人都难。

现阶段,想学柳体的人,怕只能找本字帖对着练喽。能写到自己觉得像、自己很满意、愿欣赏都很不容易。稍不注意,写出来的字要么不像,要么很丑!

因为不好学、不好写、不易被接受和不太适合转换,是柳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四大难题。故此,学柳体的人不多,能以柳体为职业的书法家更少。所以,我一直对柳体写得好的人格外敬佩!




黔东V布衣


固守柳体的书法家,的确不多。但喜爱柳体楷书的人则是太普遍了。极力厌恶贬低者也有,可能永远不会占主流。但当今以"书协″为导航的书法意识形态,似乎对柳体楷书有不屑一顾的意思。

颜柳欧趙,四家楷书各領风骚。颜楷的庙堂气象,使其社会影响占了领袖地位,而其易入的技法特点,又使所从者众。历来从学柳入手的人很是不少,但是,大多都起于柳而终于颜了。颜字的宽博大气,很可能社会适应性更大一些。

柳体清峻的正人君子丶士夫脱俗之风,的确有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姿质。

尽管说欧体结体严谨,平中寓险,学习较不容易,但柳体的难度似乎更胜一筹。其点画搭建的险劲之度简直无平可依,无借劲之余地,全凭领会悟解,无言可教。

本人学柳,没下深功。但几乎于外没有再沾染别家。由于不求甚解的个性使然,也没在刻意靠帖的临摹上多下功夫。遗其貌取其神,一般化的应景也不算太勉强了。


真空妙有无量寿






为龙书法


学柳体楷书的不多。一则柳体书法比较难学,学的人少。另一个方面那就是学习柳体,在各种展览比赛中比较少见,被很多人忽视。其实柳体楷书非常好,学好它,对于书法大有裨益。







赵富忠笔名破石


人们常说的"唐人尚法",指的就是楷法。楷书自汉魏萌芽,经两晋、南北朝的演变发展,到了唐代登峰造极,八法具备,成为一种十分成熟的书体。

初唐楷书的代表人物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大家。他们继承魏晋以来的书法风范,使楷书进一步规范化、完整化,但尚未摆脱"二王"规迹,形成新的书法风貌。

颜真卿是中唐书法艺术高峰时期的书坛革新领袖。其楷书在前人的基础上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将篆书的圆转笔法用入楷书,以平稳端方、宽博浑厚的面貌代替了紧敛清瘦、阿娜秀美的"二王"风范,在书法史上开宗立派,结束了"二王"一统书坛的局面。

晚唐以柳公权为代表,力矫中唐肥厚之风,学欧习颜并融会贯通,笔法似颜近欧,含于欧、颜之中。其书刚劲挺拔、谨严端方、开合得宜、干脆利落,是唐楷的最终规范,世称"柳体"。后世以"颜筋柳骨",与颜真卿并称。

柳公权是唐代楷书的集大成者,其楷书代表作《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法度森严,众美咸备。因它集合了诸家之美,又将森严的法度固定化,故好看而难学。学成之后,又难以从中走出来,向行草过渡尤为困难。柳体楷书学习既久,囿于法度,反成学书之枷锁,要进一步有所发展比学其他诸家困难得多。所以古往今来,学柳楷者成就书法家的不多。你若已选择学柳,还是不要学之过久,要及早改变书路,学欧、学虞、学褚、学颜真卿,都是不错的选择,就看你喜欢哪一家了。


耑庐


大家好,我是景行书苑。很高兴能通过头条这个平台与大家交流感兴趣的话题,欢迎一起讨论。

对于题目谈到为什么“柳体”书法家少,我觉得可以从下边几个方面来找出原因。

首先,我们经常说唐尚法。唐楷在这个时期发展到一个高峰,更是把法度也推到了一个高峰。而,“柳体”楷书,更是走上了这个法度的峰顶。严格的法度禁锢了学者的重新和发展,致使学柳者多不能走出来,形成自己的面貌,自然也出不来大家。

其次,柳公权的作品留世的较少,风格也比较统一。不像颜真卿留下来的作品多,且各个时期都有典型的代表作传世,为后学者提供了一系列学习的借鉴。

还有,当代审美的特点体现到楷书的学习上,倾向于魏晋古风的追溯,也影响了唐楷,尤其是柳体的传承,自然也影响了人们学习柳体书法的热情。

以上是我的一点浅见,欢迎多多交流!





景行书苑


就唐代楷书而言,越处于后期,越难出成绩,因为前面大家林立,各门各派各种风格的楷书都已成熟。

但处于中唐时期的柳公权,硬是在夹缝中融欧阳询、欧真卿之所长,创造出完美的柳体。

但正因柳体完美,所以难学,稍有不当,即会产生露骨的弊端,实际上,后世学柳体很出色的大家很少。



说到这,其实我们对唐代楷书要有正确的认识。一方面,唐代确实是楷书发展的顶峰。另一方面,不得不说,正因为唐楷各方面的成熟,它也无形中为其进一步发展戴上了枷锁。


实际上,后世的楷书也基本上没有跳出晋唐人的藩篱,所以后代书家大多通过唐楷来掌握基本笔法,而后将眼光投向了更加灵活多变的行书和草书。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柳体很美,自己刚开始练,请头条各路大神指点[祈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