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从苏德战争开始直到1944年8月、9月,德军损失了多少军队?你怎么看德军的损失?

小龙虾148499353


东线德军在1941年的死亡人数是302495人,1942年的死亡人数是506815人,1943年的死亡人数是700653人,1944年截止到9月份的死亡人数是101万人左右,加起来至1944年9月份为止,东线德军的死亡人数达251万人,一般的经验是死亡、负伤和失踪或被俘的比例是1:3:1,由此估计德军的损失在1255万人。



从数据中可以发现,德军每一年的损失都较上一年多死亡20到30万人,这表明德军在作战经验和素质上的优势越来越小,大批的有经验的军官和士兵在残酷的东线作战中损耗殆尽,新补充的士兵很难适应东线的战争,自然会导致更大的伤亡。其中以1944年的损失最为严重,德军在1944年的死亡人数是120万,比1943年整整多出了50万人,饱受重压的东线德军终于在1944年支撑不住了,整个中央集团军群被苏军所击垮,德军无法凑齐一支新的集团军群来填补中路巨大的缺口。


从军事角度来看,1941年和1942年德军一直在进行战略进攻,苏军被迫将大部分的兵力集中于德军进攻方向上以阻止德军的进攻,无法开展全面的反攻。1943年以后苏军基本一直处于不断的反攻中,除了夏季的短暂的库尔斯克会战中暂时转入了防御,苏军的全面攻势让德军在战线过度延伸的危险大大显露出来。因为德军实施的是硬性的防御方式,只有不断的补充损失的兵力才能做长久的防守,这就需要德军在各处都需要有充足的预备队来时刻补充损失。可是德军又没有这么多的预备队,所以导致防线经常被苏军所突破,却没有预备队用以投入恢复前线的态势,仓促的撤退中大量的步兵单位遭到围歼,这种损失完全是对兵力的巨大浪费,尤其对于德军而言。


总的来说,在德军全面转入防御后,其据守的防线太长了,远远超出了东线德军的承受范围,唯一合理的选择就是尽可能的缩短防线,以加强德军防线的防御强度和节省兵力组建强大的预备队。要尽可能的避免被迫的大规模的撤退,因为这种时候部队极易遭受人员和武器装备的重大损失,尤其对于以步兵为主的军队而言。


战略论


强大的国力面前,再强悍也无济于事。

苏德战争到1944年8月份,究竟伤亡多少德军难以计算,整个苏德战争中,德军伤亡达到了1000万,阵亡和失踪就有380万人。而苏军显然更惨,共计伤亡2960万人,光阵亡就有900多万。


苏德战争,德国其实是必败的

德军虽说战争初期锋芒毕露,但是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战争局势就逆转了。苏军很快就开始了反攻的道路。到了1944年,十次斯大林突击,就把德国人彻底赶出了苏联。

苏联能够取胜,最大的是依赖苏联强大的国力,而且,战术指挥并不逊色于德军。德军初期利用闪电战的巨大优势几个星期突进了几百公里,但是德军在苏德战争中,也就这些光辉了。到了莫斯科,冰天雪地中的德军就开始怀疑人生怀疑元首了,到后来德国人也发现,这仗没法打了。



德军的后勤补给

苏德战争中,德军的后勤基本上是没有完善过。首先是德军的汽车数目有限,德军总共用于运输的军队只有9000人,6600辆汽车,而德军总数有几百万。而远途的运输补给,只能依靠火车,结果,更坑爹,苏联的铁路,德国人压根用不了。而且,苏联人的燃料,德国人也不能直接用。


苏德战争中的德军,补给是最困难的一个。德军的几千辆汽车,每时每刻都有1/5是需要维修的,这补给,根本就没法完成。而且苏联的道路更坑,典型的豆腐渣工程,并且公路还少。

直接的结果就是,德国饿死一堆,阵亡一堆,冻死一堆。

德国的国力

德国和苏联在工业上都是比较强大的,而苏联明显远远强于德国。德国二战期间生产的坦克只有3万多辆,虎式坦克只有1800辆,而苏联的T34就生产了6万5000辆。苏联在整个战争中,总共生产了10万多辆坦克,13万架飞机。这水平,德国人根本比不起。苏联这还不算多,美国二战期间曾经一年就生产10万架飞机。



库尔斯克战役,德军2900辆坦克对苏联5000多辆坦克,火炮是1比2.5。而1944年6月,苏军进攻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战斗之初,德军负责增援的飞机只有40架,而苏联有1000架,而后续增加到了7000架。别说苏联是靠人海,靠坦克堆,有人有坦克,而且数量碾压,质量也不差,这就是实力。


英美援助

有人说是英美援助下苏联才击败了德国,其实这并不准确,英美的大量援助其实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才开始的,前期援助数量一般般。但不可否认的是,英美的援助的的确确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不是决定性作用还是比较难说。不过话说回来,德国其实就是自己在打,那几个仆从国,都是见风使舵的猪队友,而且,没什么帮助。盟友就更别提了,那日本根本指望不上,旁边的意呆利,更是气人。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造成德国伤亡巨大,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德国失败是必然,综合了一切对苏联有利的因素,德国以付出巨大的代价打了一场败仗,不可避免。


军武文斋


第二次世界大战,除了战争规模巨大、持续世界长之外,还因为在这场现代化战争中,出现了大量杀伤力很高的新式技朮兵器,这样就造成了前方和后方的巨大伤亡。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队和平民的伤亡之大是历史上任何一次战争都无法比拟的。以近代史上各次大规模战争为例:普法战争中,双方伤亡总计为10.9万余人;日俄战争中,陆上战役总共份亡28.8万余人。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各参战国的情况有着很大的不同,如沙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伤亡共915万人,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伤亡为1620万人;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为714.3万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为1170万人;美国分别为26.2万和111.1万人。据大概统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部参战国家的军队死亡人数总共为2210万人,伤员人数为3440万人。这些可怕的数字还不包括中国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损失,也不包括平民的伤亡和死在法西斯集中营的人数。

关于中国的死亡人数,据日本历史研究会编著的《太平洋战争史》一书统计,中国伤亡达350O万人,其中死亡为1800万人。
关于二战中死亡人数,尽管各国统计不很一致,但其总伤亡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一场战争却是不争的事实。由于巨大的伤亡,使各国青壮年的人数急剧减少。以挑起战争的法西斯德国为例,在1924年出生的每10O名德国青年中,被打死或失踪的就有25人,残废的31人,受伤的5人,失去劳动能力的2人。由于这次世界战争夺去了一部分最强壮的男子,使一些国家青年在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大大下降。德国20~39岁的男子在1939年占人口的16.1℅,到1964年仅占9.7℅。法国25~35的男子所占的比重由1936年的16.2℅减少到1946年的12.3℅。
战争的伤亡愈大,动员率越高,而后备人力资源就会迅速地减少,不仅成为当时参战各国最棘手的难题,也对战后的经济恢复和社会生活带来了严重的、长期的剧痛与恶果。
今天我们为了世界和平、人民幸福安宁而回顾战争。为了保家卫国、为了正义的革命事业,我们不主动挑起战争,但我们也决不怕咄咄逼人、气势气势汹汹的反革命、反人类的战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