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墙而进,人马俱碎”的陌刀究竟有多大的威力,后来为何会失传?

李蔷蔷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中国古代的王朝中,称“大”的王朝不少,什么大秦、大汉、大明、大清等等,但是能冠以“盛”字的,恐怕只有唐朝有资格与之匹配。唐朝为什么什么牛?除了政治、经济、文化以外,其中和有强大的国防有很大关系。

历来中原的汉民族和北方的游牧民族交锋时,往往由于马匹的因素,总是吃亏。但唐朝就很不一样,他们的步兵方阵和游牧民族的骑兵交锋,一点也不势弱,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步兵配置中有著名的陌刀队。

而军队之所以能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和他们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又有绝大关系。这个先进武器就是已经失传的陌刀。

根据《唐六典·武库令》中记载,唐代军队使用四种刀,分别为仪刀、障刀、横刀和陌刀。

这几种到各有用途:

(一)仪刀: 主要为禁卫军千牛卫和仪仗使用。

(二)障刀:多为办案的校尉(相当于后来的捕快、衙役)所用。

(三)横刀:将士所佩之刀,为军官、骑尉佩刀。

(四)陌刀:就是刀类长兵器的统称,为步兵所持,古之斩马剑。陌刀形制多样,长兵主战刀,斩马剑升级版,也有横刀(障刀)加长版,有刀柄可拆卸式,首部有带环和无环两种。有柄特长而刀身特短的三尖两刃刀式(见唐郭子仪墓壁画)。盖因大唐地域广阔,各大都护府军备自制,也因此风格不同。根据《唐六典》记载陌刀的刀刃长为100cm,柄长为130cm,总长230cm,重量大约50斤,该刀可劈、可砍、可削,主要用来于付敌人的骑兵作战之用。

陌刀的使用方法有很多种。阵前对战时,明晃晃的陌刀如墙而进,一方面可以有效鼓舞本方战士们的士气,一方面可以威慑敌人。

宽大、锋利的陌刀给敌人带来的威慑远远不是窄小的枪头、矛头能比拟的。接近敌人后,用力刺杀,必要时也可以砍、劈、削。

根据《大唐卫公李靖兵法》,(又名《卫公兵法》)所记载,唐军的主要作战方法是诸军按其职能分为弓手、弩手、驻队、战锋队、马军、跳荡、奇兵等多种。

战斗程序:每当战斗展开时候,敌人在一百五十步时候,弩兵开始射击;敌人在六十步时候,弓箭手开始射箭;敌人攻入二十步时候,弓弩手发箭后执刀棒(即陌刀、棒)与战锋队齐入奋击,在自己的重装步兵与敌方骑兵短兵相接时,奇兵、马军、跳荡军皆不准轻举妄动。

如果前方步兵的战况不顺利,跳荡、奇兵、马军方可迎前敌出击,重装重步兵则后退整顿后准备再援。

如果跳荡、奇兵、马军进攻不利,所有的步军必须配合马军同时作战。

敌军退却,马军不得轻易追击,必须确认敌人真正溃败后,才能相继掩杀。

唐军步马结合,攻守有职。陌刀作为长柄大刀如墙一般推进绞杀敌军正面有生力量,与马军、奇兵一起构成唐作战的主要特色。

唐军的战法区别于以往战斗方阵的最明显特点,就是陌刀手的反冲锋。在漫天箭雨打击下,敌军的骑兵会有不少人马中箭倒地,给后边的骑兵造成障碍,令阵型混乱。

轻骑兵驰过300米的距离一般只需20-30秒,最后的50米也就3-5秒左右,考虑到敌我相向而行,两军遭遇只需2-3秒甚至更短。陌刀手必须立即上前痛击,打骑兵一个措手不及。

手持三米长刀的壮汉密集冲锋,场面震撼,战斗力惊人。史书中常描述陌刀手能将敌骑一斩为二,所谓”白刃霜飞, 红血星流”。

史书上就记载有陌刀队的作战情景:

“贼军大至,逼我追骑,突入我营,我师嚣乱!嗣业乃脱衣徒搏,执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国家至此,危矣,请自嗣业始!’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杀十数人,阵容方驻。前军之士尽执长刀而出,如墙而进。嗣业先登奋命,所向摧靡。”(《旧唐书》)

这是公元751年,李嗣业带领的陌刀队,跟随高仙芝一起灭石国、突骑施(均在今乌兹别克斯坦附近)的情景记载,可见当时李嗣业领导的陌刀队是多么的强悍。

《太白阴经》中记载一个标准的军团共两万人马,除了骑兵,步兵共12500人,其中含2500名陌刀兵。陌刀兵只占整个部队10%的比例,为何比例这么低?

这里头有几方面的限制:

1.制造工艺的限制。陌刀使用的是玉钢,锻造工序复杂,打造工艺要求高,再说材料稀少。

2.价格问题。由于材料稀少,加工工艺复杂,所以加工成本很高。据一些史料所载,一把陌刀的造价相当于一匹马匹的价格。在唐朝盛世时期,部队配属的陌刀总兵力人数共有两万多人,而这些武器的造价加起来就相当于唐朝一年的总收入!的确是一支超豪华的队伍。

3.士卒难选。一把50斤重的锋利陌刀,要做到能够劈、砍、削、刺运用自如,对士兵的要求是很高的,需要士兵有非常强壮的身体和膂力。所以能挑选到合格的士兵也不多。

基于以上条件的限制,陌刀队就维持在了有限的规模中。

但是,我们今天的人谈论起来这些,都是通过一些史料的叙述,间接的借鉴而已。我们在隋唐时期出土的墓葬中,并没有发现陌刀。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因为至今没有见到实物,所以都是一种理论探讨而已。这么著名的武器,为什么失传了呢?是由以下几种原因造成的。

(一)唐朝灭亡后,国家四分五裂,进入五代时期。由于战事频仍,人员和武器损毁率较高,各割据小国没有足够财力维持豪奢的陌刀军,因此陌刀逐渐没落。

(二)从北宋开始,大量新式长矛、斧钺装备步兵,这些武器工艺简单、费用低廉,对军人的要求也较陌刀远低,对付骑兵的效果差强人意,陌刀遂彻底出局。这样一来,陌刀的生产工艺就此失传。

(三)唐朝朝廷的特殊规定。唐朝时期,朝廷有个严格规定,禁止陌刀和马槊做陪葬品!

朝廷之所以制定这么严格的禁令,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不陪葬,资源就不会被浪费,国家也不用再耗费更大的财力去生产陌刀;另一方面,是为了保密的需要,一旦它被当成了陪葬品,它就存在着被私藏的风险,民间如果私藏,制作技术就会外泄,所以,属于国家严格控制的冷兵器。

加工工艺失传了;由于禁止陪葬,至今没有见到出土的实物。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人对于陌刀只知其名,不见其物的根本原因。

所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陌刀图片,都是后人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一些文献的记载,重新复原出来的,至于它当时真正的形态,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

名将人不存在了,武器也失传了,但传奇一直在流传。

奇兵不在众,万马救中原。

谈笑无河北,心肝奉至尊。

孤云随杀气,飞鸟避辕门。

竟日留欢乐,城池未觉喧。

每当我们读到诗圣杜甫《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中这首诗的时候,总能回想起当年那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为英雄的业绩而由衷的赞扬。

《大唐卫公李靖兵法》唐·李靖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老衲侃春秋


陌刀是大唐军队的四种制式刀具之一,威力巨大,是骑兵的重要克星,陌刀阵施展起来“如墙而进,人马俱碎”!陌刀源于西汉时代的斩马剑,它又吸收了汉露陌刀及六朝长刀的形制与冶炼技术;陌刀极为锋利,砍杀效果极佳,在战争中主要用来砍杀敌军骑兵,其战术作用相当于今天的反坦克武器。陌刀作为国之重器,其制造工艺是国家机密,由专门的工匠制作,且陌刀不允许陪葬,因此在五代十国之乱后,陌刀技术失传了。

唐代的四种制式刀具分别为仪刀、障刀、横刀、陌刀,陌刀重十五斤,又名砍刀,长七尺,刃长三尺,柄长四尺,下用铁钻。唐代的一斤是现在的660克,因此陌刀一般重10公斤左右,长130cm~230cm左右。陌刀可以劈砍、击刺、削剁,是步兵对抗骑兵的先进武器,一刀下去可以连人带马砍为两截,锋利无比,威力巨大。张兴传、裴行俭、李嗣业都是使用陌刀的高手,他们使用陌刀对敌,可以以一敌百,杀得敌人缺胳膊少腿,大大的威慑了敌军,先从身体上伤害敌人,再从心理上击跨敌人。

陌刀制作工艺繁琐,五代宋代都是常年战争,军备制造跟不上消耗,简单易于制造的长枪、长刀、斧钺、神臂弩大量装备军队,有效而不昂贵的兵器永远是军队装备的重要兵器,豪华的陌刀从此逐渐退出战争舞台。大唐时代,日本许多士子远渡重洋来到长安学习大唐的礼仪文化,科学技术,唐刀的技术被日本人继承,并发展出了倭刀。倭刀锋利无比,强度也高,在与明军对阵时,明军十分害怕日本的倭刀。后来戚继光根据倭刀制造出了戚家刀,也就是现代苗刀的来源,戚家刀能有效的克制日本的倭刀。秦箭、汉剑、唐刀、宋弩等中国古典的冷兵器大多数都已失传,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大秦铁鹰剑士


关于陌刀的故事,在如今的网络上可以说是众说纷纭。

对于陌刀的形制,现在的史学界有两种说辞:长柄双刃大刀类型(类似于宋代的掉刀)、一种超级长的长刀。

在《唐六典》里面有原文说到:“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断马剑。”

那些认为陌刀是长柄大刀的言论出处,多是根据《新唐书·阚棱传》中:“貌隗雄,善用两刃刀,其长丈,名曰‘拍刀’,一挥杀数人······”一句得出的结论。由此认为陌刀是双刃刀,然后参考后世的武器形制,认为与陌刀最近的便是宋代的掉刀,随后在还原上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


但是宋代的掉刀在《武经总要》上明确标注是骑兵用刀,因此作为步兵武器的陌刀,自然是不能长成这个样子。

另外在《太白阴经》卷四器械篇第四十一略记载:“弩二分,弦三分……佩刀八分,一万口。陌刀二分,二千五百口,棓二分,二千五百张。马军及陌刀并以啄锤斧钺代,各四分支。”其中明确指出马军和陌刀是分开的两个兵种,也就是说,根本不存在网络上所谓的骑兵使用陌刀一说。

既然很难从绘画和文献上获得信息,那么就从陌刀的字眼上来解释吧。

所谓“陌”,在唐代以前,有百钱的意思,再考虑到陌刀是长刀,那么“百钱刀”意思就应该是长度约等于一百枚铜钱拍起来的长度。按照唐代开元通宝来换算,陌刀的刀长大概在250cm以上。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日本的平国剑,该刀全长2.56米,刃长2.23米,时代是704年左右。这与《新唐书·李嗣业传》里面的“军中初用陌刀”经相吻合,也就是说陌刀大概是这个时期出现的,而且特别长。

那么这么长的刀,使用起来还要考虑它的重量,在《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三·列传一百一十八·忠义下 张兴传》中有记载:“兴擐甲持陌刀重十五斤乘城。”也就是说,这个陌刀均值在15斤沉。折合一下现在的度量衡,唐代的十五斤也就是今天的20斤。

在健身房撸过铁的同志们都知道,20斤的东西,要论起来,握得宽一点还好,如果握窄了,根本不好甩起来。所以这么看来,陌刀像野太刀或者瞄到那样是不太可能了,因为就只有30-40cm的刀柄,是根本控制不住2.3米多的刀身的,因此陌刀的刀柄只能是很长。


在之前去郑成功纪念馆的时候,展厅里有一把郑成功铁人军的斩马刀,刀身长度是1.6米,刀柄的长度80cm,占全长的1/3,也就是说,陌刀的刀柄,至少是刀身的1/2,也就是1.1米左右,如此一来,陌刀还真是个3米多长的大家伙。这倒也不是不可能,在日本,有一种叫做御手杵的长枪,很可能就是仿制了大唐陌刀后的衍生物。

说了这么多,我们现在大概可以对陌刀有个概括了:长刀,双刃,沉重。

至于陌刀是不是骑兵杀器,历史上从来没有说过,只是在《旧唐书·李嗣业传》里面有说:“嗣业乃脱衣徒搏,执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杀十数人,阵容方驻。前军之士尽执长刀而出,如墙而进。”其他再无记载可以专门对抗骑兵。关于陌刀的用法,在文献上更多的是和弩箭配合。

在《唐通典》上有载到:“诸军弩手,随多少布列。五十人为一队,人持弩一具,箭五十只,人各络膊,将陌刀棒一具,各於本军战队前雁行分立,调弩上牙,去贼一百五十步内战,齐发弩箭。贼若来逼,相去二十步即停弩,持刀棒,从战锋等队过前奋击,违者斩。”

也就是说,唐代的陌刀使用者,应该多是弩手,这也不奇怪。唐代的弩箭所需要的拉力就已经非常大了,因此弩手都是身强力壮者,也只有他们才能挥得起陌刀这种沉重的武器(弓手太珍贵,没人会让弓手去随便近战)。

至于陌刀为什么会被淘汰,一方面陌刀这种又长又大的双刃刀造价自然是高的吓人,在宋代战争规模的扩大以及士兵装备需要全面提升,因此这种高价的武器就不能再迎合市场了;另一方面,随着甲胄的加重以及更为廉价的大斧大锤等破甲兵器被大幅使用,陌刀自然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


火器工坊


陌刀是唐朝的传奇武器,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画面,对外有高仙芝深入克什米尔平定小勃律国,对内有李嗣业迎战安史叛军取得“香积寺战役”胜利。

“长一丈,施两刃,名为拍刀,每一举斩毙数人,前无当者。”这是《旧唐书》里对阚棱使用陌刀的描述,阚棱是齐州临济人,善于使用陌刀。然而,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使用陌刀,毕竟它是很挑剔的。

《旧唐书》又记载“兴(注:张兴)擐甲持陌刀重十五斤乘城。”唐代“一斤”是680克,“十五斤”就是20斤多一点。那么,陌刀的大概数值是:长度有“一丈”相当于现在的3米,重量“十五斤”相当于现在的20斤。

可见,唐朝对陌刀手的标准挺高,必须是有力气的壮士,否则根本拿不起修长的陌刀。毋庸置疑,冷兵器时代的“机动坦克”就是骑兵部队,陌刀兵如何斩杀他们?

一般来说,步兵对阵骑兵有2种办法,远距离的时候用“弓弩”,近距离的时候用靠“搏杀”。前者对骑兵有一定的伤害度,但骑兵突破“箭网”之后,后者基本处于劣势。毕竟骑兵的“人马一体”冲击,步兵应对不当,就要遭受致命性伤害!

唐军对付骑兵的作战原则是“多兵种协作”,唐初的军事家李靖总结过战法,具体是:弩手在敌军接近230米左右放箭,弓手在敌军进至90米处射箭。敌军距离30-50米的时候,弓弩手拿起陌刀“如墙而进”杀向敌军,“人马俱碎”的砍杀不能取胜,那么骑兵就从两翼袭击敌军。陌刀手退回阵内重整,然后再向前支援骑兵,形成三面掩杀的“凹”型阵。

可见,唐朝陌刀兵跟多数的步兵方阵固守不同,他们是主动“反冲锋”,手持三米陌刀的壮汉冲锋,场面相当的震撼!当然,陌刀手有时会静待敌军,这时候陌刀刀尖朝外,也能够遏制第1波骑兵,但杀伤力不如主动进攻。

陌刀兵的优势很明显,方阵移动就像一堵刀墙,3米的陌刀一起挥砍,可以说是无坚不摧。少数骑兵冲锋简直就是在寻死,必须要靠军纪约束,出动大批骑兵的冲杀才能撼动陌刀阵。

但是,对于散兵状态的陌刀兵,反而很容易被击杀,因为过长的陌刀并不适合个人肉搏。敌人只要手持短兵器,避过砍来的陌刀刀刃,就比较容易击杀陌刀兵。所以,一般会有其他步兵来保护陌刀兵,或者陌刀兵自身佩戴短刀。

唐朝的陌刀兵是战场上的精锐步兵,终唐一代没有哪场战役的陌刀兵超过5000人,由此可见组建并不容易。同时,陌刀的制作工艺复杂、花费金钱颇多,人员和武器的损毁考验国家的综合国力。自唐末五代战事增多之后,各割据势力没有财力来维持陌刀兵的开销,陌刀这款武器逐渐没落甚至于失传。


子屠龙


陌刀起源于唐朝,未出土过实物,据史料记载“陌刀长约三米,刀柄和刀刃都是1.5米重量为十或三十公斤,刀刃为双刃,刀身狭长,锋利无比,可砍可刺,专门对付骑兵,陌刀手都是严格选拔的壮士,臂力过人。因为刀体太长不宜陪葬,也不允许民间持有,因此至今没有出土。唐武德年间,唐将阚棱曾率一千陌刀手,死战地方军阀李子通。后有唐将李嗣业率领陌刀手“如墙而进”大败贼将李归仁,陌刀对所向披靡。据说陌刀是唐朝开国元勋李靖所创,时至今日没有出土实数遗憾。


步鸣


唐朝的陌刀,是骑兵的长刀,刃宽前段尖锐。主要用来砍杀骑兵的。威力大的原因是陌刀够长,劈砍时比较有力,距离也远。刃宽大,锋利,可以砍,劈,削,还可以刺。后期衰落可能是因为宋代新式武器多样了,制作简单一点的斧头等兵器同样可以对付骑兵,陌刀慢慢的就减少了。


龙泉剑学徒


陌刀就是斩马刀,和关刀差不多。


活到120岁的方法


很有可能就是吹牛,就像诸葛亮的连弩那样。真有这么威力的话为什么后人不要?为什么敌方没有相关记录?为什么没有出土实物?


用户4040552529713


陌刀是个传奇,尤以安西李嗣业为最,如墙而进、人马俱碎。然而从未有出土实物现世,实为遗憾。老锣认为:其型制应为柄长刃长、双手持握、两面开刃等特点。但绝不是本多忠胜蜻蜓切的模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