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战争期间,炸碉堡究竟有多难?

军武视界




纳粹德国出镜率最高的攻坚战武器 “卡尔”600㎜臼炮,边上是使用坦克底盘改装的炮弹装填车,好几吨的炮弹仅靠人力根本装填不了…“卡尔600”炮参加的战役次数远高于800㎜口径的“古斯塔夫800”巨炮,虽然它也很笨重,但是它可以在大多数欧洲地域机动作战,这要比仅能铁路机动的“古斯塔夫800”好得多!而它首次参战就是到塞瓦斯托波尔战役轰击苏军坚固的堡垒!

炸碉堡这个事情到了现在仍然需要巨大的勇气去实施,因为碉堡不但坚固并且火力也非常强大,就拿营连级永备型碉堡来说,都是使用500号水泥浆灌注而成,并且在水泥浆内要加上坚硬的石块增加碉堡的厚度,通常情况下连排级永备型碉堡的胸墙厚度都在0.5米以上,明显厚于普通楼房墙体的厚度,这样的厚度要保证大口径机枪子弹在500米距离不能穿透,而团营级永备型碉堡则会更厚实,82毫米迫击炮榴弹打在上面根本不起左右,只能是105㎜口径的火炮直瞄射击才行!并且除了碉堡内有多挺机枪外,还会得到后方阵地的炮火支援,在没有重火器的条件下,需要三四倍的兵力才能攻克碉堡。



被“卡尔600”巨炮击毁的苏军部署在塞瓦斯托波尔港外,碉堡群制高点上的苏军三联装战列舰舰炮。

塞瓦斯托波尔早在沙俄时期就是著名的军港,为了防止其它列强的觊觎,在环军港四周都山地构筑了大量的永备型碉堡群!到了苏联时代,又将这些碉堡群进行了强化,并且加固岸炮台和增添了更大口径的岸防炮。1941.10.31日曼施坦因上将率领的德军、意大利…等国的轴心国军队对这里实施在围城攻坚战,由于苏军碉堡过于坚固在久攻不克、伤亡巨大的情况下,曼施坦因上将请求希特勒把“古斯塔夫800”炮和“卡尔600”炮调集前线…两炮抵达前线后经过紧张的发射阵地构筑,开始轰击塞瓦斯托波尔碉堡群内的苏军,其中“古斯塔夫800炮”的一枚7吨重的穿甲弹击中了苏军地下30米的弹药库,并且引爆了库内的弹药;“卡尔600炮”轰击塞瓦斯托波尔的外围核心碉堡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战果!正是由于两门巨炮的参与才打破了攻城战的僵局,否则仅靠德军一般口径的火炮和轰炸机将很难夺取“塞瓦斯托波尔军港”。
“卡尔600炮”还参加过镇压“华沙起义”,图片上就是一发榴弹将整座高楼摧毁,可见其威力巨大!

我军历史上也进行过多次的碉堡攻坚战斗,涌现出许多英雄连队和个人!我军建国之后消灭的最坚固的堡垒,就是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炸毁了凉山外围的所谓“法国炮台山”核心碉堡。
“法国炮台”的残垣断壁,从爆破后的残迹来看,整座碉堡是墙体非常坚固,厚度在2.5~3米,根据资料显示“炮台山”是法国人在1940年初构筑的,分上下三层,其中两层埋在地下(山体内)长度在120米、宽度60米,碉堡墙体厚度1.5~3米,据说顶层有300多个射孔…整个碉堡可以容纳1000人,这样厚实的碉堡我军“40火箭筒”和“82无”根本不起作用…而同登是凉山的门户,不歼灭这里的敌人就夺取不了凉山!




我军在扫清了“炮台山”外围后,越军一个残团的兵力退守到“炮台山”负隅顽抗,劝降无果后在当年被迫参与修建“炮台山”的老民兵的指引下,将2吨炸药和数吨汽油灌进“炮台山”的通气孔,最后实施大爆破将整座碉堡炸塌…守敌除一人外全部被歼灭!



唯一从“炮台山”逃出来的敌军被我军俘虏,据他供称,碉堡内约1000人被我军歼灭。

时间进入到了1990年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单兵装备越来越先进,对于坚固的堡垒可以使用反坦克导弹去打击,“叙利亚内战”当中由于外国势利的支持,反坦克导弹在叙利亚达到了泛滥的地步,双方都使用反坦克导弹打击对方的坚固工事,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美军正在使用M777型155㎜榴弹炮进行直瞄射击…在2000米内可以击毁主战坦克和击毁3米厚度的碉堡。

这种“大炮上刺刀”的战法我军早在解放战争期间就已经使用了,这种战法效果非常明显,并且要比反坦克导弹便宜的多。

随着航空兵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各种重量打击碉堡的航弹也应运而生,精确制导航弹重量在227公斤~10吨,根据不同碉堡而使用,最重的十吨级别的航弹可以打击地下60米的碉堡,“炮台山”那样的工事一枚下去就成为齑粉!

总之随着科技的发展,碉堡这个有上千年历史和让历代军事家头疼的障碍物,最终会被先进的武器轻松消灭!


皇家橡树1972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要看是什么战争。

一战期间,各国一线步兵缺乏可以跟随步兵及时移动的火炮,又没有其他摧毁碉堡的武器。

在敌人碉堡,尤其是暗堡中的重机枪火力面前,一战的步兵被杀的血流成河。


到了二战,情况就有一定改变。

首先是空军有所发展,俯冲轰炸机必要时候可以做战术轰炸,摧毁坚固的碉堡工事。

其次,步兵炮和山炮的更多。比如日军的92步兵炮,可以拆卸跟随步兵前进。遭遇敌人碉堡,就及时将步兵炮组装起来,对抗碉堡,一炮一个。

再次,步兵反碉堡武器也多了一些,比如无坐力炮、火箭筒。比如美军的m18无后坐力炮,在冲绳战役摧毁了大量日军碉堡,缺点是射程比较近,使用很危险。

但如果缺乏足够的武器,炸毁碉堡很困难。

就拿朝鲜战争志愿军来说,难度还是非常大的。

比如黄继光为什么堵枪眼?

如果他有火箭筒、无坐力炮等远程反碉堡武器,一炮就轰掉了。

但黄继光只有手榴弹,投掷后却并没有炸毁碉堡又受了重伤。



到了二战以后,情况很大变化。

一是空中打击更为厉害,随着精确制导武器的出现,可以战术打击摧毁碉堡。

二是火炮的准确度更高,即便火炮在后方数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外,也具备精确摧毁碉堡工事的能力。

三是装甲武器众多,坦克、装甲车等支援型武器大多配属步兵一通作战,可以有效对付带包。

四是步兵反工事武器越来越多。

火箭筒和无坐力炮性能大为提高。比如卡尔古斯塔夫M2-550型无坐力炮,炮弹有效射程高达700米,最大射程2300米,可以有效压制碉堡。

另外,出现了诸如反坦克导弹之类的远程精确摧毁型武器,缺点是造价较高,但总不会比人命要贵。

时至今日,死守碉堡的敌人基本都是傻蛋,基本就是死路一条。


萨沙


没多难,关键得看你装备行不行,如果武器落后,那么即使是鬼子薄薄的炮楼也得拿命去塞炸药包,最后还不一定能炸掉。如果武器先进,即使是苏军在塞瓦斯托波尔深入地下30米的钢筋混凝土海防工事,也只需要德国人用一发古斯塔夫的巨型炮弹就能轻松解决。
(抗战打鬼子炮楼)

(古斯塔夫大炮,口径800毫米)


(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中苏军被古斯塔夫大炮摧毁的碉堡)

所谓碉堡说白了就是一种坚固的军事建筑物,在应对轻武器攻击时可以抵挡一阵,而在面对重武器,特别是大口径火炮时,也只是脆皮烤鸭一只,分分钟被吃掉。冲绳岛海战时,日本据险死守在冲绳岛上布置了各种错终复杂的明堡和暗堡以及火力点工事,然而最终结果是什么?在美军各种大口径的舰炮和数百公斤航弹的狂轰滥炸下,这些碉堡基本是塌的塌,毁的毁,最后在美军火焰喷射器的照顾下很幸运的成为了天然埋尸坑。所以对于火力优势一方,炸碉堡并不难,只是消耗弹药多少的问题罢了。



而到了现代,随着各种高科技武器的出现,碉堡就显得更加不堪一击了,为了对付越来越深的地下碉堡,各国纷纷都推出了钻地弹套餐。1999年,美军炸毁我南联盟大使馆的“杰达姆”炸弹就是一种典型的钻地弹,当时它足足穿过了五个楼层才在地下室爆炸,可见其威力之大。而美军目前装备最多的“宝石路”Ⅲ激光制导钻地炸弹可以穿透6米的钢筋混凝土层和40米的普通泥土层,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使用这种炸弹摧毁了伊拉克众多的地下碉堡,其中一处还是萨达姆经过特别加固的底下宫殿。
(美军GBU-39小口径钻地弹)

而美军最新研制的采用镍钴钢合金弹头的“巨型MOP钻地弹”更是能够钻透60米的钢筋混凝土层,对坚硬岩石层的穿深也能够达到40米,普通碉堡在它面前真的只能算是一个玩具。而在钻地弹的研究装备上,我国并不落后美国,目前曝光的最新的东风-15C型钻地导弹,采用钨合金材料外壳弹体,内部装填高能炸药并且有钻地助推火箭,据悉其可以钻透25米的钢筋混凝土层和16米的坚硬花岗岩层,绝对是炸碉堡,毁工事的不二利器!炸碉堡就是两个字:so easy!


军武吐槽君


碉堡作为战争工事,是在二战期间最最具备杀伤力永备工事之一。

碉堡

小学教科书中,董存瑞炸碉堡这个故事。

董存瑞炸碉堡

深深的写在了我们的脑海之中,让我们感知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英勇之举,同时在我们的脑海中,埋下了深深的炸碉堡难的印记。在我们的战斗英雄序列里,黄继光也是因碉堡牺牲,飞夺泸定桥攻克之艰难也是因为碉堡,报告成为了一个规避不了的话题。

炸碉堡难是因为碉堡具备的几个属性,造成了炸碉堡难。

一是隐蔽,难发现。

碉堡是军事上重要的防守工事,通常隐蔽设置,采取地下或半地下构筑,或者部分埋在地下,以防御炮火袭击和敌侦察,提高生存能力,并作为自卫基地,一般设置在关键道路,重要隘口和军事要点上。

我们所熟知的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黄继光堵枪眼、飞夺泸定桥等等故事,都是我军进攻发展顺利的时候,猛然间出现的一个暗堡,阻滞了我军发展进攻,影响了整个战争进程,因此,隐蔽性是炸碉堡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是坚固,难摧毁。

碉堡是军事上防守用的坚固建筑物,一般由地堡、暗堡、三角堡、菱形堡组成,相互之间用交通壕连接,可以单一设置,也可以联合设置,是防御重要工事,多用砖、石、钢筋混凝土等建成。一般被设计称圆形或者三角形,被减少火力受弹面,增加了碉堡被炸毁的难度。

碉堡是一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相互较量的产物,在整个二战中,大部分的兵力伤亡,都是由于碉堡造成的。翻开二战历史,重要的战争,都是有碉堡的描述,被法国人推崇的马奇诺防线,就是一个典型的以碉堡为中心构筑的防御体系,强大的希特勒军队没有办法,只能绕过了马其诺防线。坚固是炸碉堡难的第二因素。

三是火力大,杀伤力强,难接近。

碉堡的设置要求是一般设置在军事防御关键点上,道路重要隘口上,重要军事目标上,是战争的关键点,二战期间,一般配备重机枪,配上重机枪的碉堡,一般情况下,可以达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碉堡的前方一般是在比较空旷的地域,没有遮蔽物,且碉堡的周围都是重点防御的位置,兵力部署都比较密集,因此接近起来非常的困难。这就是为什么董存瑞,黄继光等等革命英烈死的原因。



四是炸毁碉堡的工具比较缺乏,难被炸毁。

由于碉堡是混凝土工事,在整个二战期,能对混凝土碉堡有摧毁力和杀伤力的,主要一下武器,坦克、大口径火炮(80毫米以上口径火炮),单兵使用的炸药包、爆破筒以上四种武器,可以对碉堡进行摧毁式打击,由于二战时,基础工业并不发达,坦克、大口径火炮生产数量极其少,集中在重要的几个发达国家,很多国家不具备生产坦克、大口径火炮的能力,中国就是一个不能生产这些武器的国家,对中国在整个抗日战争过程中,死伤是比较惨烈的。有首诗: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形象的描述了我军武器装备在抗日战争夺取的途径。

因为武器性能,对碉堡造成不了杀伤,所以造成了炸碉堡极其困难,尤其对于步兵。

二战结束之后,世界工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尤其军事工业带来高速的发展,现在对付碉堡的武器琳琅满目,有坦克,导弹、反坦克武器、步兵战车等等,弹药发展上,也出现了专门针对碉堡的弹药,云爆弹,侵彻弹,攻坚弹,混凝土攻坚弹、穿甲弹等等弹,专门对付碉堡。

综上所述,炸碉堡是整个二战期间所有军队面临的类似于噩梦一样的难题,各国军事专家都想了很多的办法,中国出了几个舍身炸碉堡英雄而外,没有几个成功的例子,可见炸碉堡有多难。


少华聊史


看碉堡类型,碉堡有大有小!正常来说小碉堡好打,这种小碉堡都是由砖土石块堆砌起来的,一枚迫击炮炮弹或者一枚手榴弹就能够炸塌,用重机枪也可以把这种碉堡给打爆掉,只是因为当时的我们缺乏这种所谓的重火力才没能把他们干掉。在欧洲以及太平洋战场的话这种小碉堡基本上没用,只要被暴露出火力点的位置那么就会马上被对方的炮火覆盖然后灰飞烟灭。对欧美工业国家来说,炮弹是相当不值钱的。在炮弹的饱和攻击之下不会有任何幸免的防御工事。因此,在当时便有了所谓的机动堡概念,就是只挖好阵地,却没有布防装备。在二战后期,由机动堡催生了自行火炮,这种火炮是以装甲车作为载体的,能够一定程度上防弹,然后也可以实现打一炮换一个地方,让敌人不知道火炮在哪里。

而大碉堡即便到现在也非常难打。这种大碉堡都是永备工事,这种东西都是挖到地下几十米深,然后用钢筋混凝土灌筑起来,整个堡垒十分牢固,扔个手榴弹进去也只是啃破一个皮而已。比如在硫磺岛血战的时候,美军攻岛士兵都是把日军的碉堡位置发送给舰队,由舰队用舰炮来解决问题。到了现代则是由战机发射空地导弹或者激光制导炸弹来解决。


优己


炸碉堡不难,主要是看装备,装备好了,碉堡轻轻松松打掉,装备不行,就得拿人命往上填。

碉堡是早年间的一个防御工事,用钢筋水泥混凝土这类东西搭建的,目的在于防卫轻武器射击的,为防御中的士兵提供一个保护。一般来说,几个碉堡就可以构筑一个碉堡群,形成火力网去封锁。最典型的就是诸如马奇诺防线、齐格菲防线、大西洋壁垒这些。

对付碉堡,主要就看装备。早年对越作战的时候,攻击越军碉堡,主要用的就是反坦克火箭筒。RPG这类武器,早年间是一线步兵班首领,在与坦克近距离交火时使用的反坦克武器。在面对碉堡的时候,RPG火箭筒也是非常有效的,皮薄馅大的碉堡,一发下去就能掀翻。

除了RPG以外,反坦克导弹、火箭筒、火炮都是反坦克利器,其实只要装备好,一切碉堡都不是什么特别难拿下的东西。当年德军的闪电战,面对盟军的碉堡,一般都是直接用斯图卡轰炸。只要装备好,碉堡是比较容易解决掉的一个东西。如果有足够的装备,谁还会人肉去炸碉堡呢?

而到了现在,各类型的钻地弹都已经非常成熟了,当年伊拉克的诸多地堡都是毁在这些钻地导弹手里。现在美军的GBU-57A/B钻地弹被称作地堡克星,可以穿透八米的钢筋混凝土、40米的中等硬度岩石。对付一些地下的仓库、堡垒什么的,优势非常巨大,地堡什么的,根本就藏不住。

提到碉堡,也要提一下炮楼,炮楼其实和碉堡不是一个东西,炮楼皮薄馅大,而且非常高,属于在占领区打治安战时用的,而碉堡属于要塞防御工事,没炮楼那么高那么扎眼,也比炮楼坚固很多。当年打炮楼,都是要团一级的部队才能攻克,根本就不是什么游击队能够对付得了的。当年对付日军炮楼,最好用的武器还是日军的九二步炮。

当年我军缺乏先进武器,对付碉堡,大多数还是靠人命往上填,依靠炸药包手榴弹爆破筒等武器。如果当年有更多先进武器,也断不止有有那么大的牺牲。


军武文斋


“男儿当志存高远”,大家好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看到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到一个人——董存瑞,相信很多人可能给我一样都想到了他。

《董存瑞》这部老电影让很多人记忆深刻,电影中的主角用生命在战斗,手托炸药包,炸毁了敌人的碉堡,同时也显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的英雄事迹广为流传。

什么是碉堡

碉堡在军事上是防守用的坚固的建筑物,正常都是钢筋混泥土造成的,而碉堡在每个国家的作用都是不同的,在德国是避难所,在苏联是储物间,在日本和其他一些国家则是军事堡垒。

碉堡初见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接着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经常使用,同时在冷战时期苏联也设立了大量的碉堡。而美国有一家碉堡公司,美国碉堡公司是专门生产新型的碉堡,并称之为多用途平台,应用十分广泛。

炸碉堡要怎么炸?

碉堡里面的敌人火力一般都是很猛的,一般在碉堡中都是重机枪,所以炸碉堡很多人认为是一件很难的事。在相对比较下,炸碉堡是十分困难的,大家基本可以想象的到,碉堡四周一般都没有遮掩的物体,而碉堡一般都是能直接打外面,在没有掩体的情况下炸碉堡是拿着生命在冲锋。

如果是用坦克炸碉堡,或者其他先进武器炸碉堡,可能就十分轻松了。历史中苏联在塞瓦斯托波尔深入地下30米设置了钢筋混泥土的碉堡,但是德国人使用一发古斯塔夫的巨型炮弹就给解决了。

战争期间,炸碉堡究竟有多难?

前文中有提到,碉堡是一种坚固的军事建筑物,能够应对轻武器的进攻,但是在重武器面前,是很难起到军事威胁作用的,大口径的火炮分分钟就能炸掉碉堡,例如在冲绳岛海战的时候,日本曾其死守他们的碉堡,明着的暗着的,各种火力点,但是美军直接使用大口径的舰炮和数百公斤的炸弹,一顿乱炸,最后所存无几。

而碉堡最害怕的不是大口径火炮,而是火焰喷射器。(锡纸包上鸡,再用土把锡纸包上,然后放火上烤)在火焰喷射器面前,碉堡是就像敌人已经给自己做好的坟一样。

到了现代战争,高科技武器层出不穷。1999年5月8日上午,美国出动了B-2轰炸机对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进行了轰炸,当场死了三名记者。当时投下的炸弹是叫做“杰达姆”炸弹,这是一种钻地弹。当时这个炸弹足足穿过了五个楼层才在地下室爆炸。所以在现代战争中,碉堡这种设施在强大的武器面前变的不堪一击。哪怕是建在地底深处也都不行。美国的“宝石路”钻地弹能够穿透6米的钢筋混泥土,能穿透40米的普通泥土层。美国曾用这种炸弹炸了伊拉克很多地下碉堡。

上图美军GBU-39小口径钻地弹。

美军新研制的MOP钻地弹能够穿透60米钢筋混泥土。

我国也有钻地弹:东风-15C钻地弹

总的来说火力占优势一方,炸碉堡还是很轻松的。

火力不行,炸碉堡有多难?

如果是只有小米加步枪的装备,炸碉堡是件很困难的事情,说是送死也不为过。如果是拿着炸药包炸碉堡也是很难做到的,首先把手榴弹扔过去肯定是不可能,手榴弹是炸不掉碉堡的,只能让人带着炸药包过去炸,在带着炸药包去碉堡的路上有一定的风险,其次及时到了碉堡地下,想炸掉碉堡也需要一定的操作的,董存瑞当时死是因为没有“三角支架”只能用手托着炸药包,炸了碉堡。

而通常炸碉堡是爆破组所做的事情, 炸一座碉堡不难,但是风险却是很大的,所以在战争期间,爆破人员锐减。

向抗战英烈致敬。


四十五度历史


炸敌人碉堡真的太难了!我在参加两山轮战时进攻越军阵地,越南人的狙击手和高射机枪会重点打击我们的八二无后坐力炮手和火焰喷射手,而且越军碉堡的防炮和防爆性都很好。炸越军碉堡,需要有人佯攻吸引敌人火力,机枪封锁射口压制敌人火力,爆破手在躲过敌人的狙击手和高射机枪,还有迫击炮,地雷,抵近碉堡后先向射口内扔一颗手榴弹,制造烟尘和混乱,再将爆破筒投进去。这样操作是因为爆破筒延时较长,越军会反投出来,如果等到爆破筒即将爆炸时再投,那么自己就没有躲避的时间了。之所以先扔手榴弹,是因为越军会用沙袋甚至人体压制手榴弹的爆炸力,趁着手榴弹爆炸给敌人造成的短时间混乱我们再投入爆破筒,敌人就反应不过来了。


无花观主


看看战例就知道有多难了。1962年的中印战争,我军右翼主攻部队一路拼杀,撕开了印军的防线。左翼助攻部队与右翼紧密配合,向沙则等地的印军发起猛攻。沙则位于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北,是侵入克节朗地区的印军构筑的核心阵地。印军在这里构筑了堑壕和百余个明暗地堡。

最先冲到沙则的我军先头部队被印军的炮火拦住了去路。沙则的印军地堡群不拔除,后面的大部队冲上来,必将遭受巨大的伤亡。先头部队某连副班长张映鑫接受了首轮爆破任务。他听过观察发现,印军地堡群最前面的三个暗堡控制着进攻的通道,又用火力显示的方法为后面的地堡提供打击的目标。他决定,必须先炸掉这三个暗堡。

张映鑫率领第一爆破组借着地形的掩护,从右侧爬了上去。前进到距离地堡不足10米时,张映鑫猛地跃起,用冲锋枪一阵猛射,子弹几乎全从地堡射击孔里钻了进去。后面的战士紧跟着塞进去两颗手榴弹,第一处印军暗堡炸掉了。

此时他们已经被另外两处地堡里的印军发现。一高一低两处地堡用火力严密封锁了半山腰,子弹一串串落在张映鑫的头前,溅起的碎石泥土不断落到他的后背上。张映鑫双手各握一枚手榴弹,同时投掷出去。借着烟雾的掩护,他扑向第二处地堡,成功将第二处印军地堡炸掉。

只剩下最后一处地堡了。张映鑫移动到第三处地堡前,将手榴弹从射击孔里塞了进去。没想到,地堡里的印军又将这颗手榴弹扔了出来。这颗手榴弹在张映鑫的身后爆炸,弹片切进了他的后背,一口热血从嘴里喷了出来。

后面的战友以为三处印军地堡都炸掉了,马上开始了冲锋。最后这处地堡马上用机枪扫射,五六名我军战士顿时倒下。张映鑫看到这处地堡虽然泥土被震落,木桩外露,但依然还在顽抗。张映鑫只剩最后一颗手榴弹了,如果再从射击孔塞进去,又被印军扔出来怎么办?

张映鑫心一横,将冲锋枪斜背在背后,双臂拼命撑起身体,借着一块巨石为掩护,拉开最后一颗手榴弹,从地堡射击孔塞了进去。然后,张映鑫竟然双臂紧紧抱住地堡顶部的梁木,稳住身体,用双腿将印军地堡的射击孔牢牢堵住。

印军急于将冒烟的手榴弹扔出来。他们用枪打,用枪托砸,用刺刀捅,拼命想从张映鑫的身体间打开空隙。张映鑫的腿被打断,但皮肉还连着,仍然封堵着射击孔。后面的战士拼命叫喊让张映鑫快躲开,张映鑫完全不为所动。

一声巨响,那颗手榴弹在地堡里剧烈爆炸。张映鑫用自己的生命为我军打开了前进的通道。张映鑫是援朝战场上的英雄黄继光的同乡,他们一起用生命做出了被后人铭记的壮举。让我们牢记英雄的名字,永远不要忘记。

有什么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关注微信公众号:战争史,多位专家将在公号中将继续为您解读。独立专业,有种有料,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战争史,收看全部战争史政治军事历史精彩内幕解读。


战争史


射程、火力网是炸碉堡必须攻克的难题。

二战重机枪普遍射程都在1000米,其余也都在3-5百米,交织的火力网完全足以拦住任何百米赛跑的高手。

唯一的射击盲区就是碉堡墙下。

一座碉堡工事前肯定是坚壁清野,不可能存在遮挡射点的灌木或者岩石,所以要炸碉堡就必须冒着暴雨般的子弹,几乎没有掩护。

因此炸碉堡最佳的方案就是炮火覆盖。

很遗憾,在我们的抗战,搞炮火覆盖炸碉堡是很奢侈的向往。

只能土办法,挖地道和战壕,步步为营尽可能的接近;

丢手榴弹,人工创造烟雾掩护。

而且在闪躲子弹的同时,炸碉堡的战士还得解决碉堡前的铁丝网与沟渠。

所以很多时候都是属于围点打援的战术,直接拔除碉堡是虚晃一招,重要的是打击救援的敌军,但也有是经过长时期的筹备和秘密行动对碉堡进行蚕食和弱化策略之后才采取总攻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