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當年如若韓信果斷擁兵自立,能打的過劉邦嗎?

漢史趣聞


韓信一生之中,有四次機會人主。

第一次,是劉邦在滎陽與項羽苦戰之時,韓信掃平趙、燕、齊之地,已成一方諸侯。於是他請求劉邦委任他為假齊王。劉邦極其不滿,但在張良、陳平的提醒下,稱“大賬戶定諸侯,即為真王耳,可以假為!”於是韓信被劉邦正式冊立為齊王。當時,項羽的說客武涉為韓信分析當時的形勢:“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建立韓信擁兵自立,形成三分天下之勢。如果韓信此時獨立,那麼最差也能形成個秦末三國的局面。

第二次基本與第一次同步,齊人蒯通以相士策動韓信自立,理由與武涉完全一樣,也是“組下為漢則漢勝,為楚則楚勝”,稍有不同的是蒯通建立由韓信自己來建立最高政權,令“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齊”。

第三次,是在垓下滅了項羽後,劉邦改封韓信為楚王,“漢終不奪我齊”的一廂情願,變成勝利後立即就奪走了齊的冷酷現實,這個時候韓信依然擁有造劉邦反的實力,二者之間,就軍事力量而言,大約在伯仲之間。

第四次,是在劉邦巡遊雲夢之際明顯表現出對韓信的敵意,此時的韓信若造反,仍然具有一定實力,但他猶豫了,且殺掉了項羽亡將鍾離眜來表示忠誠。

細看韓信的這四次機會,筆者認為,第一次時機最好,直接自立經營齊、趙、燕地,坐等劉項決戰出結果,然後乘機而下,未必沒有問鼎天下的機會,最差,也能跟其中勝出的一方兩分天下。

但就韓信的性格而言,筆者覺得,他沒有劉邦的圓滑世故,心狠手辣,在領導力上面確實是不如劉邦的,他或許可以依靠極強的軍事能力割據一方,但若治國平天下,就他那樣猶豫不決的性格,再加上人緣很差,真地太難成為真正的人主了。韓信骨子裡是個自負的人,他自以為志向遠大,不屑與庸人為伍,說話做事上面也不太周全,比如與劉邦論帶兵能力那一幕,這一點就顯示出其真地不太會做人和說話。

歷代成功的創業者,在天下未平,事業未成之前,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收起自己的自負與驕傲,和光同塵,將功勞讓給下屬,給自己的員工不斷的鼓勵和物質獎勵,創造一個良好的團隊氛圍,然而,韓信真的不太具備打造一個優秀創業團隊的能力。

他或許能夠幹掉劉邦,但並不一定能成為最後的勝利者。自古以來,具備卓越軍事才能,又擁有強大實力的人並不是沒有。五代十國時期的那幾位開國帝王,或許在軍事才能上略差韓信,但他們成功造反之後,卻開了一個相當惡劣的頭,這未嘗不會是韓信最終的結果。


江畔初見月


我們來看,韓信有多少次自立的機會:

1、井陘關擊敗陳餘而滅趙後,韓信大可要求劉邦封自己為趙王,或者乾脆自立。按照廣武君李左車的建議:

“方今為將軍計,莫如案甲休兵,鎮趙撫其孤,百里之內,牛酒日至,以饗士大夫醳兵,北首燕路,而後遣辯士奉咫尺之書,暴其所長於燕,燕必不敢不聽從。燕已從,使諠言者東告齊,齊必從風而服,雖有智者,亦不知為齊計矣。如是,則天下事皆可圖也。兵固有先聲而後實者,此之謂也。”

這就是李左車的合縱建議:

向燕國秀肌肉,要求燕國聯盟;燕國同意結盟後,齊國必然不敢來攻打,也會和趙國聯盟。在北有燕東有齊兩個盟國穩定後方下,趙國何懼南方的西楚和漢,更有可能一統天下,即“天下事皆可圖也”

聯盟燕、齊,擊敗楚漢,一統天下,這就是李左車給韓信的建議。雖然李左車沒有明白建議韓信自立,但“天下事皆可圖也”已經點明瞭自立的建議。

但韓信只是聽從了一部分,派使者去勸服燕國,其後更發兵攻打齊國,更將本來可以一統天下的趙國,拱手讓給張耳!

其後劉邦因為兵少,東渡奪取了韓信兵權,只給了韓信趙國相國這個職位,還下令韓信攻打齊國。於是李左車聯盟燕齊而一統的策略,就這樣被韓信白白浪費了。

李左車真的是遇人不淑:勸陳餘堅守,陳餘不聽;勸韓信聯盟燕齊,韓信只聽了一點!一個本來可以和張良、蕭何等人齊名的機會就這樣被別人浪費了。

2、在劉邦封韓信齊王后,項羽派遣武涉說服韓信反劉邦。武涉已經將天下大勢分析得非常清楚:

“今足下雖自以與漢王為厚交,為之盡力用兵,終為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須臾至今者,以項王尚存也。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項王今日亡,則次取足下。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和,參分天下王之?”

而韓信的回答是:項羽不重用我,劉邦重用我!可見當時韓信依然是還是一個臣子的心態——投靠明主!沒有自己做明主的自信!

3、蒯通勸韓信自立。蒯通對韓信所說的話,立腳點雖然和武涉基本一致,但增加了第二次分封的建議:

“今楚漢分爭,使天下無罪之人肝膽塗地,父子暴骸骨於中野,不可勝數。楚人起彭城,轉鬥逐北,至於滎陽,乘利席捲,威震天下。然兵困於京、索之間,迫西山而不能進者,三年於此矣。漢王將數十萬之眾,距鞏、雒,阻山河之險,一日數戰,無尺寸之功,折北不救,敗滎陽,傷成皋,遂走宛、葉之間,此所謂智勇俱困者也。夫銳氣挫於險塞,而糧食竭於內府,百姓罷極怨望,容容無所倚。以臣料之,其勢非天下之賢聖固不能息天下之禍。當今兩主之命縣於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臣原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夫以足下之賢聖,有甲兵之眾,據彊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慾,西鄉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割大弱彊,以立諸侯,諸侯已立,天下服聽而歸德於齊。案齊之故,有膠、泗之地,懷諸侯以德,深拱揖讓,則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齊矣。蓋聞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原足下孰慮之。”

蒯通的話有下面幾個層次:

1)、楚漢陷入僵局,雙方均無力擊敗對方:“此所謂智勇俱困者也。夫銳氣挫於險塞,而糧食竭於內府,百姓罷極怨望,容容無所倚。”

2)、和武涉一樣都贊同韓信三分天下:“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即,如果韓信自立,齊、楚、漢三國勢力均衡,哪一國都害怕對方聯盟對付自己,因此誰都不敢堅持進行戰爭。

3)、齊國聯盟趙國和燕國,進行秦末第二次封建。第一次封建是項羽在咸陽進行的,是一帝、一伯、十八諸侯。當了韓信做齊王時,所分封的諸侯基本上沒有幾個存在了。

對有功之人進行封建,是當時的需要和主流——否則劉邦也不用大封異姓王!

蒯通,比起李左車的聯盟燕齊策略、武涉的三分天下提供了進一步的規模:第二次封建。

其行動計劃是:

“據彊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慾,西鄉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割大弱彊,以立諸侯,諸侯已立,天下服聽而歸德於齊”

其目的是:

“懷諸侯以德,深拱揖讓,則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齊矣”

蒯通第二次封建的建議是對如何三分天下的建議,根本目的是制約楚漢而讓齊國稱伯。


至於帝的名分,按照當時的可能,應該是下面這幾個人:

1、東周姬姓後裔;

2、秦朝嬴姓後裔;

3、楚國後裔,或楚懷王后裔;

4、田齊後裔。

姬姓後裔,最大的優勢是恢復六國建立諸侯,劣勢是沒人記得了——要知道,亡秦的口號中從來沒有包括恢復周天子的說法;

嬴姓後裔,最大的優勢是嬴姓是第一個皇帝,曾經的天下之主,作為天下共主是最合適的,劣勢就是若立嬴姓——當初我們起兵是幹嗎來了?滅秦又立秦?

楚國後裔,最大的優勢是從楚懷王到楚義帝,但劣勢就是楚義帝是楚人所殺的,面子不好看,謊言不好說;

田齊後裔,最大的優勢是對韓信最有利,但劣勢就是項羽難以接受,但如果是齊王建的直系,項羽可能也能接受。

但不管是誰做皇帝,其封地只有兩個選擇:

1、洛陽,即東周之地;

2、彭城,即宋國之地;項羽還是遷都去揚州吧!


4、鍾離昧勸韓信自立。這個時候,雖然不是韓信自立的最佳時機,但有能自立,三分天下的基礎還在。鍾離昧勸韓信自立的話,就顯得非常委婉了:

“漢所以不擊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於漢,吾今日死,公亦隨手亡矣。”

“以眛在公所”,鍾離昧的這句話,點出了韓信在當時自立的基礎:

韓信若自立,當年項羽的部屬,必然因為鍾離昧受到韓信重用,加上劉邦殺項羽的恩怨,紛紛投奔韓信。

即,若當時韓信自立,韓信擁有齊國部將和項羽部將兩大部分,佔據了三分天下中的兩份人才!這些人,可不是那麼小看的。

另外的優勢,還有,就是英布、陳豨——一心想反的人,韓王信、盧倌——這兩個不想反但不得不反的人。這些異姓諸侯也註定了即便韓信自立,劉邦也不敢打動干戈的原因。

在韓信擁有齊國舊部、項羽舊部的優勢下,加上英布等第三方勢力,劉邦若發動戰爭,那他就成為了第二個暴秦了。

5、韓信和陳豨合謀反叛。雖然《史記》記載是韓信主動建議陳豨反叛,但韓信是否在關中無兵無權的情況下反叛,證據不足。就不多說。


總結:

在滅趙後,李左車勸韓信自立為趙王,聯盟燕齊而一統天下,韓信拱手把機會浪費;

在滅齊被封齊王后,項羽勸韓信自立,三分天下,韓信以當年項羽不給他做將軍為由拒絕——韓信的眼界太低了,無話可說;

蒯通,不但建議韓信自立以三分天下,還給出了二次分封而稱伯的計劃,但韓信面對這個比李左車、武涉更詳細、更具操作性的建議,猶豫不決而浪費機會;

在被從齊王徙為楚王后,鍾離昧勸韓信自立,以整合韓信和項羽兩部人員,但韓信把鍾離昧的人頭送給了劉邦。

上天給了韓信四次自立的機會,但韓信一次次的浪費,最後竟然在臨死時,責怪老天:

“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這和項羽的“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有得一比。

韓信浪費四次自立機會,不責怪自己卻去責怪老天;項羽不懂合縱,一心莽撞和劉邦作戰,卻不東和齊國議和、封彭越為王以安撫、北援助趙國陳餘或離間韓信和劉邦關係,整整3年都在和劉邦進行攻守之戰,最大的責任是他項羽而非老天。陳餘的趙國和田榮的齊國不滅,劉邦也無力擊敗項羽。

明明是自己的錯,卻把責任推給老天!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韓信本該是開國皇帝齊太祖至少是楚太祖,卻落得全家死光夷三族!當年韓信果斷擁兵自立,最差三分天下齊、漢、楚,其次平分天下南北朝——楚、漢,最好一統天下齊王朝或楚王朝!

韓信曾一陣見血地支出項王的最大毛病是婦人之仁,在政治上他韓信的婦人之仁簡直就是西楚霸王的2.0版!西楚霸王自刎千古留名,他淮陰侯韓信株連家人再無後!韓信軍事的強悍和韓信政治上的弱智,造就了韓信及其家人的悲劇!

軍事上的強悍

韓信度陳倉、定三秦、虜魏、平代、破趙、收燕、滅齊、圍楚!正是韓信,讓困於蜀地的劉邦麻痺項羽和他的小夥伴們。做好準備後突襲三秦,佔據關中之地,向東擒魏豹。然後配合劉邦突襲代國,效仿當年馬服君閼與之戰,一舉清除了趙國的屏障代國。然後,一鼓作氣對趙國發起了井陘之戰。大敗趙國後,韓信採納李牧的孫子廣武君李左車的“不戰而屈人之兵”之策,修書一封就將燕國納入囊中。接著韓信就向齊國下手了,本來齊國這時由劉邦的說客酈食其將齊王說服投降了。韓信猶豫著打不打齊國,他的謀士蒯通(本名蒯徹,因為避諱漢武帝的名諱而被改名)意思就是打。他酈食其靠著你威名對齊王威逼利誘讓齊王投降,這功勞不救讓一個書生給搶了嗎?韓信在齊王麻痺,準備投降撤掉邊防之際,攻打過來。項羽見勢不妙,派龍且助攻。龍且一向看不起韓信,他以為他是神助攻,恨不得要吃掉韓信。韓信為了龍且的神助攻,還專門上游攔水。龍且一看河水更淺,渡河就更興奮了。興奮後來就變成了興奮死,韓信放水了,水淹龍且!最後,韓信、彭越、劉邦、英布他們對項羽完成了合圍!

政治上的弱智

項羽死了,韓信倒黴還遠嗎?不遠了!劉邦先把齊王韓信改封為楚王,好能實現調虎離山。有不少答友回答,即使如日中天的齊王韓信反抗劉邦那也是死路一條。理由就是井陘之戰後,韓信就被劉邦微服私訪奪權了。但您知道嗎?被調虎離山後的韓信,劉邦都不敢跟韓信交戰,因為劉邦在軍事上根本不韓信的對手,所以才有天子巡遊召見諸侯的套路把韓信給扣起來,軟禁到長安,降為淮陰侯的,這下不是調虎離山而是把老虎關到籠子裡了。之前多好的機會,他都因為把劉邦視為知己,感念他的栽培之恩的婦人之仁給毀了,誰勸都不聽,對得起良心,對不起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家人和部屬。

其實韓信原本是皇帝命,他有上、中、下三策。

  • 上策——一統天下

1、大齊王朝:

韓信滅掉齊國時,他所管轄至少勢力範圍是代國、趙國、燕國、齊國。當時韓信的實力非常強大,引發了劉邦的猜忌和項羽的青睞。其實這時的韓信,劉邦不僅是猜忌更是痛恨,早在滅趙時,劉邦就偷偷潛入他的軍營收了的他兵符了。而後的收燕、滅齊中,他功高震主,最讓劉邦忌恨的有兩點。

第一、韓信的爭功導致劉邦的說客酈食其在大功告成後落下了被人借刀殺人的下場。

第二、劉邦被項羽打的招架不住,韓信卻派人來劉邦這裡“跑官”——要做假齊王!

此時的韓信,內有謀士蒯徹,外有項羽暗中支持,必要時聯合匈奴,他只要在積極準備地坐山觀虎鬥,最後坐收漁利輕易而舉。

2、大楚王朝:

就是韓信被劉邦調虎離山,調到楚地當國王。他同樣可以在楚國勵精圖治,重視經濟和軍事的發展,跟九江王他們保持曖昧。在劉邦平叛諸王時,趁劉邦京城空虛,必要時聯合百越一下子就端了劉邦的老窩。劉邦前方交戰還沒得利,後方又被侵佔,勢必會導致劉邦的失敗。韓信自然而然就能對劉邦取而代之,那些諸侯王因為韓信更厲害而只能臣服!

  • 中策——平分天下

1、齊、漢對峙

中策就是韓信保持者齊國、燕國兩地,對於楚漢之爭,作壁上觀就行。等劉邦戰勝項羽後,韓信依據自己強大的軍事實力,劉邦不敢輕舉妄動。加上劉邦是自己的老領導,韓信也會對劉邦高抬貴手,兩人平分天下的南北朝,約為兄弟之邦!

2、楚、漢對峙

就是韓信調到楚地為王,劉邦不敢攻打韓信,但劉邦敢攻打九江王英布。那麼,韓信就會和劉邦一起滅掉英布。同樣的是韓信感覺劉邦有恩於自己,力求兩國相安無事,各自罷兵。

  • 下策——三分天下

1、齊、漢、楚鼎立

韓信為齊王時,蒯徹和項羽的使者武涉對韓信說,你現在幫劉邦,劉邦贏;助項王,項王勝。福垊就認為,只要韓信中立,劉邦、項羽他們倆只要有長遠的眼光就不敢鬥個你死我活,因為他們就怕有人撿漏,左手漁翁之利。而這自然而言就形成了三國時代!

2、楚、漢、九江鼎力

同樣的道理,韓信是楚王時,劉邦也不敢對九江王玩命地打,一旦他們玩命了,必然一死一傷。而韓信這個兵仙,必然會趁火打劫,讓傷者也亡。他們基於這個因素,同樣會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

而韓信卻選的是下下策,給劉邦送上了好哥們鍾離眛(mei,注意不是昧)。眛,就是眼神不好,而鍾離眛自殺前還對韓信說自己眼瞎,竟然沒看透你,你也會很快玩完的。劉邦見韓信離開了楚國,帶著人頭來拜謁自己,叫了兩個武士,一代韓信就被稱了劉邦的囊中物了。韓信悲慘的命運,從此也就決定了!


福垊


韓信當年若是擁兵自立的話,肯定是可以打過劉邦的。

那時候韓信剛拿下齊國來,他的謀士蒯通告訴他,最好和劉邦、項羽,三分天下。

韓信佔領齊地當齊王,劉邦當關中王,項羽當楚王。

當時的情況是,項羽帶領的十萬大軍,和劉邦的二十萬大軍,對峙在滎陽。戰爭進行到了相持階段,誰都拿不下誰來。

蒯通之所以勸說韓信,讓他和劉邦以及項羽三分天下,正是因為這時候的勝負的籌碼,完全掌握在了韓信的手裡。

那時候韓信手裡的大軍有三十萬,可以說,他若是想幫助項羽,項羽就能打敗劉邦。他想幫助劉邦,劉邦就能打敗項羽。

項羽曾經派武涉也去勸過韓信,讓他最好是保持中立,兩不相幫。或者自立為王,他們三分天下也可以。

但是,面對這種形情況,韓信還是選擇了放去。

他覺得自己之所以有今天,全部都是拜劉邦所賜。這時候他厲害了,屌絲逆襲了,不能尾巴翹上天去,不管劉邦的死活了。

所以,他還是選擇了幫助劉邦滅項羽。

最終,韓信的三十萬大軍,聯合劉邦的二十萬大軍,再加上彭越、英布等人的軍隊,總共六十萬大軍,發動了垓下之戰。

正是因為這一戰,他們打敗了項羽,項羽兵敗之後,自刎在烏江的。

你看那時候的劉邦,連擁有十萬大軍的項羽,都打不過。他怎麼可能打得過擁有三十萬大軍的韓信呢?

劉邦知道韓信的本事,可以說只要韓信手裡有兵,幾乎很少人能是他的對手。

劉邦稱帝之後,把韓信遷為了楚王,正好項羽的大將鍾離眜,就在韓信那裡。

鍾離眜和韓信是發小,劉邦要通緝鍾離眜。

所以鍾離眜就跑到了韓信那裡,他覺得韓信那裡才是最安全的地方。

結果這件事被劉邦知道了,劉邦問韓信,有沒有這回事,鍾離眜在不在他那裡?

韓信告訴劉邦,沒見過鍾離眜,若是知道鍾離眜在那裡,他肯定會在第一時間,告訴劉邦的。

劉邦明知鍾離眜在韓信那裡,但是,聽到韓信騙他。他還會十分的惱火的,劉邦揚言要去滅了韓信。

這時候陳平問劉邦,你要滅韓信可以,但是,允許我問你兩個問題。

你覺得你的將領,有能打過韓信的嗎?

劉邦說沒有。

陳平又問劉邦,那你覺得的你的兵能打過韓信的兵嗎?

劉邦還是說不能。

陳平說你看這個仗,明擺著是輸,為何還要白白的去送死呢?

所以,劉邦才取消了要去滅韓信的計劃的。

你看是不是隻要韓信手裡有兵,他想什麼時候反抗劉邦,就能什麼時候反抗。

可惜的是,在韓信被殺之前,他被貶為了淮陰侯,侯爵在漢朝是沒有統兵權的,所以一旦沒有兵權,韓信只能任由人家擺佈了。

最後是呂后用了蕭何的計策,把韓信給騙到了宮,殺害的。


漢史趣聞


關於韓信如果造反,能不能成功,我的答案是能。但是得天下的不一定是他,也不一定是項羽,但是肯定不會是劉邦。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韓信造反的兩個最佳時間段。

一是斬殺龍且之後擔任齊王時期。看評論區很多人都說這個時候韓信造反不可能成功,因為手下將領都是劉邦的親信。關於這一點,我想告訴你們,是你們想多了。手下將領雖然大部分都是劉邦的人,然而能死心為劉邦盡忠的恐怕也就樊噲,曹參那幾個歷史上有些名氣的人罷了,至於底層士兵,跟劉邦可以說沒什麼關係了。起初從劉邦那邊帶出來的士兵被他抽調幾次還能有嗎?再者,底層士兵才不會管你們上層的事,他們只認兵符,不認人的。而劉邦的命令,最多就是下傳到曹參他們這層,再往下或者說直接命令韓信的士兵,那是不可能的。劉邦夜襲韓信大營竊取兵符調兵就已經證明了兵符的重要性。就算曹參他們能調動一些兵馬,韓信如果真反,首先做的就是解決這些所謂的劉邦親信。身為數十萬大軍的統帥,如果他連幾個下屬都解決不了,你覺得可能嗎?再者,如果殺了曹參他們,你覺得下面那些士兵會為了替曹參他們報仇而背叛韓信嗎?想想都不可能的事。至於劉邦那邊,就更不可能,也沒那個實力過來為曹參他們報仇了。最後我們再看一下當時的一些人事方面的記載。首先是蒯徹,這傢伙跟隨韓信可不是一天兩天了,韓信有多少實力,我想他絕對比在座的任何人都清楚。如果說韓信沒有造反的能力,他又怎麼會勸韓信自立?難道他就沒想過韓信一旦失敗自己會是什麼結果?難道還有人會傻到拿自己的身家性命開玩笑?其次,就是張良和陳平。這兩位可以說是對天下局勢以及對劉邦內部人事最為熟悉的兩個謀士了。如果說韓信沒有背叛劉邦的實力,張良和陳平又為何會勸劉邦答應韓信的請求?如果曹參那幾個部將真的能控制住或者說掣肘韓信的行動,以劉邦的脾氣會立馬聽從張良陳平的建議,甚至連一句辯駁的話都沒有嗎?可見此刻的劉邦自己心裡也清楚韓信如果自立,他是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只能成全他,甚至還把假齊王的請求改為真齊王來穩住他。而且還是讓張良親自去傳達的這個任命,至於張良除了去傳達昭令之外還做了些什麼,我想也不用多說了吧。最後就是韓信本人的回答,韓信在臨死前說了這麼一句“悔不聽蒯徹之言。”由此可見韓信本人對當時造反是有信心的。如果真如某些人所說韓信是因為自知手下都是劉邦的親信而沒有實力去造反,所以才沒選擇聽從蒯徹的建議自立的話,那麼韓信此刻又為什麼會後悔?如果是你錯過了一件連自己都認為不可能成功的事,你會後悔嗎?我想沒有人會為一件不可能的事去後悔。能讓你後悔的事絕對是你心裡覺得有把握的。

二是楚王時期,楚王時期的韓信如果造反,可以說比在齊王時期更有勝算。眾所周知,項羽一死劉邦就立馬收了韓信兵權和他的兵馬,並將韓信由齊王改為楚王,還託辭說是讓他衣錦還鄉。韓信也認了,到達楚國之後不擾民也不搞事情,安安分分的做著自己的楚王,然而就這樣劉邦還是不放心,在聽到謠言說韓信要造反了,就氣的口嗨了,說要派兵攻打他,然而當陳平問了他幾個問題以後他就老實了,才發覺如果真的派兵打,根本不是韓信的對手。所以之後才有了偽遊雲夢這一出。試想如果楚王韓信真的謀反,會是什麼結果?恐怕天下將會再次分裂,好一點可能就是兩分天下,差一點的話可能會是四分五裂。兩分天下的話韓信和劉邦會五五開,兩邊都很難滅掉對方。如果是四分五裂的天下,那就難說了,劉邦可能第一個完犢子。畢竟他是韓信最大的敵手,而英布彭越等人,如果背叛了劉邦,是絕對不敢和韓信為敵的,就算他們不背叛劉邦,也不會盡力幫劉邦對付韓信,最多就是做個樣子派一些小部隊支援劉邦一下而已。而韓信這邊的實力,別說韓信本人,就是一個鐘離昧都夠劉邦折騰的了,況且韓信還有一個好友李左車,再加上當初勸韓信造反的蒯徹。如果韓信此刻反了,這三個人絕對會成為韓信的左膀右臂,這三個隨便一個都夠劉邦頭疼的,更不用說韓信本人了。

所以,韓信有沒有造反的實力,劉邦,樊噲,英布這些人心裡最清楚。可以說樊噲對韓信那般敬重的原因,也不僅僅是因為他的能力,也許和他在重要關頭沒有選擇背叛劉邦有一定的關係。所以對於韓信,我是欣賞他的能力,也相信他的為人的。要不然他也不可能在歷史上留下那麼多的美名,也不可能在後世得到那麼多的稱讚!


買魚送熊掌


我覺得,如果韓信用兵自立,不用劉邦去剿滅他,他就會自己滅亡,就別說跟劉邦打了。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劉邦曾問過韓信,自己將多少兵,韓信說大王最多將十萬兵,而後劉邦問韓信,他能帶多少,韓信說當然是越多越好。這裡劉邦自然很不高興說我都能指揮你,怎麼就只能統十萬,韓信說了句,大王統的是將不是兵。這裡我們注意到了,韓信的這些話,有人說這是韓信智慧的體現,巧妙的避過了劉邦的問題,還拍了一記馬屁。可其實這恐怕是韓信的心裡話,也是他最無奈之處。雖然明面上看,劉邦信任他,任他點兵多多益善,大權在握。但實際上呢,韓信是外來人,在軍中沒有自己的派系,每次出征,底下各層將領都是劉邦的心腹,後勤保障又牢牢掌握在蕭何之手。只有他在一心給劉邦辦事,或者沒觸到劉邦底線的時候,手下的人才會給他賣命,一旦觸及底線,想要造反自立,那恐怕分分鐘就被下面人給綁了送到劉邦面前。雖然說後來他也積累了些班底,但那時候大漢都已經平定,天下都已經厭倦戰爭,又有幾人還願意跟韓信造反呢。而且他的實力當中摻雜了多少劉邦的親信恐怕連韓信自己都不清楚吧。所有,如果他一旦造反自立,留給他的那就只有一條死路的。


歷史微探索


假如當年韓信擁兵自立,那麼也就不會有後面劉邦滅了項羽,建立漢朝了。劉邦在平定天下後曾經問過韓信,我劉邦能帶多少兵。韓信回答你也就能帶十萬兵馬。那麼韓信你能帶多少兵。韓信說我反正多多益善,意思就是多少兵我都能帶。劉邦又問那你多多益善,為什麼還是在我手下呢。韓信回了一句,您不善於帶兵,但是善於帶將。這成語多多益善的出處。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幾點:一是劉邦帶兵有一定的水平但沒達到很厲害的程度,二是劉邦很會籠絡人心,韓信說他善於帶將,就說明很會收買人心,讓別人為自己所用。三是韓信帶兵能力很強,兵越多越體現將領的才能。可見他是個帥才。再結合當時,韓信作為當時劉邦手下帶兵最厲害的人物,擁兵自立的話劉邦手下沒有能打得過韓信的。再加上當時項羽還在,至少項羽就沒那麼快滅亡,很可能會進入到戰略相持的階段。

蒯通說韓信

韓信擁兵自立的想法最早來自他手下的謀士蒯通,這個人很有辯才,跟根據當時形勢分析說天下局勢的厲害關係。當初陳勝王派武臣和張耳、陳餘率三千人北上佔領舊趙地盤的時候,就說服當時的范陽令向武臣投降,這一舉動使得舊趙之地一下子三十多個縣城不費一兵一卒投降武臣,極大幫助起義軍在趙地發展,可見其才能。在蒯通遊說韓信自立齊王之前,當時韓信帶兵把北方趙、代、燕國等各地都擺平了,此時只剩下東邊的齊國還在,而當時劉邦已經派了酈食其去說服齊王。這時蒯通就向韓信獻計,要是酈食其憑几句話就能說服齊王歸降漢王,那還要你韓信幹什麼,你辛辛苦苦打了好久才拿下五十多個城池,酈食其幾句話就拿下十幾座城池,你還不如這個酈食其,到時候在劉邦眼裡你還是那個大將軍嗎?經這麼一說,韓信就主動出兵攻打齊國, 這就有了後面齊王活烹酈食其的事情。

等拿下了齊國,蒯通就向韓信遊說自立為王,三分天下的戰略建議。我想著才是蒯通要韓信出兵打下齊國的真正目的,要是沒拿下齊國,估計蒯通也不會向韓信提出三分天下的建議。因為在他看來有了齊、趙、燕等地就有了抗衡劉邦和項羽的資本。有土地有人再加上韓信能打,自立為王割據一方是不成問題的。其實蒯通說的還是很有道理的,可惜韓信婦人之仁並沒有採納蒯通的建議。

擁兵自立的底氣

上面已經說到蒯通建議韓信擁兵自立,韓信要是真的擁兵自立還是有他的底氣,原因如下:


一、韓信善於帶兵,善於打仗。當時韓信向劉邦獻計“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後,韓信就帶三萬人馬,渡過黃河,俘獲魏王,活捉夏說,背水列陣,攻下井陘,殺死陳餘滅了趙國,又威脅燕國,平定齊國,向南挫敗楚國斬殺龍且。這一路都是當初這三萬人馬打過來的,可見韓信用兵厲害。即使他自立為王,劉邦派兵跟他打也不一定打得過。

二、當時戰略形勢。劉邦和項羽的戰爭已經進入到相持階段。雙方都還不能一口吃了對方,當時的劉邦已經是被項羽打敗了好幾次,幾次大敗休整後又與項羽繼續打,國內消耗的已經差不多,不管資源和兵源。項羽這邊情況和劉邦也差不多,經過三年的楚漢之爭,原來楚軍的銳氣也已經磨得差不多,資源和兵源也消耗很多。這時候韓信就像天平的砝碼一樣,倒向誰,另一方就要遭到滅亡。假如他保持中立,那麼三方就存在鼎立的局面。

三、有趙、燕、齊等地實際控制權。有地盤就有資源,有人口。有資源有兵源就有抗衡的資本。當時韓信已經帶兵拿下了趙、燕、齊等地,有資源可以和劉邦、項羽相抗衡。

綜上來看,假如當年韓信聽了蒯通的建議果斷擁兵自立的話,那麼天下就會出現三強的局面,而且誰都吃不了誰。劉邦也打不過韓信,滅不了項羽。不過歷史是不能假設的,就權當YY一下吧。


山中茅店


韓信贏不了,戰勝不了劉邦。

韓信是軍事家,不是政治家,不懂帝王之術,不會權謀權術,政治低能兒。韓信打仗百戰百勝,少有敗跡。在很短的時間內秋風掃落葉,橫掃六國,戰績輝煌。佔領齊國後,私慾膨脹,聽信蒯越之計,向劉邦討封齊王,當時劉邦正與項羽對峙,力不從心,幾番勸韓信助戰,圍攻項羽,韓信推三阻四,遲遲不動,猶豫不決。劉邦為此咬咬牙切齒,骨子裡恨透了韓信,聽了張良陳平勸告,違心封韓信為齊王;也埋下了殺身之禍。

劉邦知人善任,身邊人材濟濟,蕭何名相,後勤總管,後勤保障有力,在三秦之地源源不斷輸送來部隊,錢糧,管理井井有條。張良算無遺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軍師之才,實至名歸。陳平善使巧計,詭計,項羽身邊的唯一謀士范增,也是被陳平用離間計氣走的。還有灌嬰,樊噲,曹參,周勃等等,身邊能征慣戰將領眾多。

韓信身邊沒有,也沒有這樣的凝聚力!!





手機用戶畫龍點睛


看了幾個答案,都是道聽途說、人云亦云之徒。說項羽打不過劉邦,問項羽為什麼打不過劉邦?因為韓信!

韓信不發威,劉邦被項羽壓著打,任你千般計謀,我只強推一波。結果呢?就是蕭何盡發關中老弱,劉邦已經塊被項羽打殘了!

然後韓信虜魏、破趙、脅燕、東擊齊、濰水河畔斬龍且,生生將戰略局勢扭轉,逼迫項羽求和、開始戰略退卻。

在這期間韓信還給劉邦送了大量精兵,要不然劉邦早垮了!

所以在韓信請封齊王的時候,劉邦根本無可奈何,張良、陳平、劉邦都意識到這一點。垓下大戰之前,韓信不到,劉邦一點辦法也沒有!

所以別再吹什麼,劉邦英明神武,劉邦就是一個最後的勝利者而已!也別說韓信手下是劉邦的人,韓信手下大部分是降兵!

歷史事件有必然,但是也有偶然!偶然就是如果不是丁公吃裡扒外,劉邦早死了,如果項羽那一箭偏一點,劉邦早死了。

軍事,是政治的延伸,也是政治的奶媽!軍事不行,你政治玩的再好,也沒有用!讓你稱臣就得稱臣、賠錢就得賠錢,這麼快就忘了晚清的事了?

劉邦的大漢,根本沒有與項羽、韓信相當的軍事能力的人,怎麼與他們爭?


鯤鵬之心


如果韓信擁兵自立,是不可能打敗劉邦的。但是,如果能夠選擇好時機,韓信自立為王,和劉邦、項羽鼎立天下,還是有可能的。不過那樣會使得戰亂時間延長,人民遭受的苦難會更深重。

韓信在少年的時候就胸懷大志,他把自己的母親安葬在高崗之上,為後代留下寬闊的位置,以希望家族的興旺。雖然他的舉止不為當時的人所理解,還以此受到了胯下之辱。可是韓信依然矢志不渝,非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出人頭地不可。

他先是投靠項羽,雖然他給項羽出了很多主意,可是並沒有受到項羽的賞識。所以,在項羽分封天下後,他又追隨劉邦到了蜀地。在夏侯嬰和蕭何的推薦下,劉邦登壇拜韓信為大將,並對他委以重任。

韓信不負眾望的指揮漢軍攻下關中,並在劉邦垓下慘敗後穩住戰局。在魏王豹造反後,韓信率領漢軍平定了魏地。接下來他和劉邦商議,由劉邦率領主力堅守正面戰場,自己率領三萬人馬北上,奪取中國的北部,對項羽形成戰略包圍的態勢。

在得到劉邦的同意後,韓信北上先打下代國,然後又在井陘之戰消滅了趙軍,平定了趙國。然後以武力威脅,迫降了燕國。在這種情況下,在正面戰場遭受慘敗的劉邦潛入韓信的軍營,奪取了韓信的軍隊。並派韓信自己徵發新軍去奪取齊國。

在韓信用奇襲的手段擊破齊國後,項羽派他手下的最強的武將龍且來救齊。可是,濰水一戰,韓信消滅了龍且率領的二十萬齊楚聯軍,陣斬了龍且。這一下,使得項羽對韓信重視了起來。

項羽派說客來勸韓信背叛劉邦,而韓信手下的謀士蒯通也勸韓信自立。韓信在這個時候也動搖了。他向劉邦上奏章試探,說是齊國人民反覆,又靠近楚地,需要立自己為假王鎮守才不會出亂子。

劉邦看了奏章十分生氣,破口大罵。可是緊接著被張良和陳平勸阻了。劉邦敏銳的感到這中間的蹊蹺,立刻改口,順水推舟的立韓信為齊王,並派張良去韓信那裡宣佈。在張良的努力下,韓信認為自己的地位無可動搖,便放棄了反叛的念頭。

但是,在項羽被消滅以後,劉邦馬上奪了韓信的兵權,改易了他的封地。最後又抓捕了他,把他降為淮陰侯。呂后又趁著劉邦帶兵在外打仗的機會,以謀反的罪名殺了韓信。韓信到死也不承認自己謀反,只是說悔不當初沒有聽從蒯通的建議。

後來的人們評價,蒯通建議的那個時候是韓信最關鍵的時候,也是他人生價值最大的時候。在這個時候,韓信幫劉邦則漢勝,如果韓信幫項羽則楚勝。而如果韓信背叛劉邦,自立為王的話,又會怎麼樣呢?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韓信在那個時候起兵造反,劉邦和項羽誰也對他無可奈何。正如張良和陳平勸說劉邦的話一樣:

“漢方不利,寧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為守。不然,變生。”

在這個時候,如果韓信自立為王,劉邦只能採取在秦末群雄起義的時候,陳勝的辦法。當時,陳勝派手下去攻城略地,可是這些將領紛紛不聽從陳勝的命令,或者立六國之後為王,或者自立為王。陳勝也無可奈何,只能順水推舟的承認那些將領的行為。

如果韓信自立為王,他會成為劉邦和項羽雙方拉攏的對象。雙方都會派使者去祝賀他,承認他的地位。這樣,天下將會進入一種混亂的平衡。

在這個時候,劉邦和項羽在成皋前線陷入僵局。雖然劉邦兵多糧足,但是軍事能力欠缺。項羽在龍且敗亡之後,已經沒有了戰略預備隊,他的力量只能應付成皋前線。在後來,他親自去肅清彭越的襲擾時,前線就打了大敗仗也說明了這一點。

因此,韓信處於雙方的側翼,戰略位置十分重要。他幫助劉邦,漢朝就勝利,他幫助項羽,楚軍就佔上風。所以,劉邦和項羽都沒有餘力來對方韓信的情況下,韓信擁有充分的主動權。

從軍事角度來看,韓信自立後最好的戰略方針就是聯弱擊強,發展自己的勢力。韓信自身的軍事能力強,部下也有李左車和蒯通這樣的謀士。而他治理趙國、齊國和楚國的經歷,也說明他擁有一定的治國理政的能力。因此,韓信完全具備自立為王的條件。

在當時,劉邦和項羽的實力已經日漸懸殊。劉邦在各個方面已經超過了項羽。只是因為軍事實力不足,才進入僵持狀態。韓信在這個時候,應該採取和項羽聯盟或者和好的方針,一起對抗劉邦。

因為從道義上來說,韓信的自立就意味著對劉邦的背叛,和劉邦難以再和平相處下去。如果劉邦佔了上風,肯定會騰出手來消滅韓信。在這種情況下,韓信兵指中國北方,奪取最大的疆界才是當務之急。

在韓信的手中有著齊地,燕趙本來就是韓信拿下的。只要韓信有意,那麼奪取燕趙之地是不費吹灰之力的。劉邦只能抽調部分兵力到河東和函谷關據守。由於劉邦佔有原來的秦地,據山河之固,韓信也很難消滅劉邦。這樣三家僵持下來,天下就成為三分之勢。如果不發生意外的話,這種情況會持續很長時間。

所以說,天下的形勢全部都在韓信的手中。可是韓信缺乏政治頭腦,他的舊貴族的頭腦還做著裂土封王的美夢。在這一點上,韓信和項羽的思想理念相同。

可是他沒有想到的是,劉邦的出身本就是一個平民,他要的是家天下。因此,由於理念不同,在劉邦手下,韓信的夢想終歸會破滅。可是,韓信被劉邦和張良、陳平的權謀所迷惑,最終也沒有反叛劉邦,最後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