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他們一生只寫了一本書,卻驚豔了一個時代!

在世界文壇上,有一些作家,一輩子只創作了一部小說。

許多人會說,文學創作是一輩子的事情。但這些作家,有的是體弱多病,寫完小說以後,便不久於人世;有的是一夕成名,懼怕盛名之後的紛擾,隱居山林。這一本書,就成了他們一輩子創作生涯的全部。他們用自己的寫作踐行著這樣一種態度:文學貴在於精,而不在於多。

經典,只需要寫出一部,就夠了。

瑪格麗特·米切爾《飄》

斯嘉麗對愛的狂熱,傾注了米切爾的初戀情愫。


他們一生只寫了一本書,卻驚豔了一個時代!



26歲的瑪格麗特·米切爾在辭掉報社記者的工作,全心投入《飄》的寫作時,應該想不到,完成這部小說將足足花去她10年時間,更想不到,小說面世後會取得怎樣的成功和轟動。1936年,小說發表後,橫掃美國書市,前6個月的發行量便高達1000萬冊,日銷售量最高達到5萬冊。次年,《飄》斬獲了普利策獎和美國出版商協會獎。1939年,斯嘉麗和瑞德的故事被搬上了大銀幕,影片中文譯名為《亂世佳人》,由費雯麗和克拉克·蓋博主演,包攬奧斯卡十項大獎,成為電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飄》的劇情,相信看過改編電影的人都不會陌生。作為亞特蘭大市歷史學會主席的女兒,米切爾從小聽父輩們講述南北戰爭中的傳奇,還喜歡騎著馬與老兵一同出遊、聊天,因此,她筆下南部種植園在戰爭前後的風雨飄搖,就顯得格外真實有力。事實上,《飄》中那個男孩子氣的、任性的斯嘉麗,明顯帶有米切爾本人的影子,而斯嘉麗對阿希裡的狂熱,也傾注了作者對初戀情人、在一戰中陣亡的青年軍官的情感。她不喜歡用華麗的辭藻,也鮮用複雜隱晦的描述,文字乾淨、利落,用寥寥數筆就能生動勾勒出人物形象。斯嘉麗佇立在莊園廢墟之中,對著夕陽默唸的那句“明天又是全新的一天”,成為不少人的座右銘。

《飄》令米切爾一夜成名,但是她所鍾愛的寧靜生活也從此被打破。她在回覆讀者信件和應對版權官司中疲憊不堪,宣稱在有生之年不再寫任何東西。1949年,米切爾死於一場車禍。1995年,米切爾的兒子在整理母親遺物時,發現了她在15歲時寫的一份手稿,描寫了南太平洋一個小島上的愛情故事。次年,這部名為《失去的萊松島》的中篇小說得以發表。

傑羅姆·大衛·塞林格《麥田裡的守望者》

寫出後工業文明加速中,美國青少年普遍的思想困境。


他們一生只寫了一本書,卻驚豔了一個時代!


儘管也寫了幾個短篇故事,但《麥田裡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出版的唯一一部長篇小說。塞林格憑藉《麥田裡的守望者》一舉成名後,卻過起了隱居生活,在鄉間買下了90多英畝的土地,在山頂上建了一座小屋,做一名地道的“隱士”。他沒有放棄寫作,卻極少公開發表作品。

《麥田裡的守望者》故事情節的時間跨度很小,僅僅框定在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考爾菲德被學校開除後,到紐約遊蕩的三天時間之內。在意識流式天馬行空的敘述中,塞林格用第一人稱的視角,充分探索了一個少年的內心世界。霍爾頓的理想是當一名“麥田裡的守望者”,讓孩子們可以肆意狂奔,而他則負責守護孩子的安全,避免他們跌落懸崖。但在現實世界中,滿眼的虛情假意卻讓霍爾頓鬱悶、憤怒,試圖逃離都市,去尋求純樸的生活。在他的迷茫和焦慮中,有著青春期男生普遍的躁動,現實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異化”關係、道德的墮落,也給青少年的內心蒙上陰霾。

小說出版後,學生們爭相閱讀,認為塞林格寫出了當時美國青少年普遍的思想困境。而茫然無目的地反抗周邊環境的霍爾頓,也成了年輕讀者心中的英雄,模仿霍爾頓的言行和穿著,成為一種流行時尚。

隨著《麥田裡的守望者》的風靡,書中口語化的“粗俗”用詞和消極的主題也招致了猛烈的批評之聲,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都禁止學生閱讀該書。塞林格的性格也逐漸變得孤僻,選擇像霍爾頓一樣避開鬧市,淡出公眾視野。

安娜·塞維爾《黑駿馬》

一匹黑馬的“自傳”,推動了動物保護法案。


他們一生只寫了一本書,卻驚豔了一個時代!

(PS:若能找到作者圖片,煩請在後臺告知小編

英國作家塞維爾從14歲起,就落下了殘疾,必須依靠柺杖才能走路。為了更好地活動,她經常駕駛矮種馬拉的馬車出行,從此也跟馬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在生命中的最後7年,塞維爾身患重病,已經無法下床,但正是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她把這部有關馬的小說一字一句寫在小紙條上,再由她母親謄抄,就這樣完成了她生命中唯一一部文學作品。《黑駿馬》最終在她去世前5個月得以出版,立刻引起轟動,讓塞維爾得以親眼見到自己的成功。

《黑駿馬》寫的是一匹漂亮黑馬的“自傳”。黑駿馬從小生活在貴族人家,聰明、誠實、性格溫順,受過良好的訓練,主人也十分可親。小時候,媽媽就告訴他,馬一生命運的好壞全得靠運氣——遇上好的主人就是他的福氣,遇上虐待自己的主人就只好自認倒黴。後來,家中橫生變故,黑駿馬被輾轉賣掉,碰到過拿馬撒氣的醉漢、動不動抽鞭子的馬車車伕,嚐盡了人間冷暖。最後,它終於找到了一個善待自己的家,可以安度晚年。作品不僅描寫了馬的內心世界,更有從馬的視角出發,對人類社會的冷眼旁觀。由於使用了第一人稱,讀者更容易代入黑駿馬的身份,用同理心去看待人類對馬的虐待。

作者說正是出於對人類虐待動物的強烈不滿,她才創作了《黑駿馬》,目的是“激發人們的善意和同情心,讓人們用一種理解的方式來對待馬匹”。而讀者的反饋,或許超出了她最初的期望。《黑駿馬》的巨大影響力,不僅使得當時還處於維多利亞時期的英格蘭取消了韁繩的使用,還推動了多個國家反動物虐待相關法案的制定。

馬塞爾·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

300萬字的回憶,優雅托起的是現實的、充滿激情的世界。

他們一生只寫了一本書,卻驚豔了一個時代!

雖然有300多萬字、被分為七大卷、在15年中陸續出版,但《追憶似水年華》只是一部小說。普魯斯特從1909年開始,夜以繼日地伏案寫作、反覆修改,一直到1922年因肺炎去世前夕,才把整部作品完成。這部沒有中心人物、沒有完整劇情的鴻篇鉅著,是意識流寫作的代表,被公認為20世紀最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

小說以第一人稱敘述,敘事者“我”是一個患有重度失眠症、羸弱而又敏感的富家子弟馬塞爾。“我”對自己童年、婚姻一直到戰爭的漫長追憶,串聯起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社會百態,而大量人物、事件、感想、議論,則以一種紛亂、跳躍,接近於意識流動的方式向前蔓延。一個非常著名的例子,是“我”在嚐到一勺帶著點心渣的茶水時,突然渾身一震,聯想起兒時在姑媽家蘸著茶水吃的瑪德琳蛋糕的味道,由此打開了童年記憶的閘門。

普魯斯特的文字細膩到了纖毫畢現的地步,而一件事、一個人物的豐滿往往需要用許多個交叉往復、顛倒錯亂的記憶碎片來拼湊完整。許多評論者認為,整本書近似於普魯斯特的自傳,內容都是作者本人的回憶,但普魯斯特反對這樣的說法。他說,書中所有回憶往昔的形式,都是一根根莖稈,優雅地托起的,是一個現實的、充滿激情的世界,而遠不止於過去。

在最初尋求出版機會時,普魯斯特的厚厚一沓手稿受到了無數奚落,有一封退稿信中寫到:“我實在弄不明白,一位先生寫他睡不著,在床上翻過來又翻過去,怎麼居然能寫上30頁。”最後,普魯斯特是以自己預付費用的方式,出版了小說的第一部《在斯萬家那邊》。在生命的最後3年中,他幾乎足不出戶,白天睡覺,晚上徹夜寫作,終於完成了全書。

艾米莉·勃朗特《呼嘯山莊》

主人公在一種悲劇性的循環中變成自己所憎恨的角色。

他們一生只寫了一本書,卻驚豔了一個時代!

艾米莉·勃朗特是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她的姐姐夏洛蒂·勃朗特是《簡·愛》的作者,而妹妹安妮·勃朗特也寫下了《艾格妮絲·格雷》。1847年,艾米莉出版了她唯一的一部小說《呼嘯山莊》,但是反響平平,不被當時的讀者所理解。第二年,年僅30歲的艾米莉死於肺結核。一直到1883年,艾米莉的傳記出版後,《呼嘯山莊》的價值才被重新發現。有不少評論家認為,《呼嘯山莊》的文學成就甚至在《簡·愛》之上。

嫉妒與仇恨所帶來的毀滅性後果,是《呼嘯山莊》一步步深化和確認的主題。故事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是一個吉卜賽棄兒,他被呼嘯山莊收養後,與山莊的小姐凱瑟琳朝夕相處,互生情愫。但凱瑟琳因為虛榮和無知,嫁給了畫眉山莊的少主人。希斯克利夫憤然出走,數年後回來對凱瑟琳一家進行報復。但最終,在他努力拆散的一對年輕戀人身上,希斯克裡夫看到了昔日的自己與凱瑟琳的影子,他心中的仇恨逐漸消退,放棄了復仇。

呼嘯山莊粗獷的自然力,以及殘酷、極端的人物形象,對當時習慣於欣賞和風細雨、濃情蜜意的讀者來說,是一種十分陌生、怪異的審美體驗。但經過時間的推移,小說獨特的魅力日益凸顯,有評論家認為,《呼嘯山莊》是維多利亞時代小說中“唯一一部沒有被時間的塵土遮沒了光輝”的作品。

艾米莉生性孤僻,除了家人以外,幾乎沒有任何朋友。她溫柔熱情的一面,更多向大自然和動物袒露。勃朗特三姐妹曾合作出版過詩集,其中艾米莉的詩作大都是描寫大自然的,英國詩人馬修·阿諾德曾評價,艾米莉詩中的熱情、憂傷與直率,在“拜倫之後,無人能與之媲美”。

拉爾夫·埃裡森《看不見的人》

“看不見的人”是自我異化的人物典型,進入大學文學課程。

他們一生只寫了一本書,卻驚豔了一個時代!

拉爾夫·埃裡森是著名的美國黑人作家、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美國作家之一,而這些榮譽,則全部來自於他唯一出版的長篇小說《看不見的人》。小說的創作共歷時7年,於1952年出版後,立即在美國文學界引起了巨大反響,次年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半個世紀以來,這部作品經過幾十次再版,甚至在1982年,還連續16周被列入暢銷書榜單。上世紀末,這部小說被美國現代圖書館評為“20世紀100部最好的英語小說”之一。

小說的主人公是個年輕的黑人,竭盡全力想得到別人的承認,想“使人看見他”。他做過“老實的黑人”,也曾經加入“兄弟會”,他嘗試過的每一件事情,似乎都能使一個黑人在美國生活裡處於被人看見的地位,但是,這些事情沒有一件能使他進入理想的精神文明,所以他現在寧願做個“地下人”。此書被視為當代美國黑人文學中的經典之作,通過主人公在荒誕、敵對的環境裡失去和尋找自我的故事,描寫主人公的心理變化和西方社會的精神危機,以存在主義的觀點探索人的社會異化和自我異化問題。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看不見的人”這個人物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被評論家們奉為“當代人的典型”。

有趣的是,作者的畢生志向,其實是當一名音樂家。他的大學專業就是音樂,在創作《看不見的人》的同時,也當攝影師、爵士樂鼓手和酒店侍者,用以掙錢餬口。小說成功之後,埃裡森只寫過一些短篇小說和評論文章,同時在大學裡教創作,再沒有發表其他重要著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