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皇帝“赏金千两”,真的就是100斤黄金吗?

汪贵显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赐予黄金千两,良田千亩。丝帛百匹……钦此”!

这是我们在文学作品中常常听到的一些说辞。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中,赏赐黄金千两,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实际很少发生。原因就是因为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黄金的产量和数量实际上非常稀少,黄金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稀有资源。

无论是在东方文化中,还是在西方文化中黄金由于其独特的色彩和光泽深受贵族人们的喜爱。因此黄金也便成为了古代社会中一种十分奢侈的贵重金属。成为了古代财富的象征。皇帝作为天下的主人,自然有权利拥有整个天下的黄金,但是由于黄金的产量极低。且产出的黄金又被制成了一些金银制品。因此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很少发生皇帝赏赐大臣千两黄金。


在先秦时期。由于冶炼技术较为落后。人们并不能够从大自然提取较多的黄金,此时的黄金产量可以说是极低的。而且当时的人们也无法将黄金与黄酮等金属分离开来。而当时可以成功提取冶炼的青铜,实际上也大多产量较低,而且被制作成了礼器和食器。

黄金的开采随着人们对冶炼的认识和冶炼技术的不断提升。开始慢慢扩大,到了明清时期黄金的产量才真正的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是黄金也是一种十分稀缺的自然资源。而且此时的人们也可以将黄金和黄铜等金属分离开来。此时人们口中的黄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黄金,纯度较高。


那么皇帝会赏赐手下的大臣黄金千两吗?实际上很少发生。因为黄金千两,根据现在的黄金市场价兑换之后,我们会发现千两黄金大约相当于今天的近一亿元。这样的数据在今天都是一个天文数字。更何况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中国。

另外黄金千两并不等于黄金百斤。因为古代的换算单位并非是十进制,而是十六进制。这就意味着黄金千两大约只有60多斤的黄金。但是可想而知,纵使只有60多斤,这么多的黄金是多么大的一个数量大家也可以想象得到。纵使是皇帝富有天下,也不会如此的奢侈。将如此数量的黄金赏赐给臣子。


而且在清朝时期,皇帝用来赏赐大臣的开支。其实并非是从国库中直接划拨,而是由内务府提供。而内务府作为皇帝自己的小金库,实际上除了供应皇帝的日常开支,还要承担着整个后宫嫔妃、诸多皇子的俸禄和各类过节费用。以及整个紫禁城内的所有人,每天的日常开支以及皇宫中所需物品的采购。

由此可知皇帝所能动用的金钱数额,实际上也是十分少的。并非是大家想象中的直接,从每年的国家财政收入直接划拨。户部是不会为了皇帝的大方直接埋单。


因此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不仅仅皇帝很少会赏赐大臣千两之重的黄金,同时黄金千两也并不等于百斤。


珞珈山的猫


重量单位古今是不一样的。据史料和现存古物来看:金锭有一两、二两乃至十两、二十两之分;银锭有半两、一两、十两、二十两、五十两以至一百两或三百两。

旧制一市斤等于十六两。秦和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隋朝初年,一斤相当于668.19克,一两等于41.76克。隋末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克。


这是十两黄金。

这是五十两。

足赤也并非今天的99金,能到9成就不得了了,古代的冶金技术有限。






虽有差异,但这些不足金的黄金都是文物,其价格要远超纯金的价格,从地下挖出来的都是国家的财产,个人不得将其私自非法交易损坏,否则必将触犯刑法。上交后会有奖励以及一面锦旗。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山东省泰安市满庄西五公里处萧家林就曾经在翻修老宅时,在墙下挖到一个瓷缸,里头都是金锭。


春风化雨雨过无痕


这个问题涉及三个方面的疑问。其一,且不说古代的千斤就是100斤,只是皇帝说“赏金千两”难道真的会赏金千两吗?就像我们平时说的“高兴坏了”,难道真的就一高兴“坏了”?这里的“千两”是定性词还是定量词?既然题主这么问,我们就姑且认为这是定量词吧。其二,古代的“一两”是否就是现在的“十分之一斤”?这就牵扯到古代和现代的度量换算问题。其三,“赏金”是否就是赏黄金?这是值得探讨的,在古代是有“金石”一说的,而金石并非就是“金子和石头”,金石泛指文物,考古学的前身便是金石学。但此处的“金”并非指黄金,而是指铜器。

所以皇帝说的“赏金千两”,其实是有很大的水分的,并不是说给“100”斤黄金。原因如下。

首先,皇帝虽富甲天下,但是动不动就赏金千两的大手笔,他做不到。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黄金储量并不是很多。事实上,真正把黄金作为流通货币的并不是我国,而是欧美一些古老国家。中国古代的流通货币大多数是“代金银币”,也就是金银的替代品,一般以铜和铁为主,比如秦朝的半两钱,就是铜熔铸的。

在汉朝以前,中国的黄金储备少之又少,这一点从出土的文物就可以看出,汉朝以前的皇室用品大多为铜制品,也就是青铜器,很少见到大规模的黄金,更别说黄金货币。到了汉武帝时期,黄金才慢慢出现,这是由于汉代的丝绸之路,直接将西域各国的黄金流通到了内地,到了这个时候,黄金才慢慢被人们理解为就是“金”,也就是说,这时候开始如果皇帝说“赏金千两”,那你拿到手的肯定是黄金。

其次,虽然到手的是黄金,但是千两黄金真的就有100斤吗?如果是,那就太有钱了,有钱的可以买下整个地球了,而事实是大多数的皇帝还是很穷的。目前普遍接受的古代度量换算标准是,以汉唐为例,古代的一斤等于16两,一两等于24铢,铢和钱是一个意思,属于最小的货币单位。再按照目前出土的秦半两钱重量就可以推算出,古代的一斤大概为今天的250克左右,上面说的赏金千两折算下来也就是三十斤左右。

当然很多人会说,三十斤也很多了。那就想的太美了,首先古代真正能够得到皇帝赏金千两的人寥寥无几,这是要立多大的功才可以让皇帝倾家荡产的赏赐你。其次,金子本身水分很大,古代技术有限,黄金的纯度根本不可能有那么高,所以如果你有机会拿到赏金,那也有可能是“假金子”。


木剑温不胜


问题中所说的应该是“赏金千两”和“赏几十万钱”。黄金在古代作为货币流通时的单位一般是“两”,而古代所说的“钱”,一般就是铜钱的意思。按照现在理解,前者是大面额单位,后者相当于小面额的货币单位。


青铜时代中的“金”

在中国的青铜时代,铜作为冶金的主要原料,可以说是那个时候的硬通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盛产铜矿的楚国曾用1000斤铜,向宋国购买了大量领土。兵不血刃地扩大了地盘。

但在战国之前是没有“铜”这个字的,而是用“金”代指铜一类的金属。因为那个时候的金属种类并不像现在这么繁多,人们生活中的见到的金属就那么几种,单独为其创造一个字确实必要性比较低。

所以如果是春秋时期皇帝对你说赏金1000两,抱歉,虽然颜色也是黄橙橙的,但你仔细看会发现颜色黄里偏红,没错,那其实是铜。再比如“秦始皇收天下之兵,铸以为金人十二。”这里就很好理解了,金人肯定不会是黄金做的,大部分应该是铜以及少量的铁。(铁在古代又被成为恶金)

到了战国后期,人类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铁器的广泛使用!因为在这之前人类之所以广泛使用青铜器,其实是一种无奈,因为冶炼青铜器的熔点只需要800摄氏度左右,而想要冶炼铁,则需要1500摄氏度以上,几乎翻了一百!

各种金属被相继发现,于是用于区分金属种类的“铜”、“铁”等字也出现了,后来“金”也逐渐从泛指金属,转变为专指看着好看但用处不大的黄金!

汉代以后的“金”

到了汉代,黄金一般被熔铸称马蹄状,也就是现在博物馆常见的——马蹄金,马蹄金的重量约为250克。汉代计量单位中,1两大约是现在的15.625克(有争议),而汉代的1斤有16两,所以汉代一斤大概就相当于15.625*16=250克。下面船夫挑选了博物馆中展示的汉代马蹄金。

1、西汉出土的马蹄金,重269.5克。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2、重265.2克,现收藏于中国钱币博物馆。

所以如果在汉代,皇帝所说的“赏金千两”,【1000(两)/16(两)】=62.5,也就是60多块马蹄金!需要注意的是,古代冶炼技术纯度可不高,虽然是黄金,但远达不到现在所说的24K(注释1)纯度。所以不能直接按现在的每克黄金单价直接折算!


注释1:24K是一种黄金制品成色标识。在理论上100%的金才能称为24K金,但在现实中不可能有100%的黄金,所以中国规定:含量达到99.96%以上(含99.96%)的黄金才能称为24K金。也叫千足金。

此外,18k金是黄金含量至少达到75%的合金,即金含量为18/24的合金,其余25%为其它贵金属,包括铂,镍,银,钯金等。一本用于制造首饰。


船夫聊名著


先秦时期的金是专指青铜,黄金用得不多,用于货币的仅仅楚国发行的郢爰,之后直到明代才发现黄金官锭。一直以来黄金都不是作为货币的存在,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财富的象征。



秦代以来,也有少量金币出现,例如秦代金半两,作为上币存在过:



宋代金淳化供养钱:


之后也有金开元,金光绪,金大头等,各地方军阀银元也铸有金样币。都不是以流通货币的身份存在,都是社会上层把玩互赠所用。


楼主所问赏金那就得看是哪个年代了,如果是先秦时期赏金就是吉金,也就是青铜。到了西汉才会是赏黄金。



而重量则各代不同,商代、西周货币单位为朋,春秋战国到唐以前为铢,一两为二十四铢,秦代一两为二十六克左右,唐代为五十多克一两,到了明清时期则为三十六克一两,民国也不外如是。
所以楼主所说一千两,这种赏赐方式最少得到西汉以后,重量不一而足,以清代为例,一千两黄金就等于36000克,折合现代的三十六公斤,也就是七十二斤,七百二十两。


风云说收藏


在现代拍摄的古装影视剧中,常常会有赏赐“黄金万两”这个情节,因此许多人就误以为古代皇帝经常赏赐臣下黄金万两。事实上不论是古今中外,黄金都是贵金属,只是新中国成立后禁止了黄金作为货币使用的流通形式,但其价值是客观存在的。

首先要明确一点,在古代生产条件下,并不可能会有赏赐黄金万两的举动。在秦代以前,由于由于冶炼技术不够发达,所以各诸侯国储存的黄金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黄铜。即便如此,春秋战国时期的“黄金”储存量也不大,不会有谁慷慨到要赏赐黄金万两。


从汉代到唐代,随着社会经济越来越发达,黄金的开采量才越来越大,而且人们已经能够熟练地区分黄金和黄铜了。据史书记载,唐代的许多大商户就有私家储存的黄金了,不过存储量稀少,最多也只有数百两的水平,一般只是用于储存。在中国历史上的明清时期,国家的黄金储存量才是最大的,远超其他朝代,但也没有赏金万两的案例。

如果假设真有皇帝赏赐你黄金万两,那么会是多少钱呢?我们需要明白,古代是使用16进制,一斤是16两。也就是说,古代的一万两黄金也就是现在的625斤黄金。我们以金价280元/1克计算,所以一万两黄金的价值是八千七百五十万元人民币。不过这样算是非常不准确,因为没有考虑到历史上的通货膨胀和明清时期实际的交易情况。



结合清末的物价看,在清末的1碗面才2文钱左右。而当时1万两黄金就是10万两白银,也就是1亿文铜钱,可以买整整5000万碗小面。 按照现在1碗重庆小面/8元的价格算,也就是4亿人民币。不过即便是这样算,还是有很大误差。

黄金在古代是极贵重的金属,绝对不能用今天的人民币的币值来衡量,我们也只是用来大概地估量一下价格,这已经脱离了实际情况。要知道在古代,皇帝绝对不会赏赐你1万两黄金。即便是清末有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也万万不敢向“黄金万两”这个台阶冲刺。



世界人文通史


中国历史上,金、白金、黄金要做明确区分。

金,有时指铜钱,有时指铜,有时指黄金。

白金指白银,黄金当然指今天的黄金。

所谓区分,要看时间。

先秦时期,金的称呼非常混乱,比如秦始皇收天下之兵,铸金人12。显然,此金是指铜而非黄金,但也包括恶金的铁。

东汉之前,黄金并不怎么值钱,主要当做贵金属器物和祭祀用,原因在于经济不发达,主要流通货币是铜钱。

所以,此时的金,就是一斤黄金,但限于冶炼技术,这些马蹄金的制作非常粗糙,又因为杂质多,容易脆裂。比如汉武帝酢金罢侯,就是借口列侯献祭的黄金劣等。图为马蹄金形状的金饼,例如韩信赠漂母一千金就是这样的金饼1000个。当时一斤黄金大约248至252克。

东汉之后赏金一定带有单位,赏黄金万两就是黄金,赏金一万则必定是铜钱一万个。

唐代开始,黄金价格开始上涨,一般用作国家与家族财富储备,普通富裕人家有百把两黄金都很不得了。所以此后赏黄金是很少的,更不会有什么赏万两黄金的事。

宋代之后,商品经济发达,铜钱不足,白银开始成为货币。伴随海上丝绸之路开启,非洲欧洲白银涌入中国,明代一条鞭法后国家法定货币成为白银,此后,金多指白银多少两。



四川達州


想想就不可能是真的怎么可能是真的,就是真有那也是非常非常稀少的故事,不用脑细胞考虑脚趾头的细胞也足够用了!

电视剧里头的故事情节有些是来自生活题材,有些东西就是杜撰出来为了达到影视效果的给大情节本身起到渲染助推作用如果你要是信了你就错了!

比如裤裆里拿出一个大手榴弹炸鬼子的,还是骑着自行车炸飞机的,还有一个人地面上像空中扔炸弹炸飞机的,还有看了多少年的古装电视剧里的可以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可以飞的轻工!

可以比上万吨TNT炸药都厉害的葵花宝典秘籍效果,还有一个跟斗就是十万八千里孙悟空,都是虚构出来的!现实生活中有几个能实现!

很多港台剧尤其是当代现代版电视剧人家还打个字母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韩剧风刮了很多年哭倒了多少少男少女,富二代灰姑娘式的水晶鞋爱情故事就是连霸屏娘娘也仅仅是一时而已。

现在你放眼与整个网络电视剧和网络小说,有多少桥段是富豪与灰姑娘的故事,如果不够吸引眼球再多上演几档富婆与小鲜肉的婉转曲折悲欢离合狗血式的爱情故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影视效果做不到镜头!

韩剧让多少人从一夜灰姑娘到富家太太的蜕变,这样的事情与可能性有还是没有,准确答案是一定有,但是这个有的概率就不会很大,如果你看过后你信了你也渴望与期待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许这个问题发现下去是悲剧还是喜剧就难说了!

但是网络到处充满了了这样的影视镜头,其目的就是博眼球抓流量!现实与虚幻之间总是会有一个地带叫想象空间,中大奖与大奖后的人生轨迹总的有一个真实版案例,有人他就真中了大奖,难道因为有人中了500万发生了很多改变的故事,你就相信你一定能中吗,随便玩玩参与一下碰碰运气参与一下公益事业建设也是未尝不可。

但是他就是有人信了拿出家里的存款养老积蓄,还有不惜代价的动用公共财物用犯罪形式去购买彩票这就是大错特错得不偿失!

不是小编我倡导所有东西都不可信,是所有事物都要有一个度,影视作品的度我们把握不了,但是我们看过后自我的行为方式的度一定可以自我把控。

就像我家的御醋产品虽然167年以前的配方,但是167年以前的祖宗具体是怎么做出来的我也不得而知,因此有的就可以顾虑不计,如果非得弄出个有鼻子有眼你让消费者看后其结果就是未必会认为是真的,而且会认为是假的。

文学归文学,影视归影视,看归看,想归想,一定的把握好尺度,我们不能左右别人怎么做,怎么看,怎么想,但是我们可以把控我们自己的想法,看法和做法。

砚逸善斋您身边的私人订制专家!



砚逸善斋


古文中的金并非专指黄金,大多数时候是指黄金、白银、黄铜等贵重金属,“赏金千两”并非真正赏赐100斤黄金。

古代冶金技术有限,黄金产量很低,不可能有大量黄金用作货币流通,更多是用作制作金器和作为财富储藏,很少像电视剧一样动辄拿出一大堆金元宝,赏赐群臣或一掷千金。至于史料中经常出现的“黄金、白金、赤金”实际上分别是指“黄金、白银、黄铜”三样。

夏商周时期

这一时期,冶金技术落后,真正的黄金极为罕见,青铜都属于贵金属,一般用于制作祭器和礼器(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青铜就被称作金,青铜器上的铭文被称为“金文”,我们常说的“金石为开”中的金就是指青铜。这个时候如果是赏金,那必定是赏青铜。

先秦两汉时期

这一时期,真正的黄金也很稀少,多用于制作奢侈工艺品,只有皇室王公家中才能拥有(比如金缕玉衣就使用真正的金丝),当时流通货币是青铜质(但不纯,含有20%左右的铅和其他金属杂质),因此两汉文献中的“金”不是指货币,而是货币的单位,比如说某某东西价值“一千金”,就是指价值“一千铜质货币”,类似如今说价值“一千元”。

根据史书记载,汉武帝赏赐一次卫青就是“赏金20万斤”,但西汉朝廷每年的黄金产量不过400公斤,即便加上各国进贡,也不可能达到上万斤;著名的西汉海昏侯王墓中曾出土大量黄金做的金饼,但总量不过100多斤,反倒是出土的10余吨铜钱、近200万枚五铢钱足以证明,两汉赏赐王侯功臣以及财富象征的金其实就是铜。

唐宋时期

到了唐宋时期,冶金技术提高,青铜和铁的产量猛增,铜钱、铁钱相继成为大量流通的货币,而作为贵金属的金银具备了货币功能,特别是到了南宋时期,银也开始进入市场流通,成了高档高额货币。不过银的纯度不同,民间的多以各种碎银出现,称为麻银;官府作为税收上缴的银要通过熔炼,锻为规定纯度和形制(如马蹄银),称为官银。

至于黄金,几乎是从不在市场上流通的,更不可能动辄赏赐真正的黄金千两。一般说,“赏金千两”是指赏赐重达千两的制钱;“赏几十万钱”是指赏赐价值几十万的制钱,总之都不是指真正的黄金;只有赏赐“金银器具”时,才是真正黄金做的器具。

元明清时期

从元朝开始,纸币完全取代金属货币,但元朝政府自己乱搞,把纸币搞得一文不值,导致银作为货币在市场大量流通,到明朝更是官方承认了银的流通货币身份,但黄金仍是稀缺品,不可能大量流通。在清朝如果说“一金”,不带单位,就是一两白银;如果带单位,说“一两黄金”,那就是真正的黄金,但皇帝赏赐几千两真正黄金的情况是很少的。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大多时候大量赏赐的“金”不是黄金,而是“金属货币”;即便赏赐真正黄金时,也多以黄金器具,很少出现赏赐上万两黄金的情形。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不是,古代十六两为一斤,因此说皇帝的“赏金千两”肯定不够一百斤,那有多少?按十六进制,约莫六十二点五斤,被打了将近六折。(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而且皇帝“赏金前两”赏赐的还不一定就是后人惯常理解的黄金,因为古代把铜、铁等金属物质,都被统一称为“金”。

这一点在贾谊的《过秦论》中有所提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关于这事太史公司马迁也有文字存世,大意是说:“秦始皇为了防止六国遗民反叛,把兵器都收府库,铸成十二个铁人或者说是铜人,”目前尚无实物出土,但可以确知的是肯定不是黄金。


虽然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说法,但断无秦始皇统一六国使用清一色黄金武器的说法,果真如此的话秦始皇就不是统一六国,而是统一世界了!

因此,古代皇帝所说“赏金千两”,其实可以有很多理解,即可能是人家说的就不是黄金,就是是,也不可能就是现代意义上的黄金一百斤。

而且古代的一斤也不总是就是十六两,十六两为一斤,出自春秋战国时的商圣范蠡。当时是为了防范人们缺斤少两,故意将秤调低,这样有利于卖家不吃亏,体现的是一种范蠡超然物外的商业精神。

如果那个人不识趣,觉得皇帝给的不够数,拿秤来秤,关键是一秤绝对是缺斤短两的书,不相信帝王已经算是欺君之罪了,再发现皇帝的小秘密,不弄死你皇帝都没法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