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1 談戀愛是個技術活

談戀愛是個技術活

我先講一個故事,一個付出者的故事。

小花和小偉同一個村考進大學的,他們彼此有著相似的背景:家庭不寬裕,父母能力有限,都有幾個弟弟妹妹需要照顧。

所以他們彼此相互瞭解相互體恤,他們都有相似的追求:希望通過個人努力和奮鬥,改變自己和家人的命運,所以他們相知相惜,互相鼓勵。

他們兩個都很勤奮,成績都很好,兩個人都能保送研究生,但是如果兩個人都繼續深造,嗷嗷待哺的弟弟妹妹怎麼辦咧?

兩人經過商量和權衡,決定一個人放棄讀研,去南方賺錢。

那麼,誰放棄咧?

最後放棄的是小花,她想我是女孩,書讀的比自己男友高太多也不好,而且我和小偉既然決定了以後在一起,他出人頭地後一定不會辜負我的對不對?

小花去南方打工,供養兩家的弟弟妹妹讀書,小偉留校深造,也非常爭氣,讀完了碩士讀博士,讀完了博士娶了博導的女兒。

小花痛哭:

我為他付出這麼多,他的良心被狗吃了?!

這個故事是不是很熟悉?它體現了親密關係中的哪些法則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01.人際剝削法則

在任何關係中,操心較少的人對操心較多的人擁有剝削權力。

新手媽媽最容易抱怨,每天照顧孩子操心的要死,老公簡直是個大頭巨嬰,完全指望不上!

當然,如果你每天堅持24小時做娃娃的貼身保姆,喂他喝奶,陪他玩耍,給他洗衣服,半夜哄孩子睡覺,你都選擇親力親為。

然後,其他人好心給你建議:

你老公可以幫忙啊,孩子他也有份啊。

你一臉嫌棄的說:

他什麼都不會,做的好才怪!

恭喜你,你老公可以悠然自得做個甩手掌櫃,他擁有了繼續剝削你的權力。

朋友小A跟我分享:

有個寒冷冬夜,孩子半夜哇哇大哭,我和我老公都躺在床上,都不想離開溫暖的被窩,我踢他的腿讓他下去,他踢我的腿讓我下去,我們一直在忍耐,在比賽,在比拼內力,看誰先熬不住。

最終,我老公翻身下來去哄孩子,我長長的鬆了一口氣,以後夜夜起來哄孩子的就是他了,我終於可以睡個好覺。

02.最小興趣法則

在任何關係中,對繼續和維持目前關係興趣較小的人擁有更大的權力。

我們來看看傳統婚姻,為什麼傳統婚姻中男人擁有絕對的權力?

男主外,女主內,在外上班可以讓男性擁有更多的選擇和更多的興趣點,事業啊,人際關係,他們甚至會遇到更多有潛在的優秀伴侶。比如美麗幹練的女客戶啊,漂亮溫柔的女秘書啊……

反觀女性,如果完全投入家庭,家庭是她唯一的興趣和支柱,她們根本遇不到有趣又優質的男性啊,你指望她在出門倒垃圾的時候遇到同樣倒垃圾的男人麼?!

這樣一來,男性對關係的興趣遠遠小於女性,於是,男性可以擁有更多的權力。有經濟條件的男性甚至會丟給妻子這樣的糖衣炮彈:

你不用工作啊,工作多辛苦啊,你看誰誰誰,天天忙工作,老的多快!

我負責賺錢養家,你負責貌美如花啊~

丈夫要求妻子不去工作,以便維持現存關係的權力結構,所以,女性一做全職太太,就把親密關係中的權力完全拱手讓人。

03.付出較少法則

在關係中,投入或者付出更多的一方更不願意結束關係,也就是說付出較少的一方擁有更大的權力。

我們接著小花和小偉的故事講,小花在痛哭後,小偉說:

她為我付出這麼多,只要不是鐵石心腸,都會被打動吧!

她一般很少回來看我,為了省錢,但是我們每天都會電話,都會視頻。

她所有的話題都是:

最近好累啊,你要爭氣啊!

你要爭取多發論文啊,這樣才有可能留校啊!

工作好辛苦啊,但是我為你堅持著!

一天兩天聽還挺感動,每天聽這些內容,我壓力大的要命,讀博對於我們這些寒門子弟來說就是一條不歸路,人生沒有試錯成本,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課題不順暢或者和導師關係緊張的時候,我一天一天睡不著覺,一把一把掉頭髮,我開始不敢接小花的電話,我開始逃避,這個時候我遇到了我導師的女兒,和她一起多麼單純多麼快樂多麼無憂無慮啊!

在感情上我辜負了小花,我有了道德汙點,但是我沒有辜負自己,我的心確實變了……

這個故事你看到了一部分的你自己麼?

很多人,特別是女性會有一種錯覺,覺得在關係中付出有一種天然的高尚感和道德感:

我在付出啊,我在犧牲啊,我多麼無私啊~

我付出的這麼多,他一定會珍惜啊,除非他良心被狗吃了。

結果,他良心果然被狗吃了……

這種過多過剩的付出感是一種執念,是病,要治。

過度付出的人只感動了自己,感動不了他人。

更何況付出背後還有另外一層意味:

如果我對你好,你就應該對我好。

如果我對你問心無愧,你就應該自覺對我好點。

如果你欠我的人情,你就應該按照我想要的方式來還。

過度的付出就會是枷鎖,枷住了付出者,也鎖住了接受付出的人。

也許有人說,我知道,一味的付出沒有好結果,但是我發現我就是付出型人格啊,除了付出,我不知道還能用什麼來獲取別人愛。

小的時候,我靠付出獲得父母的愛;

長大點,我用付出獲得老師的關注;

再長大點,我用付出來獲得領導的青睞;

結婚後,我用付出來贏得老公的心;

生孩子後,我用付出來贏得孩子的愛;

這個心裡模式+行為模式在我小的時候已經根深蒂固,你現在再讓我不再付出,臣妾做不到啊啊啊。

你當然需要付出,任何一段親密關係都需要付出,但是需要雙方的付出。

心理學告訴我們:一段關係,越付出,越珍惜。

我們每個人愛的都是自己,所以我們最愛的都是自己的付出。

那麼,讓伴侶珍惜我們的關係的方法其實很簡單。

我們付出的同時讓對方也付出,越付出,越珍惜,越離不開,如果我們雙方都努力付出,悉心培育,我們的親密關係就會茁壯成長,穩如磐石。

最後來談一談愛情上的馬太效應:

凡是他有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凡是沒有的,便要連他所有的,也要一起奪來。

賽德希爾:

“ 貧窮和匱乏,會讓人視野狹窄,看不到除了你缺乏的目標以外的東西,如果人的整個生活只為了錢或者愛而運轉,反過來就會加劇貧窮和缺愛。”

窮者愈窮,富者恆富,在愛上也是一樣。

缺愛者越缺愛,多愛者越多愛。

內心缺愛——極度渴望愛——為了獲取好感,極度付出愛。

因為愛的不對等,付出者覺得得到不夠,獲取者覺得壓力太大,最終失去愛。

原生家庭幸福的孩子,本來愛就充足的孩子,獲得愛,延續幸福的能力也就越強,而原生家庭不幸的孩子,愛本來就匱乏的孩子,有更大幾率複製父輩的行為模式,更可能越來越缺愛。

你也許有一天會為人父母,或者已經為人父母,你可知道你給孩子的第一份愛有多重要?

以上就是親密關係的三條法則,你學會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