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一个文弱书生,竟然直接导致金朝皇帝完颜亮被杀

文┃倬琰

一个文弱书生,竟然直接导致金朝皇帝完颜亮被杀

南宋的主旋律是几位名将的北伐,和赵宋皇室的自保。无论是岳飞等人的北伐中原,还是南宋抵挡金朝的进攻,宋金两国发生了许多场战争。而在南宋的防御战当中,绝大多数仅仅是守住而已。但南宋在1161年不但大胜了金国,还直接导致了残暴皇帝完颜亮遭诛被废。而领导这次战役的,是南宋一位不怎么为人所知的文人将领,他死后宋朝皇帝彻底失去了北伐的动力。


┃采石一战救南宋

金朝有一位皇帝,名叫完颜亮,此人堪称金国王莽,依靠自己的纯熟演技最终篡得皇位。这里不是要说他怎么篡位,而是想讲他即位后,读到了柳永《望海潮》里"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词句,对南宋心向往之,愤而写下"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 提兵百万西湖侧,立马吴山第一峰",打算灭掉南宋,统一天下。

一个文弱书生,竟然直接导致金朝皇帝完颜亮被杀

【虞允文】

为了这个目标,金国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1159年宋、金贸易的榷场,除泗州外全部被金停止,这显然是要打仗之前的准备。同年完颜亮命户部尚书苏保衡等在通州建造战船,调集诸路军队共50余万人,征调战马56万余匹。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军开始南下,主和派主张逃跑。宰相陈康伯坚决反对:"敌国败盟,天人共愤。今日之事,有进无退。"高宗遂命令备战,分四路迎敌。以吴璘为四川宣抚使,负责川、陕;老将刘锜为淮南、江南、浙西制置使,担负江淮地区;成闵为京湖制置使,率兵3万戍鄂州,与守襄阳的吴拱犄角相应,防守长江中游;李宝为沿海制置使,率海舟120艘由海道北进。

看似准备完全的宋朝军队,其实一触即溃。完颜亮统兵40万架设浮桥,渡过淮河,一个月左右,金兵就推进到长江北岸的和州。两淮守将刘锜、王权不战而逃,两淮尽失。此时宋高宗又想起往海上逃跑的老习惯,但最终被宰相陈康伯阻止,烧毁宋高宗的诏书"如敌未退,散百官",促使高宗命枢密使叶义问总领江淮军队,虞允文为参谋军事。

叶义问胆小怕事,派遣虞允文去前线慰劳将士。完颜亮大军正图谋由采石矶渡过长江。原来负责督军的主帅李显忠还未赶到,虞允文并非武将,完全可以听随行人的建议逃走,但虞允文执意要抵抗,进至采石矶。

但在采石矶,虞允文看到的是"敌骑充斥,我师三五星散,解鞍束甲坐道旁,皆权败兵也",1.8万残军士气低落,零散坐于路旁,皆作逃遁之计。

一个文弱书生,竟然直接导致金朝皇帝完颜亮被杀

【采石之战】

虞允文立即亲自督师,勉以忠义,"金帛、告命皆在此,待有功",把散处沿江各处无所统辖的军队迅速统合起来,沿江布阵。他向散漫在江边的士兵演说:"若金军成功渡江,你们又能逃往哪里?现在我军控制着大江,若凭借长江天险,为何不能于死里求生?何况朝廷养兵三十年,为什么诸位不能与敌血战以报效国家?"这番演说成功把士兵团结起来,并大大振奋了军心。

此时宋军1.8万人,金军号称40万,大约十几万左右,但也是巨大的军力差距。虞允文命诸将列大阵不动,将战船分为五队,"其二并东西岸而行,其一驻中流,藏精兵待战,其二藏小港,备不测"。

因为宋军掩匿山后,完颜亮军开始以为采石矶无兵,等乘船快到了长江南岸时,才措手不及看见宋军列阵相待,当地人民观战助威者十数里不绝。由于无法后退,金军只得继续前进。

一个文弱书生,竟然直接导致金朝皇帝完颜亮被杀

宋水军多踏车海鳅船,大而灵活,而金水军船只底平面积小,极不稳便,宋船乘势冲击,金兵大败,死伤四千余,被宋军俘获五百余人。第二天,虞允文又派水军主动进攻长江北岸的金军渡口。金军船只出港,宋军用强弩劲射,又使用船载霹雳炮(一种用火药弹丸的投石机)轰击,大败金军。

完颜亮见渡江失败,只得退回和州,接着进兵扬州。数战皆败的金军士气低落,此时北方传来消息,监国的东京留守曹国公完颜雍在北方自立为帝。金军一时间军心涣散,士兵大量逃亡。完颜亮决心孤注一掷,先取南宋,再北上平乱。于是他下达命令,三日内渡江不城,随军大臣尽行处斩。

本来就已经没有皇帝合法地位的完颜亮,又发出这样残酷的命令,使得金军的将领们开始私下谋划:"进有渰杀之祸,退有敲杀之忧,奈何?"有万戴者曰:"杀郎主,与南宋通和归乡则生矣。"

一个文弱书生,竟然直接导致金朝皇帝完颜亮被杀

【完颜亮】

最终金军大将完颜元宜将完颜亮杀死,金军退走,宋军乘机收复两淮地区,金朝遣使议和。这就是拯救了南宋的"采石之战",这一战使得金朝皇帝完颜亮被推翻,并且此后很长时间内金朝都没有再南下侵宋。

这场大捷的最大功臣,就是里面那位原本被派去犒军,却领导南宋残兵战胜金军的虞允文。胜利后,病重的四川统帅刘锜握其手言:"朝廷养兵千日,竟使书生立功!"而这是这个书生虞允文第一次带兵打仗。


┃弱书生扛起北伐

今天的这个主角虞允文,是宋高宗后期、宋宪宗时期的主要主战派官员,而他的成名就靠的是前面讲到的"采石大捷"。但虞允文作为一个文官,此时仅仅是他出仕没几年的时间。

一个文弱书生,竟然直接导致金朝皇帝完颜亮被杀

【宋高宗】

虞允文是宋徽宗大观年间生人,自幼聪颖好学,《宋史》记载"六岁诵九经,七岁能属文"。但是由于生逢北宋末年乱世,高宗南渡后,父母接连生病亡故,所以守孝多年。直到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才进士及第,此时已经40多岁了。

时秦桧当权,他和其他四川书生一样都不获重用。秦桧死后,终于获得中书舍人赵逵推荐,就任秘书丞(职官,从七品),官至礼部郎官、中书舍人(职官,正四品)。

绍兴三十一年采石大战,一战成名,使得虞允文得以获得重用,被委任为川陕宣谕使,与宣抚使吴璘商议收复中原的大业,再次北伐中原。这是岳飞死后,南宋再一次大规模的开始北伐的准备。

宋高宗一直都没有想要北伐,虽然虞允文先后三次向朝廷进献收复两淮的策略,但都被宋高宗置之不理。此后虞允文担任江淮、荆襄路宣抚副使、川陕宣谕使。虽然没能北伐,但准备工作一直都没有停止。

一个文弱书生,竟然直接导致金朝皇帝完颜亮被杀

【宋孝宗】

宋孝宗即位后,开始进行北伐,但遭到失败。由于丞相史浩、汤思退对虞允文十分忌惮,向宋宪宗进谗言。宋宪宗误信奸臣谗言,要求川陕宋军退兵,以致功败垂成。虞允文大为痛心,向孝宗上书:"陕西五路新复州县又系于德顺之存亡,一旦弃之,则窥蜀之路愈多,西和、阶、成,利害至重。"

因为史浩、汤思退的打压,虞允文不得不请求致仕,孝宗给了他一个显谟阁学士的闲职。不久抗金名将吴璘病逝,虞允文被任为四川宣抚使兼知枢密院事,拜资政殿大学士,终于有机会再一次准别北伐。

虞允文治川时积极整顿正规军和民兵,并减缩军费开支。并且大力提拔贤良之士,如:胡铨、周必大、王十朋、赵汝愚、晁公武、李焘等人。后来孝宗授予虞允文左丞相兼枢密使的职位,但他随即要求镇抚四川,以图光复大业。

宋孝宗任命他为少保、武安军节度使、四川宣抚使、雍国公,他在到任一年多的时间里,不断筹划由四川出师北伐,以图光复中原,最终积劳成疾,淳熙元年(1174年)以病卒。

一个文弱书生,竟然直接导致金朝皇帝完颜亮被杀

【岳飞】

可以说,虞允文是岳飞后少有的还力主恢复中原的官员,即使他只是个文官。同时他也是支撑南宋皇帝继续北伐的唯一动力,宋孝宗在虞允文死去后便失去了收复中原的斗心,从此不再打算收复中原。


一个文官,领导了一场拯救国家的战役;一场以少胜多的大捷,竟使得金朝皇帝因此丧生。"采石大战"被认为可以和周瑜赤壁、谢安淝水等战并列,尽管虞允文的名气不如岳飞,却依然算得上南宋的一员名将。虽然北伐最终不成,但他的报国事迹仍广为人传颂,最终名留青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