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1 被外国人捧上天,和秦始皇相提并论,隋文帝杨坚真有这么厉害吗?

​公元580年,周宣帝宇文赟病逝。


宇文赟临终前的北周,与秦始皇临终前的秦王朝非常相似。第一是皇族衰弱,第二是帝国的权力逐渐转移至内廷。


在这种背景下,控制内廷的实力派与权臣联手,很快就能掌控局势。


被外国人捧上天,和秦始皇相提并论,隋文帝杨坚真有这么厉害吗?


秦始皇去世之后,内廷实力派赵高与权臣李斯联手,拟定了一份有利于他们的遗诏,迅速控制了中央政府。


在大局已定的背景下,赵高和李斯立刻对秦始皇的子孙展开血腥屠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陈胜吴广振臂一呼,整个关东地区很快就处于失控状态。


宇文赟去世之后,内廷实力派郑译、刘昉与权臣杨坚联手,拟定了一份有利于他们的遗诏,迅速控制了中央政府。


昉、译矫诏以坚总知中外兵马事。——《资治通鉴》·陈纪八


在大局已定的背景下,郑译、刘昉和权臣杨坚立刻开始着手削弱宇文氏皇族的实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尉迟迥振臂一呼,整个关东地区很快也处于失控状态。


周尉迟迥知丞相坚将不利于帝室,谋举兵讨之。迥乃自称大总管,承制置官司。时赵王招入朝,留少子在国,迥奉以号令。——《资治通鉴》·陈纪八


如此看来,北周末年和秦王朝末年不但形似,而且神似,但双方的相似程度也到此为止。


秦末的关东失控,主要是因为秦王朝没能安抚好体制外的力量,以至于遭受反噬;北周的关东失控,主要是杨坚没能安抚好体制内的力量,对方打着保卫皇权的旗号进行叛乱。


正是由于叛乱力量的不同,才导致了两者平叛结果的不同。


赵高和李斯的联盟很快破裂,最终以赵高火并李斯结束。关东叛乱愈演愈烈,秦王朝因此灭亡。


郑译、刘昉与杨坚联盟的那时起,就已经认可了杨坚的主导地位,所以这个联盟一直保持稳固。他们很快平定了关东叛乱,杨坚更是直接篡夺了皇权。


被外国人捧上天,和秦始皇相提并论,隋文帝杨坚真有这么厉害吗?


杨坚之所以能迅速平定关东叛乱,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豪门士族普遍衰弱,无力再造一个双头政治齐头并进的格局;


周武帝宇文邕不但杀了权臣宇文护,更通过灭佛的方式大肆集权。在这种背景下,北周国内似乎听不到反对宇文邕的声音。


到了周宣帝宇文赟时代,他依然可以大权独揽,轻而易举地杀死了三位强势皇族,更是通过五后并立和退位的方式巩固宫廷势力。如果不是因为早逝,北周依然会稳如泰山。


随着以郑译、刘昉为代表的宫廷势力与杨坚联手,整个北周国内已经找不出能与之分庭抗礼的势力了。


这并不是孤例,大家可以看看刘义隆和萧道成等人的经历,在他们成功上位之后,乱臣贼子通常只有死路一条,豪门士族则冷眼旁观。执政者不敢不尊重豪门士族,但豪门士族也不敢公然支持反对派了。


二、叛乱主要集中在被征服地区,而当地的旧势力早已衰弱。


秦王朝之所以会那么快被推翻,完全是因为六国贵族的势力太大,当秦王朝出现一丝颓废的迹象之后,他们就以最快的速度复国了。


可在北周时期,这种情况并不存在。周武帝宇文邕灭掉北齐之后,对北齐皇族进行了灭绝性屠杀。


如果没有旧势力捣乱,那么关东叛乱就是北周上层之间的博弈。在这种背景下,关东叛乱势力很难从当地汲取足够的力量。


对于这些地方的老百姓而言,他们几年前还是北齐臣民,要归心没这么快。现在北周上层为争权夺利打起来了,关他们什么事呢?


基于以上两个原因,这场声势浩大的关东叛乱,仅坚持了四个月就被杨坚所平定。


平定关东叛乱之后,杨坚开始铲除宇文氏皇族。直到公元581年,杨坚受禅称帝。此时,距离周宣帝宇文赟去世仅九个月,距离周武帝宇文邕去世也才三年。


冬,十月,甲寅,日有食之。周丞相坚杀陈惑王纯及其子。辛未,杀代奰王达、滕闻王逌及其子。——《资治通鉴》·陈纪八


隋主冠远游冠;受册、玺,改服纱帽、黄袍;入御临光殿,服衮冕,如元会之仪。大赦,改元开皇。——《资治通鉴》·陈纪九


也难怪后世读者在聊到杨坚的时候,总会摇头晃脑地说:“自古得国之易,莫过于杨坚也。”


被外国人捧上天,和秦始皇相提并论,隋文帝杨坚真有这么厉害吗?


在传统的中国史书上,对于杨坚的评价有些低,就是普普通通的一个皇帝而已。如果单看中国史书,评选最有影响力的帝王,杨坚肯定进不了前五,甚至想进前十都有点够呛。论个人魅力和传奇程度,杨坚也远不及石勒、苻坚、慕容垂和刘裕等一众乱世枭雄。


原因很简单:两晋南北朝的皇帝普遍得分不高,因为这段时期的历史相当混乱,很多读者甚至连杨坚到底是汉人还是鲜卑人都搞不清楚,就知道他有个鲜卑名字。


再者,杨坚也是靠着欺负孤儿寡母上位的,多少有点不光彩。隋王朝也过于短命,二世而亡,杨广又是一个评价极低的皇帝,连累了杨坚评价也不算高。


直到近代,外国人(主要是欧美国家的人)开始研究中国历史之后,他们把杨坚的地位抬得很高。我看过好几个版本的世界百名伟人排行榜,通常都会有杨坚的名字。本着“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道理,中国对于杨坚的评价也开始逐渐提升。


外国人之所以会如此抬高杨坚的历史地位,主要是因为杨坚结束了中国近三百年的分裂。而中国民间认为很了不起的人(比如诸葛亮和岳飞),在外国人看来也就那样。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仅仅是因为中国人和外国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


比如说,外国人对于蔡伦和毕昇的评价也很高,可你翻遍中国史书,对这两人的记载也是少之又少。如果不是外国人把这两个人的名字从字缝里翻出来,大多数中国人或许不会关注这么两个史书上的小人物。


被外国人捧上天,和秦始皇相提并论,隋文帝杨坚真有这么厉害吗?


其实在我看来,中国人一直低估了杨坚,而外国人一直高估了杨坚。


先说杨坚为什么被外国人高估。


每一段历史的形成与走向,都是由众多主观与客观因素共同促成的,历史的前进方向,必然是多股力量合力作用的方向。


一个人想要成为伟大的人物,前提是他必须生对年份、生对地方,否则他就算再有本事,通常也是无济于事的。


如果没有秦末乱世,刘邦活到四十八岁,依然还是只能缩在小小的沛县里面当县霸。


大家都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丰功伟绩无人可比。但如果他生于平民之家,统一六国肯定没他什么事。


看看刘邦和秦始皇,我们就应该明白一个道理:杨坚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位置出生并长大,通过一系列机缘巧合,他才成为了终结乱世的人。我们不能否定杨坚的个人努力,但与时局相比,杨坚的个人努力是微不足道的。


如果没有前人的努力,谁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如果一个人必须吃完十个包子才能饱,那么他就必须吃完十个包子,提前吃第十个包子毫无作用。


杨坚很像终结乱世的司马炎,当他们成为皇帝之后,统一全国早已是触手可及的事了。因为从当时的格局来看,全天下只有东南一隅之地还未纳入帝国版图。


在这种背景下,司马炎称帝之后,走流程灭掉了东吴;杨坚称帝之后,走流程灭掉了南陈。东吴和南陈有逆袭的可能吗?依据当时的生产力来看,绝无可能。


将双方的兵力、人口和版图相比,大家可以轻易地得出结论:他们根本就不是同一个量级的对手,在这种背景下征服对手,很难说司马炎或杨坚有什么出众之处。


被外国人捧上天,和秦始皇相提并论,隋文帝杨坚真有这么厉害吗?


司马炎之所以会被史书褒扬,完全是因为他在统一之后应对得法,很好地压制了豪门士族妄图分裂国家的举动。但可惜后人不争气,硬生生地整出了一个“八王之乱”,西晋还是没能阻挡历史洪流。


杨坚之所以会史书低估,完全是因为他的儿子杨广不争气,硬生生地把偌大的隋王朝折腾亡了。但有一点是史书没有说的,那就是科举制。


杨坚作为一个历史时代的标志性人物,影响中国上千年的科举制度,在他手里开始得到推广,这一点是功不可没的。


科举制的出现,又给了豪门士族当头一棒。虽然他们依旧可以骄傲自满地夸赞自己“五姓七望”多么了不起,却也无法掩盖他们再无翻身之力的事实。


被外国人捧上天,和秦始皇相提并论,隋文帝杨坚真有这么厉害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