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簡述一下,日本皇室的發展歷程

在日本歷史上,並沒有出現過王朝更迭,但這並不意味著天皇就是日本實際的最高統治者。從公元十世紀開始,日本政權被權貴門閥把持,有些天皇還會禪讓,自稱上皇,實施院政;有些天皇會剃髮出家,自稱法皇。

十二世紀以後,政權又幾乎都是被幕府將軍所掌控,在經歷了鎌倉幕府、室町幕府、安土桃山時代、江戶幕府幾個時期後,日本天皇的權力已經被架空了近千年的時間。

天皇被架空的情況,尤其到了江戶幕府時期更甚,天皇地位雖然很高,但卻只能行使宗教權利,政治上幾乎沒有任何權利。到後來,天皇就只剩下決定日本的年號權力了。后土御門天皇去世後,皇室無錢安葬,只能採取賣官鬻爵的辦法,從寺廟和豪商處徵集贊助,才勉強徵集到了足夠的葬儀費用。

直至1867年12月9日,倒幕派發動“王政復古”政變,宣佈廢除幕府制度,德川幕府的最後一位“徵夷大將軍”德川慶喜才被迫宣佈“奉還大政”,日本明治天皇睦仁才重新掌握政權。明治維新在經濟、政治、意識形態乃至外交等多個領域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簡述一下,日本皇室的發展歷程

1889年,明治天皇頒佈了日本歷史上第一部憲法《大日本帝國憲法》,憲法中規定:天皇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天皇神主不可侵犯;天皇為國家元首。

隨後明治天皇又頒佈了被稱為皇室典範的天皇家法,制定了只有男系的男子才能繼承皇位、攝政存廢以及皇族會議等制度,這在實際上重建了皇室特權。

1912年7月30日,明治天皇因尿毒症去世。明治天皇唯一的男嗣嘉仁繼位,定年號為“大正”,被稱為大正天皇。大正天皇自幼多病,在小時候便因患有腦膜炎留下了後遺症,四十歲的時候又患上啦腦血栓,進而轉為精神病。每當病情發作時,天皇常常在大庭廣眾之前做出一些可笑的舉止。比如在一次日本國會上,大正天皇竟然當著眾人的面,把詔書折成望遠鏡的樣子到處去看。正因為如此,大正天皇也被戲稱為“望遠鏡天皇”。

簡述一下,日本皇室的發展歷程

1926年,大正天皇因病逝世,太子裕仁登基,被稱為昭和天皇。裕仁天皇執政後,一掃大正天皇當政時的軟弱,大力培植親信,極大地提高了日本軍部的地位,並大大強化君主專權。在裕仁天皇的領導下,日本相繼發動了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導致了數千萬無辜人民的死亡。此時的日本如同一架戰爭機器,所到之處戰爭紛起,生靈塗炭。

1945年8月,裕仁天皇發佈《終戰詔書》,代表日本帝國無條件投降。二戰過後,美國為穩定戰後東亞形勢,需要建立一個反對共產主義的經濟強國,如果沒有天皇,日本國內秩序將難以協調。因此裕仁天皇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並不負主要責任。不僅如此,曾經下令屠殺南京城“一個不留”朝香宮鳩彥親王等一批對中國欠下累累血債的皇族,都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

簡述一下,日本皇室的發展歷程

麥克阿瑟與裕仁天皇美國在主張保留天皇的同時,為防止日本法西斯主義捲土重來,對天皇制度進行了改革。至此,日本皇室又重新回到明治維新前的無權狀態,而且天皇還被“拉下了神壇”。

1946年元旦,美國迫使裕仁天皇發佈《人間宣言》,否定了天皇的神聖地位,承認自己與普通老百姓一樣是人,不是神,只是受國民擁戴的國家象徵。接著日本政府頒佈了《日本國憲法》,確定天皇為國家的象徵,提出最高統治權歸人民所有。

二戰後,裕仁把自己打扮為一位尊重民主君主的模樣,跟普通老百姓會面;允許皇族成員被拍照;還親自訪問過災區;以溫和的姿態面對歡迎的人群。

1989年1月7日,裕仁去世,享壽八十七歲,他是日本最長壽以及在位時期最長的天皇,執政長達六十三年。次日皇太子明仁即天皇位,改年號“平成”,昭和時代落下帷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