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犬戎简史:从一批奇特青铜器线索,追寻一个消失的传奇族群

长期以来,人们对犬戎民族没有太多准确的认识,其族属、年代、文明水平等等均未有定论,尤其是犬戎的下落,更是千古谜题。近些年,随着考古发现的深入,犬戎的面貌逐渐清晰起来,其最后的下落也非常出人意料:犬戎一部分融入匈奴之中,成为南匈奴;少部分被分封到了武陵山区,其余则融入了后世崛起的氐羌民族之中;令人惊异的是,还有一部分可能迁徙到了滇西北一带,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嶲人、昆明夷,留下了乳扇、编发、阴阳历数、“建丑”、弯刀、护指、“格里芬”等历史痕迹。

犬戎简史:从一批奇特青铜器线索,追寻一个消失的传奇族群

大理乳扇

犬戎的活跃时间:前12世纪后期-前5世纪中期

我国北方和西北古代游牧族群的活跃周期,与欧亚大陆的游牧大迁徙和军事技术爆发节点是基本一致的。人们最熟悉公元前16世纪的雅利安迁徙潮,但它实际上对东方影响甚微;真正影响东方至巨的是前22世纪出现的驯马和马车,以及前13世纪广泛播迁的轻便马车和更加精湛的青铜武器。犬戎,显然就与前13世纪这波军事技术的播迁有关。

《后汉书·西羌》:昔夏后氏太康失国,西夷背叛。及后相即位,乃征畎夷,七年然后来宾。至于后泄,始加爵命,由是服从。后桀之乱,畎夷入居邠、岐之间,成汤既兴,伐而攘之。及殷室中衰,诸夷皆叛。至于武丁,征西戎、鬼方,三年乃克。故其诗曰:「自彼氐羌,莫敢不来王。」
犬戎简史:从一批奇特青铜器线索,追寻一个消失的传奇族群

西周轻便马车

考之文献,犬戎最早出现在信史中,是《后汉书·西羌》说的“昔夏后氏太康失国,西夷背叛。及后相即位,乃征畎夷,七年然后来宾”,《竹书纪年》也两次提到夏代的畎夷,一次是册命,一次是畎夷入寇岐山,但时间却是在夏代中期的帝泄和帝癸时期。夏初相当于公元前20世纪,按照山海经的说法,犬戎当时可能已经存在,且畎通犬也没有问题,但显然实力不强。

到了前13世纪,西方族群的实力就令人畏惧了,在这个世纪的末端,发生了武丁妇好二人大战鬼方的事件,军力动员规模及战争烈度均相当之大。然而,这场战争带来的和平持续不到100年,到了前12世纪尾端的武乙时期,继鬼方之后崛起的犬戎显然实力大增,正式登场了,他们威胁殷商的朔方一带,又在关陇逼迫周人。《竹书纪年》称之为“昆夷”,曾命南仲在朔方筑城,即《诗经·出车》著名的“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后汉书·西羌》:及武乙暴虐,犬戎寇边,周古公逾梁山而避于岐下。及子季历,遂伐西落鬼戎。太丁之时,季历复伐燕京之戎,戎人大败周师。后二年,周人克余无之戎,于是太丁命季历为牧师。自是之后,更伐始呼、翳徒之戎,皆克之。乃文王为西伯,西有
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遂攘戎狄而戍之,莫不宾服。乃率西戎,征殷之叛国以事纣。《古本竹书纪年》:帝乙三年,王命南仲,西拒昆夷,城朔方。《诗经·出车》:赫赫南仲,薄伐西戎。《古本竹书纪年》:帝辛三十四年,冬十二月,昆夷侵周。三十六年春正月,诸侯朝于周,遂伐昆夷。
犬戎简史:从一批奇特青铜器线索,追寻一个消失的传奇族群

商周之际的青铜面具(很像狼狗)

昆,在阿尔泰诸语中,即为狼,因此昆和犬实为一个词,又可以通畎,可见商朝末期的昆夷就是夏代的畎夷。从这个时候开始,犬戎/昆夷一词就活跃在文献之中,直至公元前5世纪中期(周贞定王),除了义渠戎之外,戎人基本被攘出中原。也就是说,犬戎活跃的时间大约为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总计六七百年之久。在这六七百年里,犬戎作为西戎大国,其控制区域甚为广阔,从山西、内蒙到陕西、甘肃、西域,甚至渗透到中原腹地,是不可忽视的存在。

犬戎的兴衰:攻破镐京、日中则移

犬戎自从前12世纪崛起以来,就与殷商形成直接冲突,这个时候已经是商晚期。甲骨文“犬侯”的出现,说明殷商帝国可能采取了招抚政策;而“令多子族从犬侯扑周”的刻辞,说明殷商在犬戎、周人之间大搞“以夷制夷”,于是周人就非常痛苦,即孟子所说的“文王事昆夷”,最后连文王本人都被囚禁了一段时间。

犬戎简史:从一批奇特青铜器线索,追寻一个消失的传奇族群

天津博物馆馆藏甲骨文 令多子族从犬侯扑周

但文王是高明的战略家,所以很快就看到,武王伐纣时,西戎诸部与周人形成了战略联盟。《逸周书·克殷解》提到周人有“周车”350乘,但会师于牧野时,周人联军已有“戎车”4000乘(按《史记》)。很显然,这多出来的3650乘轻便战车很可能就是西戎诸部提供的。在克殷这件事上,双方泯灭恩仇,结成了战略联盟。

这个联盟持续了将近100年,双方互相联姻,形成了对东方列国的战略和军力优势。但是到了前10世纪中期,周穆王不顾祭公谋父苦口婆心的劝谏,率先翻脸,“周道衰,而穆王伐犬戎,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史记·匈奴列传》)。稍后,太原之戎又与周夷王、周宣王大战,周人实力不逮,屡屡败绩。大概在幽王时期又有了转折,与申戎再次联姻,但因为褒姒废长立幼事件,周人与西戎诸部的联盟彻底决裂,申戎联合了西戎老大犬戎,直接攻破了镐京。东方列国勤王联盟又出现内部分歧,导致戎人大规模进入中原,深入关中、河洛。其中经过在《清华简·系年》里有详细记录,《左传》更是连篇累牍记载戎人与东方诸侯的战争。

犬戎简史:从一批奇特青铜器线索,追寻一个消失的传奇族群

西周人马祭祀坑

《史记·匈奴列传》:当是之时,秦晋为彊国。晋文公攘戎翟,居于河西圁、洛之间,号曰赤翟、白翟。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於秦,故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镕之戎,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而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各分散居谿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馀戎,然莫能相一。

前8世纪到前5世纪的三百年里,随着晋、齐、秦三个大国的连番崛起和攘夷战争,戎人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的周贞定王时期基本被逐出了中原。其中前7世纪中期,秦穆公对西戎的战争最为著名,西戎各部遭到了重创,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时的犬戎被称为“绲戎”,实力显然已经下降太多,并没有一百年前攻破镐京时候那么强大了。

其中原因何在呢?按照这些族群的一般特征,内乱是削弱的主因。但由于历史失载,后人已不知道何以在攻破镐京后的100年里,犬戎内部究竟发生了什么?抑或西戎各部之间发生了大规模火并?致使秦穆公在7世纪中期突然袭击,将西戎决定性地打垮了。

犬戎简史:从一批奇特青铜器线索,追寻一个消失的传奇族群

西周铜器

犬戎的下落

后世对犬戎下落的研判,大多数没有信史支撑,只是泛泛说融入了匈奴,或者融入了氐羌等等。其中有依据的只有两种说法,但解释力甚弱,不足以解释如此大族的衰亡。

一种说犬戎削弱之后,再被秦穆公打击,变成了汉代的“白狼羌”,后汉书列为西南夷之一种。此说并无渊源叙述,因图腾一致和地理位置接近而妄下断语。一种认为犬戎至少有一部分去了南方武陵山区。此说根据是《后汉书》采信的南方族群传说,作者是南朝刘宋的范晔,与南方族群接触较为深入,了解到了武陵山区的蛮族,自述祖先与犬戎有关:

《后汉书·南蛮》: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访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购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时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槃瓠。下令之后,槃瓠遂衔人头造阙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首也。
犬戎简史:从一批奇特青铜器线索,追寻一个消失的传奇族群

西周猪尊

辨析这个传说,有一定的道理。正如上述,犬戎有可能是黄帝后裔,在夏初已经见于《竹书纪年》了,说明非常古老。那么它在五帝时期与中原发生冲突,而后又被迁徙或分封到南方一部分也是合情合理的。众所周知,五帝时期发生了南北大范围内的族群迁徙,涉及到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其中放于南方的是欢兜,或者就是南方族群盘瓠传说的历史依据。另外是商朝晚期出现的“犬侯”,也存在犬侯就是犬戎一部的可能性,类似后世被封为龙虎将军的建州女真;殷商将其一部分封至武陵山区,这当然是完全有可能的。

《史记·五帝本纪》: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犬戎简史:从一批奇特青铜器线索,追寻一个消失的传奇族群

湖北随州西周墓葬

新说:犬戎南迁滇西

犬戎下落还有一种更为合理且有文献可证的下落,即:南迁到了滇西地区。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提到,战国时期滇西的保山、大理一带存在一种编发游牧的民族,叫做“巂、昆明”。汉武帝想打通南方丝路,两次遣使从川南下来,皆闭于昆明,第三次灭了南越之后再次攻击昆明,斩首数万人,仍不得通。可见,这些突然出现在滇西的游牧人数量特别多、且极为善战。以后西汉、东汉时期,也能偶见昆明夷的零星记载,大概在邪龙(今巍山)一带,仍不超出大理范围。

《史记·西南夷列传》: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楪榆,名为巂、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注:同师为保山,楪榆为大理)。《后汉书·南蛮》:西南夷者,在蜀郡徼外。……其外又有巂、昆明诸落,西极同师,东北至叶榆,地方数千里。无君长,辫发,随畜迁徙无常。《后汉书·南蛮》:明年春,
邪龙县昆明夷卤承等应募,率种人与诸郡兵击类牢于博南,大破斩之。传首洛阳,赐卤承帛万匹,封为破虏傍邑侯。《史记·大宛列传》:天子欣然,以骞言为然,乃令骞因蜀犍为发间使,四道并出:出駹,出厓,出徙,出邛、僰,皆各行一二千里。其北方闭氐、筰,南方闭巂、昆明。昆明之属无君长,善寇盗,辄杀略汉使,终莫得通……是时汉既灭越,而蜀、西南夷皆震,……乃遣使柏始昌、吕越人等岁十馀辈,出此初郡抵大夏,皆复闭昆明,为所杀,夺币财,终莫能通至大夏焉。於是汉发三辅罪人,因巴蜀士数万人,遣两将军郭昌、卫广等往击昆明之遮汉使者,斩首虏数万人而去。其後遣使,昆明复为寇,竟莫能得通。
犬戎简史:从一批奇特青铜器线索,追寻一个消失的传奇族群

云南昌宁县大甸山 青铜弯刀 春秋战国时期

由于以后汉晋南北朝都缺少记载,隋唐时中原势力再次来到这里时,已经分不清楚各个族群的来龙去脉了。《新唐书》、《唐会要》、《通典》都记载滇西北有一种善战的游牧民,其编发与司马迁所记相同,不同之处是,唐朝文献明确说这些人习俗与突厥相同,自称与匈奴为兄弟之国。其次是这些人实际上已经进入半耕半牧状态,东居深谷、夏处高山;其地理位置比西汉使者所见更为广阔,已经到了滇西北、川南地区,不仅仅局限于大理、保山了。

《新唐书·南蛮传》:爨蛮西有昆明蛮,一曰昆弥,以西洱河为境,即叶榆河也。距京师九千里。土歊湿,宜秔稻。人辫首左袵,与突厥同。随水草畜牧,夏处高山,冬入深谷。尚战死,恶病亡,胜兵数万。《新唐书·南蛮》:松外蛮尚数十百部,大者五六百户,小者二三百。凡数十姓,赵、杨、李、董为贵族,皆擅山川,不能相君长。有城郭、文字,颇知阴阳历数。《唐会要·昆弥国》 昆弥国者。一曰昆明。西南夷也。以爨之西洱河为界。即叶榆河也。其俗与突厥略同。去京师九千里。胜兵数万人。
相传云与匈奴本是兄弟国也。汉武帝得其地。入益州郡部。其后复绝。诸葛亮定南中。亦所不至。武德四年。嶲州治中吉宏伟使南宁。因至其国谕之。至十二月。遣使朝贡。因求内附。自是每岁不绝。其使多由黔南路而至。近又封其别帅为滇王。世袭其国。贞观十九年四月二十日。右武候将军梁建方讨蛮。降其诸屯七十二所。户十万九千三百。遣使往西洱河。有数十百部落。大者五六百户。小者二三百户。无大君长。有数十姓。以杨李赵董为名家。各擅一州。不相统摄。自云其先本汉人。有城郭村邑。自夜郎滇池以西。皆云庄蹺之余种也。其土五谷与中夏同。以十二月为岁首
犬戎简史:从一批奇特青铜器线索,追寻一个消失的传奇族群

云南昌宁县大甸山 青铜护指 春秋战国时期

更为奇特的是,唐代文献记载,这些人实际上种类比较多,彼此之间也存在不小的差别。例如,位于洱海西岸的河蛮、松外蛮,其习俗与中原华夏完全一致,只有一点不同,即以十二月为岁首,这是“建丑”,与殷商一致。其他如西赵蛮、昆明蛮,则略有差别。

《旧唐书·地理志》:昆明 汉定莋县,属越巂郡。后周置定莋镇。武德二年,镇为昆明县,盖南接昆明之地故也 。【注:一些观点认为昆明为盐源,实际上这里已经指出,在盐源建立昆明县,是因为它南接昆明,唐朝始终没有打败昆明夷】

可以认为,这些位于滇西北,包括今天的保山、大理、丽江的广阔地区的古代族群,是一种由西北地区南迁的游牧和半耕半牧人群。其迁徙时间非常早,司马迁所记的战国时期,这些人就已经在滇西北了。这些人到了唐朝中期,已经成为大邦,由邪龙的蒙氏统一诸部,建立了“大封国”或“大封民”,又称“大蒙国”,即吐蕃史料所称的“赞普钟南国大诏”,唐朝因之称为南诏者。

犬戎简史:从一批奇特青铜器线索,追寻一个消失的传奇族群

南诏中兴画卷 玄鸟降命主题

《海内北经》:犬封国,一日犬戎国,状如犬。有一女子,方跪进杯食。有文马,缟身朱鬣,目若黄金,名日吉量,乘之寿千步。

历代不清楚南诏的主体族群,实际上他们就是西北地区南迁的西戎(包括一部分殷人)。这些西戎与殷商关系紧密,因此沿用其阴阳历法,以十二月为岁首建丑,又在十二月十六日过星回节。其习俗是编发、左纴、畜牧、半耕,唐朝人以为跟突厥相同,实际上是跟匈奴相同,是殷周时期的戎人。另外,山海经提到犬戎时,称其国为“犬封”,封字上古音为p母东部,蒙字在上古音位m母,但中古时期脱落了辅音,因此蒙氏的大蒙国,与封字当能相通。最有力的证据还是这些人的自述,他们自称“与匈奴为兄弟之国”,那就只有犬戎了。《山海经》记载犬戎为黄帝之后(苗龙),同样的,《史记》记载匈奴也为黄帝之后(淳维),这就排出了西戎其他部落的可能性,这批于战国时期,甚至更早迁徙到云南西部的,就是当日攻破镐京的犬戎。他们之所以采用殷商历法,是因为在武乙时期才崛起,甲骨文里曾有“周方征犬侯”的记录,当可得知,殷商曾经分封了犬戎为侯爵,这在当时当时一种战略赎买政策,犬戎得到大国认可,采用宗主国的历法,当是合情合理之事。

犬戎简史:从一批奇特青铜器线索,追寻一个消失的传奇族群

祥云大波那木槨铜棺 图案

1964年《考古》杂志12期发布了《云南祥云大波那木槨铜棺墓清理报告》,诸多研究者注意到,这副重达2.5吨的铜棺,其图案有着明显的欧亚草原风格;其豹头权杖也是较为罕见的欧亚内陆的器物。甚至有学者认为,图案中的虎和鹰配对出现的情况,就是欧亚内陆常见的“格里芬”主题。

犬戎简史:从一批奇特青铜器线索,追寻一个消失的传奇族群

祥云大波那木槨铜棺

根据以上梳理,有理由相信,犬戎南下滇西是合理的,他们在攻破镐京后的100年里出现了内乱,在公元前7世纪被秦穆公一举击溃,有的陆续南迁到了云南西部。由于犬戎与中原一直都是关系紧密的族群,其经济形态也是半耕半牧,其外貌形象、器物风格、文化志趣等等都与中原人相去不远。因此,今日的云南西线旅游者,也很容易看到当地人与南方族系存在比较大的区别,而与中原反而接近;旅行者当也能看到,这些族群至今保持着吃酸奶酪的习惯(乳扇),这在南方是绝无仅有的。至于说为什么这些人的文化、语言、建筑等等如此接近上古华夏人?那是因为“犬侯”是殷商所封,其中当有一部分统治或监督犬戎的

殷人,他们就是居住在洱海西岸喜洲古镇的“河蛮”。殷商灭亡后,犬侯还能去哪里呢?只好融入了犬戎之中,但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华夏传统。(完)

犬戎简史:从一批奇特青铜器线索,追寻一个消失的传奇族群

豹头权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