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 铁山之败,让他从总兵彻底沦为了“岛主”,更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

明天启七年、后金天聪元年(1627年),刚刚登基后金大汗的皇太极,命令“四大贝勒”中的二贝勒阿敏,携济尔哈朗、阿济格、岳托、硕拓、杜度等众小贝勒,统兵三万,越过鸭绿江,进攻朝鲜,史称“丁卯胡乱”。

作为当时世界上战力最强的骑兵部队,八旗铁骑在朝鲜半岛上可谓是“秋风扫落叶”一般,一路上如入无人之境,很快就占领了朝鲜大部分国土,兵锋直逼朝鲜首都汉城。逃到江华岛的朝鲜仁祖王李倧被迫与后金签订了兄弟盟约,阿敏也在抢掠一番后率兵退去。

这次出兵朝鲜,在处理同朝鲜的关系上,由于阿敏鲁莽的行为举动,使得皇太极并没有达成其预想的结果。然而,皇太极却在这次出兵朝鲜的过程中,有效的打击了毛文龙的势力,并且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成果,可以说,给了毛文龙和他统领的东江镇以“致命一击”。

铁山之败,让他从总兵彻底沦为了“岛主”,更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

这便是“铁山之败”,毛文龙一生经历的最为惨痛的一次战败。

经此战败,毛文龙不仅损兵折将,更是丧失了几乎在陆上的全部根据地,只得退守皮岛等周围几个岛屿,彻底沦为了“岛主”。而铁山、义州作为东江镇的粮仓,在被后金军队端掉后,使得毛文龙多年的经营和积累毁于一旦,更是极大的限制了东江镇后续的发展,这也成为毛文龙心中永远的痛。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毛文龙与朝廷、与辽东、与朝鲜、与后金的关系都有了微妙的变化,由此开始了毛文龙走向灭亡的倒计时。

可以说,“铁山之败”是毛文龙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同时也对整个辽东战局的走势乃至明亡清兴的历史进程上,都产生了巨大的“蝴蝶效应”。

铁山之败,让他从总兵彻底沦为了“岛主”,更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

努尔哈赤时期的毛文龙,还是“很好的”发挥了东江镇的牵制作用。

明天启元年(1621年),毛文龙率领一支200人左右的奇兵,趁着后金军队守备空虚,趁机攻取了镇江,俘获后金将领佟养正父子,一时间周围各城池、堡垒的汉族军民深受鼓舞、纷纷影响毛文龙, “数百里之内,望风归附”,“归顺之民,绳绳而来”

这就是著名的“镇江大捷”。

然而“镇江大捷”的胜利成果并没有得到持续性巩固,伴随着后金军队的反扑荡然无存,毛文龙逃过鸭绿江,沿海居民悉数内迁,辽东地区的敌后抗金斗争再次陷入低谷。

尽管如此,由于毛文龙奇袭镇江是封了当时的辽东巡抚王化贞的命令,在“经抚不和”的背景下算是极大的支持了王化贞,进而他也得到了王化贞及其背后的整个东林党集团的赏识,再加上登莱巡抚袁可立的极具眼光的力挺与支持,朝廷决定在后金的腹背开设一片新的战场——东江镇。

铁山之败,让他从总兵彻底沦为了“岛主”,更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

就这样,明天启二年(1622年)底,袁可立从内地调集了14100浙闽淮兵,加上毛文龙率领的溃败到朝鲜境内的4000辽东水师,共18100兵马,并向朝鲜借来了铁山和义州两地地,就此正式组建了东江镇。

毛文龙也随之升任副总兵,之后更是加授平辽总兵官,赐尚方剑,加封左都督,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地方大将。相比之下,此时的袁崇焕仅仅是宁前兵备副使,与毛文龙官阶相距甚远,根本不能同日而语。

朝廷开设东江镇的目的是为了从后方对后金进行牵制,使其首尾不能兼顾,时机成熟的时候还能给予其致命一击。

铁山之败,让他从总兵彻底沦为了“岛主”,更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

这一时期的毛文龙,保持了对于明朝的忠心,尽心尽力的履行着他的牵制职能,但是不得不说的是,牵制后金对于毛文龙来说已经逐渐变成了“副业”。

由于东江镇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地处大明王朝、朝鲜、后金之间的海上交通要道,于是毛文龙就打起来了来往客商的主意,先是巧立名目收取过路费,随后又是参与走私,与后金进行交易,期间更是直接对过往商船进行劫掠,“与海盗无异”。

就这样,长时间的孤悬海外,明朝朝廷又不能有效对其进行约束的毛文龙,尝到了发展经济的好处和甜头,于是毛文龙的各项产业随之发展起来。他继续大力发展海上贸易,并且积极参与走私,甚至直接派人在朝鲜境内采集人参,以谋取利益;同时大力发展屯田,不仅使朝鲜境内的铁山和义州成为东江镇的粮仓,并且在辽东后金的土地上,建立根据地,还在旅顺等地进行开垦种植。

当然,毛文龙还有一块重要的收入来源就是朝鲜,此时的朝鲜是明朝的藩属国,于是毛文龙经常性的欺压朝鲜的国王和朝臣,甚至直接进行勒索,弄得朝鲜上下对其是怨声载道,不断向明朝朝廷告状。

铁山之败,让他从总兵彻底沦为了“岛主”,更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

即便毛文龙的各项“产业”发展的是风生水起,但是这些营生所得,大多数还是进入了毛文龙的个人腰包,朝廷该给的粮还是会要,朝廷还给的饷还是会拿。于是自东江镇开镇以来,朝廷之中对于东江镇的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从来没有停止,在这样极为不利的舆论环境下,毛文龙也要适时的出兵对后金进行牵制。

而为了昭显自己的功绩以及东江镇的作用,毛文龙采取了三项对策,即“谎报战果”、“杀良冒功”、“瞒报损失”。

天启三年(1623年)十月,毛文龙在塘报中称取得“金州大捷”:

“三年十月辛酉(初四),平辽总兵毛文龙塘报:奴欲西犯榆关,遣师渡江,以伐其谋,暗置空营,更易旗号,于是有满浦、昌城之捷,斩获奴级一百三十八颗,获奸细四人,及夷器等物。奴耳目乱于梆声,手足触于地炮,东西奔命,人马饥疲,自相践踏而死者二万余人,马三万匹。”

按照毛文龙的上奏,他不仅攻取了金州城,还在与后金军队的野战中是大获全胜,后金军队是一触即溃,阵亡两万余人。要知道后来的“宁锦大捷”,双方前后拉锯二十多日,历经数次攻防战和旷野骑兵对战,皇太极这面总共伤亡万余人左右,这份塘报必然有这巨大的水分。

后来经过登莱巡抚袁可立的调查证实,毛文龙确实“谎报”了军功,一来他并没有攻占金州,二来,他也没有打破努尔哈赤,他做的只是积极出兵,迫使努尔哈赤腹背受敌,只得回师防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正面的作用。

就这样,毛文龙并没有受到惩罚,反而是明朝末年难得的有能力、有眼光、有远见的封疆大吏,并且应该算作毛文龙“伯乐”的袁可立,被毛文龙本人以及朝中其他大臣弹劾,黯然离任。

铁山之败,让他从总兵彻底沦为了“岛主”,更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

这是毛文龙的“谎报战果”,至于“杀良冒功”,相关的记载也是非常的普遍。

《崇祯纪事》中,这样评述毛文龙:

“文龙掠沿海零丁,或指为奸细,故称临阵斩获,以是积功官都督,挂平辽将军印。”

《明熹宗实录》中记载:

“边将杀平民报功,不必言矣。更有一弊,时有降虏至,健而审译无他者,留为家丁,束以帽服。其老弱言语可疑者.另置一处,高墙严局之,食以虏法,不改椎结,俟有失事,取斩之,或三五,或十余颗,报上,验之,真虏首也,因而免罪,且加赏,人皆不疑。”

朝鲜的《李朝实录》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文龙守身弥岛,在陆汉人,皆被胡兵所杀。贼既退.毛兵出陆作乱,攻陷碧撞、广坪等堡,驱掠子女财宝。文龙又募汉人,斩朝鲜人被俘逃归者三四千人,称以贼级,以捷奏闻……时文龙乘贼有无之隙,纵兵杀害,剃头作勒.以要功赏.我人之被杀,不知其数,女人及未冠者,益不保。”

铁山之败,让他从总兵彻底沦为了“岛主”,更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

因此,此时的明朝朝堂上,开始出现了裁撤东江镇的声音,当然,此时的天启皇帝和掌握朝政的魏忠贤,还是对毛文龙保有充分的信任与期待,只是毛文龙的行为和表现一步步的让天启皇帝动摇了想法。特别是伴随着毛文龙在天启六年(1626年)宁远大战期间,公然抗旨,拒不奉诏解宁远之围,天启皇帝斥责毛文龙“牵制安在”。

在这样的情况下,趁着努尔哈赤远征喀尔喀蒙古,毛文龙奇袭鞍山,迫使努尔哈赤回师,可以说这是东江镇自开镇以来,毛文龙组织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次积极的军事牵制,毛文龙竟然称自己这面仅阵亡的官兵多达四千余人,而后金一方的战报中,毛文龙军队的伤亡也就一千人左右。

“五月初五日,明将毛文龙遣兵袭鞍山驿,城守巴布泰败之,诛其兵千余,擒游击李良美等,帝闻鞍山有警,即夜入沈阳,诸王俱向鞍山进发,至途中,闻敌兵已败,乃回。”

毛文龙这样除了向朝廷要人、要钱、要粮外,也是在一方面表现自己抗敌的决心,另一方面为了突出东江镇的作用。

于是,毛文龙是“主业”发展经济,“副业”牵制后金,同时极力讨好掌权的魏忠贤等人,加上天启皇帝多少觉得他长期孤悬海关、条件艰苦,他和魏忠贤很多时候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毛文龙的好日子一直持续到了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登基。

铁山之败,让他从总兵彻底沦为了“岛主”,更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

“铁山之败”,毛总兵彻底沦为了“毛岛主”。

明天启六年(1626年),努尔哈赤兵败宁远后,郁郁而终,皇太极顺利继位成为新的后金大汗。

此时的皇太极迫切希望通过一场胜仗来提升自己的威望,于是他将“祭旗”的目标选择在了朝鲜身上,他希望以此来震慑朝鲜,迫使其断绝与大明王朝的军事往来,以解除自己的后顾之忧。另外,他也希望通过对朝鲜的战争,对朝鲜的粮食等资源进性抢夺,以缓解后金内部的粮食危机。

与此同时,皇太极没有忘记盘踞在朝鲜铁山和义州的毛文龙和他的东江镇。

此时的东江镇,不仅是后金腹背之大患,更是后金逃人的主要投奔地,可以说,不管毛文龙出不出兵骚扰牵制,只要东江镇存在,就对皇太极是个威胁。

于是,就在阿敏临行前,皇太极对于此次出征朝鲜做了特别的部署和交代:

“朝鲜屡世获罪我国,理宜声讨,然此行非专伐朝鲜也。明毛文龙近彼海岛,倚恃披猖,纳我叛民,故整旅徂征。若朝鲜可取,则立取之。”

按照皇太极的说法,进攻朝鲜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剿灭毛文龙,至于朝鲜,并不是皇太极的唯一战略目标。换一种说法就是,毛文龙必须打败,至于朝鲜,则是相机而动,由此可见皇太极对于毛文龙的重视程度。

铁山之败,让他从总兵彻底沦为了“岛主”,更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

于是,明天启七年(1627年)正月,阿敏率兵跨过鸭绿江,在朝鲜降将韩润、姜弘立等人的带领下,兵分两路,率先攻向铁山和义州。

由于后金的进攻十分突然,义州守将,同时也是朝鲜著名将领、民族英雄李舜臣的侄子李莞,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并没有组织起有效的抵抗,义州迅速被清军攻克,李莞战死,全城军民惨遭屠杀。

与此同时,攻打铁山的后金军队也取得了大胜,生擒参将一人、游击一人、都司三人,“斩明兵甚众”,毛文龙力战不敌,只得率领剩下的军队逃回皮岛。

“铁山之败”,毛文龙军队死伤惨重,更为重要的是,毛文龙苦心经营多年的粮仓铁山和义州丧失,存粮几乎全部为后金所获,东江镇军民失去了重要的粮食来源,岛内军心、民心动摇。

与此同时,毛文龙在丢失了铁山和义州之后,在陆地上也仅剩下了远离后金统治中心区域的旅顺堡、宽奠堡等屈指可数的几个据点,东江镇的控制面积也是极大的缩水,毛文龙只能困守在皮岛及其附近的岛屿上,成为了“岛主”。

铁山之败,让他从总兵彻底沦为了“岛主”,更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

而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毛文龙开始了他的怯战受功,进而为毛文龙最终的命运结局埋下了伏笔。

“铁山之败”可以说是毛文龙一生之中最为重要的转折点。

首先,“铁山之败”前后毛文龙的一些列举动让朝鲜伤透了心,至此朝鲜与毛文龙之间的关系开始交恶。

前文中也曾提到,毛文龙仗着自己总镇总兵加左都督衔的职务,经常欺压朝鲜君臣,并且在拿着明朝朝廷军饷的同事,还要求朝鲜索要钱粮物资和军需器械,并且对朝鲜进行了剥削和掠夺,朝鲜商船遭到劫掠更是家常便饭。

然而,随着“丁卯胡乱”爆发,归属于东江镇的铁山和义州首当其冲遭到后金军队的入侵进攻,并且朝鲜为了守卫义州,还将自己的名将之后李莞搭了进去。可是毛文龙在退守皮岛后,一味的谋求自保,拒不出兵援救,让朝鲜独自面对八旗铁骑,险些亡国,可以说毛文龙是让朝鲜上下失望之极。特别是朝鲜国王李倧,大骂毛文龙是“与禽兽无疑”。

就这样,毛文龙不仅失去的在朝鲜国土上的铁山和义州这两座东江镇的重要粮仓,也失去了朝鲜一直以来对他的支持,包括粮饷器械等在内的一系列物资给养,这无疑是让已经是困难重重的东江镇更加雪上加霜。

铁山之败,让他从总兵彻底沦为了“岛主”,更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

其次,“铁山之败”让毛文龙实力大打折后,加上后来的“粮饷之争”,毛文龙再就没有进行过有效的骚扰和牵制。

毛文龙失去了铁山和义州两处粮仓,并且失去了朝鲜提供的给养,再加上后金军队的威慑与封锁,所有的粮饷只得依靠朝廷供给,使得一时间毛文龙在岛上的日子并不好过,军心也开始出现了浮动。

天启皇帝在位时期,由于魏忠贤的照顾,朝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毛文龙还能靠着吃空额、扣军饷度日,但是天启皇帝一驾崩,崇祯皇帝登基,马上对毛文龙进行了整治,军粮配给直接减少了一半以上,直接使得毛文龙几近崩溃。

而这样一来,毛文龙更是无心恋战,一方面他每天想着同朝廷斗法,用尽各种方式来讨要粮饷,甚至出现了“牧马登州”的一幕;另一方面,毛文龙也是继续发展起了其他产业,更是在皮岛开设“马场”,与各方势力甚至是后金进行贸易交易,对于朝廷的抵触情绪是愈演愈烈。

于是此后的毛文龙,不仅仅是客观上的实力因为战败而大打折扣,主观上也没有了出兵的意愿,此时的毛文龙真的可以说是“牵制安在”了。

铁山之败,让他从总兵彻底沦为了“岛主”,更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

再次,毛文龙的心理变化,准确的被皇太极所捕捉,毛文龙也就此开始了其在大明与后金之间首鼠两端的危险做法。

起初,毛文龙对于后金的招降态度,可以说是非常的决绝。即便是后金将他在辽东地区的全部家人俘获,并以此为诱饵对其进行招降,毛文龙也不为所动。这个时期的毛文龙不管其品行与战果如何,其忠心还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面对“铁山之败”的惨烈后果,同时伴随着与朝鲜的交恶以及与明朝朝廷之间矛盾的逐渐加深,毛文龙的心理防线也逐渐开始出现了松动。而此时,皇太极派驻在毛文龙身边的副总兵级的高级将领王子登,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毛文龙的心态也在发生着改变。

铁山之败,让他从总兵彻底沦为了“岛主”,更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

当然,这个时期的毛文龙并不是决议投降后金,而是两头卖乖两头讨好,既不得罪皇太极,也不彻底同明朝决裂,在明朝和后金之间首鼠两端,争取利益的最大化。并且毛文龙还不服从新任蓟辽督师袁崇焕的领导与管束,甚至出现了想要占领朝鲜谋求自立的苗头。

于是,毛文龙的做法让他在朝中不断的被猜忌,进而变得孤立的同时,其与袁崇焕之间的矛盾也逐渐的加深,毛文龙的一系列行为又给了袁崇焕足够的理由和借口,最终一生争议不断的毛文龙被另一位富有争议的袁崇焕所杀,以这样一个充满戏剧性的结局,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铁山之败,让他从总兵彻底沦为了“岛主”,更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

“铁山之败”,史书上对其的记载并不多,然而对于毛文龙,对于整个东江镇却是极为重要的转折点。这场战败,打击了毛文龙的实力,恶化了他与明朝以及朝鲜的关系,动摇了东江镇的军心民心,同时也让毛文龙的心态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短短数月之后,皇太极领兵亲征宁锦,袁崇焕率领赵率教、满桂、祖大寿等人拼死抵抗的时候,毛文龙再一次选择了静默。这份举动不得不耐人寻味。而不管是毛文龙主观上的不作为,还是客观上的实力不允许,不得不说都与“铁山之败”密切相关。

铁山之败,让他从总兵彻底沦为了“岛主”,更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

而最终,当袁崇焕拿下了毛文龙,宣读毛文龙的“十二斩罪”的时候,“铁山之败”也名列其中:

“铁山之败,丧军无算,掩败为功,十一当斩。”

除此之外,在这“十二斩罪”中,包括“牧马登州”、“擅开马市”、“观望养敌”等罪名,又是直接或间接与“铁山之败”有着重要的联系。

由此看来,“铁山之败”无疑是毛文龙心中永远的痛,不仅仅是因为他空有总兵之职却只能做起了“岛主”,更是因为从“铁山之败”开始,毛文龙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他的生命也因此走到了尽头。

铁山之败,让他从总兵彻底沦为了“岛主”,更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