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土木堡之变中,为什么瓦刺很容易就放回朱祁镇?

缥缈峰下一粒沙


这个问题三哥来回答。明代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在河北省怀来县土木堡,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前来犯边的瓦剌骑兵,结果遭遇全军覆没,朱祁镇本人被俘,扈从文武大臣阵亡者几百人,造成明朝开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危机,史称“土木堡之变”。一年后,在瓦剌战事失利、双方谈判议和的背景下,瓦剌首领也先又主动放回了朱祁镇。

朱祁镇为什么没有像北宋末年的徽宗、钦宗一样客死他乡,而是很快顺利回归明朝?可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第一,瓦剌进攻明朝的目的是获取经济利益,而不是为了灭亡明朝,所以不能与明朝彻底撕破脸。

明朝建国后,元朝蒙古势力退居草原,史称北元。不久,北元瓦解为兀良哈、鞑靼、瓦刺三部。洪武、永乐时期,明朝实施积极防御战略,北元势力无法对明构成实质性威胁。14世纪40年代以后,瓦剌部势力崛起,太师也先逐渐统一了草原,构成明朝巨大的边防压力。

当时,明朝的政策是通过与瓦剌的朝贡贸易来维持双边关系,而且遵循“薄来厚往”的原则,也就是说瓦剌向明朝进贡很少的物资,明朝则赏赐相当于贡品好几倍的物资作为回报。这也是明朝与周边藩属国维持朝贡关系的普遍做法。

最开始的时候,瓦剌贡使不过五人。也先执政以后迅速增至千余人、二千余人,正统十三年(1448年),瓦剌所报使臣竟达3598名,其中虚报了一千多名,“礼部验口给赏,其虚报者皆不与。使回,虏酋愈怒”。

于是,瓦剌以此为借口分兵四路进攻明朝。此前,双方由于贡市贸易已经多次发生冲突,这一次瓦剌借此出兵,其目的还是想逼迫明朝,给予更多的经济利益。

第二,“土木堡之变”出现明军大败、皇帝被俘的结局是偶然事件,并不代表明军实力弱于瓦剌。

明英宗朱祁镇政治和军事经验都不足,受宦官头子王振的蛊惑,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仓促亲征,而实际掌握此次军事行动指挥权的王振对作战也是狗屁不通。扈驾的高官无论资历、地位都高于王振,却不得参与机务,一切由王振一个人说了算。

御驾亲征的一干人马抵达宣府,风雨交加,边关形势危急,扈驾的大臣们都主张不要继续冒进,王振大怒,成国公朱勇等“膝行听命”,尚书王佐、邝埜罚跪草中,一直到黄昏都不得起身。

到了大同,王振本欲继续往西北前进,大同镇守太监郭敬秘密汇报形势严峻,再加上连日来扈从部队备历艰辛,途中又受惊吓,士气低落。于是,王振才下令回师。

大同总兵郭登建议,从紫荆关撤退最为安全。王振为了显示衣锦还乡的荣耀,邀请皇帝到他的家乡蔚州去看看,走到半途又反悔,担心大队人马蹂躏家乡,于是改道由宣府回京,浪费了时间,导致瓦剌追兵赶来,全歼后卫部队,把御驾亲征的人马围困在土木堡。

在瓦剌铁骑的冲击之下,明军全线崩溃。扈驾的英国公张辅、尚书王佐、邝埜等几百名官员战死,皇帝朱祁镇被俘。这是王振一手操纵御驾亲征的结果。而对于瓦剌部的也先来说, 土木堡之捷是意外的大胜利。

第三,明朝新立皇帝使得瓦剌手中的被俘皇帝失去一定的利用价值,而于谦等大臣领导的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促进了双方的议和。

朱祁镇被俘后,其弟郕王朱祁钰在群臣的拥戴下即帝位,是为景帝,尊朱祁镇为太上皇。也先俘虏了明英宗朱祁镇后,以为奇货可居, 企图挟持英宗叩关诱城,兵不血刃拿下北京。行至大同,总兵郭登不肯打开关门,派人告知:国家已有君主。

也先的图谋化作泡影,只能强攻,于十月初包围北京。兵部尚书于谦早已严阵以待,在德胜门外亲自督战,激战至第五天,死伤惨重的瓦剌军队恐怕后路被断,不得不撤退。

景泰元年(1450年)春, 也先又扰边。闰正月, 又被大同总兵郭登击败。一系列的挫折、失利, 使也先认识到继续拘留太上皇已无利可图, 不如主动请和,奉还太上皇以向明朝索取一些利益。

景泰元年七月一日, 景帝派礼部右侍郎李实等人前往瓦刺答和, 但并未提出迎还太上皇的要求, 使也先没有讨价还价、勒索土地、金帛的借口。七月十日,瓦剌首领也先、脱脱不花分别派遣使节前来北京议和,吏部尚书王直建议,再次遣使前往核实情况。都察院都御史杨善一行七月二十七日抵达也先营帐,很快就遣返英宗达成协议。八月十五日,英宗随杨善到达京城,离上年八月十五日被俘刚好一年时间。

(明景帝)

第四,瓦剌轻易放回英宗,其实含有让明廷二虎相斗, 引发内讧的意图。

瓦剌在送回英宗时,还忘不了对明朝的内部事务挑拨离间。瓦刺知院伯颜帖木儿在英宗临走时, 屏去左右, 让译者对英宗说,“今日天可怜见,皇帝回去, 今日你兄弟在家作了皇帝。皇帝位子是你的,你到了家里不要怕大小臣宰们……你要你的皇帝位子坐。”

事实上,为了皇位,英宗朱祁镇和景帝朱祁钰兄弟两人正如瓦剌所料,展开了争夺。先前景帝写给英宗的信中,曾经坦言:“弟不得已受命主宰天下……大兄到京之日,君位之事,诚如所言,另再筹划,兄弟之间,无有不可,何分彼此!”但英宗到京后,被景帝幽禁在南宫。

而英宗也自食其言,在景帝患病之际复辟皇位。之前为了早日回到明朝,英宗曾叫李实转告景帝和文武大臣:“差来迎我,愿看守祖宗陵寝,或做百姓也好。”但结果还是在石亨、徐有贞等人的阴谋政变中成功复辟,而曾经力挽狂澜保卫北京的于谦落了个被斩首、抄家的悲剧下场,令读史者唏嘘不已。



听三哥说历史


准确的来说瓦剌并不是在土木堡之变中将大明皇帝朱祁镇放回来的,而是在土木堡之变一年后才将朱祁镇放了回来,期间还经历了一次北京保卫战!那么按理说瓦剌抓住了朱祁镇,可以拿他做很多文章,为什么还要将他放回来呢?今天小祁就来为大家分析一下土木堡之变前后的事情!


(明英宗朱祁镇画像)

变味的朝贡

话说自成祖朱棣征服瓦剌以后,瓦剌一直是要到北京来朝贡的。但是到了瓦剌领袖也先的时候,他在朝贡上动起了心思。

因为按照规则,中原王朝在接受朝贡时,往往会以更加丰厚的礼品回赠朝贡者,以显示天朝上邦之礼仪,而且这个回赠往往是按人头算的,也就是来多少人就要按照人头回赠多少!于是也先就不断增加朝贡的人数,同时还虚报人数,以获得更多的财物,这引起了明朝的不满,尤其是当时掌权的大太监王振,他坚持按照礼部实际报上来的人数回赠礼品,这同样又引起了也先的不满。


(也先影视形象)

于是也先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带领着被他恩威利诱的蒙古各部兵马分几路大举入侵明朝。

土木堡之变

在这种情况下,年轻气盛的朱祁镇和渴望证明自己的大太监王振不谋而合,于是又一次御驾亲征开始了。

公元1449年七月十六日,朱祁镇命其弟朱祁钰监国,自己则亲率文武百官和25万大军亲征瓦剌!因为朱祁镇宠信王振,因此军政大权皆由王振专断,同时几十万大军居然只带了一个月的口粮,可以说这场亲征就像儿戏一样,也注定了从一开始就是失败的!


(土木堡之变行军路线图)

几十万大军走了半个月才到大同,结果刚到镇守太监就报告说瓦剌已经做好了准备,后来又听说前线惨败,王振于是决定撤兵。明军如果能够尽快的返回则就能当到大同旅游了,结果王振突发奇想,想要朱祁镇到他的家乡蔚州巡幸。然后刚要到蔚州,王振又想到这么多大军经过他的家乡一定会破坏当地的庄稼,于是大军再次改道。就这样折腾来折腾去,20多万大军早已是疲惫不堪!

大军行至土木堡以后,王振选择高地扎营,十五里以外才有水源,结果被瓦剌军占据。士兵饥渴难耐,于是掘地取水,结果挖井二丈都没有见到水,而瓦剌军则在不知不觉间已经将土木堡包围起来!


(王振影视形象)

也先没有选择强攻,而是主动遣使诈和。朱祁镇和王振居然没有怀疑,王振随即下令移营取水,。早已饥渴难耐的士兵蜂拥至河边喝水,整个军队早已乱作一团,而这正是瓦剌军所等待的良机!仓促作战的明军迅速被击溃,最终有三分之一的人战死,随行伴驾的大臣几乎全部在混战中被杀,朱祁镇则被瓦剌军俘虏!

北京保卫战

俘虏朱祁镇对于也先来说估计就是最大的惊喜了,因为挟持着大明皇帝即使不能陷关夺城,也能勒索不少的财物!有了朱祁镇这张王牌,他恢复往日蒙古帝国的美梦似乎都能成真了!

但是事实确和也先的设想大相径庭!也先以送回朱祁镇为由要求明军打开城门,结果被明军守将严词拒绝!原来大明为了防止瓦剌以朱祁镇为人质要挟大明,于是兵部侍郎于谦等大臣奏请孙太后改立郕王朱祁钰为帝,而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就这样,远在塞外的朱祁镇成为了太上皇,而本来从没想过登基称帝的朱祁钰就成为了大明王朝的第七任皇帝!


(景泰帝朱祁钰影视形象)

要挟大明不成,恼羞成怒的也先于是下令攻打大明,随后长驱直入直抵大明京师。虽然明军在土木堡损失惨重,但是在于谦的积极主持下,北京防卫早已做好了准备!

1449年10月11日,瓦剌大军抵达北京城下,同时挟持着朱祁镇。瓦剌大军曾先后攻击德胜门、西直门和彰义门,但都被同仇敌忾的明军所击退。加之天气转冷,瓦剌军于11月8日不得不撤回塞外,就这样京师保卫战以明军胜利而告终!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也先本以为握有朱祁镇这张王牌会在对明廷的战争中占尽优势,但没想到结果却是损兵折将、大败而归,这使得也先不得不重新考虑朱祁镇的利用价值。


(明英宗朱祁镇影视形象)

作为一位成熟的政治领袖,也先表现出了他优秀的政治智慧。既然如今的大明从外面来看是铁板一块,那么就想办法让明廷从中间开花,而朱祁镇就是这一枚重要的棋子。

都说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如果将朱祁镇放回大明,那么大明就有了两个皇帝,必然会因此而发生权力斗争,那么此时的瓦剌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于是在1450年八月初二,在塞外呆了一年之久的朱祁镇踏上了回乡之路。八月十五日,朱祁镇进入东安门,回到了阔别一年之久的北京城。


(民族英雄于谦影视形象)

只是也先再一次失算,朱祁镇回到北京后就立即被锁在了南宫中,未能有任何动作。直到七年之后景泰帝朱祁钰病重,朱祁镇才在石亨等人的拥护之下发动了政变,史称夺门之变。但是这场政变仅用一个早晨就完成了,也没有什么大的流血事件发生,因此未能达到也先的预期。只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于谦在朱祁镇复辟以后被以谋逆的罪名冤杀,实在是可惜可叹!


小祁说历史


瓦剌首领也先不是蒙元孛儿只斤家族的人 ,当时蒙古鞑靼诸部还在孛尔只斤家族手里,跟瓦剌部是竞争关系。一味同大明开战只会便宜孛儿只斤家族,明朝方面一直不肯议和甚至另立新君。朱祁镇继续留在瓦剌部意义不大,不如放归大明 引起明朝内乱后再趁火打劫。

【蒙古版三国演义】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北元左翼将领那哈出(木华黎后裔)所统率的二十万大军投降明朝。朵颜高地的兀良哈人也归属于明朝管辖,明廷在朵颜山一带设立了以兀良哈部为主的朵颜卫,以往流部为主的泰宁卫和以乌者部为主的福余卫.三卫兀良哈三卫。

明永乐八年(1410年) ,明成祖亲自北伐,先后在斡难河畔和贝尔湖东追击、击溃了鞑靼可汗本雅失里和太师阿鲁台两部。本雅失里逃亡瓦剌。永乐十一年(1413年)阿鲁台受封和宁王,与瓦剌对立。

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明成祖统兵北征西部蒙古,与瓦剌战于忽兰忽失温(今蒙古国乌兰巴托),瓦剌败向明朝内附称臣。其首领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分受明封为顺宁王、贤义王、安乐王。

至此北元蒙古残部,分裂为蒙古化波斯人阿鲁台统治的鞑靼本部、绰罗斯家族统治的瓦剌部和投降明朝的兀良哈部。孛儿只斤家族失去了对蒙古三大部的统治权。

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之子哈尔古楚克的孙子,孛儿只斤•脱脱不花早年和弟弟阿噶多尔济、满都鲁流落中原,在甘肃放牧。

明宣德八年(1433年) 瓦剌首领脱欢迎立脱脱不花为蒙古岱总汗。

明宣德九年(1434),瓦剌部首领顺宁王脱欢袭杀鞑靼部首领和宁王阿鲁台,明正统初年又杀贤义、安乐两王,统一瓦剌和鞑靼两部。

说好的“靖康之变”,怎么变了】

明正统四年(1439)瓦剌首领脱欢死,子也先嗣,称太师淮王。同时向明朝朝贡称臣被封为敬顺王。

也先继位后征服女真诸部 ,并经常借朝贡名义,大肆勒索明朝。为了能拿到明朝更多的赏赐, 每当去明朝入贡的时候,脱脱不花和也先主臣二人都派使者前去,明朝朝廷也下发两份答谢的敕令。

也先拿到明朝赏赐后,变本加厉率军攻打归附明朝的哈密卫,将哈密王和太后抓回回到瓦剌。除此之外,也先又和沙州、赤斤蒙古诸卫联姻以加强实力,收服兀良哈三卫,至此也先彻底统一了蒙古诸部。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也先恩威利诱蒙古诸部,分几路大举入侵明朝。蒙古大汗脱脱不花率领兀良哈的兵马进攻辽东,阿剌知院进攻宣府,围攻赤城,又派遣其他兵马进攻甘州,也先亲自领兵进攻明朝边防重镇大。

明英宗朱祁镇未等兵力集结完毕 , 就率领京营亲军北上,在鹞儿岭,中了也先的埋伏,五万京营骑兵全军覆没。

也先以议和的名义麻痹朱祁镇, 在土木堡突然袭击明军大营,俘虏了朱祁镇。

土木堡之战后,也先本以为可以像北宋“靖康之变”一样 ,顺利攻克北京 ,复兴大元。但没想到明朝态度强硬拒不议和 ,立朱祁镇弟弟为皇帝 ,在北京、居庸关先后作战失利 ,只能裹挟朱祁镇返回漠北。

明朝土木堡之变后 ,由于于谦、石亨、明代宗吸取了宋朝的教训 ,坚决抵抗避免了亡国的命运。

【朱祁镇你这个“烫手山芋”】

也先俘虏朱祁镇后,以为奇货可居,时常杀羊、马,并为明英宗祝酒,对明英宗稽首行君臣之礼

明景泰元年(1450年),也先再次挟持明英宗到达大同,郭登拒不接纳,但是仍然想要夺回明英宗,也先察觉之后退军。

此时朱祁镇已经成了烫手的山芋 ,留着也得不到任何好处,还失去了原来明朝的赏赐。

经过元朝一百多年的发展 ,蒙古高原人口暴涨经济基础撑起不一个庞大帝国 ,政权建立后只能向南发展,夺取中原汉地来供养蒙古各部,失去明朝的支持重新统一的蒙古帝国经济困难,面临分裂的危机。

帝国内部蒙古大汗脱脱不花、阿剌知院甚至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 ,都要求同明朝议和 放回朱祁镇。一则恢复朝贡贸易得到经济利益 ,二则利用朱祁镇和明代宗引起明朝内乱。

朱祁镇被也先俘虏一年后 ,明代宗派人迎回朱祁镇 ,朱祁镇回到北京后被锁在南宫,整整七年。也先还没等到明朝内乱 ,瓦剌内部先起祸乱。

景泰二年(1451年),蒙古大汗脱脱不花率先出兵征讨也先,也先打败脱脱不花汗,脱脱不花逃至兀良哈部,被其已休前妻之父沙不丹擒杀。

景泰四年(1453年),也先自称"天圣大可汗",建号"添元",以次子阿失帖木儿为太师。并遣使致书明朝廷说:"往者元受天命,今已得其位。尽有其国土、人民、传国玉宝。宜顺天道,遣使臣和好,庶两家共享太平。

两年后阿剌知院攻打也先,也先被暗杀身亡 ,瓦剌帝国随之崩溃,分裂为杜尔伯特部和准噶尔部。

明景泰六年,朱祁镇发起夺门之变 ,重新复位 ,终究还是笑在了也先的后面。


来自边境之光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土木堡一役,明军损失惨重,连当时的皇帝朱祁镇也被瓦剌俘虏了。

瓦剌首领也先看到抓住了朱祁镇,欣喜若狂,没想到一场战斗,居然抓获了大明朝的皇帝,简直是天上掉馅饼了。

也先觉得抓住了朱祁镇,就等于抓住了打开北京城门的钥匙。

朱祁镇倒也是有趣,一点也没有坐俘虏的颓丧,在瓦剌军中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居然享受的黛玉还不错。

可是也先带着朱祁镇到北京城下的时候,事情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明廷在于谦的带领下,果断换了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来当皇帝,而朱祁镇已经被“太上皇”了。

于谦也正是因为这事,从这时已经注定了自己将来的结局。

瓦剌军队并没带多少攻城器械,想攻下北京城是不可能的,既然北京城门不肯打开,也先只好带着朱祁镇回去了。

朱祁镇在瓦剌无忧无虑生活了一年多后,也先受不了了,本来蒙古人的生活就不富裕,现在天天好吃好喝供着朱祁镇,可是这一年来,瓦剌和明廷反复交涉,一点进展也没有。

明廷是铁了心要放弃这位太上皇了,万般无奈之下,也先就想着恶心一下明廷,给明廷制造一点混乱。

于是,被俘虏一年多以后,朱祁镇又被送回来了。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战中,被蒙古瓦剌俘虏,这在历史上皇帝被俘的结局,想来很多人都很熟悉。
结合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石重贵、北宋宋徽宗、宋钦宗两父子被俘的经历来看,经过一番折辱以后,再行处死,或者终身回不来,一辈子在敌国,但幸运的就是,朱祁镇不但回来了,而且后来还成功复位,历代皇帝里面,能够成功复位的,实际上也没有多少个。
英宗能够被放回来,实际上是诸多巧合凑在一起,意外形成的。
仁宣之治时期,大明王朝对北方蒙古的策略主要是以防守为主,但趁着这个空档,瓦剌忽然崛起,尤其是在马哈木死后,脱欢甚至攻杀了鞑靼部大汗本雅失里,而其子也先更是继承了父祖的荣光,瓦剌在宣德年间的时候,就已经在也先的手中,征服了蒙古各部。
正统十四年七月,也先诱惑各个部落出兵,大举进攻大明,这一次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结果,主要也是因为明朝给的赏赐,由于朝廷没有给足够的数目,因而也先进犯大明。也造成了大明历史上最危险的一次灾难。
然而也先实际上的目的是想要赏赐,却从来没有想过能够俘虏明朝皇帝,甚至都没有打算深入明朝腹地,他只是想要沾些便宜而已,朱祁镇的到来让他几乎措手不及。
也先虽然也想要恢复蒙元帝国的光荣,但他也知道大明王朝的强大,想要回到原来,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此手里的皇帝就成为了一个烫手的山芋,扔也不是,不扔也不行。
朱祁镇在瓦剌手中长达一年,一开始他们根本没有想到处理办法,只能让他写几封信,要一些金银财物,一度喜宁给出主意,以皇帝为名,骗大明各个关隘开门。
最危险的一次,是也先计划绕开北京,一路南下直捣大明王朝旧都南京,好在当时也先考虑到这件事情的风险性,因而作罢。
而且当时大明王朝已经重新立朱祁钰为皇帝,这样一来,朱祁镇能够被利用的价值也就不大了。
而且也先当时还不是大汗,他所拥立的大汗脱脱不花执意停战求和,对此也先也心生疲倦,这也是促使朱祁镇平安回来的契机执意。
另一个原因,朱祁镇也的确具有特殊的人格魅力,即便是身陷敌营,仍然能得到不少人的帮助,包括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
最后一个原因,朱祁镇身上具有大义的名分,毕竟他是宣宗皇帝的嫡长子,拥有无可争议的身份地位,朱祁钰不想接朱祁镇回来,奈何朝臣反对,在低下大臣不屑的努力下,朱祁镇最终作为太上皇被迎了回来,并有了二次复位的可能。

漫步史书


无他,因为朱祁镇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帝国。

土木堡之变不同意宋朝的靖康之耻,因为对于明朝而言,土木堡之变只不过是一场战役的失败,大明当时军事实力,经济实力,远远不是瓦剌可以比拟的。

但是宋朝不一样,宋朝的靖康之耻,确实宋朝的耻辱,因为宋朝的军事实力远远不如金国,有道是有枪杆子才有腰杆子。宋朝的枪杆子都不硬朗,那么腰杆子自然而然的就可想而知了。

同时对于瓦剌来说,朱祁镇可谓是一张长期的饭票,只要朱祁镇不死,那么瓦剌就可以凭借这张饭票源源不断的从大明朝廷换取好处,因为他是大明的皇帝。

可惜的是瓦剌的长期饭票梦破碎了。因为此时的朱祁镇被大明立为了太上皇,于是朱祁镇便成为了一个废物。

对于这个结果瓦剌可以说是不甘心的,毕竟自己辛辛苦苦俘获的敌方皇帝竟然成为了一个吉祥物?

瓦剌当然不甘心自己俘获的敌方皇帝成为一个吉祥物。于是瓦剌决定用朱祁镇去骗开城门,

先是宣府后是大同,其结果让朱祁镇彻彻底底的成为了一个连吉祥物都不如的人。因为宣府和大同的守军将领都没有打开城门,让瓦剌实现最初的战略目的,捞上一把。

如果对于一个没有用的普通人来说,当然是杀掉最好了,不然活着还浪费了瓦剌宝贵的粮食,但是这个人不是普通的人,他是大明王朝曾经的最高领导人。如果杀掉了他,那么便是与大明正式的结仇了,而且是生生世世不死不休的那种。

如果朱祁镇活着,那么瓦剌的地步自然不会与大明到那种不死不休的地步,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与大明的友谊,并且还可以扰乱大明的政治,让太上皇与当朝皇帝打擂台对于瓦剌来说岂不美哉?当然这个结果还是实现了的。英宗朱祁镇回到大明便被关了起来,后来通过夺门之变才重新夺得皇位,执掌大明。


历史原来这么有趣


因为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精锐的京戍部队全军覆灭,也先因此无比自负,率领大军直接进攻北京城,而北京城在明朝重臣于谦的指挥下,打退了也先军,使得局势在明朝的控制下,而也先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向日葵认为有这样强大的军事事件的影响下,有以下几点是瓦刺轻易放回朱祁镇的原因

第一,瓦刺大汗也先原先想的攻破北京,恢复大元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但是他大大低谷了明廷内部的力量,在于谦和太后的努力之下,南方的军队和粮食大大运往北京,加强了京师的戍卫,使得也先计划落空了,不敢杀朱祁镇。

第二,也先原先以为可以朱祁镇可以奇货可居,可以拿他来要挟明廷,有大大的利用价值,可这一步也先算错了,随着朱祁镇被俘,明廷又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祈裕为帝,朱祁镇的地位就显得恨尴尬,没有一点利用价值了。

第三,朱祁镇在被俘的时候,没人说话,多亏一个叫袁彬的锦衣卫对他关怀的无微不至,以至于朱祁镇身体健康,也先觉的留这朱祁镇浪费粮食,还不如送回去,放在手里是个烫手的山芋,捞个人情。

第四,明廷内部还有支持朱祁镇的大臣和宦官在,他们都是朱祁镇在位时的及得利益者,他们大势贿赂也先的老婆和亲属们,使得他们在也先耳边吹耳边风,所以这边就放了朱祁镇。

第五,也先乐于看到两帝之间的互相政治厮杀,使得明廷内部大乱最好,朱祁镇和他弟弟果然还是因为皇位博弈起来了,最终朱祁镇还是坐回了皇位,这是后话。

向日葵总结:

瓦刺轻易放回朱祁镇这是个典型的政治历史事件,由多方的政治博弈下的历史事件产物,


向日葵爱历史


公元1435年春正月,9岁朱祁镇登基成为明朝第六位皇帝,此时经过仁宣之治,大明王朝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国力也很强盛。


北部的蒙古形成了两个大部族,瓦剌和鞑靼。他们不断的骗取抢掠明朝的财物。瓦剌的实权派太师也先趁机挥师南下直逼中原。

大明王朝哪里能忍受这窝囊气。 公元1449年,明朝皇帝朱祁镇已经23岁,正值年轻气盛。遥想老祖朱元璋,朱棣开创国家时驱除鞑虏,何等勇猛,他的心情激荡,也非常想御驾亲征,驱逐异族,安定边境,建立一番丰功伟业。从小到大一直照顾他,伴随左右的臣宦官王振,此时备受朱祁镇重用,总览一切朝政。他也想成为一代明臣,流芳千古。所以极力鼓动怂恿。朝中大臣皆竭力劝阻。无济于事。但他们都高估了自己的实力。
当时,明朝主力军队都在外地,仓促之间难以集结。于是皇帝朱祁镇就近临时拼凑二十五万兵士,御驾亲征。他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让异母弟郕王朱祁钰监国。


大军从居庸关出发一路向西,行
至大同附近,看到战场死尸遍野,战势惨烈。后备粮草补给又跟不上,动摇军心。于是皇帝准备撤军。


在回师途中,由于王振没有作战经验的错误任性的指挥,贻误了时机。他让明军错误的驻扎在了土木堡(张家口怀来县境内)。军队被断水断粮,在出城移营找水时被也先大军偷袭冲击包围,原本战斗力很强的明军在经过无畏奔波劳累、给养不足等情况下,全军覆没。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包括兵部尚书在内一百多位国家级部级大臣被俘或死于乱军。王振被明将樊中杀死。历史上称为土木堡之变。

堂堂大明皇帝,落入早已衰败的蒙古部落之手,实在让人难以想象,这可能连瓦剌太师也先也被吓到了,好大一个馅饼砸到头上,而事实就是如此。

可也先并没有被砸蒙圈,他明白大明朝现在的国力依然很强大,他并不能如他的祖辈成吉思汗一样完全征服农耕文明,建立统一王朝,完全没那个实力。攻打北京的失利以及撤退过程中多次被明军大败的现实更让他清醒这一点。他的目的是利用土木堡之变取得的这个意外惊喜能与明朝达成一个协议,索取财物、粮食物资之类。直到挟持着朱祁镇攻打北京时,瓦剌也先也只是这个想法。他把皇帝朱祁镇作为了一个可长期使用的大肉票来勒索明朝。


起初确实起到了很大作用,捞取了不少财宝物资。也先对朱祁镇很好,好吃好喝好招待,“也先又欲以妹进上皇,上皇却之,益敬服,时时杀羊马置酒为寿,稽首行君臣礼。”

但明朝的政治制度非常完善。在皇帝被俘,朝中主要大臣被俘或死于乱军之中后,留守的于谦等大臣立刻竭力推举新皇帝朱祁钰继位,尊奉朱祁镇为太上皇。朱祁钰于1449年9月5继承皇位,成为景泰帝。大明王朝照常运转。


随着时间的发展,新皇帝朱祁钰统治更加稳固,对瓦剌越来越轻视,送给他们的财物也越来越少,太上皇朱祁镇已失去了利用价值,再也不重要了。此时,瓦剌也先对朱祁镇也没那莫客气了,好似鸡肋吧。

同时明朝拉拢鞑靼,瓦剌与鞑靼对立,甚至发展到了水火不容,这样造成瓦剌遭受两面夹击。也先很难受,如果杀了朱祁镇势必会和明朝造成更大仇恨。他想就势把朱祁镇送回去,来化解和明朝的恩怨结束敌对状态。《明史列传58》载“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滋欲乞和,使者频至,请归上皇。

可是,这时明朝廷对赎回太上皇朱祁镇却很不积极了。这就是权利的魔性吧,当初朱祁钰接受皇位时,视权利如魔鬼,千般推脱。可坐上皇位享受到权利时。又是如此丧失德行,值得世人琢磨。

最值得称赞的就是使者杨善。凭着一颗至高无上的忠心,和卓越的口才,在没有接到圣旨的情况下,接朱祁镇回了家。于是,公元1450年,羁留塞北一年之后,朱祁镇踏上回乡之路。他从八月二日从也先的驻地出发,十四日抵达居庸关。十五日,悄然进入安定门。北狩一年的上皇,终于回来了。




另外,朱祁镇的英勇坚忍和正直大气征服了瓦剌的众多首领和士兵,他的人格魅力可能在他重新回家过程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可等待他的又是什么呢?


布衣淘史



就好比炒股的时候,你以为你抄底买到了一个停牌重组股票,本来指望这个股复牌后能连续来几个涨停板,但是你很快就发现复牌后天天跌停,每天都在贬值,你再不卖,这个股就要变成垃圾股了,这时候你咋办呢?如果稍微有点理性,当然是要割肉离场了。

这就是也先当时的情况。也先能在土木堡之战中抓到英宗,这是一个很意外的收获,觉得是天上掉馅儿饼的好事,当然要把他的利用价值最大化。所以一开始也先就带着英宗去大同,让英宗当敲门砖,结果发现并不灵,大同还是不给开门,而且明朝很快就另外立了一个皇帝。也先又率军围攻北京,结果勒索财物有点收获,但是攻下北京没有希望,只能带着英宗退出长城。


之后,也先就开始和明朝谈价钱,主要目的当然还是勒索财物。但是很快他就发现,他在和明朝谈价钱还没成功呢,他的两个盟友却和明朝快要达成朝贡协定了。如果他再不把英宗送回去,英宗的利用价值基本上就要归零了。而且,她还发现,明朝对迎回英宗也并不是太有兴趣,景泰帝对也先提出的各种要求很不积极,反而是个别大臣显得很积极。

明朝确实也有大臣不断提出要把英宗接回来,但是景泰帝对这件事始终态度冷淡。不仅如此,而且还要把孙太后指定的太子,也就是英宗的儿子废黜,改立他自己的亲儿子位太子。虽然景泰帝业一直在派大臣去个也先谈判,但是给的财物并不是太多,多数还是英宗的钱皇后变卖自己的财物给的钱,景泰帝给也先的财物一直在减少。


这种拖拖拉拉的谈判持续了一年多,也先发现他的盟友在和明朝谈判以后,就更加着急了,主动提出让明朝赶紧派人来接英宗,但明朝的反应仍然是不冷不热,不紧不慢,拖拖拉拉。也先也发现英宗的利用价值再持续贬值,再拖下去,明朝连谈判可能都不想谈了。那样的话英宗就完全不值钱了。所以也先反而比明朝着急了。

最后把英宗带回去的大臣再出发的时候,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将英宗带回去的任务,而是他和也先沟通之后,自己擅自做出的决定,其实这是完全违背景泰帝的意思的。所以英宗被带回去之后,景泰帝对他的态度也不好,大臣不断劝他,他仍然不愿意去朝见英宗。所以说,最后也先把英宗送回去相当于私了,并没有得到他预期的收益。


萧武


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土木之祸,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兵败并且被俘的事变。明朝的这一次遭遇在我看来是极为可笑的,朱祁钰继承时的帝国并不像崇祯帝朱由检继承时那样的内忧外患,危机四伏,朱祁钰继承时的明朝正是大明国力最强的时期。在经过洪武、永乐、洪煕和宣德四朝的拼搏后,此时的大明国力鼎盛、四海升平,在朝有三杨辅佐(杨士奇、杨荣、杨溥),在外更有英国公张辅坐镇(靖难功臣张玉之子,战功赫赫 一代名将);可就这么一个强盛的大明却因为王振一个阉人而导致局面急转直下。在土木之变中,三十万大军惨遭屠杀,随行的满朝文武尽皆死于当场,就连皇帝也被瓦剌俘了去。

而当土木之变的噩耗传至京城时,朝野震动,但最惊悚的就是明英宗朱祁镇也被俘了去。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百官推举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出来做了一个临时执政者,而不久之后朱祁钰便转了正,年号景泰,成为了王朝的新一任皇帝。

于谦,一个伟大的人,在任何时代都熠熠生辉的人,京城保卫战的第一指挥者,危急关头站出来力挽狂澜的人,大明的国之柱石。

朱祁镇、朱祁钰兄弟俩关系非常的要好,一个做皇帝,另一个好好的做一个富贵王爷,朱祁钰也从未有过觊觎皇位的心思,朱祁镇同样也很疼爱这个弟弟。但是在朱祁钰顶替他哥哥成为皇帝之后,这一切就都变了,此时的朱祁钰已经体验到了权利所带来的快感,而且是这个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利,他不像当初想要哥哥平安回来了,他现在想的是朱祁镇最好死在瓦剌,永远不要回来。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俘虏。为免主少国疑,于谦等大臣劝服孙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帝,次年改元景泰。

朱祁钰是非常信任于谦的,不仅仅因为于谦是京师保卫战的最大功臣,也不仅是于谦为官清廉、刚正不阿的原因,还有一点便是于谦是拥护他上位登基做皇帝的主要人物。而且于谦本身就非常贤明,所以对于于谦的建议,朱祁钰从来都是赞成的,除了一点:“接太上皇朱祁镇回朝”(朱祁钰登基后,朱祁镇便成为了太上皇),而当满朝文武在朝会上奏接朱祁镇回朝时,朱祁钰甚至当场失仪讲出以下这番话来:“当初我说不做皇帝,你们非逼着我做皇帝,现在我好不容易坐稳皇位了,你们又要把人接回来。”

即使朱祁钰很不愿意接他哥哥回来,但他一人更明显无法对抗整个文官集团,更无法抵抗的就是,在这些臣子心中已经扎根的道德礼法。

皇帝死在外面还好说,无非是换一个人做皇帝,但旧皇帝要是没有死,如果不接回来,岂不是有损礼法和国家体面?

于是朱祁钰妥协了,但他也留了个心眼,派了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给事中李实,临时封了一个礼部右侍郎的职位就过去了,国书中也并没有任何提及赎回朱祁镇的内容,所以当然是啊无功而返。

而朱祁镇在瓦剌过的也是很不舒服的,整日担惊受怕,虽然朱祁镇在做皇帝这一职业上表现的很差劲,但他有一个特殊之处却是无人能及的,那便是人格魅力。

据说朱祁镇的人格魅力相当强大,被俘瓦剌后,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朱祁镇感化了很多人,不管是押守他的瓦剌士兵,还是也先派去监视他的瓦剌老头,就连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也被其魅力所折服,非常敬重这位被俘帝王,且经常劝也先将朱祁镇放回去。不过也先想的是放回去也要再捞一笔的想法,于是便派人去大明阐述这一事情,但是令也先没想到的是朱祁钰派这么一个人来戏弄他,不过接下来来的一个人却是成功的说服可也先。

明朝最强辩手:杨善

杨善,一个名不经传的小人物,因为一次出使而名留青史。可能朱祁钰派他去瓦剌时也没有想到杨善这么厉害,他可不知道我们的杨大人自诩为三寸不乱之舌,常常将自己与张仪、苏秦相比。“

其平章昂克问善:「何不以重宝来购?」善曰:「若赍货来,人谓太师图利。今不尔,乃见太师仁义,为好男子,垂史策,颂杨万世。」也先笑称善。

这段对话的意思就是瓦剌的平章(官位名称)问杨善为什么不带金银礼物而来,而杨善回答若带了过来,世人不就都说也先贪图财物?

然后杨善紧跟着说了一句:“以前不知道太师的威名,今天见到太师,才知道太师有仁有义,是举世无双的好男儿,真男子汉也!”

这一番话讲的“也先”是开怀大笑,对杨善也是非常的有好感,便同意杨善将朱祁镇带回去,反正没有好处,留着也是浪费粮食,于是朱祁镇终于得以回到大明。

朱祁镇能够安全回到京城的原因就是以下三点:

  1. 于谦等文武大臣的坚持,改变了朱祁钰接朱祁镇回朝的心意。
  2. 朱祁镇自身的人格魅力,感化了身边所有人。
  3. 最强辩手杨善的口才,才能说服也先放朱祁镇回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