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2 旗袍+功夫=中国角色?日本动漫中,中国人的刻板形象是如何形成的

在古典推理小说的黄金时期,资深作家隆纳德‧诺克斯(Ronald A. Knox)于1928年定下了著名的诺克斯十诫,又被世人称为推理小说十诫,只见其中的第五条如此写道:No Chinaman must figure in the story。

不允许在故事中出现中国人。

虽然Chinaman曾经是对中国人的变成,但这里其实并没有关乎到种族歧视,它的实际含义是"不能有武林高手出现",否则就会出现因为徒手爆头而找不到凶器、因为寸拳暗杀而没有外伤等等凌驾在常识之上的桥段,进而让推理小说创作的出发点产生动摇。

对此,《名侦探柯南》表示只是笑笑。

旗袍+功夫=中国角色?日本动漫中,中国人的刻板形象是如何形成的

但随着文学形式的不断发展,诺克斯十诫已经不再是人人遵循的戒条,尤其在日渐快餐化的轻文学环境中,比起精心设计的虚构犯罪和苦思冥想的反向推敲,大多数的读者更愿意以了解一个故事的形式来阅读推理小说。

但无论文学和读者再怎么改变,有一样东西却是始终未变,那就是人们对于中国角色在各种作品中的刻板印象。

旗袍+功夫=中国角色?日本动漫中,中国人的刻板形象是如何形成的

《叛逆的鲁鲁修》的黎星刻

1.中国功夫:他/她是中国人,所以应该可以一拳锤爆我

功夫,这毫无疑问是外国人对于中国角色最大的刻板印象,那些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中,可以说至少有一大半都是来自多如繁星又玄乎其玄的中国功夫。

比如说作为童年经典之一的《魔卡少女樱》,其中的男主角李小狼、以及他的堂妹李莓铃都是十分标准的中国人模板,他们不一定会魔法,但是拳脚功夫一定很了得。

旗袍+功夫=中国角色?日本动漫中,中国人的刻板形象是如何形成的

然后顺着时代一路数过来,日本ACG作品里的中国武术大师简直数不胜数,诸如《通灵王》的道莲、《街霸》的春丽、《圣斗士星矢》的童虎、《七龙珠》的孙悟空,甚至在《火影忍者》里,除了小李的醉拳参考了中国武术之外,许多的动作设计其实也受到了中国武术的影响。

出于中国人和功夫的紧密联系,那些战斗系的作品或多或少都会加入一些中国角色,并在中后期(又或者是全程)发力吊打全场一波,这些角色为剧情加入一些新元素之后,又会再将舞台还给主角(又或者他们本身就是主角)。

旗袍+功夫=中国角色?日本动漫中,中国人的刻板形象是如何形成的

创作者和读者对于中国角色的这种刻板认知,可以说已经到了根深蒂固的地步,这种感觉总结下来大概就是"他是中国人,所以他应该会功夫,而且还很厉害",以及"如果他看上去不厉害,那多半是他装的"。

这种设定几乎已经多到了让人想吐槽的地步,但却又是屡试不爽的套路,甚至在中国人创作的作品中亦是如此。例如国内著名的二次元手游《崩坏》系列第三作《崩坏3rd》中,就有一位名为符华中国式优等生班长,游戏初期她只是一名不偏科、文武双修、平平无奇的……年级第一。

旗袍+功夫=中国角色?日本动漫中,中国人的刻板形象是如何形成的

初期符华的人设确实只能算是平平无奇,因为游戏中的其他角色,顶多只是上纪元超级战士的轮回转世或是后代后辈,而符华却是实实在在地和这些老祖宗是同一辈的,人赐外号神州守护神,也难怪玩家们会大呼"符华上仙,法力无边"了。

2.中国料理:他/她不一定是大厨,但一般都很能吃

继功夫之外,中华料理则是约定俗成元素的第二大项,从近的《食戟之灵》到远的《中华一番》,作为料理番必然会有中华料理的登场,更遑论后者直接就以中国作为背景创作。

但除了料番这种几乎必备中华元素的作品外,在其他类型作品中登场的中国角色,也常常带有类似的标签,他们不一定会煮饭,但大多都很能吃,而且爱吃的永远都是以下这几样:饺子、包子、炒饭,还有麻婆豆腐。

旗袍+功夫=中国角色?日本动漫中,中国人的刻板形象是如何形成的

这种刻板印象的深刻程度丝毫不逊于前面提到的中国功夫,并且在国产游戏中也同样可以找到大量的例子。比如在同为国产二次元手游的《碧蓝航线》中,就有平海、宁海这对中国娘姐妹人设,其中平海在战斗中血量告急的时候,既不会生气也不会着急,而会说一句"肚子饿了"。

《碧蓝航线》作为一款上线仅数月时间就推出日服的国产手游,明显从一开始就有瞄准日本市场,也就是说这种人设确实是广为日本受众所接受的。

严格来说,这些常常出现在日本动画里的中华料理其实并不等于中国菜,而是经过本地化之后变得更加适合日本人口味的中国菜,也正因为这样,在各种作品中隔三差五就会出现一些让中国观众看了感觉十分匪夷所思的菜品,往往这才是最大的槽点所在。

旗袍+功夫=中国角色?日本动漫中,中国人的刻板形象是如何形成的

3.他/她有道服、旗袍、包子头,所以一定是中国人

比起内在的设定和标签,一个角色的外貌与服装往往才是决定第一印象的关键。和欧美人那种金发碧眼的一目了然不同,在许多观众、尤其是欧美观众眼中,中日韩三国的角色都长的一个样——毕竟在一部动画里基本所有角色都是一张脸,光看脸估计亚洲观众其实也分不清。

于是服装和发型就成了重要的"角色配件",例如上文提到的宁海和平海,就同时兼备了包子头和旗袍这两大要素,然后再给一个正在耍拳的立绘动作,那么任谁都能一眼就看出这是活脱脱的标准ACG中国娘,类似的典型例子还有《街霸》的春丽等等。

旗袍+功夫=中国角色?日本动漫中,中国人的刻板形象是如何形成的

这种人物设计其实也并非中国角色特有的情况,其实在各方面上中国角色都可以和日本角色类比到一块。例如中国的功夫与日本的忍术、中国的旗袍与日本的和服、中国的饺子与日本的寿司,甚至类比到欧美角色身上时,我们都能找到类似的东西。

除了上文提到的集中"中国特色"之外,其实还有一种槽点更加明显的中国要素,那就是中文。虽然大多的动画观众都吐槽过"为什么谁都操着一口流利的日文",但当日本声优真的说起中文时,他们顿时又觉得日本人的日式英语是多么的标准,毕竟大多数日本动画里的中文发音水平,甚至比《亮剑》里的日文还低。

但不得不说,在日本动画中出现中国角色,往往能给中国观众一种"别人眼中的自己"的有趣感觉,其中或是真实或是滑稽的部分,都能给中国观众带来不一样的乐趣,而且对于欧美观众来说,中国功夫也和日本忍者同样迷人。所以从各方面来说,ACG里的中国元素确实都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