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7 给《我和我的祖国》七个故事排排名

长假最后一天,按照之前咱们说好的,来聊聊《我和我的祖国》剩下的六个故事。

第一遍看的比较早,昨晚和家人二刷,发现确实就像之前很多评论里提到的:

年轻人带着老人,大人带着小孩,结束后有人鼓掌,有人跟着唱歌,很多人一直等到字幕出完才离开。

其他的一些细节,比如:

雷佳音说“干鼻子里了”、“稀碎”,宋佳撂下“整个8”时,厅里不少年轻人都笑了。

散场的电梯里,一对中年夫妇聊天,“很好,很振奋啊”,“可以再看一遍”

给《我和我的祖国》七个故事排排名

至于我个人,一个看起来有些矛盾的二刷观感是:

哭点变多了,槽点也跟着一起变多了。

不过,应该说,二刷也更加明确了,我对这七个故事喜好排名的两个标准:

1、更多是基于电影层面,而非历史和情感层面,哭点多不代表排名高;

2、电影讲的是我,和我的祖国,主语放在了“我”,是它作为献礼片的一大进步。而如果细分析其背后的主要逻辑,电影其实讲的是——为了我的祖国,我可以牺牲多少?奉献多少?那么自然,“牺牲指数”越高,在我这的排名就会越靠后。

综合以上两个标准,我的排名是:

《白昼流星》>《北京你好》>《前夜》>《护航》>《夺冠》>《相遇》>《回归》

给《我和我的祖国》七个故事排排名

说在前面的是,相信每个人的排名,都不尽相同。

甚至出现“你之蜜糖,我之砒霜”这样的差异,也不稀奇。

所以,排名真的不重要,借这排名来聊聊天儿,聊聊电影,仅此而已。

头一个之前已经聊过了(戳此回看),按顺序来聊聊剩下六个吧。

《北京你好》(导演宁浩)

给《我和我的祖国》七个故事排排名

《北京你好》的第一个价值,大概就是挽回了葛优近两年渐凉的口碑。

他太适合这个的哥角色了,他也太久没有出演类似“北京土著”的角色了,这份亲切感,是这个奥运好人好事天然好感的核心来源。

如果说陈凯歌的《白昼流星》,展现了另外六个故事少有的,历史事件本身推动了小人物的成长,那么《北京你好》排在第二的原因,也足够有说服力:

它是真正的“普通人”叙事,张北京就是你我身边芸芸众生的大叔一个。

给《我和我的祖国》七个故事排排名

他显摆的小市民气质,笨拙的应对儿子和前妻,和的哥同事的插科打诨,这些真正小人物的部分,都和命题作文的时代背景无缝衔接,或者换句话说:

北京大叔与汶川男孩这段充满笑泪的邂逅,或许是最适合“08年”这个命题作文的那个解题模板。

除此之外,宁浩在有限的空间里也做到了足够的喜剧表达,那个镜头下摇,给到张北京鞋子特写的收尾,是整部影片几个让我难忘的华彩段落之一。

《前夜》(导演管虎)

给《我和我的祖国》七个故事排排名

开国大典前夜,关于电动升旗的争分夺秒。

从历史和情感角度,这个故事是最打动我的。

它离我们最远,且是个发自内心让我向往的历史瞬间。

那时候的中国人,心里积攒了多少激动、期待、火热与希望,是如今的我们,决然无法想象的。

这一面,管虎只用了一个“市民午夜献宝”的长镜头,就表达地淋漓尽致。

七个故事中,《前夜》时长最长,创作难度、拍摄难度显然也最大,同时还承担着震场立威的作用。

没有人比管虎更适合了。


给《我和我的祖国》七个故事排排名


硬件之外,软件才更体现导演的功力。

黄渤在旗杆上的敬礼,与王千源的抱拳回礼,这个人物调换的设计,同样是整部影片让我难忘的华彩段落。

因为有开国大典的背景在,小人物的设定反差之下显得尤为醒目,而人物动机与逻辑,也基本立住,没得问题。

不过,二刷的一个明显观感,是一些借人物之口说出的台词,还是难免直白与说教了点。

“你以为升起来的仅仅是一块红布吗”,“28年革命,2000万人牺牲换来的红旗,我们能做的只有四个字:万无一失”。

这些台词很好,但或许更适合预告片。

最后,祝管导那部新片好运。

《护航》(导演文牧野)

给《我和我的祖国》七个故事排排名

大概再次验证了,文牧野导演是看着美式商业类型片长大的。

《护航》酣畅的节奏感,三段人生的写意穿插,靓帅过火的造型,包括一闪即过的雷佳音,这背后,都是文牧野对类型片的熟稔。

基于短片压缩的特质,这份炫技,甚至在后来开始透出些许油腻。

当然,这完全是对文导的称赞——中国电影有多缺他这样的类型导演,我们都懂。

给《我和我的祖国》七个故事排排名

作为类型片导演,《护航》中展现的女性魅力,应该也只是导演的行活技巧,不需要大惊小怪。

二刷真正让我出戏的,是吕潇然拒绝服从命令,指导队友解决困难,最终完成阅兵任务。对这样的抗命行为,《前夜》中王千源说的很直白:军人的职责,就是服从。

当然,文牧野一定也知道这其中的违和,于是用人物前史和大量细节铺垫人物,当吕潇然这个帅气女飞行员形象足够有力,很多人大概也就忽略了这个明显的bug。

再一次,这是类型片的胜利。

《夺冠》(导演徐峥)

给《我和我的祖国》七个故事排排名

这个关于中国女排的故事,应该是很多人最爱的那个。

如果说文牧野对类型片已经驾轻就熟,在徐峥面前,他对中国语境下类型片的拿捏,显然还差前辈一些火候。

在中国女排这个大命题下,选择一个上海弄堂围看决赛的切入点,并全程以小男孩的纠结作为冲突主线——这个创作上的灵气,我是服气的。


给《我和我的祖国》七个故事排排名


没错,所有的市井生活气,很会抓眼球的小演员,和勾起过来人无数回忆的“集体看电视”,是《夺冠》打动大多人的原因。

但于我个人,徐峥还是只拍了半部好戏。

当冬冬纠结于追上小美还是扶住天线,弄堂顶上忽然甩出的红旗,和街坊邻居震天响的“中国队加油”,最终让他选择了集体。

这里的转折,因为太过超现实的表达——无缘无故冒出的红旗,听半导体又怎么可能大呼小叫——二刷时几乎让我一秒出戏。

况且,看着一个好孩子这样被集体“折磨”,终归还是,有点难过啊。

《相遇》(导演张一白)

给《我和我的祖国》七个故事排排名

张一白作为总制片人,据说对这个故事尤其青睐有加。

大时代下的一段虐恋,有科研工作者的奉献,有有情人的痴情等待,也有60年代的年代素描。

有人说张一白继续取巧,用最轻巧的方式完成了这个命题作文。

有人惊叹那段长镜头的调度,车内的对话与车外人来人往的时代感,相映成趣。

对我来说,这或许是对“国家与个体”这个命题,最为极致的一个表达。

当结尾原子弹爆炸,与张译憔悴的笑脸被剪接在一起,这样的表达也达到了顶点。

给《我和我的祖国》七个故事排排名

不过,相对应的,国家层面的叙事有多宏大,有多支配,个人层面的表达,就越发显得脆弱。

得益于两位演员经得起特写的表演,《相遇》没有让这脆弱化为无形。

可惜二刷时,直接暴露在核辐射下,依然在大街上四处走动的违和设定,超过了所有煽情戏码,同样让我一秒出戏。

即便是张译的神演技,最终也没能挽回这出戏。

《回归》(导演薛晓路)

给《我和我的祖国》七个故事排排名

必须承认,无论一刷二刷,这都是七个故事里我最不喜欢的一个。

抛开与《前夜》都是关于升旗的撞型,我个人对薛晓路将回归时间作为叙事核心的选择,也有点点质疑。

首先,这是最直白的宏大叙事,很难与小人物建立有效的联结;

接着,以零分零秒升旗为题眼,围绕它设计的几组人物,过于分散,缺乏短时间就能建立起来的情感联结。

给《我和我的祖国》七个故事排排名

最终的效果,就是失焦。

英方、中方、港人、旗手,一一出场,却都浮于表面。

事实上,《回归》或许是这其中最值得扩展成长片的故事之一,但以短片论,它在叙事上的失效,是我始终无法代入的根本原因。

不过,当结尾罗大佑的歌声响起,泪水还是毫无预兆地喷涌而出。

最后的最后,还是情感赢了。

结语


对《我和我的祖国》这样的献礼作品,从电影本身去做任何评判,似乎很容易显得过于严肃了。

Why so serious?

或许只是因为,它足够惊艳,足够精彩。

于是难免的,会希望它能更好,更精彩。

我们太爱这个老国家了,以致于心怀敬畏之余,又总是带着些许苛责。

如果这苛责能带来进步,那实在是对爱国者最好的馈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