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AI能讓人類“永生”?或許可行

在大咖雲集的2019世界互聯網大會召開首日,百度CEO李彥宏語出驚人,認為“人工智能不僅不會毀滅人類,反而可以讓人們獲得永生”。

“永生”是一個非常吸引人的話題。古往今來,歷史上有不少的帝皇不甘於身體的衰老,通過“煉丹”等各種方式尋求“永生”。當然,限於技術和人類身體機能的演化,他們無一例外的失敗了。而隨著科技的發展,在互聯網時代,人們在網上所發表的言行內容是可以無限保存,可隨時被人檢索出來,具有史料價值。

這也讓人質疑,李彥宏傳達的“數字化永生”,會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永生”方式嗎?


AI能讓人類“永生”?或許可行


AI能讓人類“永生”?或許可行


語出驚人,AI可讓人類獲永生

鐵打的烏鎮,流水的大佬。雖然每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嘉賓都不一樣,但大咖們的判斷和觀點,卻總能成為互聯網未來發展的方向。

連續參加了6年的李彥宏,在首日的主旨演講上語出驚人,認為“人工智能不僅不會毀滅人類,反而可以讓人們獲得永生”。李彥宏表示,每一個人說的每一句話,乾的每一件事兒,甚至你的記憶、情感、意識都可以數字化存儲下來,放在網盤或者其他的雲端,你的思維方式可以被機器學習出來,遇到新問題,通過技術作現實還原,就可以與後人超越時空對話。

“永生”的字眼引起了網友的熱議。對此,有不少網友對這種永生表示不屑,認為永生的只是程序,這種永生不過是變成一堆數據;有的認為,這種“固化的永生”很可怕。也有一些網友則持開放心態,期待科幻片裡的場景可以成為現實;有的表示,在網絡上獲得精神永生也還不錯,人工智能發展將超出你的想象。

AI能讓人類“永生”?或許可行

從數字化生活到數字化永生

2019年8月30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佈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據《統計報告》統計顯示,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54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61.2%。

隨著計算機與網絡的普及,數字技術正在改變人類所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數字技術在給人們帶來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巨大變化的同時,也使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具備了更多的數字化特徵,如移動支付、網購、共享汽車、智能空調器、智能音響等,這種由數字技術和數字化產品帶來的全新的更豐富多彩和具有更多自由度的生活方式稱之為“數字化生活”。

AI能讓人類“永生”?或許可行

數字生活的特點突出體現在三個方面:智能化、個性化和網絡化,而這三方面將是繼PC、基礎網絡後數字化發展的又一個全新的階段,成為未來信息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

隨著“ABCD”概念(人工智能AI、區塊鏈Blockchain、雲計算Cloud Computing、大數據Big Data)的不斷升溫,數字化工具成為人們生活中難以分離的部分,人們的生活中充滿了數字化工具的使用。如C端的智能音響、智能電視、VR眼鏡等智慧生活產品;B端的裸眼3D電影院、無人駕駛汽車、智能監控系統;數字政府的智能監控系統、數字信息採集等。

無處不在的數字化工具帶來的是無處不在的信息收集技術。在大數據時代,人們的一言一行或都被記錄下來。如你在淘寶購買了什麼價值的產品,機器可預測你正處於什麼樣的經濟狀況;打開百度地圖,系統即可知你去了什麼地方,住在哪裡;呼叫小米音響做事情,系統即可知你在什麼地方,有什麼樣的生活習慣等。

正如李彥宏在演講中所說,未來每一個人說的每一句話,乾的每一件事兒,甚至每個人的記憶、情感、意識都可以數字化存儲下來,放在網盤或者雲端。當有問題時,便可以通過VR技術等作現實還原,與後人進行超越時空對話,實現“數字化永生”。

AI能讓人類“永生”?或許可行

世界首個“數字人類”

隨著數字化、智能化的發展,在21世紀初便有學者開始研究數字化永生。

2013年,在俄羅斯千萬富翁Dmitry Itskov發起的“2045全球未來國際會議”上,未來主義者、谷歌首席工程師Ray Kurzweil預測,到2045年,技術將超越人類智力產生一種超級智能,也就是發生所謂的奇點,這個奇點就是“數字化永生”。

2019年7月,馬斯克著名的腦機接口研究公司 Neuralink 發佈了其首款產品——腦後插管。該技術將一條只有人頭髮絲 1/4 粗細的線路植入腦中,通過線上一系列微小電極和傳感器,可從大量細胞中捕獲信息並將其無線發送到計算機以供分析,將人們的思想“數字化”,從而達到與AI保持同步。據瞭解,馬斯克的最終目標是將人們的思想轉化為語言,隨後通過鍵盤、鼠標等輸入工具傳入計算機中的過程。

AI能讓人類“永生”?或許可行

除了研究成果外,關於“數字化永生”也有了實踐。

2019年9月2日,世界首個“數字人類”誕生,78歲的美國作家安德魯·卡普蘭成為首個“數字人類”。

“數字人類”是將人工智能技術與實驗者的聲音相結合,將本人的許多特質通過AI轉化為數字特徵。

AI能讓人類“永生”?或許可行

卡普蘭表示,他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他平日裡就非常想和逝去的父親對話。為此他願做小白鼠,將思想意識幻化成為世界上首個“數字人”,留下自己的數字形象,在雲端“永生”,永遠陪伴他的家人。通過“數字人類”,在他離世之後,他的家人可以利用對話AI技術和智能硬件設備,與“他”互動聊天。

然而這種“數字化永生”,卻擁有極大的隱患。

AI能讓人類“永生”?或許可行

數字化繞不開的待解難題

在微博上,有不少網友對李彥宏的觀點提出質疑,這種“數字化永生”是否會被系統改造從而被改變其原意?

AI能讓人類“永生”?或許可行

AI能讓人類“永生”?或許可行

數字化,就是將許多複雜多變的信息轉變為可以度量的數字、數據,再以這些數字、數據建立起適當的數字化模型,把它們轉變為一系列二進制代碼,引入計算機內部,進行統一處理,這就是數字化的基本過程。

在2019年3月的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上,360集團CEO周鴻禕表示,“只要是人寫的系統就會有漏洞,有漏洞就會被人利用、被人攻擊,一旦出現問題,越是先進的系統帶來的問題就會越多。安全是融合的關鍵,是整個數字經濟發展最有力的保障。”

據美國權威調研機構皮尤中心2018年發佈的《專家關於數字生活影響的故事》報告顯示,在約1150名專家中,有47%的受訪者認為數字化技術將造福人類,但同時有高達32%的人持悲觀立場,認為未來十年,數字化技術對社會福祉的影響,可能傷害多過助益。

近些年來,Facebook等科技互聯網企業洩露用戶數據的內幕被揭開,個人信息應用和保護的界限成為世界輿論和社交媒體上熱議的話題。而隨著科技的發展,犯罪分子的手法也隨之變化,層出不窮的詐騙手段也越來越高明,使人們無法分辨出真假,如近日真假難辨的“語音借錢”詐騙等。

除了個人信息在不知不覺中被洩露挪作商用、被犯罪分子獲悉外,還有越來越多的研究擔心,對數字技術的重度依賴可能讓個人和社會付出沉重代價,比如心理壓力和自殺概率上升,在信息過載環境下專注力下降,最終影響整體幸福感。

皮尤的報告歸納了五種數字化技術帶來的負面效應:

1、損害:人們的各類認知和思維能力受到挑戰,如邏輯分析、記憶力、專注力和創造力等;

2、成癮:很多網絡商業本質上是通過激發多巴胺來提高公眾黏著度;

3、分裂:震驚、恐懼和憤怒在網上得到包裝和發洩渠道,進而推動分裂和不信任的社會情緒;

4、壓力:信息過載、人與人信任缺失、面對面交往能力下降,所有這些會導致人們焦慮、抑鬱、自閉等水平上升;

5、漏洞:字化技術的發展,始終伴隨著對各類信息安全的威脅不斷更新換代。

雖則如此,專家們卻也承認,數字化工具將持續佔據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種趨勢是不可逆的,人類社會“正處於和數字化工具融合產生新的身份意識的開始階段”。

對此,“未來今日”研究所創始人、紐約大學教授艾米韋伯(Amy Webb)強調,“進入人工智能時代,對代替我們決策的工具必須有透明監管。”

在社會上,各企業亦在努力維護人們的信息安全問題。如此次360的“全視之眼”0day漏洞雷達系統登上“2019年15大領先科技成果”。

據360方面介紹,0day漏洞雷達系統就是為捕獲0day漏洞攻擊而生的。該系綜合利用冰刃安全虛擬機技術(ILSVM)、智能0day漏洞捕獲等自研技術,在攻擊的三個階段均佈置了多種全球獨創的新型探測器,建立多維沙箱,依託360安全大腦的大數據和智能決策響應能力,及時有效捕獲攻擊。目前,“全視之眼”每天能感知到的異常行為已超5億次。

AI能讓人類“永生”?或許可行

歷史的洪流滾滾而來,數字化生活已成為一種歷史發展趨勢,無可抵擋。在科技發展的潮流下,李彥宏所說的“AI可讓人類永生”或將是具有可行性的另類“永生”方式。而這種方式,是好是壞,因事而變,因人而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