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此皇帝創有別秦陵的帝陵模式,意欲反盜墓,最新考古發現可能錯了

漢文帝霸陵的考證與考古

本文作者 倪方六

這位皇帝第一個提出了薄葬觀,反對厚葬。

據《史記》,他臨死前這麼說的:“當今之時,世鹹嘉生而惡死,厚葬以破業,重服以傷生,吾甚不取。”

這位皇帝,就是創造中國封建社會第一盛世“文景之治”的劉恆,史稱“漢文帝”。

此皇帝創有別秦陵的帝陵模式,意欲反盜墓,最新考古發現可能錯了

(漢文帝畫像)

公元前157年6月,漢文帝在未央宮去世,享年46歲——23歲當皇帝,當皇帝23年,天意還是巧合?死後僅7天時間,漢文帝便速葬於霸陵。

霸陵,離當年的長安城有70裡。

西漢皇帝有即位次年即選址營建自己陵墓的風俗,漢文帝也是這樣。其墓為什麼叫霸陵?《史記集解》引東漢人應劭的說法稱,“因山為藏,不復起墳,山下川流不遏絕也,就其水名以為陵號。”

原來,漢文帝的陵墓臨近灞水。

據史書,霸陵不論是營建,還是下葬,均是按“節葬”要求來處理的。《史記·孝文帝本紀》記載,霸陵隨葬品,“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

此皇帝創有別秦陵的帝陵模式,意欲反盜墓,最新考古發現可能錯了

一改以往厚葬風俗,隨葬品都是瓦器,沒有金銀財寶。漢文帝為什麼會這樣?其有節約社會財富、改革葬制之用意,但最現實也是首要的目的,是反盜墓——這一反盜墓思維,被後來的魏晉皇家所繼承。

漢文帝為何要這樣想?應該與以前張釋之的一番話有直接關係。

霸陵建好後,有一次漢文帝帶著他最喜歡的妃子慎夫人和一班臣僚,去視察陵墓。據《史記·張釋之傳》,漢文帝站上陵墓北邊遠望,指著去新豐的路對慎夫人說,“這就是向你老家邯郫去的路。”

漢文帝說這話什麼意思?緣於慎夫人是河北邯鄲人,她色藝雙佳,尤擅鼓瑟。漢文帝當時來了興致,讓慎夫人鼓瑟,他隨著音樂唱和了起來。慎夫人觸景生情,可能想家了,情意綿綿的瑟聲中透露著悽慘悲傷。

此皇帝創有別秦陵的帝陵模式,意欲反盜墓,最新考古發現可能錯了

(慎夫人 劇照)

唱罷,漢文帝似乎也傷感了,竟然想到了盜墓。

他回過頭來對群臣說:“拿北山上的石頭做棺的外槨,把綜麻綿絮剁細,用漆粘合著塞在石槨的縫隙間,難道還能打得開嗎?”左右都隨聲附和說,“是”。

剛提拔為中郎將的張釋之走上前,說了大實話,大概意思這樣:如果墓面有能夠引起貪慾的東西,言下之意如果隨葬金銀財寶,即使是封閉住南山,也還是有空隙的,能打開的。假如裡面沒有人想要的東西,即使沒有石槨,又有什麼可憂慮的呢!

漢文帝對張釋之的說法很是讚賞,覺得有道理,後將張釋之提升為廷尉。

在陵墓外觀設計上,霸陵也相當低調,即“不治墳”,意思是陵墓沒有巨大的封土堆。直到今天,哪怕是民墳都有封土的,最差也會堆個“饅頭包”。但漢文帝卻不要封土,如何做到的?因山為藏!

此皇帝創有別秦陵的帝陵模式,意欲反盜墓,最新考古發現可能錯了

(唐太宗昭陵,依山為陵)

這種陵墓的營造方法,是充分利地山體優勢,鑿山為穴,將山體開鑿出一個空洞,將放棺材、隨葬品的地宮設計在山洞中。下葬以後,山體、地貌不會有任何變化,有利於保護環境,所以史書記載,“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

這一種葬法,叫“依山為陵”,可以看成是一種特殊的崖洞墓,這是漢文帝在中國皇家陵墓制度上的一大新創舉,霸陵也是漢朝帝王陵中惟一一座依山為陵的陵墓。漢文帝這種營造陵墓的方式,又可稱為“霸陵模式”。

在漢文帝之後,霸陵模式成為中國古代帝王陵墓兩種主要營造方式之一。雖然漢朝帝陵中只有一座霸陵是這樣,但在各地封王墓,有條件的都採用霸陵模式,在山中造墓。如江蘇徐州的楚王墓、河北滿城的中山靖王墓、山東曲阜的魯王墓,都是建在山體內。

此皇帝創有別秦陵的帝陵模式,意欲反盜墓,最新考古發現可能錯了

(徐州西漢王墓)

另一種帝王陵墓營造方式是挖地為穴,封土為陵,將地宮深埋於地下。這類陵墓以中國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秦始皇帝嬴政的陵墓為代表,故可能稱為“秦陵模式”。

秦陵模式是中國帝王陵最傳統的營造方式,先秦時期的王公大墓也都是這類形式,西漢開國皇帝、漢文帝的老爸、高祖劉邦的長陵,便是這樣營造的。

霸陵模式雖然在漢朝沒有興起,但在800年後,卻成為唐朝帝王陵的最主要營造方式。

大唐關中“十八陵”中,唐太宗的昭陵、唐高宗與武則天的乾陵、唐中宗的定陵、唐睿宗的橋陵、唐玄宗的泰陵、康肅宗的建陵、唐代宗的元陵、唐德宗的崇陵、唐順宗的豐陵、唐憲宗的景陵、唐穆宗的光陵、唐文宗的章陵、唐宣宗的貞陵、唐懿宗的簡陵等14座陵墓,全都是鑿山為穴,依山為陵。

此皇帝創有別秦陵的帝陵模式,意欲反盜墓,最新考古發現可能錯了

(劉邦長陵,封土為陵)

此皇帝創有別秦陵的帝陵模式,意欲反盜墓,最新考古發現可能錯了

(嬴政秦陵,封土為陵)

只有唐高祖的獻陵、唐敬宗的莊陵、唐武宗的端陵、唐僖宗的靖陵等4座陵墓,仍是挖地為穴的封土大墓,依然採用秦陵模式。

霸陵模式的出現,與反盜墓設計要求有密切的關係。秦陵模式既然地宮挖在地下,但再深也容易挖開,畢竟是泥土。而將陵墓建在山體裡,相當堅固,盜墓的難度和成本無疑大大增加,一般盜墓者只能望陵興嘆。

漢文帝在營造霸陵時“不治墳”,公開說法是想不勞民傷財,即所謂“欲為省,毋煩民”。實際上這是漂亮話,依山為陵的成本,所動用的民力,遠大於挖地封土墓。其真正目的,我想還是他與張釋之在霸陵現場所表達的,不希望被人打開,希望更為堅固!

此皇帝創有別秦陵的帝陵模式,意欲反盜墓,最新考古發現可能錯了

(唐乾陵,依山為陵)

但是,漢文帝的反盜墓願望並沒有實現,雖然在漢末盜墓最兇的時候沒有被盜,雖然一時有人相信霸陵沒啥值錢的隨葬品,但之後還是有盜墓者光顧了。

霸陵在西晉後期的亂世之秋,被盜墓者掘開了。應驗了魏文帝曹丕所說的:“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

宋人羅泌《路史》卷四十六“女英”條提到此事:“故魏晉群盜發掘陵堬,而霸陵獨得不抇[hú]。至元康間,三秦人尹桓解武,始發霸、杜二陵。潛闥之中,金玉燦陳。”

“元康”是西晉惠帝的年號。另據《資治通鑑綱目書法》,霸陵被盜發生在晉愍帝司馬鄴當皇帝時,盜墓者從中盜出了大量的隨葬寶物,即所謂“金帛甚多”。

此皇帝創有別秦陵的帝陵模式,意欲反盜墓,最新考古發現可能錯了

(霸陵遺址、江村大墓發現陪葬坑 )

盜墓事件的發生,也證實漢文帝的薄葬、節葬,所謂“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一說,純是忽悠盜墓者的。

漢文帝為什麼要這樣?傳統史家認為,這不是漢文帝的本意,而是繼位的太子、漢景帝劉啟不忍心讓父親下葬太寒酸,故未能遵從漢文帝遺囑,“薄葬之制景帝未嘗果從也。”

而陝西最新的考古發現認為,霸陵模式可能錯了——漢文帝的陵墓可能不是依山為陵,極可能仍是傳統的秦陵模式。

此皇帝創有別秦陵的帝陵模式,意欲反盜墓,最新考古發現可能錯了

(霸陵遺址,江村大墓外藏坑陶俑出土現場)

此皇帝創有別秦陵的帝陵模式,意欲反盜墓,最新考古發現可能錯了

(霸陵遺址,江村大墓外藏坑陶俑出土現場)

2001年,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西安灞橋區江村東側,發掘了一座西漢時期大型墓葬,此墓位於竇皇后陵西側約1000米。當時有學者推測,此墓葬可能是漢文帝與竇的皇后惟一愛女館陶長公主的墓。

但現在,圈內提出一個新的觀點,認為江村大墓是漢文帝的霸陵,而不是現在霸橋區席王街辦毛窯院村附近、當地人稱“鳳凰嘴”的那座霸陵。

因為,江村大墓位置非常,規模宏大、隨葬坑很多,規格遠超西漢諸侯王墓的等級。對照分析,江村大墓的墓主不可能是館陶長公主,能葬在這裡的,最大的可能只有漢文帝本人。

此皇帝創有別秦陵的帝陵模式,意欲反盜墓,最新考古發現可能錯了

(霸陵遺址,江村大墓外藏坑殉馬坑發掘現場)

雖然這一觀點並不能肯定,也無鐵證,但江村大墓的重要性已得到了考古圈認可。

2019年10月公佈的國務院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併名單中,將江村大墓併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漢帝陵”體系中,加以重點保護。

此皇帝創有別秦陵的帝陵模式,意欲反盜墓,最新考古發現可能錯了

(霸陵遺址出土銅滴漏)

此皇帝創有別秦陵的帝陵模式,意欲反盜墓,最新考古發現可能錯了

(江村大墓外藏坑發掘現場

(注,部分為資料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