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在北京生活20年后,没做成海淀家长,我去做了一名温哥华家长 ...


在北京生活20年后,没做成海淀家长,我去做了一名温哥华家长 ...


我在北京生活了20年,也在中关村也工作,但我估计自己成不了一名“海淀家长”。即使我当年没有移民,我很难负担一栋海淀的学区房,更没有时间陪孩子学琴,没能力给孩子辅导高等数学。

我听说了海淀家长的拼搏与艰辛,但我却亲身参与了温哥华家长的过程。今天就来说说在温哥华作为移民华人家长的感受。这其中跟“海淀家长”有共鸣,更有差异。任何一种教育环境和培养方式都有优劣势,我们不去评判孰优孰劣,权当是记录一名海外移民家长的日常生活吧。

1

上学最大的意义就是学习,但学习什么在每个地方都有侧重。在中国可能更注重孩子的学术培养,尤其是数语外理化这些基础学科。而在加拿大,“学习”的定义范围更宽。

以我家孩子为例,他就读的是一所教会学校,从3岁的学前班一直到12年级,全校一共14个年级。今年他刚刚从学前班的 kindergarten 毕业,成为了一名小学生。

而在他5岁的学前班经历中,所学的课程体系、课程分布、记录要求已经跟小学一模一样了。再加上之前4岁的学前班,他已经在这所学校待满了2年,我也对加拿大的基础教育有了一个初步认知。

孩子在学前班的学习包含“语言和数学”、“自然和社会科学” 这两大方向。

在北京生活20年后,没做成海淀家长,我去做了一名温哥华家长 ...

英文和数学

先说语言,语言是每个孩子在成长阶段所要学习的第一门技能,它是掌握其他一切知识的基础。在学前班阶段,英语是最重要的一项课程。未来在小学,还会开设法语作为第二语言必修课。

早上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后不能马上离开,要陪孩子读15分钟的书。这段时间对我来说既痛苦又享受,痛苦的是看着其他年级的家长早早离开,自己还要完成任务,读那些有好多不认识单词的英文书;而享受的是与孩子共度的读书时光。15分钟有时候连一本绘本都讲不完,但它培养的是孩子读书的习惯,更是培养家长为孩子读书的习惯。

学校的每个班级都有属于自己的藏书,就像是一个小型图书馆,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

开始上课后,每天都有英文课,老师领着学习字母、发音、单词,乃至于句子。孩子们每天必做的事情还有写作,他们会在学校来写日记,记录下当天好玩的事情。虽然日记本惨不忍睹,错字错句连篇,但他们正在锻炼着写作。写完日记后拿给老师,老师帮忙改错,并给与鼓励。

在北京生活20年后,没做成海淀家长,我去做了一名温哥华家长 ...

课上除了英语外,数学也是每天的必修课,不过难度就要低得多了,直到毕业,只要求孩子掌握基本的加减法就行。这点华人孩子绝对是领先的,我在数学上也没给孩子投入太多精力,也没上任何辅导班,孩子现在用竖式算很多位数的加减法都没问题。当然在数学上,加拿大的华人孩子跟国内孩子也是没法比的。

每天放学后,孩子会有家庭作业,留不留作业的问题上在加拿大每个月学校也有所不同。作业其实很简单,就是有一页纸,有的是单词连线,有的是加减法,都是带着图画或者手工性质的趣味题,五分钟就可以搞定。

第二天拿着作业找老师,就能换取一个小礼物,有贴纸、漂亮的小石头、小瓶子、小吊坠一类的东西。我总在想,老师每天选礼物都是一件操心的事,每天不重样,一天20个礼物。为了让加拿大的孩子们做家庭作业,老师真的是费尽心机。

在北京生活20年后,没做成海淀家长,我去做了一名温哥华家长 ...

从K5的下半学期开始,他们开始有了一个新的任务,那就是学习 sight words。所谓 Sight Words 就是儿童在阅读绘本时最常见的单词。

Sight Words的选择有各种各样的版本,学校选用的是 Tunstall 版本的,一套共有10本小册子,每本册子里100个单词和相对应的词组,10本册子一共1000个单词。

在北京生活20年后,没做成海淀家长,我去做了一名温哥华家长 ...

所有孩子都是从第一册开始学起,老师不教,孩子拿回家让家长教。每学会一本就拿回学校让老师检查,通过了发下一本。为什么不教呢,因为这已经超出了学前班学的范畴,按照学校奉行的IB教学体系和BC省教学大纲,学前班阶段掌握字母和少数几十个单词就够了。

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孩子的阅读能力是极大的超前的。他们班20个孩子,其中已经至少有3个孩子把十本单词全都背会了,而很多孩子也都背到了第七、第八册。我说来惭愧,一向对孩子的学习抓得不紧,毕业时只背会了第四册。

掌握这十册的 Sight Words 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孩子可以独立阅读所有的英文绘本,简单的无插图英文读物,甚至已经可以开始用英文开始简单的写作。

我们印象中的北美孩子都不爱学习,有些孩子到了中学还要掰手指头算数。在数学上确实弱,但在英文上他们太重视了!

就像我们在学前班就开始教孩子乘法表一样,虽然这些内容已经超出教学大纲,但实际上从老师到家长都在大幅超前地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

这其中的道理显而易见,语言是一切知识的载体,语言更是阅读的基础。让孩子尽早开启阅读的世界,让他们有能力自己去书本中探究知识的奥秘,这在西方的教育中恐怕是最早要开发的能力。

在加拿大的小学没有特别正规的考试,更很少评分和排名,但其实孩子们和家长们暗地里的较量并不少。在低年级阶段,这种较量主要就体现在阅读能力上。

孩子的老师虽然明确提出,每个孩子的进度不同绝没有高下之分,更不鼓励大家竞争攀比,但家长的眼中还是时刻关注着其他孩子的进度。哪个孩子读到第十册了,哪个孩子还在第一册徘徊,哪个孩子已经能读哈利波特了,哪个孩子已经开始写文章了,都是家长们间热议的话题。

可以说,我们中国教育传统意义上重视数学,而在北美则更加重视英文,并且重视程度不相上下。所以北美孩子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逻辑分析能力也普遍比较强,这与重视语言教育是分不开的。

在加拿大你可以看到,偌大的社区图书馆,一半的图书都是儿童读物,社会上的儿童文学浩如烟海。我非常赞同这样的教育理念,也希望尽快打开王他的阅读世界,所以几乎我们每天有半个小时是花在 Sight Words 的学习上。但无奈他的时间排的太满了,语言的学习还只能放到第二位甚至第三位,这点我们后面再说。

在北京生活20年后,没做成海淀家长,我去做了一名温哥华家长 ...

自然科学

孩子就读的学校是一所以IB教育见长的学校,也是整个北美唯一一所全IB的教会学校。IB跟AP有所不同,它不简单的是一种考试,而是一整套贯穿始终的教育体系。关于IB我了解的并不深入,在实际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体验式学习。

他的班级平均每个月都会有一次 Field trip,这并不是简单的郊游,而是一种野外教学,Field trip 都是配合着一门学科进行的。

  • 当他们学习建筑的知识,老师会带他们去工地看盖房子,了解房子的结构;
  • 当他们学习消防知识的时候,会请消防局开一辆消防车来学校,孩子们尖叫着爬到消防车上探秘;
  • 当他们学习植物的时候,老师会带他们去南瓜地里看南瓜的生长,然后每个孩子拿走一个南瓜,回家做成南瓜灯;
  • 当他们学习动物的时候,老师会带他们去农场,参观各种家禽家畜;
  • 当他们学习海洋生物时,老师会带他们去海洋馆,海洋馆有专门接待学校的部门,让孩子们用手触碰和学习各种海洋生物;
  • 当他们学习音乐时,老师会带他们去听儿童音乐剧,亲身感受歌声和乐器的魅力;
在北京生活20年后,没做成海淀家长,我去做了一名温哥华家长 ...

当然了,这么多的野外教学不用家长掏一分钱,都是学校负责所有费用,甚至连家长志愿者的门票都包了。我就是因为孩子的Field trip第一次去了加拿大的农场、南瓜田、海洋馆和儿童剧院,跟着孩子沾光长见识。

未来孩子再大些,他们的活动就更多了,什么野外露营、野外生存,体验各种社会活动和组织,甚至每个学生都要到国外去交换学习。

日常的学习中,实践教学更是普遍。

一次孩子们学习“力”的基本常识,要求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做一个手工,来展示推和拉这两种力的原理。我绞尽脑汁,跟孩子一起用机械原理和 iPad 做了一套装置,抽屉一拉 iPad 上就会显示 pull,抽屉一推 ipad 上就会显示 push。

第二天,所有人的作品在学校展览,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展台,介绍自己的装置。连高中生们都被吸引来观摩体验,每个人都对我们的装置赞不绝口,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 Cool!

在北京生活20年后,没做成海淀家长,我去做了一名温哥华家长 ...

他们班每天快放学的时候都有一个叫 Centre 的时间,其实就是自由的手工时间。学校提供所有的材料,硬纸板、胶水、丝带、皮筋等等,孩子们可以天马行空的做。每天接孩子放学,他第一件事都是向我展示今天的作品,有头盔,有宝剑,有望远镜,有纸书包......

很长一段时间,班上在学植物的生长。老师弄来20个花盆,让每个孩子亲手播种自己的植物。每天还要负责给自己的植物浇水、施肥,还要在一个单独的本子上记下植物生长日记。送孩子上学的第一件事,他总是满怀期待地拉我去看他的植物,我亲眼看着从泥土、嫩芽、幼苗到一棵完整植物的生长过程,连我这个大人都能感受到奇妙。放假前,老师把每个孩子的植物送给了家长,现在它正生长在我家的院子里,已经有30里面高了。

学校也会上音乐课和体育课,音乐课是每天都有,而体育课每周两次。这两门课反而我太关注,因为这两项上是我在家培养孩子最多,也是花精力最大的。

2

说了这么孩子的学校教育,其实作为一名温哥华家长,更多的精力是花在孩子的课外时间,也就是英文中常说的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当然,海淀家长接触的课外教育比温哥华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北京和温哥华之间的侧重点还不尽相同。由于激烈的竞争以及课堂学习压力,海淀家长们更多的把课外教育当成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反观在温哥华,课堂教育本就简单,互相之间又少又竞争,所以课外教育真正为了兴趣和特长。

拿儿子来说,目前对他来说最大的挑战还是英文的读写。他在加拿大上幼儿园和学前班已经三年了,他的口语和听力能力已经完全没问题,甚至已经出现第一语言变成英文的苗头。但作为华人移民,他的读写能力是天然的弱项,在学校绝对是中等偏下的水平。尽管我很希望他能尽快体会到阅读和写作的美妙,但不着急,他还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英文,数学,科学这些学科固然重要,但没必要着急,后面还有的是时间。

再说一句不一定对的话,这些学术方面的功课并不是最难的,最花时间和精力的是艺术和体育,最难的是那些课外兴趣。

孩子现在只学三门兴趣特长,钢琴、小提琴和高尔夫球。其中小提琴已经学了2年,钢琴1年,高尔夫1年。这三门兴趣特长占据了他目前几乎所有的学习时间,每天钢琴和小提琴至少两个小时。高尔夫球每周上课一次,外加两次训练,假期时间多了,调整到一周三次上课,三次训练。

在北京生活20年后,没做成海淀家长,我去做了一名温哥华家长 ...

我可以负责地说,对比 K12 的任何一门学科,这三个课外兴趣都要难得多的多!要经过10年,一万小时以上的专业训练才能有所收获。

这句话说起来容易,难就难在坚持。孩子难,家长更难。不是有那么句话么,不练琴的时候母慈子孝,练琴的时候鸡飞狗跳,这句话应该对任何一个琴童家庭都实用。我和孩子妈对孩子的教育有明确的分工,她负责孩子的音乐,我负责孩子的体育和课业辅导。

娃妈的工作比较忙,白天没时间陪孩子练琴,拖到晚上8点以后练琴效果很差,孩子困得集中不了精力。所以只能是每天六点半起床练琴,到七点半洗脸吃饭准备上学。大人小孩起床都很痛苦,但早上的精力充沛,练琴的效率最高。虽然辛苦,但她们一直在坚持。

还好家里有地下室,即使早起或者晚睡练琴都不会对邻居有影响。即便这样有时我还会担心,孩子的哭嚎,大人的吼叫是否会让邻居以为发生了意外,把警察叫来......

孩子的小提琴上有很多斑点,甚至有很多小朋友的琴板开裂,不是琴的质量问题,而是太多的眼泪流到上面。

在北京生活20年后,没做成海淀家长,我去做了一名温哥华家长 ...

如果说在家里练琴艰难,那么在外打高尔夫球就更费劲了。他5岁的时候还没有球杆高,在任何一个练习场都是最小的一个。每打一个球我要费尽口舌,一会把目标旗杆想象成敌军舰队,这个球消灭了敌军侦察舰,那个球打碎了敌人旗舰的玻璃;消灭舰队的游戏玩腻了,再把小白球想象成一个淘气的小坏蛋,要想办法把它打得更远,打得更准,打得声音更清脆......

在北京生活20年后,没做成海淀家长,我去做了一名温哥华家长 ...

在家里练琴你可以跟他着急,有时吼两嗓子还管用,可在公共场合急不得闹不得。有时儿子耍无赖,无论你怎么软磨硬泡就是不认真,那时我恨不得一脚把他像高尔夫球一样踢出去。

五六岁的孩子对于身体的控制和理解都不行,我要不断的提醒他手、脚、胳膊、头、眼睛的每一个动作,在加上捡球摆球,你会看到一个老父亲在球场上或趴或跪,一会像傻了一样的叫好,一会又变成暴怒的怪兽。

在北京生活20年后,没做成海淀家长,我去做了一名温哥华家长 ...

你要问学习音乐和体育难不难,真的难,每一刻都是艰难的,更难的是持之以恒,以十年为单位的坚持。

在西方社会中并不是每个家庭都是如此,毕竟在这边生活相对更加容易,即使在餐馆打工也能有一份不错的收入,过舒适的生活。但很多的中上产阶级家庭都不会让孩子闲着,体育和艺术的培养比我们华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每年8月,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松林俱乐部会举办 USKG 儿童高尔夫锦标赛,这是全球最顶级的儿童高尔夫赛事,每年会吸引全世界超过6000名孩子云集于此。

在北京生活20年后,没做成海淀家长,我去做了一名温哥华家长 ...

这6000个孩子无一例外,都是最世界范围内的佼佼者。他们中间排名靠前的选手都是经过极其残酷的训练,每天训练6个小时以上。Netflix曾经拍过一部记录片,真实的记录小选手们的生活。天一亮就起来进行体能训练,下午放学后马上奔赴球场,一直打到太阳落山,儿童乐园、生日派对都跟他们无缘。

每一个参赛孩子的球童都是父母,扛着球包,比孩子更加紧张,他们的表情跟中国高考考场外的家长没有任何区别。为了培养孩子,他们很多人甚至放弃事业,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

在北京生活20年后,没做成海淀家长,我去做了一名温哥华家长 ...

北卡只是一个缩影,全北美还有着众多的一流儿童高尔夫球赛事。除了高尔夫,还有网球、足球、冰球、棒球、橄榄球、游泳、体操、射击、马术、速滑等等,这些都是北美最流行的青少年运动,每个运动中都有无数的“海淀家长”和孜孜不倦的孩子们。

音乐和艺术也是一样,乐器、舞蹈、美术,北美的艺术教育发达程度不亚于体育。在世界小提琴比赛的最高殿堂“梅纽因”比赛中,能进决赛的孩子都是世界的翘楚。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孩子是来自家庭学校,也就是home school,因为可以节省大量学校的时间在孩子的专业上。

北美有很多home school的家庭,很多都是因为要把时间用在专业上,k12的课程在家花一少部分时间就够了。完善的家庭学校体系和整个社会的教育系统都给了这种home school以可能,孩子只要参加教育局的考试后一样高中毕业,一样升入大学。

他疯玩的日子从4岁开始就结束了,我们认为疯玩给他的人生带来不了真正的快乐,反而是通过努力和拼搏换来的收获更加令人幸福。我们绝不给他设定限制,逼他走专业音乐或者体育的道路。

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音乐和体育的特长会给他的学业和人生带来多的机会。他在学习音乐和体育的过程中,锻炼出来的毅力、自控力、学习方法、时间观念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都会让他受益终生。

在北京生活20年后,没做成海淀家长,我去做了一名温哥华家长 ...

我们全家人只需要尽最大的可能丰富我们的人生,不浪费每一分钟时间,让生活过的有价值就好了。至于未来,那是他的人生和选择。我们现在做的,只是让他在未来想要选择的时候,能够有能力作出理智的选择,并且有的可选,多一份选择的机会。这是我们当父母能给他最好的了。

3

对比“海淀家长”,我在各个方面都自愧不如。唯独在陪伴上,温哥华家长有绝对的优势。

当然这也是环境使然,我娃妈经常感叹,如果我们没有移民,很有可能也会卖掉朝阳的公寓,去换一个海淀五道口的30平米学区房。我更加努力地坚持996,并潮007大幅迈进,而她只能放弃事业,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

在温哥华,即使你想996,也很少有企业给你机会,生命的重心自然而然地放到生活和孩子上。

我的好朋友小A,每天早上6点就到公司上班,就为了能在2点下班,放学后陪伴孩子所有的放学时间;小狼为了陪孩子打好棒球,自己考取了棒球教练的牌照,每天带孩子的队伍训练;B姐每天开车带着两个孩子往返于温哥华的各个球场、学校,她的身上总是带着各种食物,她和孩子的晚餐大多都是在车上吃的;大N是很有成就的房地产商,但他经常挂在嘴边的是,赚钱等孩子长大了也来得及,但成长只有一次……

关于我对他的陪伴,今天只说说给学校当志愿者这件事。

在加拿大的私校,并不是交了学费了事。家长还有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在学校。捐款是最常见的,当然捐多捐少,甚至不捐都是个人的选择,没有硬性要求。

正规的私校都是非赢利组织,董事会也都是由家长组成,学校的每一笔收入和支出都是公开并严格监管的。所以捐款都是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很多家长都乐于给学校作出贡献。还有一个因素,捐款也是可以抵税的。对于很多收入高的人来说,总归是要捐,捐到自己孩子的学校会更加实际。

捐款是非强制的,但家长的志愿者工作则是必须的,每个学期必须有20小时的志愿者工作。小到停车管理员,搬个家俱布置个礼堂,大到当助教,组织孩子的活动,学校的各个角落都有着家长的身影。

前文说到的各种外出活动,运动会,大型活动,老师都会招募家长帮忙管理孩子。很多家长是双职工,工作日不能过来陪孩子,于是这种外出的活动一定要有几个家长参与进来,每人负责带几个孩子,以免出现闪失。我作为一个自雇从业者,时间相对自由,也自然是逢活动必参加的。

我曾经采访过一位在温哥华的台湾妈妈,她有三个子女。这位妈妈跟我说,她对加拿大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孩子学校的志愿者工作。

她每年要跟孩子的班级外出几十次,去过温哥华岛上体验野外生存,也去过卡尔加里的剧院聆听歌曲,她跟随孩子的运动队走南闯北,也陪着孩子体验过各种我们正常生活很难接触到的别样人生。最重要的是,她没花过一分钱。

虽然说是志愿者,为学校义务劳动,但她觉得反而是自己赚大了,跟着孩子涨了太多见识。对此我深有同感,并且以这位母亲为楷模。

我喜欢在孩子们中间待着,这是难得的了解他们的机会。时间长了,我熟悉他班里的每一个孩子,他们的喜好、个性,全部门清。

  • 我知道孩子们中间这段时间最热衷的游戏是什么,他们时髦的动画片是什么,他们最喜欢什么玩笑;
  • 我也知道每个种族的孩子喜欢吃什么午餐,家里给带什么零食;
  • 我知道每个孩子的优点,哪个孩子数学好,哪个孩子英文好,哪个孩子懂礼貌,哪个孩子最强壮;
  • 我还知道孩子们间的小团体,谁和谁最近总在一起玩,谁和谁最近又闹掰了......

更重要的是,我在观察自己的孩子。

  • 我可以清楚地知道他在班级的学业怎么样,哪门课有困难,哪门课很轻松;
  • 我知道他在和小朋友的交往中的问题,他怎么交朋友,怎么处理冲突;
  • 我知道他最喜欢哪个朋友,也时常跟他开喜欢哪个女生的玩笑,弄的他面红耳赤(是的,学前班的小孩已经有些概念了);
  • 我喜欢跟他八卦同学们的趣事,谁谁今天做傻事被老师罚站走廊了,谁谁的Sight Words读到第十册了,谁谁的爸妈今天忘给他带午饭了,谁和谁已经私定终身了......

这些八卦趣闻经常让我们捧腹大笑。

在我的概念中,陪伴只是一个概念,而了解孩子、体验他们的生存状态、并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是陪伴的基础。

学校的志愿者活动就给了我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深入到孩子们的世界中,当然只是一个旁观者。这已经足够了,往往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最大问题,就是与家长的理解隔阂。尤其是华人移民孩子,他们在社会上会遇到更多的冲突和挑战,如果家长能及时发现并给出指引,能快速的帮他们建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跟孩子们接触的过程中,我自己也学习很多。我能感受到别人家是怎样教育孩子的;我可以看到孩子们共性的优点和问题;我从老师身上学到怎么鼓励孩子、怎么管理孩子;我更了解到这个社会鼓励什么,排斥什么,通过这个小班级去感受加拿大整个社会的价值观。这些都是书本上学习不到的宝贵教育经验!

海淀和温哥华相隔万里,分属地球的两端,但对孩子的爱和教育,很多方面都是相同的。你很难说“海淀家长”或者“温哥华家长”孰优孰劣,更不能说哪边的孩子更快乐更有出息,只是受制于环境的影响,侧重点不同而已。

前几天学校举办放假典礼,全校几百名师生在礼堂中又蹦又跳,齐唱哪首:“We Are the Kingdom”。一瞬间,我的眼眶湿润了,多么美好的年华!

在北京生活20年后,没做成海淀家长,我去做了一名温哥华家长 ...

If only we could see

Who we're made to be

Beyond the fear and doubt

That feels so crippling

Our song would rise today

Of a King so great

Who rules the universe but calls us all by name

Oh, oh, we are set apart

Oh, oh, we know who we are

We are the Kingdom, we are the light

You set a fire we cannot hide

And we'll be Your city burning so bright

'Cause we are the Kingdom

We are the Kingdom

We will risk it all

For such a time as this

Not to gain the world

But make a difference

Oh, oh, we are set apart

Oh, oh, this is where we start

We are the Kingdom, we are the light

You set a fire we cannot hide

And we'll be Your city burning so bright

'Cause we are the Kingdom

We are the Kingdom

We'll shine Your light and raise it high, raise it high

The Kingdom of God is alive, is alive

We are the Kingdom, we are the light

You set a fire we cannot hide

And we'll be Your city burning so bright

'Cause we are the Kingdom

We are the Kingdom

We are the Kingdom

We are the Kingd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