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4 混吃等死是你的人生最高追求嗎?

相信大家一定聽過“馬斯洛需求金字塔”這麼一個東西對吧?如果沒有的話,解釋起來也很簡單:人的需求是有層次的。

金字塔的底部,是Wifi(劃去)我們的生理需求,包括獲得食物、水、溫暖的環境,得到充足的休息。再往上,是獲得安全感,獲得愛,在這個基礎上,人們會進一步追求自尊,以及成就。

混吃等死是你的人生最高追求吗?

馬斯洛需求金字塔 | 東方IC

而在這些需求都被滿足之後,人們會向金字塔頂端攀登,這些更高的追求,並不是物質和精神需求可以概括的,而是盡力實現我們的全部潛力,以及滿足創造性的目標

這就是馬斯洛所謂的“自我實現

那,什麼才是自我實現呢?馬斯洛自己也好像沒太解釋清楚。

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是20世紀的美國心理學家,活躍於上世紀30-60年代,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他提出,通往自我超越的道路,以及最終對全人類的同情需要金字塔頂端的“自我實現”——發揮真正的潛力,成為真實的自我。“自我實現”這個模糊的概念,是否在今天的心理學語境下還有意義呢?

在現今世界重新衡量

“自我實現”

現在,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的心理學家斯科特·巴里·考夫曼(Scott Barry Kaufman)認為,我們應該重振這一概念,並將其與當代的心理學理論聯繫起來。考夫曼最近在介紹他新研究的時候寫道:“我們生活在一個分歧越來越大、自私的顧慮以及個體對權力的追求越來越多的時代。”他希望,重新發現“自我實現”一事,或許正是當代世界急需的補藥。

混吃等死是你的人生最高追求吗?

圖 | pixabay

為此,他用現代的統計方法創造了一個測量自我實現的測試——或者更具體地說,是能夠“自我實現”的人所表現出的10種人格特徵。該研究最近發表在《人本主義心理學》(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期刊上。

首先,考夫曼使用了17種人格特徵,對線上的被試進行了問卷調查,這些人格特徵都是馬斯洛認為能夠“自我實現”的人所擁有的。考夫曼發現,其中有7種人格特徵是多餘的或無關緊要的,與其它特徵沒有相關性,於是自我實現的關鍵人格特徵只剩下10種了。

接著,他改寫了馬斯洛使用的一些語言和標籤,製作了一份現代版的30題問卷,其中每3道題測試一種人格特徵。這些人格特徵包括:

- 對事物持續的新鮮感(每一天的夕陽都很美)

- 接納性(接納自己、接納他人)

- 真實可靠(能夠堅定地做自己)

- 鎮定感(面對挫折保持鎮靜)

- 目的性(人生有目標)

- 有效地感知現實(對現實有清晰瞭解)

- 人道主義精神(無私地幫助他人)

- 高峰體驗(新的機會和可能性向自己敞開)

- 良好的道德直覺(對自己的道德選擇有自信)

- 創造性精神(新點子、新主意)

混吃等死是你的人生最高追求吗?

圖 | pixabay

在網上對500多人的調查中,考夫曼發現,這10個特徵中的每一項的單獨得分都與自我實現人格有相關性,而且它們每一項都對塑造“自我實現人格”的統一因素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這表明,自我實現人格是由10個子人格特徵組成的有效概念。

被試在測試中的總得分也與他們在大五人格特徵的得分(即具有更高的外傾性、宜人性、情緒穩定性、開放性與責任心)具有相關性。“情緒穩定性”的總體人格特徵的表現為具有在追求目標時避免衝動的能力。這項新的測試以這種方式與已有的人格測試相對應,進一步證明了它的有效性。

隨後,考夫曼轉向現代的幸福理論,如自我決定理論,來測試人們在自我實現量表上的分數是否與這些當代的測量結果有相關性。果然,他發現,具有更多自我實現人格特徵的人往往在好奇心、生活滿意度、自我接納、個人成長與自主性等因素中的得分更高——正如馬斯洛預測的那樣。

混吃等死是你的人生最高追求吗?

圖 | pixabay

考夫曼寫道:“總的來說,數據的整體模式支持了馬斯洛關於自我實現的觀點,即自我實現者更受到成長和探索的激勵,而非滿足基本需求。”

他補充道,由於馬斯洛提出他的理論時,“缺乏實際證據”,而新的實驗證據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支持了馬斯洛的理論,這其實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追求“自我實現”

就是鼓求自我中心主義?

對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理論,也有不少批評,常見的一條是:這種追求鼓勵了自我中心主義,只關注自己的目標和需求。然而,馬斯洛總是爭辯說,我們只有成為真實的自我後,才能超越自我,與其他人共鳴、憐憫他人

考夫曼也對此進行了探討,他發現,在自我實現量表中得分較高的人在與“

世界的統一感”上的得分也較高,但是在“自我凸顯”、“獨立感”和“偏向於與自己相關的信息”上的得分並沒有升高。(這是現代的衡量自我超越的兩個主要因素,由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David Yaden提出。)

考夫曼說,最後的這一發現支持了馬斯洛的觀點,即擁有自我實現人格的人能夠在融入集體的同時,保持強烈的自我身份認同感和自我意識。

新數據與舊理論的矛盾

新數據與馬斯洛理論的矛盾之處在於與自我實現人格特徵相關的人口分佈——馬斯洛認為,自我實現人格在年輕人中是罕見的、幾乎是不可能的。相反,考夫曼發現,他的新量表中的分數符合正態分佈(即,如身高或體重一樣自然分佈),而且與年齡、性別、教育程度等因素無關。

(不過,在最新的訪談中,考夫曼表示,最新的數據顯示,較大的年齡與具有更多自我實現人格特徵有很小的相關性。但也算是具有統計學顯著性。最新的樣本已經擴大到了

3000個。)

混吃等死是你的人生最高追求吗?

圖 | 東方IC

在結論中,考夫曼寫道:“希望當前的研究……能將馬斯洛的動機理論與他所描述的中心人格特徵帶入21世紀。”

那麼,這樣的理論,能夠幫助彌合我們分裂的世界嗎?自我實現是與生俱來的,還是我們能夠培養、能夠努力改善的呢?

考夫曼對此表示樂觀:“我認為,我們有很大的空間(通過改變你的習慣)來培養這些人格特徵。”他補充道:“可以從覺察你在這些特徵的得分開始,並評估你最薄弱的環節。接著,充分利用你得分最高的特徵,但也不要忘記刻意留意可能阻礙你自我實現的特徵。總之,覺察你的行為模式,並盡力來改變。我認為,只要你勤懇、有意志力,是能成功的。”

最後,我們可以做一下這個測試——可以對照你自己看看,你是一個能夠實現人類最高需求——“自我實現”的人嗎?支撐你進行“自我實現”的東西來源於何處呢?

一些問題如下:

- 我通常對現實有一個清晰的瞭解。

- 我通常會將創造性的態度帶入工作中。

- 我在生活中對事物的對錯有清晰的判斷。

- 面對生活的風浪,我沉著應對,欣然接受。

- 我堅持我自己的價值,不管環境如何改變。

- 我經常有這樣的感覺:我和這個世界上的人和事物融為一體,我是這個世界中的一部分。

- 我希望能夠幫助別人。

- 我希望能夠達成生命中的某種使命,並對此感到責任。

- 我接受我自己的所有,包括我的缺點。

- 每次見到夕陽,都會覺得一樣美,即使我見過很多次。

作者:Christian Jarrett

翻譯:Amaranth

編譯來源:Do you have a self-actualised personality? Maslow revisited,https://aeon.co/ideas/do-you-have-a-self-actualised-personality-maslow-revisited

如有需要請聯繫sns@guokr.com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果殼

ID:Guokr42

靠譜科普

就看果殼

AI和同事們等你來玩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