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2 雲州區周士莊鎮四十里鋪村廟前石碑的來歷

雲州區周士莊鎮四十里鋪村北廟前有一塊四百年前的石碑,玄武岩質,圓首方座,座高46釐米,石碑底座分三層,第一層為浮雕菊花,第二層為裙帶倒伏,第三層為並蒂雙蓮。

石碑上首書為:“蜀小子元吉 存吉施造”,尾題為“萬曆庚戌年五月吉日督工守備侯世祿立”,碑文只有一尺見方的兩個楷書大字:“輿梁”(寓意為車馬的脊樑)。滄海桑田、歷經四百多年(1610年立),雖世事變遷,但石碑字跡仍然清楚、保存完好。村內如哪家有逝去的人時,親人們都要在碑前告廟,同時也是為了祭奠修廟建橋的人!平時如有過往行人,總要駐足觀瞻,生髮無限遐思和敬意。

聽老年人說,早年,四十里鋪村是一條通京大道。村東有一道梁,叫輿梁坡,坡下有一條溝叫輿梁溝,行人車輛過往十分難走,每逢夏季,山洪暴發,經常沖毀道路,阻塞交通。

村中有個梁姓人家,老漢60多歲了,好不容易生了一個獨生兒子,一家三口開了一個小店,養了一輛大騾馬車,小日子過的挺火色。梁老漢的兒子,敦厚老實,吃苦耐勞,二十那年,娶過新婚妻子,妻子也善良賢惠,新婚沒幾天,就趕著馬車給店裡拉草料。這一天在回家途中,正好趕上了一場大雨,在下輿梁坡時,因道路溼滑,連車帶人翻入溝中,不幸當場斃命。

丈夫斃命,二老年邁,新媳婦決意不再改嫁,伺候二老,撐立店面,掙錢修橋,為民造福。後來的日子新媳婦強忍悲痛,早起晚睡,打掃店面,整理房間,燒水做飯,把個小店開的生意興隆、紅紅火火。

就這樣過了十幾年,二老相繼去世,小寡婦繼續經營小店,掙點錢全部做了善事,村中建廟宇、蓋樂樓,小寡婦慷慨解囊,全力相助,誰家有個災有個難有個病痛的,她便給花錢買藥治病,誰家揭不開鍋了,零時抓借點錢糧,她誰也不碰,總是讓鄉親們滿意而歸。

人常說“寡婦門前是非多”。儘管小寡婦這樣善良,也免不了招些閒言碎語,社會上的一些無良子弟、不肖之徒,時常會找上門來尋釁滋事。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進來幾個地痞無賴,想把小寡婦給侮辱了,幸好店裡住著一班常常在附近村裡唱戲的,有唱武生的四川的兩個兄弟(元吉、存吉)有些武功,把那幾個無賴痛打一頓,小寡婦才免遭不測。

這件事發生後,小寡婦連氣帶麻煩,一下病倒了,臨終時,他把唱戲的弟兄倆叫到跟前,拿出所有的積蓄,託付他倆為村東的輿梁溝修座橋,方便過往行人車輛,說完時便撒手而去了。

這弟兄倆也的確挺講義氣,當下購置材料,尋找木匠,親自組織施造,不久就將橋修好了。就在修成輿梁橋的這一天,大同的督工守備(相當於現在的軍長)侯世祿去聚樂堡督查城牆修繕一事,路過這裡,聽了眾人的訴說,十分感動,當下出錢,讓石匠為這座橋立碑,以志對小寡婦行善積德的義舉表示紀念。

滄海桑田,世事變遷,四百年過去了,昔日的通京古道荒廢,已被今天的水泥和柏油路取代了,然而,輿梁橋、輿梁碑以及小寡婦捐資修橋的故事仍然被人們傳為美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