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華爾街沒有新鮮事,堅守底線思維,在股市賺錢實在太容易不過

不知不覺投資已經十年,從懵懂到投資體系比較完整,我也走過了一個普通股民走過的路。在披星趕月的時候也不能忘記仰望星空,這裡把自己對於投資本質的深層次思考做個總結,再過一個十年後再看,或許別有滋味。

投資需要智慧

"投資是對世界認知的兌現"是投資人熟知的一句話,這種認知應該是一個對於自己、他人、客觀世界等全部感性和理性的系統概況。我這裡講的關鍵字是"智慧"。

智慧和智商有什麼關係呢?我從芒格的柵欄思維說起,其含義是一種多元跨學科知識體系,各個不同學科的基本原理用邏輯串聯、整合在一起,就像一個縱橫交錯的格柵,從不同的視角和維度去思考一下問題。

去認識這樣的概念其實毫無意義,除非我們認識到它的背景和應用,我認為任何理論有兩個特點:一個是侷限性,我們討論它的優劣,必須在適當的環境下,一個是實用性,理論必須是有實踐意義的。芒格說過"如果你手裡只有一把錘子,你就會把所有的問題都看成是釘子",這句話反映出兩個問題,一個是思維的路徑依賴問題,一個是解決問題的工具不足的問題。

從工具的角度講,芒格採用多模型的思維方式應對多變的現實環境,而不是削足適履,強行套用不適當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者乾脆手足無措。工具的多寡會決定一個人的強弱,但是不會影響一個人的水準高低,思維的層次才是關鍵。從這一點說,我認為芒格是名過其實,是的,確實博學古今,但是並沒有開創性的學術成就,不管是投資理論還是思維建設。其全部理論用唯物辯證法說就是八個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現在回過頭講智慧,什麼是智慧呢?1+1=2,這是一種計算能力,從1+1=2中看到了一個蘋果+一個蘋果=兩個蘋果,這就是智慧,在考試中回答問題一個蘋果+一個蘋果=?答案是兩個蘋果,這就是智商。進一步的,從一個蘋果+一個蘋果=兩個蘋果,一個桃子+一個桃子=兩個桃子中歸納出1+1=2,這也是智慧。

我說,能力是一種天然的屬性,就像一個手機具有不同的屬性,它的內存多少,攝像頭的像素多少,這都是一個點,不同的點結合在一起去解決一個問題,比如手機怎麼不發熱,手機怎麼拍照效果好,等等,這是智商。那麼智慧是什麼呢?

在塔勒布的《黑天鵝》中充滿了對柏拉圖的批判和反思,塔勒布把那些純粹而有明確定義的"形式"而導致的錯誤陳偉柏拉圖化。什麼意思呢?我們從對現實的豐富的感性認識中提取出了理論的、貧瘠的、理性的模式,然後用模型去解決問題。這個時候現實和理論、豐富和貧瘠、感性和理性往往發生衝突,導致模型失敗。這並不是說明模式是錯誤的,事實正是模式幫助我們走到今天的文明,但是認識到模型的侷限性以及和現實的衝突並在運用的時候加以協調,這是我們需要注意的,這是智慧的一層含義。

華爾街沒有新鮮事,堅守底線思維,在股市賺錢實在太容易不過

在《黑天鵝》中第五章《不能只靠過去的經驗來判斷》中的《領域依賴性》中有兩段話令我記憶深刻:

"這種無法自動把知識從一種情況轉化為另一種情況,或者從理論轉化為實際的狀態,是人類本性中令人困擾的特性。讓我們稱它為行為反應的"領域特殊性"。領域特殊性的意思是,我們的行為反應、思維模式和直覺取決於事物的背景,進化心理學家稱之為事物或事件的"領域"。"

"我們在推斷和行為反應上的領域特殊性表現是雙向的:有些問題我們能夠在實際應用中理解,卻不能在課本中理解;有些問題我們更容易從課本中理解,卻不能在實際應用中理解。人們能夠不費力地在社會環境下解決一個問題,但在它以抽象的邏輯問題形式出現時,卻令人們不知所措。我們習慣在不同的情況下使用不同的思維機制,或者模塊:我們的大腦缺少一臺全能中央計算機,對所有可能的情況制定和應用同樣的邏輯規則。"

這是我理解的智慧第二層含義:一臺全能中央計算機,即打破認識的"領域特殊性",認識到各行業的一般性規律。

我在讀一本書叫做《從零開始做運營》,裡面有一段話是這樣的:"我們要明白一個核心觀點:運營數據分析的關鍵不在於數據,而在於分析。或者說,所有數據分析的關鍵都在於分析,而不在於數據本身。然後,我們要明確一個前提:數據分析的能力是漸進的,對數據的敏感度是需要培養的。最後,我們要懂得一個事實:數據表達出的信息與多種因素相關,運營人員嘗試學習運營數據分析之前,要儘量拋開預設立場,並且明白不同類別的數據在不同的階段其重要性也是不同的。"

我把它修改了一下,變成了這樣:

"企業財務分析的三個點。

我們要明白一個核心觀點:股票分析的核心不在於財務指標,而在於分析。或者說所有數據分析的關鍵都在於分析,而不在於數據本身。

然後我們需要明確一個前提:財務分析的能力強漸進的,對數據的敏感度是需要培養的。

最後我們要懂得一個事實:數據表達出的信息與多種因素相關,運營人員嘗試學習運營數據分析之前,要儘量拋開預設立場,並且明白不同類別的財務指標在企業不同階段的重要性也是不同的。"

正是因為這樣的智慧通用性,才出現了很多非金融行業的精英在股市中大獲成功,比如醫生、物理學博士、數學家等等,也出現了很多金融行業的高材生在股市中無所適從,屢遭失敗。說到底,在課本上學到的是一種理論,而股市投資卻是一門實踐性的工程學科,你讓一個學習建築設計的畢業生去工地上主持蓋房子那是要出問題的。

這裡我說的理論是出於對一些學校教育的尊重,1+1=2這是信息,1+1=?這才是知識,知識是可證的,證實或者證偽,因為世界的無限性我們也可以認為知識是可證偽的思考內容,那麼知識和信息的區別就是一種批判性的思考。我的主張:勤于思考,廣泛實踐,只有知行合一才有真正有益的知識。

出於對智慧的不同理解,我認為芒格廣泛建立模型(工具)的做法是有助於解決問題的,高智商,但是在打破領域特殊性和認識模型的不足(至少芒格沒有顯著提醒模型的危害)距離"智慧"有一定的不足,用孔子的話說就是書讀的太多,而思考不足。

為了避免其信徒的過多批判,我這裡耍個流氓:以上僅為我一家之言,和塔勒布無關。為了規避我認識的思維誤區,我建立了唯物辯證法的投資體系,這裡和主題無關,不再贅述。

投資的本質

為了更有效率的討論,我這裡框定一個背景,我把投資認為是獲取超額收益的財務管理。很多朋友認識財富的絕對增值和保值也是投資,我不反對,但不是我關心的問題,我只對如何獲取超額收益感興趣。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有必要研究一下經濟的一般性規律,為了研究一般性規律我從特殊性規律出發,這個特殊性就是經濟危機。

華爾街沒有新鮮事,堅守底線思維,在股市賺錢實在太容易不過

經濟發展全過程包括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個環節,他們互相聯繫、互相制約,共同組成經濟的一個循環,當四個環節之間出現不協調的時候經濟就會出現問題,發生經濟危機。

分配、交換和消費固然從根本上說是由生產決定的,但是,它們反過來影響生產的發展。而且,從一定的意義上說,分配、交換和消費也決定生產。

只要採取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就必然出現生產和消費的不協調,這種不協調就是因為有消費能力的是少部分資本家,而大量的生產者在經濟成果的分配中處於劣勢地位,最終會消費不足,現代科技的發展幾乎不可能出現生產不足的情況,只有有消費需求的勞動者的消費能力和資本價值增值需要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經濟危機。

在農業時代遇到天災人害的時候可能會出現生產不足引起的經濟危機,但是現代社會大規模的經濟危機已經擺脫了這種可能性。

所以說經濟危機的表現就是商品積壓、賣不出去,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最後這種消費的萎靡傳遞到生產端,出現大量工廠關門,工人失業,出現大量的爛賬壞賬進而影響到金融領域,最後反映在貨幣和數字上面的經濟危機其本質是有效需求不足或者不能釋放,有效生產不足或者說生產過剩。

有三種可能性,第一種就是去產能,消化過剩的產能,使得消費和生產相匹配,去產能的方式多種多樣,其本質是高成本的生產力要去掉,留下具有比較競爭優勢的企業,第二種是促進消費,這種一般採取金融手段,也就是通貨膨脹,降低利率,逼著你去消費。注意這種刺激不是去刺激生產,我們說放水放水其實是通過通脹的方式降低產品的生產成本,間接降低了當期的消費成本,如果一項政策出來消費端沒反應,生產端加足馬力,那麼一定會更嚴重。第三種就是社會動盪了,這裡不講。

講個粗俗的比喻,一個人消化系統出問題了,拉不出來很難受,你為了讓他增強體質給他海吃海喝,不是要他撐死嗎?

說的簡單點,經濟危機發生就是沒錢的人有需求但是買不起,有錢的人錢花完,但是現有的財富沒有令其滿意的投資回報,兩邊都不爽,經濟的循環過程亂套了,結局一般是把財富分配嚴重失衡的金字塔削的低一點,讓大家都能活下去,讓經濟這個機器轉起來。

怎麼讓自己在這個經濟過程中受益最大呢?很簡單,第一個是持有資產做資本家,不要單純做工薪族,做消費者,因為那是資本的"豬",樣的再肥最後也是被宰殺。第二,當消費在特定時間決定生產的時候,確保自己的資產不被社會當做"去產能"的一部分淘汰。

那麼就很簡單了,投資,投資優質的資產。什麼是優質的資產呢?核心有兩個,要不持有生產端具有競爭優勢的資產,其佔據生產領域稀缺資源,具有抗通脹的能力,可以在經濟危機的環境中保持自己的生命力,甚至持續提供現金流,要不在消費端持有稀缺性的,具有長期價值的資產。

從理論到實踐

怎麼識別這種優質的資產呢?很簡單,從兩個維度分析,行業和企業。

第一個行業層面,我覺得需要考慮四個點:行業的商業模式、發展空間、競爭格局和門檻

關於競爭格局,孫子兵法說,要勝而後求戰而不要戰而後求勝。我們要避免掉在夕陽行業的階段,也要避免初期百舸爭流的階段,抓住行業趨勢明朗的時間介入,這個時候確定性最高,風險最小,雖然可能錯失爆發階段,但是勝在可持續,用較低的數字較長時間的複利打敗較高的單利。關於門檻,門檻很重要,如果行業格局是行業內部的競爭,門檻則阻攔潛在競爭者的進入,對於經濟發展,競爭有助於成長,對於投資,我們則堅決迴避競爭,爭取以大欺小,倚強凌弱的機會。

第二個企業層面,我們尋找具有結構性優勢的企業,結構性優勢的公司一般具有以下四個特點之一或者更多:①較高的定價能力,這反應在經濟商譽部分,一般體現為無形資產,包括專利、商標或者特許經營權②較強的轉換成本,企業的客戶粘性足夠強大③網絡效應,用戶人數和產品(服務)的價值正反饋④獨特的成本結構,包括規模,地理位置,資源結構,業務流程等方面。

一句話,企業這個經濟體所處的行業好不好,在行業裡面企業做的怎麼樣。這方面的討論已經非常多,不再贅述。

暫不考慮研究的正確性概率問題,我們研究標的的品質以及價格解決了股票本身的風險,決定了我們能賺錢,但是不能解決我們什麼時候可以賺,賺多少的問題。在解決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問題後,我們還需要解決投資這個工程實踐論行為中的主觀性問題,這個主觀性包括對股票的估值(在標的研究中已經包括)、市場的偏好和市場整體的風險。從某種意義講,這也是客觀世界,因為交易對手們組成的市場本身是客觀存在的。

華爾街沒有新鮮事,堅守底線思維,在股市賺錢實在太容易不過

市場偏好的風險就是交易策略的風險。如果說股票是原料,那麼策略就是食譜了。這個層次我們注意力放在了"技巧"。這個策略的風險本質是市場引起的,但是是由投資人的行為形成的策略決定風險的大小。

市場整體的風險,比如大盤恐慌性暴跌,市場整體紊亂的時候,什麼股票什麼策略也不能倖免。這樣的爆發性風險是難以避免的,也是我們投資人必須承擔的,但並不是說我們就坐以待斃,無所作為,通過恰當的應對還是可以最小化這部分可能的損失。

我們研究市場哪些方面呢?我們通過研究不同投資市場的收益,確定基本的市盈率錨點。我們通過研究世界投資歷史,確定什麼樣的資產配置是合適的。我們研究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史,確定什麼階段什麼行業是最好的。我們研究統計數學,確定怎樣的波動範圍是正常的。

有一句名言“我們生而自由,卻一切不在枷鎖之中”;套過來就是,研究市場看似多餘,我們的一切決策卻都在具體的環境中誕生,無一不留下深刻的時代烙印。

研究完這些問題就洞悉了股市投資的本質,參天大樹下游無數的花草和小動物,在核心規律外還有數不清的花絮,比如投資和投機之爭、倉位的控制、資金流的分析、監管政策的改變等等,都只能算作四季變換這個大背景下的些許清風。

明白了道,睜眼看勢,才是真英雄,真俊傑。

最後寫一段股市勵志雞湯:我們應該也可以優秀,多數人通過努力都可以在特定的領域有積累,這種積累未必可以讓你出類拔萃,但是可以超越一般性的選手,炒股的門檻很低,但是內容很多很深,你能看懂財務報表嗎?你有自己的能力圈嗎?耐心的去做這些苦活、累活。你的路就會越走越寬,直到不經意間你會發現自己已經發生了質變。很多人抱怨自己的天賦不夠,借用一句話“以很多人的努力程度而言,還遠遠沒有到拼天賦的程度”。事實上,不僅如此,很多人甚至連“竭盡所能”這四個字都沒做到。

我承認很多人付出了努力卻一直不如意,比如我,人生髮展的軌跡更多的是實力、機遇、運氣、性格等很多因素組合後產生的結果。但有一點很重要,付出多少努力和收穫成正比,即便當時沒有顯現出效果,但是過幾年你會發現,和其他人相比,付出更多的人能夠獲得更多的機會和更大的空間。這是一個很簡單的事實。

簡單才能專注,專注才能精彩,學會放棄,享受思考,我們終究會有所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