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潼关之最丨境内最长的河流——神奇的潼河


潼关之最丨境内最长的河流——神奇的潼河

潼河,是潼关人心中的母亲河。它源于潼关境内的秦岭山脉,北流经安乐村、老洼沟、青云湾、五虎张、南刘村、北刘村、周家村、苏家村,穿过潼关故城,注入黄河。河道长24.1公里,河床比降2.67%-10.09%,集水面积115.4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380.2万立方米。

潼河的历史非常悠久。中国古典名著《山海经》之《松果山》记载:濩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中多铜。”其中所言濩水,即是今之潼河。

《水经注》说:“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濩水注之,水出松果之山,北流经通谷,世之谓之通谷水,东北注于河。《述征记》所谓潼谷水者也。"从此记载看,潼河到北魏时期,官方地理文献仍称之为濩水,而流经的河谷在此之前便叫通谷,所以,又叫通谷水。在东晋时期,潼河亦被称之为潼谷水,变“通谷”为“潼谷”,大致与“潼关”之名有关,东汉时已有“潼关”,境内水因之得名,在情理之中,再说“通”与“潼”古音相同,以“潼”代“通”是很自然的。《水经注》所说“濩水”,在后世有关潼关境内河流的地理志书中没有再出现,一般均称之为潼水、潼谷水。

现在,潼河的河谷叫通洛川,或为潼洛川。沿着潼河溯流而上,翻越秦岭,可到达陕西洛南县。这两种叫法的指向均表明了潼关县与洛南县之间的区位关系。或许不仅仅是区位的关系,还有更深刻的含义。据说,现在洛南县有些山民,他们的祖先都是战乱期间从潼关逃入深山之中的。换一种说法是,古老的潼关血脉其实隐逸在洛南山中。潼关与洛南不仅山水相连,而且血脉相连,至今仍然保持着密切的情谊往来。此外,清代的潼关与洛南还同属于潼商道,道台衙门就在潼关。

潼河的上游叫潼峪,水在秦岭山谷中流淌。据说峪内古有铜矿,古称之为铜峪,后改为潼峪。大凡河流的发源地都有奇异之处,潼河也不例外。《山海经》说濩水(潼水)发源于松果山,此山就在今潼关县治南约10公里的安乐乡。据说松果山栖息着一种鸟,名为渠。渠的样子和山鸡一样,但却有黑色的身子和红色的爪子。渠可入药,能治理皮肤干裂起皱,用它来做美容品很合适。言外之意是,潼河水乃神水也。

潼关之最丨境内最长的河流——神奇的潼河

潼河的中游,河谷比较狭窄,两岸的农田较少,所以,河水主要作为人畜饮用。到了下游,河谷渐渐拓展,两岸的农田可以引水灌溉,富裕了当地百姓。古老的河道中,还有虾米、河蟹等水产生物,带给当地人难得的舌尖美味。许多潼关人的儿时记忆中,伴着清澈的潼河水成长,充满无限欢乐。最为津津乐道的是,在潼洛川下游,孕育了一种知名的蔬菜作物“铁杆笋”,由于它生长的粗壮结实,其味独特,成为腌制潼关酱菜的最佳原料。“笋”"的产地很多,但任何一个地方的笋都腌制不出潼关特有的酱菜。可以说,没有潼洛川便没有潼关的铁杆笋,没有潼河水就没有闻名遐迩的潼关酱菜。

明嘉靖年间,名宦周相、汪尚宁在潼关古城修渠,使潼河水环绕城内,惠及千家万户,此水饮之甘甜,爽口爽心,用之方便,随手可取。几百年来,为城内官、商、百姓带来了莫大的福祉。

据县志记载,历史上潼河给古城带来过几次灾难。由于山洪暴发,潼河水涨,曾淹没了古城内沿河而居的一些民房,不仅造成财产损失,而且导致了一些人的死亡。虽然水灾为数不多,但教训却是深刻的。县志上之所以要记载这些灾难,是在时时提醒后世的人们,如果任各种杂物壅塞河道,视而不见,平日温情的河流也会震怒,水利转眼间就可能变成水害。

潼河日夜不息地流淌着,它从人们熟睡的梦中流过,它从鸟儿的歌唱中流过,它从遥远的过去流来,还要流向遥远的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