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谁对安徽城市的吸引力比较大?

都市圈(或都市区、大城市圈)指在城市群中出现的以大城市为核心,周边城市共同参与分工、合作,一体化的圈域经济现象。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首次提出了“大城市连绵区(Megalopolis)”的概念,用以概括美国东北海岸出现的大城市连绵区(或城市带、城市群)现象。都市圈是一种特殊的地域空间组织形式,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认为都市圈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以有一个或者多个经济较发达并且有较强城市功能的大城市或者特大城市为核心,以一系列不同性质、规模、等级的中小城市为主体,共同组成在空间上位置相近,在功能上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具有圈层式地域结构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地域空间组织。都市圈最大的特点是圈内城市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不同城市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都市圈(都市区),中心城区人口应在300万人以上(辐射带动功能强的,不低于200万人口),总人口应在1000万以上(中心城区人口在200万以上,才能以合理的税费,提供较好的公共服务,否则服务不足或腐败;中心城区人口在300万以上,才能支撑较发达的公共交通业,比如地铁和航空等)。

南京又一次坐实了“徽京”之名

近日,安徽蚌埠市官方披露,蚌埠市发改委主任等一行近日赴江苏省南京市对接蚌埠整体加入南京都市圈有关事项。南京发改委对蚌埠的加入表示欢迎和支持,希望与蚌埠密切合作,加强沟通。一个积极投怀,一个热情邀揽,堪称都市圈时代的一大盛事。吊诡的是,蚌埠属于安徽省的地级市,南京则是江苏省省会。蚌埠与南京并不接壤,且与南京的直线距离远超合肥。即便如此,蚌埠不远三百里,主动投身到南京都市圈的怀抱,这让谁感到尴尬?

南京历来就有“徽京”之名,与部分安徽城市的关系甚至要亲密过同省的地市。5月底,南京都市圈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协商联席会议召开,参加者除了江苏的南京、镇江、扬州、淮安四个城市之外,还有安徽的四个城市: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这八个城市,正好组成了南京都市圈。从GDP总量来看,芜湖、马鞍山分别是安徽第二大、第三大城市,滁州和宣城分列第五位和第九位,刚刚准备加入的蚌埠在排在第七位。

2019年初,发改委出台文件明确提出,到2035年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圈。这意味着,都市圈时代正式到来。早在10多年前就尝了头啖汤的南京都市圈,可谓获得了政策的加持,都市圈建设全面提速。

尴尬的合肥?南京收之桑榆,合肥没理由不感到尴尬。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反过来看,南京对安徽地级市的强力进击,恰恰说明,合肥已经成为十足的竞争对手了。显然,合肥早已不是过去那个没有任何存在感的小省会了。最近十年,要论谁是全国经济发展最快、城市排名蹿升最快的省会城市,合肥当仁不让。2008年,合肥还只是名不见经传的中部小省会,GDP总额只有1664亿元,与南昌太原昆明等城市不相上下。到了2018年,合肥GDP总量跃升到7822亿,陆续超越中部的南昌、太原,以及大连、石家庄、长春、哈尔滨等城市,与西安以及合并之前的济南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这一切,使合肥迅速从安徽省会,蜕变成安徽唯一的单核中心城市。过去安徽有省会无中心,人口外流十分严重,正是借助合肥这一单核中心的飞速发展,安徽人口开始陆续从长三角回流。2018年,安徽以68.6万的人口增长规模,排在全国第三位,仅次于广东和浙江。这其中,大多数都是从长三角回流的人口。这一趋势,与合肥成为中心城市的崛起密不可分。

南京VS合肥:大都市圈之争

任何一个中心城市的崛起,都会对周围的城市形成竞争压力。中心城市的壮大,必然带动人口和产业的虹吸效应,这符合经济规律。不过,成熟的中心城市在虹吸的同时也会产生溢出,将资金、产业、人口、教育医疗等资源向周边转移,从而形成都市圈的良性互动。这方面,上海大都市圈、广佛肇、深莞惠,都堪为典型。相反,一旦虹吸有余而溢出不足,就容易引发问题。就此而言,上海的强势是无解的,而南京与合肥势必要在安徽省内争夺属于各自都市圈的腹地,而决定这一竞争成败的就在于溢出效应的大小。

这方面,南京目前占有优势。从经济总量上看,南京2018年GDP高达1.28万亿,是合肥的1.6倍。人口规模843万人,比合肥多了35万人。资金总量3.45万亿,是合肥的2.2倍。一般公共预算1470亿元,是合肥的两倍左右。

第三产业占比超过60%,而合肥刚刚超过50%。这种格局,有助于南京与安徽城市二三产业互补发展的格局,而以工业为主的合肥必然要面临着与同省地市的竞争。不仅如此,在轨道交通领域,南京已向安徽省内纵深扩散。2018年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已达378公里,仅次于北上广,居全国第4,远远超过合肥。目前,南京的轨道交通正在向与马鞍山、滁州等地延伸,这种领先优势,是合肥一时难以逆转的。合肥在发展壮大,南京同样在做大做强,未来必然还有更多直接竞争。

整体来看,合肥都市圈与长三角其他都市圈相比,辐射带动能力弱、经济体量总体偏小。

  • 一是发展不平衡。合、芜、马3市人均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高于其他城市,人均GDP最高和最低的城市之间差距2.6倍。
  • 二是融合不深入。产业同构同质具普遍性,相互竞争大于合作;教育、医疗、社保等同城化仍受制度、经济等因素制约;芜湖、马鞍山、滁州3市同属合肥、南京两大都市圈,但相对而言与南京都市圈合作较为紧密。
  • 三是交通不紧密。合肥都市圈城市交通尚处于以合肥为中心的发散状态,其余圈内城市间的网状快速交通格局尚未形成,合肥与芜、马、桐之间未开通城际间快速列车,暂未实现一小时通勤圈。
  • 四是机制不完善。合肥都市圈未建立正式统筹协调机构,圈内合作共建尚处探索推进阶段,一体化政策支撑体系尚未形成。
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谁对安徽城市的吸引力比较大?

南京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是南京为中心的经济区域带,位于长江中下游沿江城市地带核心地区,地跨苏皖两省,是中国唯一的跨省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连南接北、承东启西,地理位置特殊,城市类型丰富,是长三角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传导区域,在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谁对安徽城市的吸引力比较大?

南京由于位于江苏省的西南部,与安徽城市距离也很近,所以在规划南京都市圈的时候,把多个安徽城市,如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等城市也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为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八市,包含31个市辖区、8个县级市和20个县,总面积6.3万平方公里。

南京都市圈经济规模:南京11715+镇江4100+扬州5100+淮安3350+马鞍山1738+滁州1607+芜湖3065+宣城1188=31863亿元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南京对其东部城市的吸引辐射能力相对有限。但是对于其西部的部分安徽城市还是有着吸引力的。根据相关调查数据:南京外来人口中以安徽省人口流入占绝大多数。流动人口来源省份前10位的分别是安徽、河南、四川、山东、湖北、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和陕西。火遍南京城的安庆小笼包,江苏首富、苏宁的创始人张氏兄弟据说也是安徽人(张近东,1963年出生于安徽天长 ,后随家人移居南京)。南京对安徽人的吸引力可见一斑。

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谁对安徽城市的吸引力比较大?

合肥都市圈是以合肥为中心,打造合滁宁、合芜马、合淮、合六、合安宜产业发展带,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产业链合作体系,推动圈内城市合作构建高水平、多功能、国际化的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际化都市圈。按照规划,到2020年,合肥都市圈总人口约为1500万人,其中合肥800万,芜湖420万,马鞍山280万。城镇人口约为1300万人。

合肥都市圈位于长江中下游沿江长三角西端,包括安徽省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滁州市、芜湖市、马鞍山市、桐城市(县级市)。

可见:芜湖,马鞍山,滁州,不仅被南京都市圈划入势力范围。也被合肥都市圈划入。

事实上,不管这些城市被划入到哪个都市圈。各个城市都要加快做大自己的经济实力,发展水平。毕竟,加入到强大的都市圈当中,除了都市圈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还要避免被虹吸的尴尬。当前现实中的困境是 马鞍山、滁州、芜湖虽然被纳入南京都市圈,但是因为分属于不同省份,这三个地级市却难以得到南京真正的“辐射”或者好处。其实个人认为其实南京并不愿意真正“关照”这些地区。

其实,合肥也在积极吸引各个城市对自己的凝聚力与向心力:2011年三分巢湖,马鞍山获得了原来巢湖市下辖的和县和含山两县,马鞍山与合肥直接接壤,同时马鞍山发展空间得到有效扩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