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追風箏的人》:保持沉默是最好的自我保護,卻也是最壞的做法

沒有良心、沒有美德的人不會痛苦 ——《追風箏的人》

很多時候,很多事情,我們都會選擇沉默 ,以此來表達我們的態度,所以我們都成為了沉默的大多數,而保持沉默的理由就是,我們不知道該怎麼去說,也知道有些話是沒辦法說出來的。

沉默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無聲的交流,而這種沒法與人言說的痛苦,也只有自己去默默忍受。

每個人都有秘密,而保持沉默,是保守秘密的最好方式,讓秘密爛在心底這是保持沉默的人處理事情的最好方式。

可能很多人都會好奇別人內心藏著什麼秘密,但猜測也無濟於事,有些事只有說出來才知道。但當大多數人保持沉默之後,這些秘密就爛在了當事人心裡。其實,人們都想知道,這些秘密放心裡難受,何不給自己的親人說呢,這樣有人傾聽多好。

其實他們也想找人傾聽,但很多人保持沉默的理由,很是簡單,那就是信不過話語圈。

人與人之間其實很好溝通卻也很難溝通,有些話一旦說出去所引發的後果往往無法預料,因此很多人選擇用沉默來面對。因為這世上的人只有自己最可靠。

《追風箏的人》:保持沉默是最好的自我保護,卻也是最壞的做法

對於保持沉默這樣的態度來說,著名作家王小波就給出了自己的答覆。王小波寫過一本書名字是《沉默的大多數》,在這本書中,王小波就有寫他對沉默的理解。他寫道“從我短短的人生經歷來看,它是一座聲名狼藉的瘋人院。”

把沉默比作瘋人院,這話一點也不誇張,王小波可以說對沉默二字的見解讓人既佩服又為他的批判精神而喝彩。其實沉默就是瘋人院,那些有話不能說的折磨和痛苦,足夠讓一些有良知,有美德的人被逼瘋,終其一生都得不到救贖。

被沉默逼瘋的不只是王小波,還有一些人也深有感觸,而這其中就有一位和王小波一樣的作家,他就是世界名著《追風箏的人》的作者,美國的作家卡勒德·胡賽尼。

卡勒德·胡賽尼是阿富汗人,後來移民美國。在寫出《追風箏的人》這本書之前,他熱愛寫作,但他更熱愛他的國家阿富汗。即便阿富汗因戰亂變得不再熟悉,但阿富汗的民俗追風箏,阿富汗的宗教信仰,以及阿富汗人的痛苦他親身體會,備受折磨。

《追風箏的人》:保持沉默是最好的自我保護,卻也是最壞的做法

一、保持沉默是最好的自我保護,卻也是最壞的做法

國難當頭,作為一個普通的阿富汗人,卡勒德·胡賽尼既為戰亂恐慌,又為那些阿富汗的人悲憫,但他做不了什麼,他只能明哲保身,移民美國來躲避戰亂。

美國的生活雖好,但他總會備受內心的煎熬。這種有心沒發使,想報效國家卻無能為力的痛讓他痛苦難耐。

他只有用寫作來麻痺自己,用沉默來偽裝自己,以此來讓自己可以暫時的躲在小說的創作的世界裡,來麻痺自己。或許只有在小說中,他才能得到心靈的安慰,所以這種無法言說的痛都匯聚在文字裡,才讓《追風箏的人》這本書誕生出來。

《追風箏的人》自出版後就受到全世界人的喜歡,被翻譯成多國文字,成了暢銷書,而作者卡勒德·胡賽尼的心聲也被很多人知道。

有人說《追風箏的人》這本書的主人公阿米爾和作者有相似的經歷,是否這個人就是以他為原型,但卡勒德·胡賽尼否認了。

事實到底如何或許只有作者自己知道,但他的內心肯定在通過保持沉默來抗議著什麼,又掩藏著什麼。

在保持沉默的路上,卡勒德·胡賽尼持續了很多年,但他最終打破了這種沉默,可是他的作品《追風箏的人》中的阿米爾還有他的父親以及哈桑和他的父親,甚至哈桑的母親,以及阿米爾父親的朋友拉辛漢,這些人卻都和作者一樣,都選擇用沉默來掩蓋悲傷和往事。

《追風箏的人》:保持沉默是最好的自我保護,卻也是最壞的做法

阿米爾的父親一生選擇了沉默,對於哈桑的身世,對於僕人哈里的背叛,對於哈桑母親的傷害,這麼多年他一直在默默地承受。這種沉默是在贖罪,可他卻依然遭受著良心的譴責。

保持沉默或許對阿米爾的父親來說是最好的自我保護,但卻也是最壞的做法。他怕他的做法被人知道後,導致他的形象崩塌,他也怕哈桑和阿里會離他而去,更怕他的兒子不能原諒他的做法,所以他終其一生都選擇用沉默來應對一切。

他以為這一生,他做錯了事,用沉默來把這些事情牢牢鎖在心裡,不讓孩子們知道。他以為他把自己的兒子當成僕人是對他好,卻沒有想到,因果循環,他做了事一生在默默償還。可他的兒子卻比他還要離譜。

可以說哈桑一生的命運悲慘都是他的親身父親還有他的朋友阿米爾造成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哈桑因阿米爾而快樂,卻也因阿米爾而走向死亡。

沉默為阿米爾和他的父親所造成的錯誤蒙上了遮羞布,卻也讓他們傷人傷己,一生得不到釋懷和救贖。

或許保持沉默是最好的自我保護,但卻也是最壞的做法,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沉默背後誰又能知道是什麼?

《追風箏的人》:保持沉默是最好的自我保護,卻也是最壞的做法

二、沉默是枷鎖,套住的是自己,傷幾傷人

阿米爾和他的父親之間的選擇是那麼相似,他們同樣做了錯事在逃避,同樣總沉默來掩飾真相,同樣的為自己內心套上了枷鎖,一生掙扎不開。

阿米爾喜歡哈桑為他做的一切,他對哈桑是真愛,但人性的自私,以及自身的優越感讓他無法把哈桑當成一個人。

在阿米爾的心裡,哈桑就像一個玩物,哄他開心,為他做任何事,心甘情願的承受他帶給他的開心和悲傷。

阿米爾就是一個典型的貴族男孩的做派。他不懂得尊重,學不會和別人相處,卻又懦弱的不敢承擔錯誤,他傲嬌、任性、自私,但他身上唯一的好就是他還保持著人性的良知。

阿米爾一直活在自己編織的夢裡,他以為他這樣的做法會沒人知道,他以為他踩在哈桑的尊嚴和人品之上他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他以為他把哈桑想方設法的趕走,並且為其安上偷盜的名聲所有人都會討厭他,但事實的真相揭開之後,阿米爾才知道。

《追風箏的人》:保持沉默是最好的自我保護,卻也是最壞的做法

原來所有的沉默,所有的默不作聲,所有的事情都不是想忘記就能忘記,也不是他想爛在心裡就能沒有痕跡。

做過的事情不會無形,失去的人也不會無聲。

沉默不代表別人就不知道,有些事情只有說出去才能得到釋懷。可惜這些阿米爾不會懂,所以這樣的煎熬就是半生,直到他蹉跎半生,步入中年他才知道,他和阿米爾之間差的就是他愛的人是爸爸,而哈桑愛的只有阿米爾。

或許當哈桑笑著說“為你千千萬萬遍”的時候,阿米爾是幸福的,他輕而易舉,沒有付出什麼就得到了這樣忠誠的愛。

人的劣根性恰恰就是如此,得不到的是最想要的,得到的反而不珍惜。

哈桑用行動證明著他為你千千萬萬遍的愛,而阿米爾卻用沉默去逃避著這份愛,甚至不惜一切代價的去傷害那個愛他的人。

他的這種沉默對哈桑是一種傷害,對他自己更捂一捂自殘,而沉默就像是枷鎖,套住的是自己,傷幾傷人。

《追風箏的人》:保持沉默是最好的自我保護,卻也是最壞的做法

三、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

沉默如果持續久了,就會把人逼瘋。這就像一個人就算再沒脾氣,如果你不斷的去侮辱他,去踐踏他的尊嚴,去摸他的逆鱗,他也會發瘋。

人都有自己的底線,也有自己堅持的東西。古語有言“龍之逆鱗,觸之即死”這句話說的恰恰就是人性。

泥人都有三分性,更何況一個活著的人。

一個人沉默久了,總會想要發洩,要不然這種沉默就像酷刑,讓人就如凌遲一般痛苦。沉默所造成的傷害不在身而在心,心如果痛,那才是真的病入膏肓,無藥可救。

哈桑的父親渴望得救,沉默太累,如果心得不到救贖和釋懷,那藏在內心的痛會讓他發瘋。幾十年如一日的把這個秘密藏在心裡,不讓人知道,每時每刻,備受煎熬。

當哈桑的臉恭敬的看著他,當哈里忠誠的為他做事,當他的兒子肆無忌憚把哈桑當做玩物去玩的時候,他是痛苦的吧!或許他也在後悔,可這世上沒有後悔藥。

做錯的事情,終究要自己為其買單,併為之付出代價。

《追風箏的人》:保持沉默是最好的自我保護,卻也是最壞的做法

阿米爾的父親為他的錯付出了代價,他最後選擇了把哈桑是他親生兒子的事情帶進了墳墓。這樣的痛他一個人承受就行,他不想讓他的兒子來為他的罪孽買單。

阿米爾的父親的美好品德讓《追風箏的人》這部小說有了人性的光輝。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最終阿米爾的父親選擇了在沉默中死亡,他最終為把他的錯帶進了墳墓。

原來誰都會犯錯,不同的是你有沒有良心,有沒有為你犯的錯贖罪。

贖罪的人依然遭受著內心的譴責,久久不能釋懷,而阿米爾犯了錯,卻遲遲不能勇敢的承認,並沒有去選擇付出行動去救贖自己,所以他的一生比他的父親還要苦。

同是父子,同樣犯錯,兩代人之間的鴻溝,不同的贖罪方式。阿米爾在得知真相後選擇了在沉默中爆發,他不在選擇用沉默來面對,沉默的那層遮羞布已經被人挑破,而他要為他的錯選擇了救贖,併為此付出了代價。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對待沉默《追風箏的人》會讓你看到,你也是沉默的大多數,而面對沉默,你又該如何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