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五胡十六國”和“五代十國”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擅長寫作文


表面看來,“五胡十六國”的重點在“胡”,而“五代十國”似乎是五個“朝代”,其實不然。

五代中的三個“後唐~後晉~後漢”,其實都是沙陀人所建,而沙陀人則是突厥人的一支。即使後來的宋朝,其建立的根基也是源於山西的沙陀人。


意識到這一點,我們便可以瞭解這兩段歷史其實有很大的相似性。

1,在我國古代史上,五胡十六國和五代十國均為大分裂時期的開端,並導致了大約300年的南北對立。

五胡之亂其實是西晉八王之亂的繼續,他們本身就是八王之亂的參與者,而隨著天下大亂,“苦晉久矣”的匈奴人劉淵率先在山西建國,國號“漢”,這便是“永嘉之亂”。


永嘉之亂導致了晉室南遷,造成了我國曆史上第一次衣冠南渡,這便是東晉。從此,我國南北分治直至近300年後的隋朝一統。

五代十國實質上是唐末藩鎮割據的繼續,不同的是“唐天子”不復存在,朱溫、李克用等公開爭奪天下。

宋朝事實上並沒有一統天下,而一直是南朝,契丹人在唐朝時期歸屬松漠都督府管轄,而隨著唐朝國力衰微,契丹人開始獨立,並在宋朝之前建立遼國。


遼宋其實是事實上的南北朝,直到300年後元朝的統一。

2,兩個時期的出現均可以追溯到大一統時期的遊牧民族內附

五胡,即匈奴、鮮卑、羯、氐、羌,其內附最早可以追溯到漢光武帝劉秀時期。比如劉淵的母系本身便是漢朝的公主,其起兵也是在山西,因為他們屬於南匈奴,早已內附於山西境內。假如我們不只是著眼於漢民族,那麼五胡之亂其實也是內亂。

五代十國的沙陀人李克用在平定黃巢之亂時功勳卓著,被賜姓李,封晉王。雖然李克用的“李”姓是賜的,但晉王卻是貨真價實的。


唐朝使用遊牧民族的將領比漢朝更為廣泛,由於後來趙宋的帝制傳承來自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並將五代均定位正統,所以我們不覺得那也是“胡人”所建。

3,兩個時期的不同點

五胡十六國的結局是鮮卑北魏統一北方,並融入了華夏。

後來結束南北分立的隋朝除了融合了五胡之外,其實與漢朝區別不大,中原王朝的範圍也基本一致。

而五代十國之後的中國則不同。

五代十國之後,宋朝統一了大部分的中原,但遼國則佔據了燕雲十六州。不要小看這區區十六州,從此我國曆史開始向更大規模轉變。

遼國第一次在塞外按中原模式建立了政權,這與當年的鮮卑人入主中原不同。遼國實行“一國兩制”,漢地用漢制,契丹人則用舊制。

這一政策後來被金國、元朝、清朝所繼承,為我國完成農牧兩區的大一統、成為農牧二元帝國奠定了基礎。


設想一下,假如五代的沙陀人石敬瑭沒有割讓燕雲十六州或者宋朝收復了這一地區,之後的歷史可能會完全不同,契丹人可能會像漢之匈奴、唐之突厥一樣被驅逐,農牧二元帝國的建立便很難出現。

最後,五胡十六國的時間持續的更長,從304年劉淵建漢,至魏太武帝拓跋燾439年統一北方,共135年。

而五代十國假如從唐亡(907年)算起,至979年宋滅北漢,共72年。


心向青山


五胡十六國是中國歷史上304年—439年上一段分裂時期。

五胡是指匈奴、鮮卑、羯、氐、羌。

十六國是成漢、前趙、後趙、前涼、北涼、西涼、後涼、南涼、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後秦這十六個國家。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907年—979年上一段分裂時期。

五代是指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這五個朝代。

十國則是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餘個割據政權,統稱為十國。

相同的是,都是歷史上的分裂時期,政權交替更迭極為迅速,國家興亡極為短暫,民族融合極為尋常。

不同的是,五胡十六國較五代十國更為混亂,五代十國中的晉還是相對比較穩定,而五胡十六國則是全國都亂成一鍋粥。

不過總的來說受傷害最大的還是老百姓,連年的戰火使多少人家破人亡,所以說合則興,分則衰。





快渴死的大魚


都別搶,我來答。

五胡十六國和五代十國是我國曆史上兩個最著名的國家大分裂時期,其中尤以五胡十六國持續的時間最長,造成的破壞最為巨大,造成的影響也是史無前例。

這種動盪我們幾乎可以從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開始算起,期間只經歷了西晉這一短暫的統一時期,一直到隋朝建立,各地的割據政權才真正意義上的消失。

然而隋朝僅僅存在38年,彼時的中國再次混入混亂。而晉朝滅掉東吳統一全國後,也僅僅保持這種局面37年就發生了八王之亂,進而就是五胡亂華,五胡十六國時代來臨。

我們可以算一筆賬,從東漢末年,即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開始,一直到隋朝建立(581年),中間一共經歷了397年的政權割據的時間,減去晉朝統一的37年時間,這一混亂的局面也持續了360年。

這一時間僅次於春秋戰國的549年,五代十國的亂局則只持續了72年。

那麼五胡十六國、五代十國和春秋戰國並列為中國歷史上的三大分裂期,五胡十六國和五代十國之間有什麼差異之處呢?

五胡十六國和五代十國的相同之處

這兩個大分裂時期都具有以下的相同點:

(1)空間上的分裂性

五胡十六國時代包括東晉在內的割據國家高達二十幾個,北魏史學家崔鴻截取了其中的十六個國家來稱呼這一段時期,這十六個國家分別為:

成漢、前趙、後趙、前涼、北涼、西涼、後涼、南涼、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後秦

崔鴻據此著有《十六國春秋》,但此書由於當時的政治敏感性,所以並沒有大量刊發,故而如今只有殘本。

五代十國同樣也是唐末以後同時並存在十幾個割據國家,“五代”是指五個依次定都中原的朝代,由於中國的正統史學觀是以定都中原來評判一個朝代的正統性,所以這五個國家由於定都中原,也就被視為五個朝代。

它們是:

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宋代初年史學家薛居正撰有《五代史》,也稱《梁唐晉漢周書》,到了歐陽修時重編了《五代史》,稱之為《新五代史》,並且把當時具有代表性的十個割據政權合稱為“五代十國”。

其中十國包括:

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

這就是五胡十六國和五代十國的相同之處,它們都具有空間上的分裂性,又或者說地理上的分裂性。實際上導致五胡十六國發生的禍端早在漢朝時期就已經埋下,自從匈奴人分裂成為南北兩部後,南匈奴便在漢宣帝時期內附漢朝:

今事漢則安存,不事則危亡,計何以過此”諸大人相難久之。呼韓邪從其計,引眾南近塞,遣子右賢王銖婁渠堂入侍。郅支單于亦遣子右大將駒於利受入侍。是歲,甘露元年也——《漢書·匈奴下》

伴隨著匈奴的內附是這些人大量的遷入河套地區,而且這一遷徙的趨勢在魏晉時期愈演愈烈,大量的北方遊牧民族進入中原地區,這也就有了歷史上那篇著名的西晉大臣江統所寫的《徙戎論》。

在這篇文章裡,江統大談特談遊牧民族對漢人政權的威脅和危險,提出把這些異族趕出中原地區的建議,但是這一措施並沒有得到採納,於是就有了後來的“五胡亂華”事件。

夫關中土沃物豐,厥田上上,加以涇、渭之流溉其舄鹵,鄭國、白渠灌浸相通,黍稷之饒,畝號一鍾,百姓謠詠其殷實,帝王之都每以為居,未聞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戎狄志態,不與華同。而因其衰弊,遷之畿服,士庶玩習,侮其輕弱,使其怨恨之氣毒於骨髓。當今之宜,宜及兵威方盛,眾事未罷,徙馮翊、北地、新平、安定界內諸羌,著先零、罕並、析支之地;徙扶風、始平、京兆之氐,出還隴右,著陰平、武都之界,廩其道路之糧,令足自致,各附本種,反其舊土,使屬國、撫夷就安集之——《徙戎論》節選

五胡者,即: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民族,但實際上當時參與動亂的遊牧民族遠不止這些,這五個只是具有代表性的大部落而已。

相比較於五胡十六國的複雜,五代十國的產生似乎則要簡單清晰一些,它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安史之亂後遺留下來的問題,朱全忠、李克用與李茂貞這三個藩鎮派系逐漸脫離了中央的控制,成為半獨立乃至到唐朝晚期成為完全獨立割據的藩鎮。

最終導致唐朝滅亡,五代十國來臨,五代十國對宋朝並非沒有影響,可以說影響很大。由於五代十國這一段大分裂時期,導致北方的契丹族、党項族崛起,先後建立了遼國和西夏政權,這讓承接五代十國的宋朝後來飽受來自於這些政權的困擾。

所以五胡十六國和五代十國又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由於中原地區的內亂,導致北方的遊牧民族崛起,從而深深影響和左右了中原局勢和中國歷史的走向。

這是它們在空間上、地理上的分裂性的相似之處。


(2)時間上的持續性

不管是五胡十六國還是五代十國,它們都不是一個獨立的歷史事件,而是一段漫長的歷史範疇,它們涵蓋了這一時期內發生的所有歷史事件,而且它們也不是孤立的,都對以後的歷史走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譬如五胡十六國完成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歷程,這也導致後來的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和李世民身上都夾雜著胡人血統,關於這一點大家可以查閱相關資料,在此不做論述。

而五代十國的在時間的影響也具有強硬的持續性,由於五代十國的亂局,導致了其他民族如契丹和党項族的崛起,這兩個民族很強大,所以宋朝一直無法收復燕雲十六州,以至於宋太祖趙匡胤還打算用錢把燕雲十六州買過來。

後來由於在對西夏和遼國的軍事上失利,宋朝才把進攻轉為戰略防守,宋朝也是一個飽受北方政權困擾的朝代,發生了許多具有屈辱性的事情,譬如著名的“靖康之恥”。

所以從整體上來看,五胡十六國和五代十國對以後中國歷史的走向所產生的影響是極為深遠和巨大的,也可以說是北方遊牧民族幾千年來和中原王朝那種難以消弭的民族矛盾導致的必然結果。

另外,這兩個大分裂時期都是由於中原王朝內部的矛盾和混亂導致的根源,內部的混亂造就了外部環境的動盪,而內部的解體伴隨著的是外部勢力的介入,從而導致了社會的大混亂,大分裂。

從時間的影響來看,它們的影響足夠的深,足夠的長,其影響力絲毫不亞於春秋戰國時代,尤其是五胡十六國,幾乎可以說把彼時的中國歷史進程重新給塑造了一遍,這就是為什麼有一種觀點認為漢唐以後中原王朝就失去了尚武精神。


五胡十六國和五代十國的不同之處

(1)起因的不同、影響的不同

毫無疑問,五胡十六國和五代十國都是中國最混亂的時期,它們有整體上的相似,但也有局部的差異,這是不同時期體現的不同結果。

譬如五胡十六國的根源在於漢朝時期南匈奴的內附,這一點在《徙戎論》中也有提及:

建武中,以馬援領隴西太守,討叛羌,徙其餘種於關中,居馮翊、河東空地,而與華人雜處。數歲之後,族類蕃息,既恃其肥強,且苦漢人侵之。

所以說五胡十六國的起因在於古代中國時期狹隘的民族觀念導致的,也就是所謂的“華夷觀”,但其實讓人感到驚訝的是這種“華夷觀”卻在五胡十六國的大混亂逐漸遭到了消解,雖然總體來看它依然還是存在的,並且佔據主流地位。

而這種民族隔閡的消弭實際上我們應該感謝梁啟超,由於他所提出的“中華民族”概念,使得幾千年來的民族隔閡得到了消解,1902年,他在《中國學術思想之變遷之大勢》一文中寫道:

上古時代,我中華民族之有四海思想者厥惟齊,故於其間產生兩種觀念焉,一曰國家觀,二曰世界觀。

這是梁啟超最早提出的“中華民族”概念,後在孫中山的繼續闡述下,“中華民族”成為了一個具有巨大包容性的多元化民族集合體概念。

有人說,清室推翻以後,民族主義可以不要。這話實在錯了。說五族共和,我們國內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應該把我們中國所有各民族融化成一箇中華民族……並且要把中華民族造成很文明的民族,然後民族主義乃為完了。

應該說這是近現代以後取得的一個重大的成果,有力消除了以前存在的內部矛盾。

相比較於此,五代十國的起因則要簡單的多,主要就是因為安史之亂後藩鎮做大,尤其是河朔三鎮(范陽節度使、成德節度使、魏博節度使)。

這三個藩鎮勢力強大,幾乎已經是半獨立和高度獨立的狀態,但這只是唐末藩鎮割據的一個小小縮影,最終唐朝被宣武節度使朱溫篡位後宣告滅亡。

不過,如果我們把視線拉的再長遠一些,實際上安史之亂也是胡人掀起的一場大動盪,其中安祿山就是一個胡人:

安祿山,營州柳城雜種胡人也,本無姓氏,名軋犖山。母阿史德氏,亦突厥巫師,以卜為業——《舊唐書·安祿山》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五代十國實際也是過去那個年代異族掀起的一場大動亂,當然它的目的性沒有五胡十六國時期那麼強烈,內部誘因也沒有五胡十六國那樣複雜。

所以它的影響相對於五胡十六國來說較弱一些,但是從長遠來看,宋朝也因為五代十國造成的影響而飽受困擾,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不是宋朝太弱,而是遼國、西夏、金國太強,雖然這和宋朝自身的政治意識也有莫大的關係。

總的來說,五胡十六國和五代十國有總體上的相似,有局部的不同,這是由於不同歷史時期面臨的不同歷史現實造成的結果。

但不管怎麼說,這兩段大分裂時期對彼時的中國造成的影響和破壞是巨大的,這就讓它們無法和春秋戰國時代相提並論,畢竟春秋戰國混亂歸混亂,但那到底是一個百家爭鳴,各種學術思想爆發式增長,而且也是一個充滿道義的年代。

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黃金時代,現今中國文化基本上就是建立在春秋戰國時代所誕生的文化思想之上,也可以說中國文化的發展就是不間斷的對春秋戰國時代文化思想的解讀和消化。

(完)


圍爐談史


五胡十六國和五代十國無疑是歷史上大混亂時期,所謂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然也有大一統時期

五胡十六國具體指哪五胡?哪十六國?

五胡:即少數民族中的匈奴、鮮卑、羯、氐、羌這五個民族

十六國:除開江南、荊湘地區為東晉所控制,其它地區分別建立了二十多個政權,其中就有十六個國家實力雄厚,這十六個國家分別是:成漢、前趙、後趙、前涼、北涼、西涼、後涼、南涼、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後秦

五代十國分別是指哪五代?哪十國?

五代: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定都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朝代,即為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可以記為“朱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

十國:即南吳、吳越、前蜀、後蜀、閩、南漢、南平、馬楚、南唐、北漢,可簡單記為“吳唐吳越前後蜀,南北兩漢閩平楚”

相同點:同樣是歷史上鮮有的大混亂、大分裂時期,在一定程度上都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融合,都頻頻的兵戎相見,給老百姓帶來了極大痛苦和災難

不同點:五胡十六國持續時間比五代十國長,相對來說前者比後者更亂、更血腥,對於勞動人民傷害更為之痛苦,不然也不會有“五胡亂華”之說。





lang安然


同屬亂世!但性質完全不同。

五胡十六國的本質是五胡趁中原漢人衰弱,互相攻殺,以民族以及宗姓為單位,爭奪北方霸權的過程,最終鮮卑拓跋氏最終贏得北方霸權繼而與漢人融合。主角是胡人!純粹是爭霸賽,沒有制度演變。

五代十國的本質是唐朝藩鎮制度的延續,以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結束。主角是漢人或者漢化沙陀人。因為涉及制度變遷,相對五胡十六國,五代十國複雜的多。

五胡十六國

西晉建立初年,河西鮮卑禿髮樹機能與匈奴劉猛率眾內侵,直至九年後始平。294年晉惠帝時,匈奴郝散叛,不久平定。兩年後其弟劉度元以齊萬年為首,聯合西北馬蘭羌、盧水胡舉兵,晉將周處陣亡,此事至299年方平。而後郭欽與江統相繼建議強制遷離胡族,江統更著有《徙戎論》,但晉室不為採納。由於胡人人口增多,漢人比例降低,胡漢摩擦加劇,當朝廷元氣大傷後,周邊胡族便趁機舉兵。

八王之亂後,匈奴人劉淵建立前趙拉開十六國序幕。不久其手下大將羯族人石勒打敗劉淵後人劉曜建立後趙,匈奴人勢弱。

350年冉閔建國冉魏,發殺胡令,從此羯族成為五胡第一個倒下的民族。

公元383年基本統一北方的氐族人苻堅發動淝水之戰,結果兵敗如山倒。氐族人成為五胡中第二個倒下的民族。

416年12月後秦幼主姚泓初立,東晉劉裕發動第二次北伐,隔年攻破長安,後秦亡。羌族在五胡競爭中失敗!但羌族並沒有像羯族和氐族一樣在歷史中消亡,而且部分選擇西遷。

439年北魏大軍圍攻姑臧,沮渠牧犍出降,北涼亡,匈奴從此退出歷史舞臺。北方成為鮮卑人的天下,十六國結束,中國北方進入南北朝,五胡爭霸最終以鮮卑拓跋魏勝利而告終。

至於拓跋鮮卑後來漢化與漢人融合,這發生在南北朝。

五代十國

主要問題是驕兵悍將問題!本質是唐朝藩鎮牙兵將過於生猛,因而可以隨便給人黃袍加身即可改朝換代。

而五代十國後是相對比較統一的宋朝,因而可以認為五代十國是唐朝藩鎮牙兵體制驕兵悍將被瓦解的過程,以宋以文抑武,杯酒釋兵權結束。

五代十國,有兩條線,一個是削弱牙兵藩鎮,一個是加強禁軍,核心都是中央集權。

中唐以後幽州(盧龍)、成德和魏博成為困擾中原最頭疼的河朔三鎮,到五代依然尾大不掉。因而各路諸侯至始至終在削弱藩鎮,削弱牙兵。

唐僖宗年間,黃巢攻入長安,徹底擊潰唐中央軍神策軍。打破了安史之亂後唐中央神策軍與地方藩鎮的平衡,藩鎮兼併開始,從而拉開了五代十國序幕。

朱溫稱帝

天祐二年(905年),牙軍李公佺作亂。 天祐三年(906年)羅紹威派親信楊利言向宣武節度使朱溫求救。羅紹威在朱溫的援助下,誅殺魏博牙兵。根除了延續二百年的牙兵之患。這使整個魏博的軍隊都恐懼起來,六州皆反。歷時半年,叛亂才得以平息。雖然羅紹威藉助朱溫除去了自己的心腹大患,但魏博從此元氣大傷,逐漸衰弱,只得依附朱溫。逐漸淪為小藩鎮。朱溫控制河北!

天祐四年(907年)朱溫眼看控制河北因而自認無敵,篡唐建立後梁,天祐五年(908年)李存勖即晉王位。

朱溫削藩

天祐七年(910年)朱溫企圖徹底消滅義武軍和成德軍,派大軍進攻趙地。成德節度使趙王王鎔無法抵禦後梁的進攻,向晉國求救。同時義武節度使北平王王處直也遣使表示願意歸附晉國。李存勖把握時機,派大軍救趙,與梁軍大戰於柏鄉,大敗梁軍。柏鄉之戰後,義武軍和成德軍都歸附於晉國,使得晉國的勢力逐漸強大。這次削藩,朱溫失敗。

天祐八年(911年)盧龍節度使燕王劉守光稱帝,改元應天,國號“燕”,史稱“桀燕”。李存勖以平叛為名,大舉進攻燕國。天祐十年(913年)晉國滅亡燕國,殺劉守光於太原。經過此戰,河北之地大都歸屬於晉,為晉南下滅後梁奠定了基礎。同年朱溫去世。

朱友貞削藩

天祐十二年(915年)天雄節度使鄴王楊師厚去世,梁末帝朱友貞企圖分魏博為兩鎮,魏博軍亂,相繼以州縣歸降晉國。自此,河朔三鎮全部都歸入晉國的統治之下,梁兩次削藩失敗導致藩鎮的倒戈,使得梁晉勢發生逆轉,晉國由弱勢一方變為強勢一方。

李存勖削藩

天祐十八年(921年)趙國(成德節度使)發生內亂,趙王王鎔為其養子張文禮所殺,李存勖派大軍討伐,張文禮病死,大肆屠殺成德軍。

天祐二十年(923年)四月,李存勖自以為控制河朔三鎮,因而在魏州稱帝,建立後唐。

李存勖稱帝后削藩

11月,李存勖大舉裁官,上將軍以下的武將都會受影響,同時警告手下將軍牙兵。

924年1月,李存勖大舉重用宦官給節度使當監軍,削弱節度使權力,於是籓鎮皆憤怒。

924年5月,提拔兩個親信伶人當刺史。時親軍有從帝百戰未得刺史者,莫不憤嘆。

李存勖還派遣租庸使繞過節度使直接收稅。

926年2月,魏博士兵皇甫暉賭博輸了,於是跟士兵譁變,各大藩鎮響應。魏博牙兵不滿意李存勖的政策,帶頭推翻了他。

李存勖派遣李嗣源去平亂,結果被亂兵擁立成了新皇帝。

李嗣源削藩

李嗣源繼位的隔年,927年4月,李嗣源大舉屠殺魏博牙兵,三千五百家、一萬多人被殺得乾乾淨淨,魏之驕兵,從此盡也。

加強禁軍

明宗繼位後,加強禁軍。天成二年(927年),李嗣源將唐朝以來的禁衛六軍系統與五代時期形成的侍衛親軍逐漸合一。

唐閔帝削藩被殺

明帝去世後閔帝繼位,此時後唐明宗的兩位大將養子李從珂任鳳翔節度使、女婿石敬瑭任河東節度使,均擁重兵。

宰相朱弘昭、馮贇本想以調動節度使的方式來分離軍權,反而激起叛變。

公元934年李從珂以清君側為由攻入洛陽,後唐閔帝在逃往魏州途中被石敬瑭俘虜,最後被李從珂所殺。

唐末帝削藩被殺

936年後唐末帝把石敬瑭調任天平軍,並命張敬達、楊光遠率軍催促。石敬瑭聽從桑維翰與劉知遠的建議向契丹借兵叛變,並且對遼太宗耶律德光稱兒,事後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每年還要輸帛三十萬匹。後晉軍獨自攻入洛陽,後唐末帝自焚而死,後唐滅亡。石敬瑭稱帝!

晉高祖削藩(引契丹入關,被人唾棄,不得人心,被迫與藩鎮戰爭)

937年天雄軍(即魏博軍)範廷光反於魏州,前去平亂的張從賓也向他投降,並且殺後晉高祖之子石重信和石重乂。

942年成德軍安重榮反,被石敬瑭所平。

同年,白承福率部投奔河東節度使劉知遠,石敬瑭去世。

石重貴繼位,即後晉出帝,不久反遼被滅。

五代十國上半部分結束!上半部分是削弱藩鎮,此時藩鎮牙兵支持誰,誰當皇帝,但是是聽牙兵指揮的皇帝。下半部分是加強控制禁軍,這個時候誰掌握中央軍也就是禁軍,誰就是皇帝,實權皇帝。

後漢高祖劉知遠稱帝,在遼軍北返後開始收復中原。

948年後漢高祖去世,劉承祐繼位,是為後漢隱帝。

當時河中節度使李守貞叛亂,郭威平定。郭威官拜樞密使,掌管全國的兵權。

隱帝被殺後,恰巧遼軍入侵,郭威出師禦敵,但大軍至澶州(今河南濮陽)時,軍士擁護郭威稱帝,大軍返回開封。(郭威帶的是中央軍)

951年郭威稱帝,建國後周,即後周太祖,後漢亡。

不久郭威去世,柴榮繼位,精簡中央禁軍,形成“殿前諸班”的禁軍。

不久柴榮去世,其幼子柴宗訓即位,即後周恭帝。

960年禁軍領袖趙匡胤以鎮定二州遭北漢、遼朝入侵為由率軍北御,在陳橋驛發生陳橋兵變,受禁軍擁護為帝。

趙匡胤回師開封,廢黜後周恭帝,後周滅亡,五代結束。他建立宋朝,即宋太祖。宋太祖繼位時,經過柴榮改革的禁軍已經非常強大,已經形成對藩鎮以及十國諸侯的碾壓。979年宋太宗派潘美圍攻北漢都城太原,擊退遼國援兵,劉繼元投降,北漢滅亡。至此十國時期結束。

趙匡胤繼位後,憑藉對禁軍絕對的掌控能力,進行改革。

對於禁軍,1.調兵權與領兵權分離。三衙雖然掌握禁軍,但卻無調兵和發兵的權力。樞密院有發兵、調兵之權,而不能直接掌握軍隊。2.內外相維政策,一半禁軍守京城,一半扎住各地,兩波人定期換防,互相制衡。3.兵將分離,士兵經常換防,將領經常調動。

對於藩鎮,1.設置通判以分知州之權,利用通判與知州之間的相互制約。2.錢帛全部送京城上交中央政府再分配,地方沒有獨立財權。

至此,趙匡胤改革後五代十國完全結束,一去不復返。


11庭


凌煙閣論史來回答。

相同點當然都是亂、混戰。兩者都是在主要政權崩潰之後出現的。

五胡十六國是西晉滅亡後,北方出現了權力真空,各路力量尤其是胡族力量趁機崛起,把中國北方搞得一片殘破。

五代十國也是這樣,在大唐滅亡之後,中原和整個中國陷入軍閥混戰的局面,南方成立了眾多小國。

不同點其實更多,首先,表現在形式上

致亂的群體不同:

  • 五胡亂華時期,北方的主要政權都是胡族建立的。比如前趙、後趙、前秦、後秦、前後燕、北魏。他們前仆後繼,為中原帶來了不少新的變化。

  • 而五代十國時期,中國的亂主要是內部的亂,胡族政權主要只有一個外部力量--大遼。中原的沙陀族雖然是突厥的一支,但是他們早已在唐末就進入中原,與中原人基本無異,後來沙陀族就融入了漢族了。

致亂的方式不同:

  • 五胡亂華時期,主要是各個胡族政權之間的輪番替代,比如前秦消滅了後趙、前燕等,後秦又起來消滅了前秦,北魏起來消滅了後燕、北涼等。各族是相繼崛起。

  • 而五代十國時期,除了後唐消滅後梁是兩大勢不兩立的集團對抗之外,其他均為內部叛亂導致的改朝換代。這不是各族之間的替代,而僅僅是軍事將領等為了自保而掀起的改朝換代。

  • 與五胡十六國並立的,始終有一個南方漢族的東晉政權存在;而五代十國時期,南方也是一片混亂。

其次,不同點表現在實質上,深刻影響中國後續的發展

一、五胡十六國時期,因為北方胡族輪番進入中原,形成了胡漢融合的局面。胡漢融合具有很重要的意義。胡漢融合過程中摸索出了一系列制度創新,為後來的隋唐盛世奠定了制度基礎。

第一,北魏創立了“均田制”。

北魏統一北方之後,因為地廣人稀,北魏有條件進行土地的重新大規模分配,這就摸索出了“均田制”。按人分地,成年男丁、婦女都有,只是數量有不同。

後來的大隋和大唐在一統天下之後,都實施均田制,為社會的經濟繁榮、文化繁榮奠定了制度基礎。

第二、胡漢融合過程中摸索出了“府兵制”。

北魏分裂為西魏和東魏之後,西魏宇文泰創建了府兵制。後來初唐時期強盛的大唐軍隊,多是從府兵制出來的。

第三,北方胡族為文弱衰頹的漢人注入質樸尚武的精神。

大唐盛世,離不開草原胡族所注入的質樸尚武精神。唐太宗敢隻身一人到軍陣前面對突厥10萬大軍。王玄策一人敢調動多路大軍消滅敵國;裴行儉只帶千人就敢深入西域擒拿突厥十姓可汗。這些勇敢的壯舉,沒有整個社會尚武的勇氣,是不可想象的。大唐因此人才輩出,能威服突厥、經營西域,把疆域擴到了空前的規模。

二、五代十國時期的混戰,徹底消滅了世家大族,中國從此進入了平民社會,這深刻影響了宋朝及之後的中國。

隋唐其實是一個豪族主導、平民逐漸崛起的社會。

從北魏一路演化而來的隋唐帝國,其根基是關隴軍事貴族集團。北周的八柱國,他們為什麼能稱為“柱國”?就是因為他們是有實力的軍事貴族。有地盤、有人口、有軍隊。

北周的柱國制度,實際與草原的部族政治類似。草原上,大可汗是與各個部族首領聯合共治的。聯合共治的部族制度,與定居農耕的形式進行結合之後,就形成了柱國制度。這依然是皇帝為首、各軍事貴族共治的模式。

隋煬帝不願意被貴族掣肘,就被貴族們換了。而唐太宗為什麼那麼有涵養、能納諫?因為諫言之人的背後都是一個個利益集團,大唐就是由這些利益集團共同推舉出來的。因此他必須納諫,否則貴族們會換人。

大唐平民崛起的事實是:用科舉選人才。但是,這些人才不一定能有位子,想要得到位子還必須找豪族人士推薦。你看李白這樣的人物,得不到貴族推薦的話,也一樣沒有機會。所以,大唐的政治和社會,基本還是被豪族把持。

但是,安史之亂一起,豪族的勢力受到了沉重的打擊。經過後續藩鎮割據、五代十國的200年大混戰,結果所有的豪族都被打沒了。政治上只剩下皇權一家獨大,以及皇權手下的軍事將領。

以上的種種變化,就給宋朝的制度建設和政策導向定下了基調。

宋朝鑑於五代時期軍人屢屢政變奪權的事實,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把軍權分散成好幾個部門,這樣互相牽制,誰都無法獨自調動軍隊,也就杜絕了軍人政變的可能性。

同時,宋朝還在制度上重文抑武。當兵被歧視、武官低人一等。

宋朝在對外政策上,採取了守內虛外的政策。嚴防內部人,對外部的大遼採取花錢買平安的政策。

這樣一來,雖然大宋皇權固若金湯,但是大宋這個政權卻成了弱雞。

制度和風氣,把宋朝變得文弱不堪。打不過大遼,還讓境內獨立出了一個西夏。就一個字:弱。

但是,在社會管理方面,大宋依然繼承了大唐的風氣,甚至超過大唐。社會自由度高,只要不觸犯法律,人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因此,文化發達、創新很多。這都是後來的明朝和清朝所不能比的。

後來的明清,學會了宋朝鞏固皇權的辦法,卻把社會自由給丟了,導致中國進入了內卷化的死衚衕。

結語:兩個亂世,外表相同,但實質不同,對中國後續發展的影響不同。

五胡十六國和五代十國,看似後者是前者的濃縮版,但是其實質是不同的。

五胡十六國最終歸於北魏,形成了豪族社會,開創了一系列新制度,為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礎。而五代十國最終卻消滅了豪族社會,為平民崛起掃清了障礙;雖然大宋武力頹弱,但社會自由,文化與創新不斷,成就了古代中國自由繁榮的平民社會。

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五代十國終結了五胡十六國演化出的豪族社會,開創了平民社會新天地。

(完)

凌煙閣論史謝謝你的閱讀!歡迎你點贊、評論、轉發、關注,有不同看法也歡迎交流。


凌煙閣論史


五胡十六國是永嘉之亂西晉滅亡後,衣冠南渡,五個匈奴、鮮卑、羯、氐、羌北方民族建立的政權,也成五胡亂華,至439年北魏統一北方後,進入南北朝時期。

五代十國指的是唐滅亡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次第更迭的政權。十國指五代之外相繼出現的十個割據政權: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即荊南)、北漢,統稱十國。

五胡十六國和五代十國的相同點都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分裂時期,同時相較於北方,南方政權都相對於穩定。不同點在於五胡十六國時間長,民族矛盾空前激烈,各種勢力版圖犬牙交錯相互攻伐,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



而五代十國在北方的政權則是遞次更迭的,相對十六國時期來說,較穩定一些,同時時間也更短暫一些。


九曲河橋


所謂的五胡十六國時期也就是東晉-五胡十六國時期,是一個非常野蠻非常血腥的時期,這個時期和春秋戰國不同,和三國也不同,它是由於西晉王朝的長期奢侈以及八王之亂後導致的漢民族政權搖搖欲墜以及五胡即匈奴,鮮卑,羯,氐,羌的崛起所引起。西晉王朝無力反抗,漢民族的大浩劫來臨,這也是那個時期電視劇很少拍的原因,那是野蠻對文明的踐踏,持續時間很長。

五代十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次大規模分裂割據時期,五代在北面,十國在南邊,這是唐代制度遺留的影子,主要是漢民族。

二者的區別是,五胡十六國主要是少數民族,相對來說更野蠻,文明程度更低,五代十國也是割據,但是主要是漢民族,不像五胡十六國那麼野蠻。五胡十六國之後是兩百年的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之後是北宋,這說明五胡十六國的分裂影響很深遠,而五代十國的分裂是政權的分裂,文化上還都是中國文化。綜上所述,五胡十六國更血腥殘酷,影響更深。




品評歷史悟人生


五胡十六國,是東晉後期漢民族凋敝,

五代十國是唐代後期,漢族凋敝,

都是五胡亂華,而且有歷史連續性,

晉代,由於統治者宮廷政治鬥爭激烈,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所以催生了隱士談玄修仙的士大夫階層隱退風潮,

這些士大夫階層讀書,吟詩,修仙,甚至磕藥,以竹林七賢自居,形成名士推崇,

在這種風氣帶動下,晉代人摒棄世俗婚姻家庭,吹拉彈唱,自鳴得意,帶動社會人口出生率急劇下降,

東晉後期五胡人口比例急劇上升,漢族人口空虛,

導致第一次五胡亂華,就是五胡十六國,這些國家政治幼稚,缺乏大國經驗,很快改朝換代,

隋朝在宇文家族的基礎上誕生並實現大統一,

隋文帝楊堅,和繼承者隋煬帝楊廣,大修運河,實現了基礎設施的統一,

但大隋一直有多民族文化,

唐朝,李世民,李恪,都受到五胡支持,

漢人是農耕,重漢家禮儀,漢家禮儀是平原農業禮儀,

唐代禮儀雜揉,既有漢人的部分又有草原的母性氏族,女漢子文化,

而其實在中原,不牧馬放羊,也不紡織毛線,

這些胡服女人只剩跳舞,

這就造成一種中原不適,

導到中原婚育率下降,

人口出生衰退,

草原野合人口勝出,

所以在隨唐之後,五胡之亂再度暴發,

這次是五代十國,

可以說,五胡十六國,與五代十國,

肇始於魏晉談玄修仙導致的人口危機,

是遊牧民族生活習慣文化向中原農業定居文化轉變的不適應,

隋文帝適應的較好,

武則天胡鬧,

胡女的躁動與草原是一致的,不適合中原定居婚姻文明

總之結果就是胡女進入中原生育率奇低,

造成中原人口危機,五胡邊塞人口一次次湧入中原

唐代兩種文明各取半套徒具其表,既無草原的自由婚配,又失了中原漢家的婚嫁禮儀內涵,兩頭不靠 ,

相同點都是人口問題導致,是人口結構問題

不同點,晉代是求仙,影響了婚姻價值觀

唐代是哄抬女權導致婚姻障礙,


星輝650


五胡十六國的混亂是西晉未年,以羯族、氐族、漢化匈奴等幾個蠻族政權在中國北方和中原地區進行的爭奪與攻殺!由此帶來了實際上的"種族屠殺"和"民族滅絕″的悽慘景像!各族首領為了各自的野心與貪慾,反覆在中原地區進行混戰,造成了千里田園荒廢,百戶難存其一的可悲局面!在這場持續了百餘年的戰亂末期,隨著新的統一時機的到來,以及統一條件的成熟,隋朝結束了這一局面!首先平定了北方,最後南佂消滅陳國重新統一了天下!🌻五代十國的形成,其根源還在於上一個大一統王朝~~唐朝失敗的"節度使″制度留下的遺患!唐朝後期的局面己經非常混亂了!中央政府己經無法有效掌控地方了!各地藩鎮自行其事,又獨攬人事權、財權、軍權,客觀上己基本成為了一個個獨立王國!猶如周朝後期的戰國時代一般混亂!各藩鎮保持著對唐朝中央的形式上的承認,對唐朝皇帝表面上的尊重。等到黃巢造反,率兵直搗唐廷!長安被義軍攻佔,黃巢建號"大齊″時,唐僖宗狼狽遁入四川,調動一切力量鎮壓!由於"大齊″政權失誤連連,黃巢起義開始失利。其手下大將朱溫向唐廷投降,協助唐廷消滅了黃巢!朱溫受唐重用後,逐步顯露野心。開始四處佂伐,擴大了地盤,直至劫遷唐朝皇帝,拆毀了長安城池。最終弒君自立,建立″後梁"!此舉引得各地大小藩鎮紛紛效仿,各自建"國″。稱帝者、稱王者、稱君者無數!由此帶來的便是佂伐戰亂不斷,人民苦難不止!至此,中國歷史上的最強盛時代成為了過去,自此後再難壓制外夷!北方的契丹等趁機崛起…直到北宋建立後,中國才在主體範圍內(幽雲十六州及甘涼一帶末納入)實現了新的“統一″!🌻綜合上述,總結是五胡十六國和五代十國的相同之處在於一個"亂″字!不同之處在於:五胡亂華是外亂,是由外族入侵衰落的中原王朝所造成的亂像!而五代十國是內亂,這場混亂其實是中原地區的各派勢力的爭權奪利!其實質是自己削弱自己,給了外敵可乘之機!正所謂:兄弟鬩於牆,外人必辱之!奇怪的是:每當一個大一統的中原王朝衰敗、解體後,中國大地上總要經受或長或短的戰亂與屠戳,幾成規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