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鄭州如何補齊“高等教育”短板?

從城市發展的實踐歷程來看,“城市+大學”的雙向互動關係,成為影響一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重視發揮高校在城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已是廣泛共識。

而一流高校不足、科研實力較弱、高級人才短缺,一直被視為鄭州城市發展中的短板。

從官方到民間,都認識到了這一問題的重要性,近年來不斷有政策出臺,也有各方建言獻策、付諸行動。但時至今日,給人的感覺,仍是雷聲大、雨點小。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今後怎麼辦?

鄭州高教的短板

據統計,截至目前,鄭州共有全日制普通本專科高校56所(含駐鄭省屬高校36所),但進入“211”和“雙一流”序列的,只有鄭州大學一所高校。

另據第一財經的一篇報道,鄭州本專科大學生在校人數接近100萬,排名全國第二

鄭州如何補齊“高等教育”短板?


但鄭州的研究生數量只有3.02萬,在被統計城市中位居第20位


鄭州如何補齊“高等教育”短板?


如果說本專科生反映了一座城市的大學數量,那研究生數量足以反映的一座城市的大學質量了。

而鄭州,即使和周邊省會城市相比,目前的優質高等教育資源也處於較為落後的局面,在高校規模、辦學層次和整體實力方面都有不小差距。

西安有985院校2所,211院校7所,擁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行業測試中心44個,有45名兩院院士;南京有985院校2所,211院校8所,兩院院士83人,國家級研究機構17家、實驗室25個;濟南有985院校1所,211院校1所,10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武漢有985院校2所,211院校7所,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7所、國家重點實驗室25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數百個。

可見,鄭州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現狀與城市發展戰略目標及需求不相匹配,大力建設高水平大學,做大做強高等教育,時不我待。

雷聲大

相關部門,也都意識到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

2017年初,國家發改委出臺《關於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指導意見》,其中就談到,支持鄭州“引進國內外高水平大學和國家級科研院所設立分支機構,建設全國重要科教中心”,使鄭州在引領中原發展、支撐中部崛起、服務全國大局中,加快集聚國內外創新型領軍人才、高水平創新團隊和專業人才隊伍等創新要素資源。

同年12月,鄭州市政府召開新聞發佈會,出臺《鄭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引進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意見》,《意見》指出,要用5年左右的時間,引進5-7個優質高等教育機構,包括國內外優質的應用型技術大學。

鄭州如何補齊“高等教育”短板?


其中特別強調,國外辦學機構選擇世界排名前200名以內院校或國際優質應用型技術大學,國內首選進入“雙一流”建設名錄高校及與鄭州區域產業支撐和城市未來發展契合度高、學科水平及專業實力在國內處於前列的“211”工程院校。同時,還要在5年內引進10個高校研究院、人才培養基地、技術研究中心等機構來鄭州“落戶”。

市政府有關負責人說,鄭州設立100億元高等教育發展專項資金,用於支持引進優質高等教育機構,保障人才團隊、設備購置、項目研發及其他教學和科研條件建設。

另外,對來鄭舉辦校區或分校的國內外高水平大學,在規劃區域內劃撥500-2000畝建設用地

根據新政,鄭州將依託航空港高鐵南站東側區域擴區及功能佈局,規劃建設鄭州合作辦學高教園區,引進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優先入駐該園區。

在鄭州市201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

中,王新偉市長也提到“加大對市屬高校支持力度,持續支持鄭州大學“雙一流”建設。加快推進國內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來鄭辦學。”

今年7月,鄭州市政府召開科技領導小組月例會,王新偉再次強調,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適當補助、自求平衡”的運行機制,主動溝通,加快對接,爭取年內在引進全國一流大學、國家級重大創新平臺上有所突破。

領導不可謂不重視,扶持力度不可謂不大,從某種意義上說,從頂層設計出發,舉政府之力加快引進高等教育資源的步伐,是有成功實踐依據的。

近兩年過去了,在這些政策的扶持下,鄭州高教的突圍之路有哪些進展呢?

雨點小

2017年底的《意見》一出,就有媒體報道,鄭州市與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經濟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的戰略合作事宜正在有序協商中。

早前,有報道說“鄭州將依託高校、院所謀劃組建新型研發機構,推動大連理工大學重大裝備製造鄭州研究院、華中科技大學智能裝備研究院等項目簽約落地並啟動建設;協助推進新華三集團鄭州產業研究院建設,謀劃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在鄭設立研發機構。積極引進大院名校在鄭建分支機構。積極謀劃中科院電工所、中科院大學雙創學院等中科院系統院所來鄭設立分支機構,推進中科院軟件所鄭州分所項目簽約後的發展建設。”

現在來看,大連理工鄭州研究院已經開始正常運營,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鄭州分所在東區智慧島揭牌,新華三集團也實打實的搞了個大數據產業園,其他項目,則還停留在戰略合作協議階段。

鄭州如何補齊“高等教育”短板?

之前大家期待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鄭州分院,也有了答案。據報道10月13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鄭州地區高級課程班、課程班新生開學典禮。

但通過查詢發現,這個課程班與萬眾期待大相徑庭,就是個“國學”、“管理學”的興趣班,甚至不如MBA和EMBA那種混圈子拿學位的教育層次。

鄭州如何補齊“高等教育”短板?


再說曾傳出中科院與加州洛杉磯分校的那個項目。2016年7月,省委書記謝伏瞻與省長陳潤兒在鄭州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校長基恩·布洛克、高瓴資本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王曉東等會談,共商合作建設高水平大學有關事宜。

張磊、王曉東表示,河南是我們的家鄉,衷心希望通過合作辦學讓家鄉學子有更多機會接受世界一流水平的教育。

三年過去了,中科院與加州洛杉磯分校杳無音訊,而張磊又拉著老鄉施一公、姚中良(白象)、石聚彬(好想你)等人,在杭州與商界大咖一起搞起了西湖大學

鄭州如何補齊“高等教育”短板?

為什麼鄭州落地一個高水平大學就這麼難呢?

政策收緊

坊間曾有傳聞,說中央要統籌全局,給部分重要城市補齊高教短板,這似乎也不是空穴來風。

2016年2月,青島制發《關於加快引進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意見》,在配套政策強力推動下,截至2016年11月,與青島正式簽訂協議的國內高校(機構)達21所,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達4所。

2016年10月,深圳市出臺《關於加快高等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了高等教育具體引進政策,力爭到2025年高等院校達到20所左右,其中3至5所綜合排名進入全國前50名。

鄭州也被捲入這種傳聞中去,但還沒等一些政策有實質性的進展,形勢又有了新變化。

在2019年兩會上,針對政協委員提出的“高校盲目擴張、設異地校區、整體或部分搬遷”等問題,教育部明確表態: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到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階段,“不宜盲目擴大規模”;“十三五”時期,教育部將會同有關省份加強對高校建設異地校區、擴張及搬遷的監督和管理,對相關訴求嚴格論證,從緊審批,積極引導高等學校科學定位、各安其位、內涵發展、辦出特色,促進高等教育結構優化和整體質量提升。

也就是說教育部政策收緊,不贊成高校舉辦異地校區,原則上不予審批。

這意味著,鄭州之前設想的邀請國內一流高水平大學,來鄭設立分校或校區的方案,遇到了極大阻力。

如何破解?

如前所述,大家曾經暢想過的浙大鄭州校區、北航鄭州校區,看上去越來越難,那鄭州補齊短板之路將怎麼走呢?

首先,最保守最穩妥的,仍是進行內部資源整合,做大做強龍頭。

鄭大建設綜合性大學,對標吉大,還是不至於望其項背的。鄭大目前3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吉大有44個。但吉大還有4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鄭大這一數據為0。

抓大力度引進高水平師資力量,爭取更多國家層面的優質資源,鄭大還是能夠更進一步的。

此外,其他專業性大學,也應該升級優化。除了並校升格,攢出幾個鄭州理工大學、鄭州科技大學、鄭州交通大學、鄭州航空大學這樣的應用技術性學校,也應該在體育、美術、音樂類學校上下功夫,給鄭州的發展建設,提供更全面的人才支撐。

其次,鄭州還可以借鑑中外合作辦學的模式。

中外合作建設高水平大學曾是河南省委、省政府在高等教育領域的一項決策,之前提出的,河南省、UCLA、國科大攜手共建的高水平大學,就是這樣的路子。

為什麼這樣的路也還沒走通,其中的原因不得而知。但這種模式,已經在其他地方證明了它的可行性。

據瞭解,全國已有9所中外合作大學:寧波諾丁漢大學、北師大-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蘇州的西交利物浦大學、上海紐約大學、崑山杜克大學、溫州肯恩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以及籌建中的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與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

最後,依靠民間力量,結合頂層設計,新建本土的高水平大學,也未嘗不可。

杭州可以有西湖大學,鄭州為什麼不能有西流湖大學?

一幫河南老鄉可以在他鄉支持高等教育事業,為什麼不能支持家鄉高校建設?

相信他們不是不想,也曾經努力過,包括當初UCLA與國科大的在鄭辦學,也是老鄉張磊牽線搭橋。

是什麼原因阻礙了項目的推進?找出來,解決!

上面說的“西流湖大學”,有些戲謔成分。但在鄭州這片土地,確實曾經出現過以水命名的大學,那就是“黃河大學”。在某些方面,這所學校甚至比北大清華都牛。

黃河大學於1985年5月成立,校址就在“三所”。它是中國第一所中外聯辦綜合性高等學府,它受到海外華人的廣泛關注,如孫中山的孫女孫穗芳、袁世凱之孫袁家騮。學校首任校長由兩院院士,兩彈功勳科學家秦元勳擔任。

鄭州如何補齊“高等教育”短板?

黃河大學還是國內唯一一所只招收研究生,全面實行美式教育和全英文教學的高等學府。

只可惜,後來由於種種原因,新體制的學校在當時環境下受到很多限制。黃河大學於1991年整體合併到鄭州大學。校址恢復為黃河迎賓館。

作為鄭州人,真希望鄭州再湧現出如“黃河大學”那般引領全國的高校。

但現實告訴我,鄭州補齊高等教育短板之路,任重而道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