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論語中的聖人教育法: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啟發"式教導的力量

論語中的聖人教育法: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論語箴言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

孔子說:"(一個人)不努力想學習我不會去開導,不到他想說而說不出時我不會去啟發。告訴他一個方面,卻不能夠聯想到其他三個方面,我就不會再多說了。"

論語中的聖人教育法: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案例引導

孟軻拜師求學,來到司徒先生家住下,先生捕蟬,弟子讀書。司徒先生的教學方式,不同於學宮裡的老師,不是先生講、學生聽的傳統方式,而是他開列一些書單,讓孟軻去城裡借來閱讀,他則銷加點撥。孟軻讀不懂、領會不深的地方,再提出來師生一起探討研究。

孟軻在司徒先生的指導下,於草棚茅舍整整攻讀了三年。一千多個日日夜夜,孟軻多是曲肱而枕,伏案而眠,學習得異常刻苦認真。

一天,司徒對孟軻親切地說:"你來此,已滿三年。你天資聰慧,又肯苦讀,常常廢寢忘食。如今該的典籍都已讀熟,我腹中所有,已被你掏空,繼續留在我這裡,已無益。一個人不能終生讀書,讀書的目的在於齊家、治國、平天下,你可擇日出山還鄉,一展雄才。"

論語中的聖人教育法: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孔子是不會主動去教導別人的,他更加註重"啟發"式教導。只有一個人努力思考學習卻依然想不通時,努力想表達卻不知道如何表達時,孔子才會及時地開導和啟發他。

這樣的教學方式通常使人有醍醐灌頂之感,瞬間獲得領悟。我們通常會有這樣的體會,當我們沉浸在某個問題之中,長久不能夠獲得答案時,往往他人只要給予一個提醒便會豁然開朗。

這是一種很好的感覺和狀態,但前提是我們首先要自身經過反覆思考。如果自己根本沒有思考,對方只是告訴了一個答案,就不會有什麼驚喜的感覺。因此,孔子要求弟子們首先自身不斷去思考,努力探尋答案,在這種前提下依然無法解決時,他才會及時給予啟發。

論語中的聖人教育法: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除了"啟發",孔子還注重學生的積極思考能力。這一點在今天的家庭教育中異常值得重視,很多父母喜歡告訴孩子怎麼幹,而不是讓孩子去思考如何幹。這是一種糟糕的教育方式,最終只能導致孩子蛻化為工具,不再具備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於孩子的教育和輔導不要採取強行灌輸的方式,而是根據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具體問題進行啟發和指導,使他們能夠將所學到的一切迅速運用到實際之中。對於那些不能夠主動積極思考的孩子,要採取措施使他們變得積極主動起來。

論語中的聖人教育法: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歡迎您在留言區交流。您的認可和鼓勵,是我們精進的最大動力!懇請您把今天的內容轉發給您的親朋好友。不勝感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