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论语中的圣人教育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导的力量

论语中的圣人教育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箴言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孔子说:"(一个人)不努力想学习我不会去开导,不到他想说而说不出时我不会去启发。告诉他一个方面,却不能够联想到其他三个方面,我就不会再多说了。"

论语中的圣人教育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案例引导

孟轲拜师求学,来到司徒先生家住下,先生捕蝉,弟子读书。司徒先生的教学方式,不同于学宫里的老师,不是先生讲、学生听的传统方式,而是他开列一些书单,让孟轲去城里借来阅读,他则销加点拨。孟轲读不懂、领会不深的地方,再提出来师生一起探讨研究。

孟轲在司徒先生的指导下,于草棚茅舍整整攻读了三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孟轲多是曲肱而枕,伏案而眠,学习得异常刻苦认真。

一天,司徒对孟轲亲切地说:"你来此,已满三年。你天资聪慧,又肯苦读,常常废寝忘食。如今该的典籍都已读熟,我腹中所有,已被你掏空,继续留在我这里,已无益。一个人不能终生读书,读书的目的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你可择日出山还乡,一展雄才。"

论语中的圣人教育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孔子是不会主动去教导别人的,他更加注重"启发"式教导。只有一个人努力思考学习却依然想不通时,努力想表达却不知道如何表达时,孔子才会及时地开导和启发他。

这样的教学方式通常使人有醍醐灌顶之感,瞬间获得领悟。我们通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沉浸在某个问题之中,长久不能够获得答案时,往往他人只要给予一个提醒便会豁然开朗。

这是一种很好的感觉和状态,但前提是我们首先要自身经过反复思考。如果自己根本没有思考,对方只是告诉了一个答案,就不会有什么惊喜的感觉。因此,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自身不断去思考,努力探寻答案,在这种前提下依然无法解决时,他才会及时给予启发。

论语中的圣人教育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除了"启发",孔子还注重学生的积极思考能力。这一点在今天的家庭教育中异常值得重视,很多父母喜欢告诉孩子怎么干,而不是让孩子去思考如何干。这是一种糟糕的教育方式,最终只能导致孩子蜕化为工具,不再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孩子的教育和辅导不要采取强行灌输的方式,而是根据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启发和指导,使他们能够将所学到的一切迅速运用到实际之中。对于那些不能够主动积极思考的孩子,要采取措施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起来。

论语中的圣人教育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欢迎您在留言区交流。您的认可和鼓励,是我们精进的最大动力!恳请您把今天的内容转发给您的亲朋好友。不胜感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