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0 散文《內蒙之行》作者 雪松

八月九日上午十點半,列車徐徐啟動,我們一行九人懷著對大草原和沙漠的期望和憧憬,開始了內蒙的心怡之旅。人多就是好處多,車一開動,手癢者就開始召集打牌。“打啥?”“雙升啊。”“那好,我們男同胞一班,你們女同胞一班。”牌沒開始,戰場就拉開了。於是,激戰開始了,贏者想贏,輸者不服。直打得昏天黑地,到了吃飯時間,嘟嘟囔囔,都要了一碗快食麵,好歹在家時買了些火腿腸,於是每人發上兩根,湊合吃了完事。出得門來,把工作、事務全都拋到了腦瓜後,無論年齡大小,全都恢復了天真無邪、無憂無慮的神態。放鬆、減壓成了這次北方之行的首要目的。

散文《內蒙之行》作者 雪松

一路無話,第二天天麻麻亮,早醒者從臥鋪上爬起,洗漱完畢,開始了隔窗凝視北方起伏的山川。心想應該快到了終點站,山綿延不斷,山不高,不是挺拔高聳,而是渾厚低沉。山呈現北方草原的特點,沒有枝葉繁茂的綠草,沒有蒼翠有力的大樹。山是那麼的荒涼,光禿禿的,似乎從來沒有雨水的滋潤。車窗外唰唰向後迅速移動的村落,彰顯北方的特點,大大的窗戶,齊齊的坐北朝南,村落全都是粘土夯制而成,大山腳下稀疏零散的幾戶人家,門前但見曲曲彎彎似乎無人走過的蚰蜒小路,只有那偶爾出現的房頂炊煙,才知道其實這裡也有人家。

散文《內蒙之行》作者 雪松

車到終點,導遊舉著牌子已經等侯在了站外,找一個早點飯店匆匆吃了點飯。就坐上了駛向草原的中巴。希拉姆仁草原草原在呼和浩特市的北部90公里的地方,翻過綿綿陰山,就到了一望無際的草原。導遊如是介紹著。出呼和浩特城不遠,就到了陰山腳下。陰山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古代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天然屏障。陰山山脈橫亙於內蒙古中部,東西連綿1200多公里,南北寬50~100公里,是黃河流域的北部界線,季風與非季風分界線,也是中國古代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分界線,是中國十大山脈之一,蜚聲海內外的秦始皇修築的長城就在陰山之巔,著名的陰山岩畫,穿過陰山彷彿可以看到昭君出塞那當年的景象。唐朝詩人王昌齡的《出 塞》詩,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反映了陰山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其歷史的獨特作用。

散文《內蒙之行》作者 雪松

中巴行駛半個多小時,視野終於開闊了許多,我們心目中的“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大草原終於出現在了我們的面前。但是我們一行所看到的大草原,並沒有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象,聽導遊說,這些年草原沙化嚴重,草原退化,現在的牧民已經不讓放牧了,也都結束了遊牧的生活,過起了農耕民族一樣的定居生活,原來的散養已經改為了圈養。失望之餘又有所慶幸。隨然我們沒有看到讓我們心怡已久青草茂密的大草原,可是我們同樣可以感受大自然賦予我們的天高雲淡、放眼無際的遼闊疆域,和遠遠望去依舊青青綠綠倔強生存的一片美色。

散文《內蒙之行》作者 雪松

在導遊的指引下,我們來到了牧民的馬隊旁,經過討價還價,我們每人得到一匹純正的草原牧馬,在牧民的帶領下,在草原開始了瘋狂的體驗。我們沒幾個人真正騎過馬,所以在草原的近兩個小時的馳騁中,雖說我們前前後後也就三十多匹馬,可讓我們彷彿體會到了成吉思汗率領蒙古雄獅在草原奔騰殺戮的浩瀚場景。面對草原當頭殘暴的太陽,女士們頭、眼、口、手、脖全副武裝,臨了塗抹防曬霜就好一陣子。男人沒那麼嬌氣,大大咧咧,騎馬出征。儘管領隊的牧民一再囑咐我們再馬奔跑的時候要想不顛屁股,最好是站起來,可是要想在飛奔的馬上站起來還真不是個易事,不時有人喊顛的屁股疼的,喊顛的肚子疼的,洋相百出。

散文《內蒙之行》作者 雪松

夜晚宿營在了蒙古包,雖說簡陋,也是別有一番情趣。夜晚的篝火晚會,在寂靜的草原上勾畫了又一個動心的時刻。夜晚的草原涼風陣陣,我們家鄉還在烈日炎炎、揮汗如雨的時候,草原近乎寒冷的夜風在茫茫的草原上毫無遮擋的呼呼刮過,害的沒有穿長袖的我早早地鑽進了蒙古包。蒙古包沖洗之際,發現胳膊、臉已經讓草原烙上了紅紅的印記。我們身在草原,盡情享受和回味當年牧民的生活,面對敖包,想起了當年悠揚的敖包相會的歌曲,讓人們回到了滿懷渴望的年輕時代。伴隨著對草原悠悠的回味,呼吸著草原濃濃青草韻味,慢慢的進入了綿甜的夢鄉。

散文《內蒙之行》作者 雪松

第二天醒來,天已經麻麻亮,原計劃能早些起來,想欣賞一下草原的日出,無奈不湊巧,天陰著。於是匆匆吃過飯,坐上車向開始向250公里外的沙漠開去。

路上,導遊介紹了蒙古的一些生活習慣和婚姻習俗,以及當年成吉思汗馳騁沙場的一些驚心動魄的故事。使我們昨天對草原的某些失望心情又重新給點燃了起來。當導遊說有車上《成吉思汗》的碟子時,我們異口同聲地選擇了趕緊收看。於是在中巴行駛的四個小時中,由內蒙古影視製作中心製作的電視劇《成吉思汗》,成了陪伴我們幾天的主要的坐車娛樂節目。車沿著陰山的腳下的京藏高速公路向包頭行進,看電視眼睛疲勞的我們,會偶爾向窗外欣賞一下起伏不定的陰山。中午時分,車到了我國稀土和鋼材的主要產地包頭市。吃過午飯,過了不到一個小時,隨著坑坑窪窪的路面出現,沒多久,我們到了距北京最近,每年給我國北方帶來無盡風庫布其沙漠位於內蒙鄂爾多斯北部,是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沙漠東西長262公里,面積大約1.61萬平方公里,位於內蒙古黃河河套南部。旅遊景點響沙灣位於內蒙古伊克昭盟達拉旗境內,地處庫布其沙漠的東北部。其有神奇的響沙灣,是大自然的傑作。可以從沙高110米,沙坡傾斜度為45度的沙山上自由滑沙衝浪,感受人滑聲移,人停聲止的神奇響沙,探索響沙灣的百年神韻。沙煩惱的庫不其沙漠之響沙灣。

散文《內蒙之行》作者 雪松

庫布齊沙漠景觀壯美,風光獨特。700裡黃河宛如弓背,迤邐東去的茫茫沙漠宛如一束弓弦,組成了巨大的金弓形,庫布齊就是語裡“弓弦”的意思。大漠浩瀚、長河如帶,沙海蒼茫、朝日渾圓,氣魄宏大。如詩如畫的新月型沙丘鏈、罕見的壟沙和蜂窩狀的連片沙丘等諸多沙漠景觀自然神奇,是原汁原味的大漠風光,給人以發自內心的震撼。更別說變幻莫測的沙漠神光,由疾風雕刻而成的千姿百態的沙漠花,奇麗無比的沙漠日出,以及猶如神話般的海市蜃樓,這些沙漠特有的瑰麗景象,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散文《內蒙之行》作者 雪松

浩瀚的特大響沙灣堪稱沙漠風光,天下一絕。夜間還有熒光顯現,格外神奇。在乾燥條件下,沙子只要受到外界觸動就會發出一種像飛機掠頂而過的"嗡嗡嗡"的轟鳴聲,四季皆響,使人詫異、驚訝、奇妙。登上響沙頂,莽莽沙海入雲天的壯麗景象盡收眼底,踏著響沙嬉戲、探究響沙之奇,沐浴響沙之溫馨,攝影留念,定會增添一分悠然和神秘的色彩。

散文《內蒙之行》作者 雪松

響沙灣也叫銀肯響沙(“銀肯” 為蒙古語,意為“永久”),周邊延綿的沙山層層疊疊,形成一幅壯觀的沙海奇景。該處的沙子,只要受到外界撞擊,或腳踏、或以物碰打,都會發出雄悍而奇妙的空一空一聲。人走聲起,人止聲停。因此,人們風趣地將響沙稱作“會唱歌的沙子”。但是,陰天下雨或搬運到異地,沙子就不響了。響沙是一種自然現象,但目前尚未得出令人信服的科學解釋。

散文《內蒙之行》作者 雪松

冒著酷熱難耐的沙漠天氣,一個多小時短暫沙漠嬉戲後,我們離開了既愛又恨的沙漠,相互看著被毒辣太陽曬得黑裡透紅的皮膚,取笑說鬧了一通。在回呼和浩特的近五個小時的車上,電視劇《成吉思汗》又成了我們忘記疲憊、難以入睡的必看節目。

散文《內蒙之行》作者 雪松

回到呼和浩特已經是華燈初上,晚上八點多了,晝夜溫差又開始顯現出來,白天慘烈的氣溫已經蕩然無存,輕輕有些涼意的風灑在剛剛停下車的我們身上。連續兩天沒有吃過一頓安穩飯,這時迫切的願望就是能夠吃一場舒心的飯。旅行社安排的飯質量不怎麼地,我們終於有了時間和環境吃我們想吃的可口的飯了。於是讓大家隨意點,可是幾個人異口同聲說:“餃子。”唉,北方人,沒出息。上了二斤餃子都狼吞虎嚥的下去,才要了幾瓶啤酒,點了幾個小菜,細細小酌了一會。

散文《內蒙之行》作者 雪松

回到賓館,由於坐了一整天的車,人都散了架,又加上連續兩天都沒睡好,趕緊洗洗澡。沖洗完畢,去召集人繼續打牌時候,有幾個已經進入夢鄉了。好歹人多,還是召集了幾個人,吆吆喝喝又打到十二點多才寬衣入睡。

散文《內蒙之行》作者 雪松

第三天,我們便在呼和浩特市內遊玩。呼和浩特,為蒙古語,漢譯為“青色的城市”,即青城,也稱“呼市”。呼和浩特是座有400多年曆史的比較年輕塞外名城,原分為新、舊兩城。舊城建於明萬曆九年(1581年),相傳是土默特蒙古部首領俺答汗及其夫人三娘子所建,初時謂之庫庫和屯,明廷命名為“歸化”。新城建於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廷命名為歸綏縣。原來的蒙古的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不在呼和浩特,而在烏蘭察布。

散文《內蒙之行》作者 雪松

呼和浩特具有悠久的歷史,為國務院批准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城區內保存有豐富的珍貴的名勝古蹟,如:人類舊石器時代的大窯文化遺址、坐落在大黑河畔的昭君墓、東郊遼代的白塔(即"萬布華嚴經塔")、公主府、將軍衙署、玉泉井;呼和浩特市又被譽為"召城",有著豐富的召廟文化,這裡有大召寺、五塔寺、席力圖召、烏素圖召等。這裡有各種召廟50多座,城郊有不少風光秀麗的草原旅遊點,那裡芳草萋萋,牛羊遍地,鳥語花香,富有濃郁的塞外風情。呼和浩特是一座擁有400年曆史的塞外名城無不是風光秀麗、景色怡人之處。

散文《內蒙之行》作者 雪松

第四天,由於呼市市內的景點由於旅行社只安排了博物館和將軍署衙,其他的景點他們都沒有安排,可是我們來一趟也不容易,專門騰出了這一天時間,把昭君墓和大昭寺玩了一遍方才死心,也不枉我們來了一回。

散文《內蒙之行》作者 雪松

作者:毛豫華,筆名雪松,鄭州市人,洛陽市作家協會會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