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 修武郜屯村的庙居然因这个赵姓人而建


偶然有一次,在东孔庄村赵氏族谱头门卷里翻阅观看赵氏列祖列宗人系名列表时,忽然发现宗谱里第九世文字辈里有一个名叫赵文宗的一个人,谱里简单地记叙着几行字,赵文宗,善人,清康熙年间曾在修武县西十里许古孔道旁建棚施茶助人,并创建吕公堂庙。以帮助人们消劳解疲。

修武郜屯村的庙居然因这个赵姓人而建

郜屯村路标

为探究此事真伪,遂而和东孔庄赵氏老族长赵立泉一同前往查找线索,两人在出东孔庄村东行,走待修路向行,沿小皓路向南至行,不一会就到了郜屯村偏西南,路东的吕祖庙蓦然出现在眼前。

修武郜屯村的庙居然因这个赵姓人而建

吕祖庙全景

吕祖庙位于修武县县城西的郜屯村西南。焦作至修武人民路从庙前不远处穿插而过,可惜没有路标指示路线,根据当地村民讲,吕祖庙也叫吕祖庵、吕公堂。现该庙庙没有山门,大门无锁,大门东树立有县文物管委会的文物保护点的石碑,碑阴有简单简介。

修武郜屯村的庙居然因这个赵姓人而建

吕祖庙保护碑

推开大门,二人进了院子,迎面是三间主殿,主殿下挂有“吕祖行宫”匾额。东西配殿各三间,主殿左右各有三间配殿,观看在主殿的东窗廊下立有一通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的石碑,名为《创建吕公堂捐施香火地碑记》,上面清晰记述了建庙的原由:“善人赵文宗,因邑西孔道商旅如织,东去县治八里而遥,西达张弓铺五里而近,行人至此恒苦燥渴,有因之而毙于途者,特建吕公堂煮茶以济之。”碑首刻有“皇清”两字,碑阴刻的标题文字为:《吕公堂地亩□段四至开列于后》,内容大致为当时买地、施地及界限情况。关于赵文宗,除了家谱记载,在大清道光版《修武县志》卷八“义行”里有关于他的记载:“赵文宗,性好善,于县西十里许出资为棚,暑月施茶。自以为年老,恐不能久,遂于其地建吕祖庵庙院,并置田数亩为经费,招道士焚修其中,以作永远之计。”在他的带动下,修武县的士绅也都参与善行之举。在《创建吕公堂捐施香火地碑记》中,记录有当时资助赵文宗施茶建庵的士绅名字及其地亩数和捐钱银两,仅仅捐地就有300多亩,成为一笔不小的庙产。后来,又有少数游民留住庙宇周边,此处渐渐繁衍为吕祖庵村。1995年,吕祖庵村相应修武政府号召将该村并入郜屯村。

修武郜屯村的庙居然因这个赵姓人而建

赵文宗创建吕公堂施舍地碑记

《创建吕公堂捐施香火地碑记》东边紧挨着的是一块残碑,只有碑首部分,上刻有:《遊武山祠记》,“常思名山胜概不一”,云云。好像是朝拜武当山金顶后写的游记。修武民间旧时有每三年例行朝南顶武当山祭祀真武的习俗。主殿的西窗廊下有1993年3月25日立的《重修吕祖庙》,记述了当时重修庙宇再塑吕祖金身的经过。通过此碑知道,吕祖庙也是历经劫难,现在的主殿也就是那次重修的。只是,当时赵文宗为何以供奉吕祖的名义建庙宇呢?估计这与吕洞宾在民间的形象有关。在民间,传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号纯阳子,蒲州河中府(今山西芮城永乐镇)人,道教中的大宗师,被尊称为吕祖、吕祖师、吕仙祖、纯阳祖师。与观音菩萨、关公一样妇孺皆知。吕洞宾,原名吕岩,出身世代官宦之家,自幼熟读经史,据说曾在唐宝历元年(825年)中了进士,当过地方官吏。后来,隐居中条山修行。修仙成功后,云游四方,普度众生,从不收取报酬。吕洞宾一生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深得百姓敬仰。由此看来,赵文宗当初在此建庵供奉吕洞宾,本意是借吕洞宾乐善好施的形象,劝人多做善事,可谓用心良苦。

修武郜屯村的庙居然因这个赵姓人而建

碑刻记载的赵文宗

主殿和东西配殿均锁着门,没有可观之处。在西配殿廊下,看到两块残碑,两碑碑身均字迹模糊,凑上前去仔细看了看,只见北侧的上面刻有:《吕公堂创建五瘟神祀碑文》,落款为“乾隆十年岁次乙丑十月”。南侧的落款为“皇清道光九年岁次巳丑榴月下浣”,像是功德碑,距今已188年。西配殿南墙根下也有一残碑,字迹漫失,不可辨认。据据吕祖庙保护碑介绍,在解放战争期间,吕祖庙曾是解放军御敌的堡垒,解放军的7名将士在此与国民党军激战而壮烈牺牲。看来,吕祖庙也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环顾一周,不大的院落空寂无人,倒是主殿、配殿廊下挂的几对红灯笼分外醒目。庙门外有几棵桐树,不甚高大,估计是近年栽植的。庙门正对着一片绿油油的庄稼地。

修武郜屯村的庙居然因这个赵姓人而建

赵文宗文献记载

参观完毕,我俩走出庙宇,感叹万分,特别为赵氏文宗无私奉献精神倍受感动,也为赵氏家族出此善人而骄傲,吕祖庙仅仅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名气不大。但它所蕴含宣扬的善行义举却是今天我们所称许褒扬的,在当前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劝世价值。古人云:“随时之内善救时,若和风之消酷暑。”愿我们身边涌现出更多像赵文宗那样的扶危济困、乐善好施之人。果真如此,乃国之昌、民之幸也。(图文:赵完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