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學習好的孩子未必就是好孩子!真正的富養,是讓孩子有靈性

學習好的孩子未必就是好孩子!真正的富養,是讓孩子有靈性

假期去了一趟哥哥家,準備學習一下他家的育兒經驗。因為哥哥到處說,他家的孩子很聽話,一點也不淘氣,學習成績也很優秀。

可見到他家的孩子後,說實話,我對哥哥的育兒經驗一點都不感興趣了。他家孩子的成績確實不錯,也確實不淘氣,但這個孩子被父母管得很死,讓幹啥幹啥,比較木訥,一舉一動都老實巴交,完全沒有一個7歲孩子該有的樣子。

學習好的孩子未必就是好孩子!真正的富養,是讓孩子有靈性

他的眼神很死板,動作很機械,精神上缺乏活力,換句話說,沒有小孩子應該有的天真和靈性。

當我把自己的看法告訴給哥哥時,哥哥笑了:“小孩子就應該管嚴點,要不還不上天?現在他們可能不理解,長大了就該感謝我們了!”

我不能贊同。我們是培養孩子,不是培養機器人,不是培養木頭疙瘩。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沒有了個性,沒有了靈性,那長大後會是什麼樣子呢?沒有好奇心,缺乏進取心,不敢冒險,懼怕未知,肯定是一個對生活既恐懼又缺乏熱情的人。

學習好的孩子未必就是好孩子!真正的富養,是讓孩子有靈性

可能有的家長會說了:“喔,培養孩子靈性,可怎麼做呢?孩子不聽話怎麼辦?”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來看一看,培養孩子靈性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培養孩子靈性的意義究竟在哪兒?

在平時的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更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覺得只要孩子成績好,就足夠了,沒有必要去想其他的事情。但是,我卻覺得,只有有靈性的孩子,才可能有美好的未來。

可是,2013年,美國大學健康協會曾經做過這樣一項調查,調查了153所學校中10萬名大學生的健康狀況。結果顯示:

84.3%的人在為必須要做的事情感到不知所措;

79.1%的人感到精疲力竭;

60.5%的人感到非常難過;

57%的人感到非常孤獨;

甚至還有46.5%的人覺得毫無希望。

所以,未必,學習好的孩子就一定會是“好”孩子。但是,有靈性的孩子才會成為好孩子。其實所謂靈性未必是指某一種特定的精神屬性,從教育的角度上來說,靈性是充盈的精神世界的一種代表與象徵。對於孩子而言,只有精神富足,他才有可能面對未來生活中的一切挑戰與困難,勇敢堅定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學習好的孩子未必就是好孩子!真正的富養,是讓孩子有靈性

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家Lisa Miller在新書《靈性孩子:讓生命充滿內在力量的科學育兒觀》中提出,在健康和豐富的靈性生活中長大的孩子更幸福,更樂觀,更向上,更靈活,更有能力應對生活中普通(甚至巨大)的創傷。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日本作家黑徹柳子的名作《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給我們很多啟發,尤其是如何培養有靈性的孩子。我們會發現,有靈性的孩子,和聽話懂事的孩子並不矛盾,因為在培養孩子的靈性時,我們給孩子更多的是尊重,孩子也願意和父母交流,變得更加講道理;相反,很多孩子是越管得嚴越叛逆,才越不願意和父母交流,越不聽話。

學習好的孩子未必就是好孩子!真正的富養,是讓孩子有靈性

那怎麼樣才能培養一個有靈性的孩子呢?

綜藝節目《極限挑戰》曾經有這樣一期,節目組問了6個關於原生家庭的問題:

1.你的父母是否都接受過大學以上的教育?

2.父母是否給你請過一對一的家教?

3.父母是否讓你持續地學習功課以外的一門特長,而且現在還保持著一定水準?

4.你從小到大的旅行經歷當中,是否有過一次出國經歷?

5.父母是否承諾過要送你出國留學?

6.父母是否一直視你為驕傲,並在親友面前炫耀你?

其實,從這六個問題裡,我們最看重的是父母對孩子的用心。有時候,我們會追求物質上的富足,覺得住的好、吃的好、用的好,這些展現出來的事就是對孩子的愛。

實際上,培養孩子的靈性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畢竟,父母的財富再多,也都是一時的,只有孩子有了靈性,有了獨立養活自己的能力,這才是保證一輩子衣食無憂的制勝法寶。

學習好的孩子未必就是好孩子!真正的富養,是讓孩子有靈性

那麼,父母究竟應該怎麼呢?《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告訴我們,家長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不要用“別人家孩子”的標準來要求自家孩子,充分發掘孩子的優點。

書中的主人公小豆豆,也就是作者黑徹柳子,是一個“被退學生”,被退學的原因是過於淘氣。因為原來的學校,希望孩子們都循規守矩,像生產工業產品一樣生產出“標準學生”,也就是我們上面說的,機械呆板,沒有個性的學習機器。

小豆豆退學後,一度很自卑,“窗邊”體現了她的這種心態,她覺得自己和別人是格格不入的,是被學校,甚至被社會拋棄的。

幸運的是,她在新學校遇到了小林老師。小林老師獨具慧眼,總能從每一個孩子身上找出他們的優點,包括被公認為調皮搗蛋的孩子;他思想開放,從來不認為“標準化”能“生產出好孩子”,他覺得孩子應該有自己的個性,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靈性,這才是教育的本質。他不認為,孩子應該成為應試教育的犧牲品。

學習好的孩子未必就是好孩子!真正的富養,是讓孩子有靈性

就像小豆豆一樣,她被定義為“怪”孩子,只是因為小豆豆沒人時喜歡對小鳥自說自話,畫畫時喜歡畫到桌子上,會站在窗邊和校外路過的人打招呼。她對世界更多了一些好奇,對生活更多了一些熱情,她不是壞孩子,只“標準化”生產不能容忍罷了。

但小林老師能夠包容和理解小豆豆,小豆豆在學校度過了一段歡樂的時光。

其實我們家長也應該這樣。我們家長不要總盯著“別人家的孩子”,用別人家的孩子來要求自己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優點,我們要學會觀察和發現,然後再加以引導。放棄“標準化”育兒,我們才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孩子的靈氣和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第二,傾聽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選擇。

在這本書中,有一段描寫特別讓人動容。小林老師初次見到小豆豆時,全神貫注地聽她講完自己的事蹟,這然小豆豆豆感到驚訝。要知道,沒人願意聽小豆豆講這些怪事情,何況她足足講了四個小時。

但小林老師做到了,因為他願意傾聽每個孩子的想法。在他心中,沒有怪孩子,只有與眾不同的孩子。正是這種傾聽,讓小林一見面,就獲得了小豆豆的信任。

學習好的孩子未必就是好孩子!真正的富養,是讓孩子有靈性

小林老師還努力尊重孩子各種與眾不同的行為,甚至那些親生父母都難以容忍的行為。有一次,小豆豆錢包掉進了廁所,她自己就開始淘糞池,可以想象當時的場景。一般老師處理這件事,恐怕要狠狠地批評學生一頓,再把家長找來。

可小林老師沒有。他冷靜地對小豆豆說:“弄完後,記得把這些東西全部都放回去。”他為什麼沒有批評小豆豆?因為小林老師知道,孩子的本心並不是想搗亂,她只是憑現有的認知做出選擇,換句話說,小豆豆不知該如何處理這種突發問題。

結果小林老師這一舉動,竟然神奇般培養了小豆豆“將使用後的物品放回原處”的好習慣。

我們現實中的家長,也要學會傾聽,學會尊重孩子。很多家長,孩子一有點出格行為就暴跳如雷,把孩子批評一頓甚至胖揍一頓,要求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恨不得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提心木偶才好。其實孩子的一些出格行為,並不是他誠心搗亂,而是他們對世界的一種理解,一種好奇,他們希望能有人傾聽,能有人欣賞。

學習好的孩子未必就是好孩子!真正的富養,是讓孩子有靈性

可惜的是,很多的家長更關心的是孩子的排名、成績,很少有人能夠耐心關注孩子內心世界和情感需求,家長不讓孩子做這,不讓孩子做那,孩子的好奇心,孩子的天性,就這樣從小被扼殺了。

第三,學會用語言鼓勵孩子的好奇心,培養他們的探索能力。

生活中,每當有孩子犯錯誤,很多父母都會恨鐵不成鋼地說:“這個笨孩子!”甚至比這還要過分。可在小林老師眼中,從沒有“笨孩子”。甚至像小豆豆這種“被退學生”,小林老師一有機會就會誇獎她“你真是個好孩子!”

其實這是一種對心理暗示的運用。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大概意思是這樣的: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隨機抽取18名學生,然後一本正經地說,這18人都是高智商型人才。時隔半年後,這18名學生的成長超過了一般學生,再後來,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崗位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學習好的孩子未必就是好孩子!真正的富養,是讓孩子有靈性

這個心理學實驗告訴我們,“暗示”會給人一種心理上的共鳴,它能改變人的行為,傳遞一種力量。當我們做出積極暗示時,傳遞積極的力量;當我們做出消極暗示時,傳遞消極的力量。

小林老師的誇獎,讓小豆豆有了“我是一個好孩子”的自信。有了這個信念,小豆豆的行為開始向積極的方向發展,並最終影響了小豆豆的一生。

所以,當孩子有一些出格行為的時候,不要相信什麼所謂“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器”之類的謬論,這些暴力行為只會扼殺孩子的靈性,不會培養出什麼好孩子。其實,一句誇獎,一個積極的暗示,比這些暴力方法更加有用,既能讓孩子保持靈性,又能讓孩子的行為向積極的方向發展。

學習好的孩子未必就是好孩子!真正的富養,是讓孩子有靈性

最後,讓我們用書中的一句話來結束本文:“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過於有眼睛卻發現不了美,有耳朵卻不會欣賞音樂,有心靈卻無法理解什麼是真,不會感動,也不會充滿激情。”

祝福每個家長都能發現孩子的優點,學會傾聽孩子,尊重孩子,培養出有靈性的孩子。

陸北老師專業解密青春期,做你最溫暖的陪伴。歡迎在下面留下你的育兒煩惱,陸北老師將陪你一起面對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