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阿里“回家”:對投資者的戰略意義何在

阿里“回家”:對投資者的戰略意義何在

本文原刊載於新京報觀察家專欄。

作者本人也參與了港股阿里打新,最後在188元拋出,賬面獲利在7%左右,但考慮到美股資金到港股市場轉進轉出的匯率損失,以及20比1的中籤概率,折算下來基本上沒賺錢,作為一次並不成功的跨市場投資,也算交了一次學費。但真正的錯誤在於“戰略失誤”,不應該將這次阿里打新視為一次短線獲利機會。作為美股投資者在港股買阿里實在有點多餘,看好阿里直接在美股持有就好了,但對於港股投資者和內地投資者來說,阿里在香港上市卻是一個不錯的戰略投資機會,他們可以更方便的投資阿里巴巴。尤其是內地投資者,如果未來阿里被納入港股通,可以直接用人民幣購買的話,強大的購買力將有可能大幅推高阿里股價。港股市場阿里上市份額雖然少,但熱情卻不可估量。

儘管近日風波不斷,但內地與香港相向而行的步伐並未停止,而香港作為金融中心對內地的意義也從未減弱。

  時隔七年後,阿里巴巴重回香港上市,首日大漲近7%,市值達4.01萬億港元,超騰訊成港股第一大市值公司。阿里巴巴這次在香港募集資金淨額約875.57億港元,成為香港資本市場有史以來第三大的IPO,同時也是2019年迄今為止全球最大規模的新股發行。

互聯網巨鱷登陸香港,各種數據一時無兩,但其背後的深遠意義恐更在數據之上。這顯示出,儘管近日風波不斷,但內地與香港相向而行的步伐並未停止,而香港作為金融中心對內地的意義也從未減弱。

  在港交所現場,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將這次上市稱為“回家”之旅。因為早在2007年阿里巴巴就曾在港交所上市,但由於發展原因,最終在2012年退市。

  2013年10月,阿里巴巴決定整體上市,仍將第一目標市場設定為香港,但由於當時港交所機制並不支持阿里巴巴合夥人制度下的“同股不同權”股權結構,最終馬雲決定像其他中概股一樣在紐約上市。當時馬雲稱,“只要條件允許,我們還會回來。”

阿里巴巴這次之所以能成功“迴歸”,得益於港交所最具顛覆性的兩條改革——

  其一即允許同股不同權公司上市;其二則是允許未有營業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此後香港成為納斯達克之後,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地。

  另外,港交所同時也允許已在境外上市的大中華公司,可選擇香港作為第二上市地。

  儘管港交所改革看起來好像是為阿里巴巴量身定製,但“回家之路”其實並不算順暢。特別是最近香港風波驟起,很多人以為阿里巴巴可能會暫時擱置回港上市計劃。但沒想到雙十一硝煙未盡,阿里巴巴就馬不停蹄地“回了家”。

  而這個時點回家,既有實際意義,又有象徵意義。實際意義是,無論對於阿里巴巴公司的發展還是對其資本運作來說,在香港上市都是里程碑式的一步。

  融到一大筆錢尚在其次,關鍵是香港屬於中國的一部分,無論是在資本上還是在人才上、商業上,都高度相通。阿里巴巴需要更多真正瞭解過它,使用過它的用戶有機會成為其投資者。未來,通過類似港股通等機制,內地資金投資阿里巴巴會非常方便,而且安全。在特朗普頻頻製造中美貿易糾紛的時期,在港上市對於身為中概股的阿里巴巴也是多了一層安全性保障。

  而象徵意義則在於,阿里巴巴對香港金融市場用腳投了一次票,這顯示出內地資本對於香港金融市場的信任和肯定,以阿里巴巴的體量,其示範意義顯著。在阿里巴巴的帶動下,未來會有更多的內地優秀企業將香港作為重要資本市場。

  香港近期引起不少紛爭,而紛爭也影響到香港社會某些部分的正常運行,但香港金融業的根基並未動搖。香港是一國兩制下的金融、貿易、經濟中心,以及各種國際人才交互的中心。與內地進行高密度互通、同向而行,對於企業、平臺、投資者來說是共贏,這也是為什麼阿里就算“離家一萬里”,也一定要回歸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