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解讀日本三位緋句大師的修行思想,解人生真意,品日本文化之美

提及日本,我們會想到日本獨具一格的審美觀。與中國美的大氣磅礴相比,日本對美的理解是恬淡的,陰翳曖昧的。這種美簡單樸素,但美中又帶著悲意,悲和美融為一體,就像那滿樹輕雲般的櫻花,美到極致,但凋落的瞬間也帶給我們“可憐一夜花落去”的傷感和寂寞,而這種美也流淌在旅日作家蘇枕書的筆下。

解讀日本三位緋句大師的修行思想,解人生真意,品日本文化之美

蘇枕書是一個喜歡旅遊的作家,她的文字讀來讓人不僅置身於美好的風景中,還能體會到文字傳達的“文化”之美,這種美在他的作品《塵世的夢浮橋》中尤為凸顯。

解讀日本三位緋句大師的修行思想,解人生真意,品日本文化之美

《塵世的夢浮橋》是蘇枕書旅日十年的隨筆,伴隨她的腳步,我們行走於日本那些隱藏在山水間和城市間,具有文化內涵的“古蹟”中;而隨著她的娓娓道來,我們還可以瞥見十幾位不同時代的日本人物,尤其是傳承日本文化的那些文人的命運沉浮。其中有三位“俳句大師”,他們的命運、詩歌,對美的體悟,對人生的選擇讓我們生出或敬佩,或嘆息,或親切的感情。

解讀日本三位緋句大師的修行思想,解人生真意,品日本文化之美

一、松尾芭蕉:在路上,是修行,也是歸宿

“俳句”是世界上最短的詩-文字簡煉,但情感豐富。泰戈爾的《飛鳥集》就深受“俳句”的啟發,冰心、周作人、郭沫若也受到“俳句”的影響

松尾芭蕉是日本的俳句大師,他的出現將俳句藝術推至一個新的高峰。而他也被尊稱為“俳聖”,這個稱號大抵等同於李白被稱為“詩仙”,孔子被稱為“聖人”。

周作人說:“芭蕉所提倡的句可以說是含有禪味的詩,充滿著幽玄閒寂的趣味。

嫻靜古池塘

青蛙跳入水中央

水聲響

--松尾芭蕉

解讀日本三位緋句大師的修行思想,解人生真意,品日本文化之美

我們彷彿看見一人獨自站在古池邊,寂靜無聲,一隻青蛙跳入池塘打破平靜,充滿了生機,慢慢的漣漪被撫平,池塘又歸於平靜。一靜一動之間,那一聲“撲通”,不僅打破了池塘的寧靜,也攪動那看客的心,而看客的孤獨也在這一寂一響間緩緩滲出。看到的是古池和青蛙,透出的卻是人心。而這種禪意不僅在他的俳句中,也影響著他的人生選擇。

《塵世的夢浮橋》中,作者提及松尾芭蕉在人生最完滿時-那時候他已經自立門戶,門人遍佈,門人還為他修了一座“芭蕉俺”作為供奉。而他卻選擇搬至人跡罕至的地方居住,過著苦行僧的生活。

解讀日本三位緋句大師的修行思想,解人生真意,品日本文化之美

當一場大火將芭蕉的居所燒盡後,芭蕉頓悟“人生無常,猶如火宅之變”。松尾芭蕉走上了將近十年的竹杖芒鞋,風餐露宿的旅人修行之路。芭蕉曾這樣記錄他的旅程:蚤蝨橫行,枕畔傳來馬尿聲。可見旅途中隨時隨地都是他的棲身之所。

但在路上,也為他帶來別樣的收穫。他觀一草一木,看蝴蝶蟲鳥,體悟人情世態。在路上雖苦,但也為他帶來了俳句的創造高峰。他寫出了《野曝紀行》、《笈中小札》、《奧之細道》等傳頌至今的俳句集。旅人之路也讓芭蕉的俳句平和沖淡-文字雖簡單,但感情豐富,韻味十足。

解讀日本三位緋句大師的修行思想,解人生真意,品日本文化之美

而松尾芭蕉最終也死在他的旅途中。如果說將軍選擇馬革裹屍作為軍人的榮耀和歸宿,那麼松尾芭蕉則選擇“在路上”作為“俳人”的修行和歸宿。這種選擇讓他能在原野中欣賞自然之美,在風霜雪劍中,在艱難困苦中觀自己、看他人,他對人生也有了更多的體悟。而這些艱難中體悟到的簡單與喜悅,美與悲,最終變為“俳句”被流傳,被唱誦。

解讀日本三位緋句大師的修行思想,解人生真意,品日本文化之美

二、小林一茶:生活以痛吻他,他卻報之以歌

露水的世,雖然是露水的世,雖然是如此。

--小林一茶

這是一茶為逝去的長女所寫的“俳句”。一茶長女僅存世四百餘天就離開了人世,一茶悲痛不已,至深的悲哀也從這詠歎中傾瀉而出。作者對一茶的人生是同情和悲憫的,因為一茶的人生就是一首寫滿別離曲調的歌,幼年失去母親,少年失去最疼愛他的奶奶,被繼母苛責不得已離開家鄉獨自謀生,半百之年好不容易有妻有子,可是妻子卻早逝,四個孩子活的最長的也不到兩歲。

解讀日本三位緋句大師的修行思想,解人生真意,品日本文化之美

這樣的人生,哪有“美”可言,又有什麼可讚歎的。但一茶的可貴之處就在於,生活的痛苦如暴風驟雨襲來,而他仍然能發現生活的美好和可歌可嘆之處。在一茶眼中一隻蒼蠅也是有趣有味的。

不要打啊,

蒼蠅搓他的手,

搓他的腳呢!

透過破爛的窗也能看見浩瀚星空。

真美啊,

透過紙窗破洞,

看銀河。

解讀日本三位緋句大師的修行思想,解人生真意,品日本文化之美

小林一茶

梵高在寄給妹妹的信中寫道:“我變得越醜、越老、越病態、越窮,就越想用安排巧妙、生動明豔的色彩來報復這一切。”

而一茶對苦難的報復是對世間萬物報之愛、同情和童心。所以當蝸牛拜訪他的家,他破壞牆壁讓它遊玩,;蝨子太多,他不覺得煩惱,反而認為它們在與他嬉鬧。

甚至在一茶年老時遭遇火災,房子付之一炬,財產被奪走,自己也氣息奄奄時,他仍然能看到了那些微不足道的生機和活力。

解讀日本三位緋句大師的修行思想,解人生真意,品日本文化之美

周作人說:“他的俳諧是人情的,他的冷笑裡含著熱淚,他的對於強大的反抗與對於弱小的同情,都是出於一本。”

縱觀一茶的一生,童年、青年並沒有得到多少溫情,而有妻有子的幸福也如朝露,瞬間即逝。或許這種別人眼中的“愛的貧乏”令一茶有著一份柔軟心腸,疼惜萬物的可憐可愛。所以他的“俳句”中,令人討厭的蒼蠅、蝨子、蚊子,毫不起眼的柿子花、螢火蟲、麻雀,平凡的農人、小販都成了他“愛”的對象。其實,這種愛又何嘗不是對他悲劇命運的一種反抗呢?讀一茶和一茶的“俳句”,讓我們即嘆息他的命運,又感動於他對萬事萬物的溫情。

人生就是露水的世,雖然是露水的一世,我們也要拼盡全力過好這一生。即使生活以痛吻我們,我們也要發現生活的美意和生趣,並對生活報之以歌。

解讀日本三位緋句大師的修行思想,解人生真意,品日本文化之美

三、與謝蕪村:生活不僅有詩和遠方,還有人間煙火

松尾芭蕉去世後,他所建的“焦門”開始沒落,30多年後,“焦門”中興。與謝蕪村是松尾芭蕉的崇拜者,也是“焦門”中興的重要力量之一。

為了更切近芭蕉,蕪村重走了芭蕉的“旅程”,體驗芭蕉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和曾經的心路。但“旅程”對於芭蕉是宿命,從未想過歸途,而蕪村的“旅程”更多的是一種對偶像的追隨,在旅程中他時刻想著家鄉。

解讀日本三位緋句大師的修行思想,解人生真意,品日本文化之美

與謝蕪村

相比於芭蕉的“孤獨”式的修行,蕪村則更有煙火氣息。芭蕉的“俳句”多描寫秋冬景物,有孤獨寂寥之感,而蕪村則多描寫春和夏,積極而有生機,因此他的“俳句”也被明治時期的文人推崇。正岡子規、夏目簌石、芥川龍之介等人都給予他高度的評價。

正岡子規評價蕪村的俳句具有積極之美、客觀之美、人事之美、理想之美、複雜之美、精細之美。

應該說,蕪村是一個承上啟下的人物。他繼承了芭蕉,但又跳出芭蕉俳句的侷限。

芭蕉是“聖人”,而蕪村則煙火氣十足。他的“俳句”是多樣化的,有的雅緻且韻味十足,有的充滿童趣,有的則調侃搞怪。而他的善畫,令他的“俳句”畫面感十足,並且他也根據自己的優勢,創造了一種新的畫種-俳畫。

解讀日本三位緋句大師的修行思想,解人生真意,品日本文化之美

所謂學問啊,就像從屁股裡飛出來的螢火蟲吧!

--與謝蕪村

解讀日本三位緋句大師的修行思想,解人生真意,品日本文化之美

而生活中的蕪村是一個十足的“俗人”,塵世的夢浮橋》中作者記錄了蕪村真實的一面。為了生活他賣文賣畫;他喜歡美食,常常向門人寫信借美食美酒,當然是有借無還的;他喜歡美人,女兒婚禮上請來的藝妓,他時不時回憶她們的姿容;他享受生活,寫信向門人索要鞣質足袋-妻子、女兒、自己各一雙,甚至花費巨資買下幾兩千元一斤的茶葉,細細聞香烹茶。

解讀日本三位緋句大師的修行思想,解人生真意,品日本文化之美

但蕪村俗人的一面卻讓我們倍覺親切,他就像我們身邊認識的某個人-我們的鄰居,同學、親戚,才華橫溢卻不會感覺有距離。

蕪村的生活是煙火和俗氣的,但也是令人羨慕和嚮往的。相比芭蕉的走向神壇,一茶的落魄潦倒,他的生活與我們如此貼近-努力追求夢想,但不忘享受生活。

解讀日本三位緋句大師的修行思想,解人生真意,品日本文化之美

塵世的夢浮橋》中三位俳句大師,三種不同的命運選擇。松尾芭蕉選擇“難走的路”,用苦修完成自己夢想-做出最好的俳句;小林一茶是命運之神的棄兒,每一次重重摔下都痛徹心扉,但仍然不忘發現點點動人之光;與謝蕪村心中有詩和遠方,但仍然不忘人間煙火。讀他們的人生,我們不僅讀懂了他們,也看見了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