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永春:小水電先行者的華麗轉身

永春:小水電先行者的華麗轉身

永春小水電機組安裝。國網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供圖

永春群山起伏,雨量充沛,溪流密佈,“多山林、陂池、苑囿之利。”是以,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了,永春縣全縣236個行政村中,122個村有水電站,70%以上電站是村集體管理,平均一個村年水電收入20萬元,曾被譽為“全國小水電的一面紅旗”。

永春縣有電歷史悠久

永春很早有電。《泉州水利志》記載,1927年,永春桂洋村人林妙慶從上海購回一臺5千瓦汽油發電機組。1929年,這個發電機組被移至該村水尾下岸利用水車帶動發電,成為泉州第一座小水電站。此後,永春人陸續辦起4個水電站,裝機44千瓦,那時的小水電時發時停,實際發電15千瓦,年發電量不足1萬千瓦時。

新中國成立後,永春人民利用縣域群山起伏、雨量充沛、溪流密佈的優勢,用豐富水力資源因陋就簡,興建一座又一座水力水電站,日間用以帶動水碓、水磨進行糧副產品加工,夜間發電供照明。到了1956年夏天,永春湖洋農業生產合作社自籌資金,組織本地能工巧匠,在湖洋溪畔興建了一座裝機容量20千瓦的曙光水電站,帶動整個泉州掀起一個群眾性的辦電熱潮。

1966年6月,《人民日報》以“永春縣農村普遍建起水電站”為題專題報道泉州小水電站發展。1969年,《人民日報》頭版刊載了《自力更生辦電,福建省永春縣大辦山區小型電站的調查》,泉州小水電建設逐漸影響到全國。

此後,永春縣打破獨家辦電的格局,實行多種辦電模式,調動各方辦電積極性,出現了縣、鄉、村、僑辦、中外合資、個人集股等13種辦電模式。1983年9月26日,永春縣最大的水電站——橫口電站第一期工程建成發電。同年12月,國務院批准永春縣為全國100個農村電氣化試點縣之一。

小水電接入大電網成大勢所趨

為推進農村電氣化建設,1998年,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啟動了農電“兩改一同價”工作。福建公司還投入1.13億元資金對永春縣農網進行改造,全省投入改造資金達74億元,提高了小水電的聯網和送出能力。

以永春的一都鎮為例,該鎮共有小水電站20餘座,總裝機容量達到8000千瓦,永春公司投資500多萬元建設了古格變電站,解決了小水電上網問題。2008年,永春縣電力公司投入200多萬元對全縣200多座小水電站的線路進行維護、改造。

2006年1月1日,伴隨《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的頒佈實施,福建省電力公司提出實施小水電上省網工程,專門為小水電服務。

科技創新也為小水電發展再拓空間。2007年9月,以泉州公司為主研發的“全國首套地區級水調自動化系統”為核心的小水電優化管理模式,獲得全國電力企業管理創新成果一等獎。

小水電良性綠色發展領跑全國

歲月流淌,曾經的小水電快速成長,解決了農村缺電問題,而隨著理念轉變、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電網日益強大,小水電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2015年,以永春縣為試點,泉州市推進小水電站退出試點工作,對老舊水電站分類實施“限制、改造、退出”,退出小水電15座、轉型3座。新時期,小水電如何定位,決定著小水電的未來。

在這一點上,永春縣推廣小水電綠色轉型,促進小水電良性發展。

為了更好地發揮小水電站在保護生態、促進節能減排、改善民生福祉、推動脫貧攻堅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永春縣一方面對湖洋溪流域龍門灘三級、湖洋、龍山、垵口、龍門灘四級等五座電站嚴格執行最小生態下洩流量要求,安裝下洩流量在線監控裝置並與省環保廳聯網,將生態流量達標情況納入轄區縣政府年度績效考核,保證河道常年流水暢通。另一方面按園林設計要求,對廠區、庫區進行規劃綠化,電站樹木鬱鬱蔥蔥,綠蔭成林,常年空氣清新,環境優美。

如今,走進永春縣桃聯、桃源水電站,文藝氣息撲面而來。小水電站廠房經過一番“裝扮”,變身為一家內設咖啡館、書吧、茶舍的“6982館”。廠房內,原始牆面、調速器、原水電站設備等作為裝飾物件都保持了原貌,文藝中又透著“工業風”,遊人流連其中。

永春縣文體旅遊局副局長姚海蘭告訴記者,小水電站改建咖啡館,初衷是“承載歷史使命,堅定文化自信”。“改建時保留了原來小水電站的一部分機械設備,讓每位顧客都可以感受到水電站的文化。”

2018年4月,福建省泉州市總結推廣永春小水電退出成功經驗,出臺了《泉州市小水電退出三年行動方案》,計劃用3年時間退出存在嚴重安全隱患和對生態影響重大的小水電站83座、裝機容量16319千瓦。(劉文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