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现在有的银行不良率能达到10%。这么高的不良,离倒闭还远吗?

槿汐1207


银行不良率是否达到10%这点我们并不知道,因为凡是上市银行,基本上财报公布的不良率都在1.5%上下(印象中最高的才1.9%),而没有上市的银行,因为没有公开的财务数据,因此,具体不良率多少,无从得知。

按照银行监管体系的基本要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最低为8%,如果,银行的不良率达到10%技术上已经“破产”。而目前,上市银行基本上已经全面超过巴塞尔协议三中对资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而国内银行监管体系要求银行的“拨备率必须达到150%”而事实上,以招商银行宁波银行为例,拨备分别达到409%和520%,意味着,优秀的银行在通过“拨备覆盖率”隐藏和平滑利润。

而银行的资产状况究竟如何?我们可以看以下现状:

第一,从16年以来,城商行,农商行大量持续上市,且上市数量群体众多。

第二,近期,以包商银行和几个地方城商行和农商行为例的传出“挤兑”谣言造成当地百姓恐慌。

第三,银行上市股票,长期多数处于“破净”价格,并且多数破净折扣在0.7-0.8,最低的为民生银行,净资产在10元,股价在6元,折扣在0.6的水平。

那么,为什么,银行大量集中上市?因为资本金不足,急需补充资本金。为何资本金不足?是设立银行的注册资本金没有实到账?还是经营不良导致资本金损耗速度太快,跌穿了《巴塞尔协议》最低的资本金要求?

而银行多数股价长期低于净资产的原因又是什么?是市场聪明,知道银行的不良真实情况比暴露的情况更加严重?还是知道未来经济下行银行资本金损失速度会加快?为什么国内这么多所谓的“价值投资者”看不到“银行破净”和“低估”而大量配置?因为市场多数时间总是有效的,知道目前银行的“不良认定标准”“坏账准备”以及“拨备覆盖”不足以应付真实百姓感受到的不良水平,也就是说,“不良暴露不充分”。

当然,银行的不良是否真实,拨备是否充足,资本金是否充足,并不意味着“银行离倒闭不远了”,事实上,不仅仅中国的银行存在“庞氏骗局”,西方的银行照样存在——因为银行的财务报表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财务报表,没有任何一个审计机构可以追溯到每一个分支每一笔贷款真实的抵押品状况和还本付息的真实情况。因此,对银行发布的报表,大家都用“折扣”去表达对银行财务报表所暴露的坏账率不良率的自己的评估——这也就是没有人用“市盈率”去衡量银行的估值,而更多的用“净资产”去衡量的根本原因。

而银行是否破产,除了“资本金充足率”以外,还是要看“监管”和“资产风险”而定,这个就是银监会的监管管理范围。我们只能从地方银行暴露出来的事件,从类似“包商银行被勒令托管”等事件中去猜测了。


屠龙刀fei0598


一、什么是银行的不良资产?

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是指不良贷款,放出去的贷款收不回来,或者不能全部收回来,那自然就是要面临损失了。当然也包括各种质押的债券、股权、权证、不动产等抵押物等等。上世纪末期,我们的银行业引进了国外的风控理念和机制,把资产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等5个风险等级。其中次级、可疑、损失都算作银行的不良资产,

银行对各类不良资产的专项准备金提取比例分别为:次级25%、可疑50%、损失100%。

对于不良资产,只是从风控角度和会计角度而言,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不可收回,银行也有各种应对处理措施,比如加大催收力度、事实债转股,抵押物司法拍卖等等。银行的资产保全部门就是做这个的,一旦银行发生不良资产,资产保全部就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清收、诉讼、查封等措施,更会根据情况,将不良资产会转让给专门的处置机构处理,即资产管理公司。

二、银行的不良资产情况到底如何?

数据显示,从2016年第四季度末开始,我国银行业不良率连续五个季度稳定在1.74%,未出现增长,2018年第一季度银行业不良率微升至1.75%,打破稳定态势,截至2018年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万亿元,不良率1.89%。

进入2019年以来,包商银行、锦州银行都曾经出现大量不量资产,最后包商银行被接管(实际上就是破产了),而不少地方的小银行也是不良率季不断攀升,比如今年4月份,国家审计署发布的报告就指出,有多家商业银行的资产不良率高达20%以上,高的甚至达到了40%,这种的确距离倒闭就不远了。看着好像危机重重,但总体而言,在我国4000多家银行中,总资产规模250万亿这样巨大体量中,六大国有银行牢牢占据主体,且2019年二季度以来,不良资产比例明显有所下降,个别地方性银行因为经济压力出现暂时的困难属于非常正常的情况,而且,《银行存款保险条例》足以保证普通储户的安全,没必要过于忧虑。



投资和理财那些事儿


如果银行不良贷款率高达10%,确实距离倒闭不远了。很多读者可能认为银行是不会倒闭的,在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确实控制的足够好,至今也没有几家银行倒闭清算,就算存在倒闭也会第一时间被接管。所以,给人的感觉银行的风险很低,更没有倒闭的可能。

但是,如果银行不良贷款率真的达到了10%是水平,距离倒闭可谓不远。因为不良贷款率高达10%的银行,基本可以说亏本亏的太多了,倒闭也只是时间问题。

大家印象中的银行就是存钱、取钱的地方。实际上,银行的功能、业务有很多,比如贷款、投资、理财、金融服务等业务,也能起到润滑市场、积极促进市场发展、调控货币市场的功能。

什么叫做不良贷款率呢?简单来说,就是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所占总贷款余额的比重,比如总贷款资金为10亿元,其中有1亿元为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率为10%。通常,不良贷款率是评估银行贷款质量的重要标准。衡量的方式,是将贷款按照风险等级进行评估,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而后三类称之为不良贷款。可疑简单的理解为,因为个人、企业、机构存在问题致使贷款的资金换不上来了。

那么,为什么说银行不良贷款率高达10%,银行距离倒闭的时间就不远了呢?银行属于金融机构,重要的流通物就是货币。如果有着10%不良贷款率,说明已经处于严重亏本的水平。怎么讲?

现在银行贷款,不同期限的贷款资金为4.35%-4.9%之间,房贷利率较高,在LPR货币基础利率上+1%的水平,大约是5.88%。而银行的存款利率,活期至三年期为0.35%-2.75%,定期存款利率一般有上浮,在1.5%-3.8%之间。从央行处贷入资金现在一般的年化利率在3.2-3.8%之间。

也就是说,银行一般利息差约在1%-2.5%之间。而不良贷款率为10%,10亿元的贷款资金,就可能有1亿元收不回来,而期间银行潜在盈利为1千万至2.5千万。这样算来,银行贷款还是亏本的。

很多读者会说,之前的不良贷款率为10%,之后可以通过改善,银行或许还不至于严重亏本。银行潜在不良贷款率一般在3%以下,甚至说要在2%、1.5%水平以下。而高达10%的不良贷款率,或许需要更多的时间,而时间就是成本。一家银行如果没有丰富的资金来源,可能抗不了多长时间。所以,当不良贷款率高达10%的时候,距离倒闭也就不远了。


厚金说


国际通行标准认为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率警戒线10%。因此,10%不良贷款的银行如果不想法设法改善银行经营状况和补救措施离倒闭就不远了。

不良贷款形成:

1.借款人因素。借贷人诚信差,经营不善,不可预测风险等都可以使贷款变为不良贷款。

2.政策因素。宏观经理政策缺乏连续性,经济波动大。

3.行政干预因素。银行贷款不是按市场风险评估,而是按政府机构的引导。

4.银行决策因素。银行管理人员对市场的误判。

5.贷款结构因素。贷款主要集中在风险高的行业。

6.道德因素。银行职员无开拓进取精神,违规违法,营私舞弊。

改善对策:

1.加强对风险贷款的评估和决策能力。

2.用法律武器保全资产。

3.因国家政策形成的不良资产由政府承担。

4.提高和完善银行的运作能力。

5.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钟时财经


10%虽然已经不小了,但是在目前的情况来看,10%并不算什么,先不说去年有个贵阳农商行不良率飙升到19.5%,就今年年初审计署检查的,河南省就有12家农商行不良率超过20%,个别甚至超过40%,所以对于这些银行而言,目前的经营风险是极大的。

不良后果

大家都知道银行的利润来源主要为息差,举个例子:一家银行总共吸收了储户100个亿存款,揽储的平均利率为3%;假设这家银行把这100亿的存款全部放贷出去了(实际不可能,要因为要缴纳存款准备金以及预留运营周转资金,为了简便说明我们就不再细分了),贷款平均利率为7%。

如果这家银行今年没有发生任何的不良,那么一年下来,银行就赚了:100亿元*(7%-3%)=4亿元的人民币,这就是银行的毛利,在扣除运营成本(房租、水电、人工等等),净赚个3个亿应该没有问题。但如果银行发生不良贷款呢?以你所列举的不良率为10%为例,那么银行就会不赚反亏了。

不良率10%,代表着放贷出去的100亿里有10个亿是收不回来的,银行的存贷息差收益只剩下:90*7%-100*3%=3.3亿元。存贷息差收益扣除无法回收的10个亿,银行理论上就亏损了6.7个亿了,在考虑到运营成本,实际亏损更高,所以如果不良率太高,那么银行就有破产的可能性。

会导致银行倒闭?

较高的不良有可能会导致银行破产倒闭,但是会不会发生,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银行以往累积的未分配利润;二是不良资产的处置情况;三是储户是否挤兑。

1、以往的积累

如果银行往年累积的未分配利润足够高,那么就算本年度发生较大的不良金额,只要不良的金额在未分配利润的覆盖范围之内,那么银行就不会发生破产倒闭。

2、不良资产的清收

要在银行贷款,基本上都需要有抵押物或者保证人,纯信用的贷款很少很少,所以发生不良之后,并非说银行就是全部亏损的,通过各类清收手段之后,一般银行都可以回收回来部分的资金,如上述我们所列举的案例,理论上亏损6.7个亿,但银行通过清收之后,一般最少可以追回一半的资金。

3、储户是否挤兑?

如果用户没有发生挤兑,商业银行短期内,靠运营资金量以及动用缴纳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基本可以满足略超预期的兑付,但如果发生大规模的挤兑,那么任何一家银行都无法存活,银行储户挤兑,资金马上就要,但是你放贷出去是无法立刻回收回来的,所以就算是不良率极低的银行,只要面临挤兑,如果没有政府出手,那么基本都是倒闭的结局。

总结

其实就算银行倒闭了,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也没有影响,按照《存款保险条例》的规定,银行需要为储户的存款投保,当银行破产倒闭时,储户可以获得存款保险基金的在50万元本息范围之内的快速理赔,而目前我国又有多少人存款超过50万元呢?


鲤行者


银行倒闭是一件较大的事情,牵涉到股东利益和储户利益,因此除非出现经营危机,无法换成兑付,出现了流动性危机,一般不会选择倒闭清算,而是选择托管经营。

银行存在不良贷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但银行不良贷警戒线在哪儿,全球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但银行净息差是2%左右,不良贷超过2%就会达到一个警戒线,但达到2%警戒线不代表银行就会出现破产倒闭。

银行可以凭借不良贷款拨备,对不良贷款进行处置,让不良贷款率降到2%以下,现有银行不良贷10%警戒线,也不意味着银行已经破产,银行破产是指资不抵债,10%不良贷未必银行就会达到资不抵债的底部。

据媒体报道,中国审计署对全国小型银行坏账激增发出警示:截至2018年底,中国中部的一些银行将其贷款的40%记为不良贷款,这是中国几十年来首次正式披露这么高的有毒资产率。其中,某省有42家银行的贷款不良率超过5%“警戒线”,“个别”银行贷款不良率超过40%。

银行破产难度很大,一般是监管机构发现银行出现兑付风险,选择托管经营,至于会不会破产,要看银行资产质量改善情况。由于大部分银行都会有国有股存在,很多地方会选择拯救,不让银行破产倒闭

银行托管经营,对一般储户没有太大影响,也不用担忧存款拿不回来,50万以下有保险兑付,但是一些对公存款相对而言风险会大一点。


杜坤维


银行能不能倒闭是由监管和国家说了算。该不该倒闭是由经营数据说了算。但是很多银行确实不良贷款率非常之高,经营的效果非常差。德先生作为一个老银行人,对着这些捧着金饭碗还讨饭的结果,真的是表示了无语。

当然德先生也见过很多城商行和农商行的领导,他们确实是不太懂金融的,用外行来做内行的工作,最后的结果也可想而知。

按照监管要求,一般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不应高于5%,但是现在很多银行早已超过了这个指标。据国家审计署发布2019年第1号公告,扫描了31个省金融风险并点名多家地方银行,主要问题就在于不良贷款率高、拨被覆盖率低、资本充足率低、掩盖不良资产。例如河南省,就有42家商业银行贷款不良率超过5%警戒线,其中超过20%的有12家,个别商业银行贷款不良率超过40%。

看一个极端的例子:河南修武农商行不良贷款率20.74%,总资产近70亿元,存款余额近50亿元,贷款余额32亿元。资本充足率是负0.75%(这个指标才是惊艳全国呀)。不良资产拨备覆盖率,只有43.44%。

如果关注银行的经营稳定性,其实主要是看三个指标:

A.资本充足率。它分为两级或三级,但是最低最低要求是按照巴塞尔银行协议里面规定的,不得低于8%。而上面讲的河南修武农商行,如果严格计较的话,他早就应该破产了。
B.不良资产拨备覆盖率。银监会要求最低拨备为120%,但是很多银行都已经低于40%以下,这就说明陆续还会有很多贷款逾期会转为坏帐,而无法用拨备进行冲抵。
C.不良资产坏账率。监管要求低于5%,这些是已经未来要用净利润来冲抵的部分。

银行是金融体系的核心,所以银行的稳定是金融体系最关心的事情,监管部门也很清楚这个重要性。正是因为关系到千家万户,所以即使银行按照市场规律已经处于破产地步或破产边缘,但是是否进行处置,和如何处置,监管会本着维护稳定的想法,千方百计进行挽救和重组。

从前不久营口商业银行以及河南伊川农商行处置的案例来看,再向前看到包商银行及锦州银行的处置措施。监管会利用金融扶持措施、大股东重组、指派其他银行接管等等方式稳定形势。所以按照现在企业破产制度进行破产,是一个非常小概率发生事件。

如果仅仅作为储户,其实不用太过关心银行经营形势是否好坏情况的发生。只要保证在一家银行单人存款总计在五十万之内,基本上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因为按照存款保险保障制度的要求,即使银行发生任何风险,都会有人民银行指定全额先行兑付50万之内存款。但是理财产品需要按照性质和不同购买方式分别处置了。

总结一下:储户做好一个存款安排,不用再去关心太多的事情。尤其是在银行经营不稳定的时候,千万不要信谣,不要传谣。国家和监管部门自有方法去摆平任何事。

德先生讲金融和理财,由专业变得通俗。带你一起看透金融逻辑和理财中的所有门道。觉得好关注我!再多点点赞。


匀枫财技大兜底


根据最近的报道,年内美国已经有四家银行破产倒闭了,所谓破产倒闭,就是银行资不抵债,不良资产太多,银行自有资产无法覆盖坏账,只能进行破产清算。

如果银行破产了,对储户来说,除了存款保险基金优先赔付的资产外,其余资产必须等到清算结束后,根据银行的剩余资产价值和负债的比例进行偿付。

那么如何判断银行的安全性呢?如果一个银行的不良资产率达到10%,是不是很危险呢?确实,不良资产率是衡量一个银行运行是否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情况下,一个健康的银行不良资产率不会超过3%,如果银行的不良资产率达到10%,应该说就是属于红色预警了。

但是也不能根据不良资产率这一个指标来判断银行运营风险,还有另外两个指标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是拨备覆盖率,这个指标主要就是看银行对坏账准备金计提是否充分,如果,拨备覆盖率大于100%,说明银行已对坏账提前做了准备,这样相当于银行的坏账风险提前化解了。

还有一个指标就是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如果银行的自有资本金占比非常高,那么银行的偿债能力就非常强,即便是有很多的不良资产,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自有资金偿还,这种情况下,不会对储户的存款形成威胁,所以这样的银行也是很安全的。

前段时间,伊川农商行和营口沿海银行都出现了一点小问题,银保监会已经出来辟谣,从目前情况来看,各家银行并未有出现太大的问题,即便不良率有所提升,只要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达到要求,银行的安全性也是有保障的。

作为普通的储户来说,我觉着不用关心这些复杂的专业术语,也不用去查询银行的运营数据,最安全的方法就是在一个银行的存款本息总额不要超过50万元,如果能够恪守这个原则,无论银行发生什么问题,你的存款都不会存在风险。


如果资金存在小银行一些,我的观点是本金不要超过40万元,因为现在的银行存款最长是5年期,即便是按5%的存款利率,接近5年的时候,本息合计才能达到50万元,这些能被存款保险基金全部覆盖,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互金直通车


01

试点开启促发展良机

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8月2日发布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的两项细则,随着该细则出台,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试点将于近期实质启动。目前第一批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试点机构名单已定,包括银行和信托公司;首单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信托计划将于近期落地发行。这意味着,银行不良资产出表渠道将从不良资产证券化扩大至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这将成为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的一大利好。

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试点工作酝酿已久。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监管层除了提及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之外,也提及了开展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试点工作。实际上,此前已有不少银行在实际操作中开展了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不过,此次相关细则的发布,是监管层第一次对不良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作出单独的严格规定。

细则规定,正常类信贷资产收益权与不良信贷资产收益权应分别转让,出让方银行不能构建混合信贷资产包。这意味着将不良收益权包装成正常类收益权进行转让的行为将被严禁。

与此同时,细则还规定,开展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的,在继续涉入情形下,计算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比例和拨备覆盖率等指标时,出让方银行应当将继续涉入部分计入不良贷款统计口径;不良资产收益权的投资者限于合格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参与认购的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和资产管理计划不得投资。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在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中,银行通过对于未来的现金流和回收状态的测算情况,将由此产生的未来收益权流转给其他机构,可实现不良资产的提前变现,在降低不良率的同时,也为不良资产的处置提供空间。此外,随着国内供给侧改革加速推进,国内银行不良贷款将迎来爆发期,不良资产处置业务迎来发展良机。

目前第一批127家可参与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的试点机构的名单已经划定,包括多家银行和信托公司。这对当前的不良资产市场无疑将是个好消息。

“不良资产收益权的转让,**开始放宽对银行不良资产的管控,这意味着民间资本的参与将越来越常规化,整个不良资产市场逐渐走向市场化,侧面促进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创新,进而缓解当前不良资产总量持续增加的压力。”资芽网创始人兼CEO张洛夫向《经济》记者表示,尽管这是一个好的信号,但从深层次来看,此举并不能解决不良资产市场的根本问题,行业痛点依旧存在,信息不对称、交易不规范等问题让不良资产市场难以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

据此,张洛夫预计,在市场初期,业务开展规模将会十分有限。“由于银监会对银行的监管一直从严,在不能通过转让收益权实现不良出表的情况下,银行对此项业务的进行可能不会有太大的投入。”

02

不良率攀升 总额仍在增加

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总量仍在不断攀升,不良资产处置领域将孕育出一片广阔的蓝海。据公开数据统计,不良贷款率从2013年二季度开始连续上升,到2016年一季度,已连续11个季度上升。

近日,银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于学军透露,截至今年5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已超过2万亿元,不良率突破2%,达2.15%。据统计,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4373亿元,较上季末增加452亿元;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则为1.75%,与上季末持平。此外,同期商业银行正常贷款余额80.8万亿元,其中关注类贷款余额3.3万亿元,较一季度增加1243亿元。

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庄恩岳也向《经济》记者表示,目前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大幅增加。根据银监会最新统计,现在不良贷款约为1.98万亿元,占比2.01%,其中,五大国有大型商业银行7000多亿元,股份制银行2500多亿元,城市商业银行(1147家)1800多亿元,外资银行130亿元左右。另外关注类贷款3万亿元,企业应收账款11万亿元,“这是隐患”。

对此,交通银行首席***家连平向《经济》记者分析称,2016年下半年,商业银行资产质量运行仍面临经济结构转型带来的挑战,小微企业风险的持续暴露,化解过剩产能、出清“僵尸企业”的力度不断加大,都会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状况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大型企业债务违约和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分化风险也需警惕,“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良贷款增长态势仍将持续。”

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同步攀升的是,网贷行业的不良率也屡创新高。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指出,截至2015年底,我国网贷行业总体贷款余额约4300亿元,如果按15%-20%的不良率估算,行业的坏账规模可能达到645亿-860亿元。

对于这一点,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向《经济》记者分析称,不良率不断攀升的原因在于当前宏观经济面的下行和产业结构的转型。

此外,于学军向记者表示,不良资产的大量产生与中国的外贸总量下降息息相关。

“金融危机前,我国长期维持着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在2006年达到顶峰——65%,由于金融危机的出现,导致西方国家需求下降,对我国的出口产生了负面影响。”于学军分析称,自2012年起,中国的经济下行压力就已经显现,2011年的外贸进出口为增长22.5%,2012年出现断崖式下降,与之呼应的是,2012年期,银行业的不良资产也大幅上升,“先是从浙江开始,然后向长三角和珠三角蔓延”。

于学军认为,由于浙江以民营企业为主,而且具有“小而散”、劳动密集型企业居多的特点,一旦世界经济出现问题,对浙江的影响就会非常显著。而现在,传统能源地区如东北、山西日子都不好过。

于学军把大量不良资产的出现归结为4个因素,第一,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发生变化,从负债消费转向去杠杆,对我国外贸有非常严重的影响;第二,我国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成本优势难再回来;第三,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对生产加工企业非常不利;第四,企业的税费成本持续上升,苦不堪言。

“虽然当下不良资产总额和不良率连续上升,但未来不良率有可能平稳甚至出现下降,但不良资产总额会持续增加。”于学军解释称,由于**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会使得不良贷款率的分母增多,民营企业的不良资产增长会使分子增加,但分子的增速不及分母,所以不良率可能不会增长,但不良资产总额会增加。

03

供给侧背景下 如何抓痛点

如何处置不良贷款,化解不良贷款潜在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保持稳健经营的首要任务。“十三五”时期,我国不良资产处置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变化。伴随着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试点拉开大幕,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方式也再次得到扩展。

庄恩岳表示,现如今不良资产处置正面临一些新的形势。“不良资产剥离与处置将由政策性、准商业性向市场化转变。不良资产交易市场竞争加剧,AMC牌照价值的重要性下降,资产管理公司只有加大业务创新,盘活和提升不良资产价值,才能提高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良资产处置应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相结合。”在他看来,在不良资产处置中,要以开放的心态引入产业资本。

在AMC生态链中,资产处置的公司处于相对核心的位置,连接着银行和中介机构,溢价能力强。

据庄恩岳介绍,不良资产市场生态系统包括4个环节。在上游来源,为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在处置环节,为国有四大AMC、地方性AMC以及不持牌AMC三类机构;以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拍卖公司、征信公司、资产评估机构、证券交易所为代表的服务性机构;以及终端投资方,指需要这些不良资产(房产、厂房、设备、股权等)并最终购买的买家,包括上市公司、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者以及秃鹫基金。

在整个不良资产市场生态系统中,民间处置机构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机会。

“对于不良资产处置机构来说,收益权转让试点,可以看作是一个开放的信号,正是民间不良资产处置机构的发展契机,能否在此良好形势下实现新增长,这是一个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而这里就主要涉及民间不良资产处置机构能否做好基础,包括处置能力的提升和资金的提前准备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机遇往往都是伴随着挑战,这些挑战将对民间不良资产处置机构进行新一轮的洗牌。” 资芽网创始人兼CEO张洛夫表示,这十分有利于不良资产市场进行自我更新与完善,保持整个市场的活力。

实际上,从2014年、2015年以来,市场上不断出现各类“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平台,试图从这个大市场中分一杯羹。

第一种为不良资产交易服务平台,由第三方建立,搭建不良资产的垂直信息搜索平台,撮合买卖交易双方,平台还会吸引法律、评估等第三方中介机构。第二种为催收、债权交易类,以催收公司和律师事务所为主,以资产管理公司和营销公司为辅。第三种为数据查询类,通过数据挖掘寻找债务人的隐匿财产,向不良资产投资机构与处置团队提供以债务人财产信息为主的数据服务,并根据处置难度与回报情况对不良资产项目进行分层,最终向投资者提供不良资产收益权的金融产品。还有一种为资产众筹类,从整个不良资产大的类别当中挑选一些标的,然后募集资金,做资产管理、竞价退出,然后给投资人分配收益。

新一轮不良资产市场逐渐发育成形,潜在规模有数千亿之巨,未来不良资产处置将深度触“网”,在新一轮的淘金热中,什么样的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平台更具竞争优势?

在这几类平台中,各有各的发展短板,其中以综合服务平台的发展前景最被看好。

“目前涌现出一大批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平台,这些平台共同开辟出一条‘互联网+’的解决道路,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特性,打破不良资产处置的地域限制,解决信息搜集困难问题,为不良资产市场的规范提供了一个新的正确思路。”张洛夫认为,“互联网+不良资产”的方式是解决当前不良资产行业痛点的必经之路,“如何在这些平台中独树一帜就成为业界思考的问题,不良资产处置服务商搜索引擎与资产债务信息数据库的建立、打破信息不对称做到无居间费用、严格规范交易过程,以及安全保障,这都是竞争优势所在。”

在张洛夫看来,不良资产超级综服平台的发展模式是可行的,但所有的发展都要抓痛点。“吸引海量的全国不良资产持有者,汇集各类不良资产信息及相关需求,通过不良资产债权搜索引擎,就可以解决资产债权信息案源获取难的问题;整合海量相关处置服务机构与投资方,为双方搭建多样化处置通道,建立起不良资产综服生态产业体系,通过处置服务机构搜索引擎,规范市场,就能解决服务标准的痛点问题;嵌入社交属性与智能综服,打破信息不对称的壁垒,就能推动处置创新和处置效率;零交易成本,提供免费信息服务,就能增加用户黏性;传递行业声音,关注焦点话题,普及法律常识,就能开拓不良资产知识传播的新形式。”

04

好包稀缺价格弹性较小

不良资产处置的收益率同样不容小觑。以中国信达和中国华融为例,其2015年上半年同比净利润增速高达40%,良好的业绩表现主要来自于不良资产经营业绩的快速增长。

银行业不良风险至少要持续攀升一段时间,后续不良贷款率的增长幅度会有所下降,但总量依旧会继续增加,直到国内经济走上确定的复苏之路。随着银行贷款偿还风险集中暴露,这些不良资产包在转让中的价格是否会有所调整?这也是市场关心的一大焦点。

对此,张洛夫表示,纵观当前整个不良资产市场,一直处于一个卖方市场的现状,也就是说,在不良资产包的交易过程中,不良资产处置者信息掌握完备,交易占据主动,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从整个市场来看,仍旧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尤其是好的不良资产包,更是物以稀为贵。因而,不良资产包的价格弹性较小,调整不会太大。”

而随着不良资产市场竞争越发激烈,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市场从去年以来显现一些趋势:银行出让不良资产包需求大且频度提高,但买卖双方价格分歧较大,导致不良资产包转让招标大量流拍,大批涌入的新机构,也使得市场出现乱报价的情况。那么,究竟该如何选择不良资产包?

“好包都是碰到的,真正能让你选到的少之又少。如果真要进行选择的话,那么就要确定对这个包你能否搜集到足够信息,以确定这个包到底价值几何,可不可以做。”张洛夫表示,在当前不良资产市场中,不良资产包的质量良莠不齐,尽量选择体量小、抵押足的包,操作起来较为方便,变现快,投入的资金能很快回收,这样才不失为一个稳健的选择标准。

业内人士表示,这些合资公司成立之时,银行业处置不良的压力较大。如果转让到银行体系外的AMC,转让价和原值之间的差额就是银行的损失,需要用大量拨备冲销;而转到自己旗下的公司,相当于用“时间换空间”。

今年以来,无论是官方发布的数据,还是上市银行的年报都显示,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开始出现企稳迹象。

与此同时,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方面也暴露了一些比较有争议的做法。一家省级AMC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近期银行向市场上推出的资产包较少,有很多是定向给四大AMC的,然后再转给银行和AMC的合资公司,有些可能是非真实转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多方采访及查询工商登记资料发现,工农中建四大行均通过旗下香港子公司下属的孙公司等多重股权关系,与华融、信达和长城合资设立了合资公司,分别为瑞华国银(工行49%,华融51%)、信恩润实(农行49%,信达51%)、中银信达(中行85%,信达15%)、长融金诺(建行34%,长城66%),并通过合资公司大量持有本行的不良资产。

某资产管理公司业内人士透露,一般来说这些合资公司是银行和AMC“总对总”设立的,基本的操作模式是,银行将不良资产“总对总”卖给AMC,四大AMC再按照约定将资产转让给合资公司,然后合资公司委托资产来源的银行进行处置。

据上述人士介绍,这些合资公司的经营多数是银行的资管经营部、资产经营中心、法律保全部等贷后催收和不良处置部门在负责。银行业称之为“表外不良资产”,这些资产的清收通过“反委托”的方式大多仍由银行的各分支机构负责,转让的价格也较高有的甚至是原价。

合资公司股权剖析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多方采访和查询工商登记资料发现,上述四家合资公司的股东至少需要上溯4-5层才能到银行。

比如,四家中成立最早的是工商银行旗下的瑞华国银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瑞华国银”)。该公司成立于2015年9月18日,注册资本1亿元,经营范围为“资产的收购、管理和处置,资产重组”。

瑞华国银的注册地在青岛,法定代表人为中国华融资产经营事业部总经理张毅明,但公司的联系电话和邮箱是工行总行的。

瑞华国银的股东为华融汇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工银国际(天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51%和49%;其中华融汇通为中国华融资产的全资子公司,工银国际(天津)投资公司是工银国际控股的孙公司,工银国际控股是工商银行在香港全资设立的子公司。

农行旗下的合资公司信恩润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信恩润实”)也注册在青岛,成立于2015年12月31日,其股东分别为中润经济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农银前海(深圳)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51%和49%。前者是中国信达资产和信达投资设立的子公司,后者为农银国际(中国)投资公司的孙公司,而农银国际(中国)投资公司又是农业银行的孙公司。

青岛市一行三局和金融办主办的网站“青岛金融”,其发布的官方消息《青岛财富管理中心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也表示:“工商银行瑞华国银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农业银行信恩润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落户我市,青岛成为资产管理公司聚集的城市。”并且表示两家公司“分别开展系统内不良资产处置”。

中行旗下的中银信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中银信达”)也和上述两家公司类似,银行方面股权较为多层,上溯6层才能到中国银行。中银信达注册地在北京,成立于2016年3月16日,股东分别为中银投资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信达的子公司中润经济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85%和15%。

而建行和中国长城资产合资设立的子公司,名为长融金诺(北京)投资有限公司(下称“长融金诺”)。该公司成立于2015年10月20日,股东分别为长城国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天津诺德投资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66%和34%。前者是中国长城资产的全资子公司,后者为建银国际(中国)公司的孙公司。

这些公司的股权结构复杂,而且四家公司中,除了中银信达,银行方面的持股比例都低于50%,AMC处于名义控股地位,因此合资公司的资产、利润不需要纳入银行合并报表的范围。

不良资产处置新玩法

一位地方AMC公司业内人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合资公司成立之时,银行业处置不良的压力较大。如果转让到银行体系外的AMC,转让价和原值之间的差额就是银行的损失,需要用大量拨备冲销;而转到自己旗下的公司,相当于用“时间换空间”。

银监会数据显示,2015年银行业不良开始加快暴露,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例,2015年一季度不良贷款余额为5524亿元,不良率为1.38%;至2015年四季度,不良贷款余额增至7002亿元,不良率升至1.66%。与此同时,大型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从209.52%下降到171.72%。

2016年以后,大型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继续增加,但增速开始放缓。截至2016年末,不良余额为7761亿元,不良率1.68%。一家地方AMC人士认为,银行之所以这么操作,是因为不良暴露较快,处置压力较大。如果直接转让给AMC,账面上就会出现较大损失。比如,一个10亿的不良资产包,通常转让价格为原价的40%,即银行有60%的损失,需要用拨备来对这部分损失进行冲销。由于大量的核销,目前四大行的拨备覆盖率已经逼近150%的监管红线。如果用AMC作为通道,转让给银行旗下的合资公司,则价格可以由银行决定。一般来说资产包可能以90%的价格或者原价转让,银行账面的损失就会小很多,暂时拨备计提的压力也小很多。

某四大AMC的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四大行不良处置运作模式不完全一样。比如工行和建行,不良通过AMC转让给子公司后,大多由上述合资公司和银行进行处置,AMC的作用是通道。

瑞华国银和长融金诺两家公司的工商登记信息显示,两家公司分别有231起和24起法律诉讼,都是这两家公司作为债权人向债务人追讨贷款的本金和利息,原始债权人分别是工行和建行。

以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人民法院的一份案号为(2016)浙1004民初6245号的判决书为例,原告是瑞华国银,被告为博浪柯(浙江)机电制造有限公司以及王晓富等自然人,原告主张被告归还尚未偿还的贷款本金2900万元及利息239万元。该笔贷款为工行2014年8月25日至12月26日发放;2015年9月25日,工行浙江省分行将债权转让给中国华融资产;2015年11月10日,中国华融资产又将该笔债权转让给瑞华国银。

建行旗下的长融金诺运作模式也大抵如此。而且翻阅大多数判决书可以发现,这些诉讼中涉及的不良资产质量比较好,几乎都有房产或者土地抵押,回收的可能性比较大。

而中银信达和信恩润实的工商资料并未显示有通过诉讼要求债务人偿还贷款的记录。业内人士分析,这两家主要采取基金的运作模式,主要做法是成立不良资产处置基金,由银行投资子公司和AMC子公司合资成立GP,不良资产处置基金委托上述合资公司作为顾问进行管理,再由合资公司委托其他资产服务商进行处置。这种委托模式和前一种的区别在于,不良资产所有权是否通过买卖的方式转移到合资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在四大行的子公司中,中国银行的子公司中银集团投资其主营业务之一就是“对金融机构持有的不良债权、不良股权和不良实物资产进行收购、管理和处置,主要通过打包批发收购后分拆零售处置,赚取批零差价。对其中个别有较大增值潜力的重点项目通过实施追加投资、资产置换、债务重组和债转股等运作手段,挖掘和提升项目价值后转让退出,获取增值收益。”

一家AMC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样的做法表面上并没有违反什么规定,但有点争议。不良资产的一级市场是特许经营,需要牌照的,只有四大AMC和银监会批准的地方AMC可以做,而二级市场投资没有限制。”

今年以来,银监会密集出台监管政策。其中4月10日发布的《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重点治理资产风险分类不准确、通过各种手段隐匿或转移不良贷款的行为。

分析人士认为,随着不良资产快速增加的压力减少,以及监管措施加强,这类出表业务或由AMC担任通道的做法,可能有所减少。相关素材——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扩围 城商行不良资产处置压力大

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的风险资产比例相对高,特别是城商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压力更大

在试点重启一年后,不良资产证券化迎来扩围期。

近日,兴业银行方面向法治周末记者透露其已入围第二批试点名单。此外,国开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浙商银行以及北京银行、江苏银行和杭州银行共12家银行新入围试点。

不过在试点机构增加的同时,试点额度仍在500亿元之内。

“本轮不良资产证券化扩围是在2016年在大型商业银行试点的基础上进行,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的风险资产比例相对高,特别是城商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压力更大。”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中心主任黄志龙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2016年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超9000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不良资产证券化就是资产拥有者将一部分流动性较差的资产经过一定的组合,使这组资产具有比较稳定的现金流,再经过提高信用,从而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流动的证券的一项技术和过程。

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始于2006年,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和建设银行首先发行了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

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被暂停。2016年,暂停8年之久的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工、农、中、建等6家商业银行作为首批机构试点,试点规模约为500亿元。

2016年5月19日,中国银行宣布发行“中誉一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3.01亿元;招商银行发行了“和萃一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2.33亿元。

中债资信近日发布的《中国资产证券化白皮书(2017)》(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余额为4893.68亿元,同比增长18.51%,占资产证券化市场总量的45.5%,占银行间市场债券存量的1.07%。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纪志宏在《白皮书》序言中称,2016年,我国共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近50%,其中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金额总计3908.53亿元。

“2016年,央行在首批大型商业银行共试点发行了14单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156亿元,涉及不良资产本金461亿元,基础资产涵盖公司类不良资产、个人消费不良、个人经营性不良、个人住房不良等类型。”《白皮书》中提到。

“从目前的立项情况看,零售类不良资产,如信用卡、个人住房贷款证券化占不良资产证券化整体的近80%,可见不良资产证券化成为零售类不良资产批量处置的主要渠道。”中债资信结构融资一部总经理郑佳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大势所趋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双高”使商业银行持续承压,银行对不良资产的处理需求极为迫切。”郑佳向记者介绍,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方式有限,包括内部催收核销,资产管理公司及地方AMC的批量准让、不良资产信贷受益权转让、不良资产证券化、债转股等,而不良资产证券化则为银行拓宽了不良资产的处理渠道。

《白皮书》中称,当前银行业迫切需要寻求创新性的处置渠道与方式处置不良资产。不良资产证券化与银行常规的处置手段相比,则拥有更加丰富的处置手段和资源,投资受众更广,定价能力更高,能够显著优化财务数据,降低经营成本。”

在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秘书长潘修平看来,过去银行的不良资产转让通过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处置,现在通过证券化实现出表,将撬动更多社会主体参与其中。

郑佳对法治周末记者说,随着2016年银监会发布《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规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业务收购的通知》《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受益权转让业务的通知》《关于适当调整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有关政策的函》等相关规定,我们行业内明显感受到监管机构有意鼓励商业银行利用市场化、法制化、综合化的手段处理不良贷款,因此,面对万亿级的不良贷款处置仍有较大空间。

“同时结合今年MPA(宏观审慎监管)考核实施,金融监管,去杠杆,防风险,信号明显,不良资产证券化将成为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提高资产充足率和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的重要手段。”郑佳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需从四方面完善不良资产证券化

“虽然不良资产证券化是大势所趋,也通过市场化定价机制找到不良资产的合理价格,但要避免试点银行处置不良资产行政化剥离的方式而导致定价过低的现象。”黄志龙说。

中信建投证券研报显示,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仅限于银行间市场发行流通,合格投资者匮乏且缺少对此类产品的投资经验,尤其对次级产品。多家机构表示,若存在没有信用背书或足够抵押的问题,将限制市场的流动性,制约市场规模的扩大化。当银行为吸引投资者进行较多让利时,使得证券化手段较其他处置方式优势不明显。

中信建投证券研报分析称,以“中誉一期”为例,资产池中次级类贷款占比高达97%, 逾期90天以内的贷款占比超过50%,资产包中含抵押的贷款占比达到90.66%,且封包期间已经回收了1.8亿元的本金,占到优先档本金的77%。

“可见在产品设计上,银行采取了众多优惠手段保证优先档产品投资者的利益,在此框架下通过证券化手段处置不良资产是否优于直接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AMC)存疑。”中信建投证券研报中分析如是。

在郑佳看来,不良资产证券化需要完善之处有四个方面:一是数据积累还不足;二是法律、税收、会计等配套机制和措施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三是证券未来现金流不易预测,估值、定价较为困难;四是投资人群体及市场成熟度有待进一步培养。

“不良资产实际的处置过程中涉及的众多法律实操问题仍需在项目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其中,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评估的重中之重是对抵押物回收金额和回收时间进行估计,如抵押物出租情况下,如何行事抵押权?抵押物为债务人唯一住房情况下,如何行使抵押权?”郑佳说。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型资管公司法律部经理向法治周末记者表示,在实践中,当不良资产证券化涉及信托模式时,不良资产证券化在流转和运营过程中必然存在讨债的行为,但信托法明确规定,不得以讨债的方式设立信托,所以存在矛盾之处。所以上述人士认为,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实施以来,在债权催收和管理等方面缺乏相关监管部门的认可和实践。

一位地方AMC公司业内人士表示,这些合资公司成立之时,银行业处置不良的压力较大。如果转让到银行体系外的AMC,转让价和原值之间的差额就是银行的损失,需要用大量拨备冲销;而转到自己旗下的公司,相当于用“时间换空间”。今年以来,无论是官方发布的数据,还是上市银行的年报都显示,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开始出现企稳迹象。与此同时,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方面也暴露了一些比较有争议的做法。一家省级AMC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近期银行向市场上推出的资产包较少,有很多是定向给四大AMC的,然后再转给银行和AMC的合资公司,有些可能是非真实转让。”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多方采访及查询工商登记资料发现,工农中建四大行均通过旗下香港子公司下属的孙公司等多重股权关系,与华融、信达和长城合资设立了合资公司,分别为瑞华国银(工行49%,华融51%)、信恩润实(农行49%,信达51%)、中银信达(中行85%,信达15%)、长融金诺(建行34%,长城66%),并通过合资公司大量持有本行的不良资产。某资产管理公司业内人士透露,一般来说这些合资公司是银行和AMC“总对总”设立的,基本的操作模式是,银行将不良资产“总对总”卖给AMC,四大AMC再按照约定将资产转让给合资公司,然后合资公司委托资产来源的银行进行处置。据上述人士介绍,这些合资公司的经营多数是银行的资管经营部、资产经营中心、法律保全部等贷后催收和不良处置部门在负责。银行业称之为“表外不良资产”,这些资产的清收通过“反委托”的方式大多仍由银行的各分支机构负责,转让的价格也较高有的甚至是原价。合资公司股权剖析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多方采访和查询工商登记资料发现,上述四家合资公司的股东至少需要上溯4-5层才能到银行。比如,四家中成立最早的是工商银行旗下的瑞华国银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瑞华国银”)。该公司成立于2015年9月18日,注册资本1亿元,经营范围为“资产的收购、管理和处置,资产重组”。瑞华国银的注册地在青岛,法定代表人为中国华融资产经营事业部总经理张毅明,但公司的联系电话和邮箱是工行总行的。瑞华国银的股东为华融汇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工银国际(天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51%和49%;其中华融汇通为中国华融资产的全资子公司,工银国际(天津)投资公司是工银国际控股的孙公司,工银国际控股是工商银行在香港全资设立的子公司。农行旗下的合资公司信恩润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信恩润实”)也注册在青岛,成立于2015年12月31日,其股东分别为中润经济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农银前海(深圳)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51%和49%。前者是中国信达资产和信达投资设立的子公司,后者为农银国际(中国)投资公司的孙公司,而农银国际(中国)投资公司又是农业银行的孙公司。青岛市一行三局和金融办主办的网站“青岛金融”,其发布的官方消息《青岛财富管理中心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也表示:“工商银行瑞华国银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农业银行信恩润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落户我市,青岛成为资产管理公司聚集的城市。”并且表示两家公司“分别开展系统内不良资产处置”。中行旗下的中银信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中银信达”)也和上述两家公司类似,银行方面股权较为多层,上溯6层才能到中国银行。中银信达注册地在北京,成立于2016年3月16日,股东分别为中银投资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信达的子公司中润经济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85%和15%。而建行和中国长城资产合资设立的子公司,名为长融金诺(北京)投资有限公司(下称“长融金诺”)。该公司成立于2015年10月20日,股东分别为长城国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天津诺德投资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66%和34%。前者是中国长城资产的全资子公司,后者为建银国际(中国)公司的孙公司。这些公司的股权结构复杂,而且四家公司中,除了中银信达,银行方面的持股比例都低于50%,AMC处于名义控股地位,因此合资公司的资产、利润不需要纳入银行合并报表的范围。不良资产处置新玩法一位地方AMC公司业内人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合资公司成立之时,银行业处置不良的压力较大。如果转让到银行体系外的AMC,转让价和原值之间的差额就是银行的损失,需要用大量拨备冲销;而转到自己旗下的公司,相当于用“时间换空间”。银监会数据显示,2015年银行业不良开始加快暴露,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例,2015年一季度不良贷款余额为5524亿元,不良率为1.38%;至2015年四季度,不良贷款余额增至7002亿元,不良率升至1.66%。与此同时,大型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从209.52%下降到171.72%。2016年以后,大型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继续增加,但增速开始放缓。截至2016年末,不良余额为7761亿元,不良率1.68%。一家地方AMC人士认为,银行之所以这么操作,是因为不良暴露较快,处置压力较大。如果直接转让给AMC,账面上就会出现较大损失。比如,一个10亿的不良资产包,通常转让价格为原价的40%,即银行有60%的损失,需要用拨备来对这部分损失进行冲销。由于大量的核销,目前四大行的拨备覆盖率已经逼近150%的监管红线。如果用AMC作为通道,转让给银行旗下的合资公司,则价格可以由银行决定。一般来说资产包可能以90%的价格或者原价转让,银行账面的损失就会小很多,暂时拨备计提的压力也小很多。某四大AMC的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四大行不良处置运作模式不完全一样。比如工行和建行,不良通过AMC转让给子公司后,大多由上述合资公司和银行进行处置,AMC的作用是通道。瑞华国银和长融金诺两家公司的工商登记信息显示,两家公司分别有231起和24起法律诉讼,都是这两家公司作为债权人向债务人追讨贷款的本金和利息,原始债权人分别是工行和建行。以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人民法院的一份案号为(2016)浙1004民初6245号的判决书为例,原告是瑞华国银,被告为博浪柯(浙江)机电制造有限公司以及王晓富等自然人,原告主张被告归还尚未偿还的贷款本金2900万元及利息239万元。该笔贷款为工行2014年8月25日至12月26日发放;2015年9月25日,工行浙江省分行将债权转让给中国华融资产;2015年11月10日,中国华融资产又将该笔债权转让给瑞华国银。建行旗下的长融金诺运作模式也大抵如此。而且翻阅大多数判决书可以发现,这些诉讼中涉及的不良资产质量比较好,几乎都有房产或者土地抵押,回收的可能性比较大。而中银信达和信恩润实的工商资料并未显示有通过诉讼要求债务人偿还贷款的记录。业内人士分析,这两家主要采取基金的运作模式,主要做法是成立不良资产处置基金,由银行投资子公司和AMC子公司合资成立GP,不良资产处置基金委托上述合资公司作为顾问进行管理,再由合资公司委托其他资产服务商进行处置。这种委托模式和前一种的区别在于,不良资产所有权是否通过买卖的方式转移到合资公司。值得一提的是,在四大行的子公司中,中国银行的子公司中银集团投资其主营业务之一就是“对金融机构持有的不良债权、不良股权和不良实物资产进行收购、管理和处置,主要通过打包批发收购后分拆零售处置,赚取批零差价。对其中个别有较大增值潜力的重点项目通过实施追加投资、资产置换、债务重组和债转股等运作手段,挖掘和提升项目价值后转让退出,获取增值收益。”一家AMC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样的做法表面上并没有违反什么规定,但有点争议。不良资产的一级市场是特许经营,需要牌照的,只有四大AMC和银监会批准的地方AMC可以做,而二级市场投资没有限制。”今年以来,银监会密集出台监管政策。其中4月10日发布的《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重点治理资产风险分类不准确、通过各种手段隐匿或转移不良贷款的行为。分析人士认为,随着不良资产快速增加的压力减少,以及监管措施加强,这类出表业务或由AMC担任通道的做法,可能有所减少。(编辑:马春园,邮箱[email protected])相关素材——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扩围 城商行不良资产处置压力大来源:《法治周末》见习记者 徐依禄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的风险资产比例相对高,特别是城商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压力更大在试点重启一年后,不良资产证券化迎来扩围期。近日,兴业银行方面向法治周末记者透露其已入围第二批试点名单。此外,国开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浙商银行以及北京银行、江苏银行和杭州银行共12家银行新入围试点。不过在试点机构增加的同时,试点额度仍在500亿元之内。“本轮不良资产证券化扩围是在2016年在大型商业银行试点的基础上进行,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的风险资产比例相对高,特别是城商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压力更大。”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中心主任黄志龙对法治周末记者说。2016年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超9000亿元公开资料显示,不良资产证券化就是资产拥有者将一部分流动性较差的资产经过一定的组合,使这组资产具有比较稳定的现金流,再经过提高信用,从而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流动的证券的一项技术和过程。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始于2006年,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和建设银行首先发行了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被暂停。2016年,暂停8年之久的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工、农、中、建等6家商业银行作为首批机构试点,试点规模约为500亿元。2016年5月19日,中国银行宣布发行“中誉一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3.01亿元;招商银行发行了“和萃一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2.33亿元。中债资信近日发布的《中国资产证券化白皮书(2017)》(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余额为4893.68亿元,同比增长18.51%,占资产证券化市场总量的45.5%,占银行间市场债券存量的1.07%。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纪志宏在《白皮书》序言中称,2016年,我国共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近50%,其中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金额总计3908.53亿元。“2016年,央行在首批大型商业银行共试点发行了14单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156亿元,涉及不良资产本金461亿元,基础资产涵盖公司类不良资产、个人消费不良、个人经营性不良、个人住房不良等类型。”《白皮书》中提到。“从目前的立项情况看,零售类不良资产,如信用卡、个人住房贷款证券化占不良资产证券化整体的近80%,可见不良资产证券化成为零售类不良资产批量处置的主要渠道。”中债资信结构融资一部总经理郑佳对法治周末记者说。大势所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双高”使商业银行持续承压,银行对不良资产的处理需求极为迫切。”郑佳向记者介绍,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方式有限,包括内部催收核销,资产管理公司及地方AMC的批量准让、不良资产信贷受益权转让、不良资产证券化、债转股等,而不良资产证券化则为银行拓宽了不良资产的处理渠道。《白皮书》中称,当前银行业迫切需要寻求创新性的处置渠道与方式处置不良资产。不良资产证券化与银行常规的处置手段相比,则拥有更加丰富的处置手段和资源,投资受众更广,定价能力更高,能够显著优化财务数据,降低经营成本。”在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秘书长潘修平看来,过去银行的不良资产转让通过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处置,现在通过证券化实现出表,将撬动更多社会主体参与其中。郑佳对法治周末记者说,随着2016年银监会发布《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规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业务收购的通知》《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受益权转让业务的通知》《关于适当调整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有关政策的函》等相关规定,我们行业内明显感受到监管机构有意鼓励商业银行利用市场化、法制化、综合化的手段处理不良贷款,因此,面对万亿级的不良贷款处置仍有较大空间。“同时结合今年MPA(宏观审慎监管)考核实施,金融监管,去杠杆,防风险,信号明显,不良资产证券化将成为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提高资产充足率和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的重要手段。”郑佳对法治周末记者说。需从四方面完善不良资产证券化“虽然不良资产证券化是大势所趋,也通过市场化定价机制找到不良资产的合理价格,但要避免试点银行处置不良资产行政化剥离的方式而导致定价过低的现象。”黄志龙说。中信建投证券研报显示,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仅限于银行间市场发行流通,合格投资者匮乏且缺少对此类产品的投资经验,尤其对次级产品。多家机构表示,若存在没有信用背书或足够抵押的问题,将限制市场的流动性,制约市场规模的扩大化。当银行为吸引投资者进行较多让利时,使得证券化手段较其他处置方式优势不明显。中信建投证券研报分析称,以“中誉一期”为例,资产池中次级类贷款占比高达97%, 逾期90天以内的贷款占比超过50%,资产包中含抵押的贷款占比达到90.66%,且封包期间已经回收了1.8亿元的本金,占到优先档本金的77%。“可见在产品设计上,银行采取了众多优惠手段保证优先档产品投资者的利益,在此框架下通过证券化手段处置不良资产是否优于直接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AMC)存疑。”中信建投证券研报中分析如是。在郑佳看来,不良资产证券化需要完善之处有四个方面:一是数据积累还不足;二是法律、税收、会计等配套机制和措施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三是证券未来现金流不易预测,估值、定价较为困难;四是投资人群体及市场成熟度有待进一步培养。“不良资产实际的处置过程中涉及的众多法律实操问题仍需在项目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其中,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评估的重中之重是对抵押物回收金额和回收时间进行估计,如抵押物出租情况下,如何行事抵押权?抵押物为债务人唯一住房情况下,如何行使抵押权?”郑佳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型资管公司法律部经理向法治周末记者表示,在实践中,当不良资产证券化涉及信托模式时,不良资产证券化在流转和运营过程中必然存在讨债的行为,但信托法明确规定,不得以讨债的方式设立信托,所以存在矛盾之处。所以上述人士认为,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实施以来,在债权催收和管理等方面缺乏相关监管部门的认可和实践。

精选六

不良率集体下降,新增关注类、逾期贷款减少,笼罩在银行头顶的不良贷款,似乎即将迎来拨云见日的时光。

刚刚披露完毕的2017年半年报显示,A股的上市银行中,除了个别银行外,无论是国有大行,还是股份行、城商行,今年上半年的资产质量均出现向好态势,不良率出现集体下降,最多的比去年底下降了0.18个百分点。农行、招行还出现了不良贷款“双降”。

资产质量好转的同时,不良贷款也出现“西进北上”的迁移格局,东北、西部成为不良率最高,且上升最快的区域。根据部分披露了不良贷款区域分布的银行数据,不良率最高的银行在东北、西部的不良率已达4.23%,最低的也超过2%。

不良资产增加,利润压力增大,银行处置的步伐也在加快。从半年报数据来看,2017年上半年,银行加大了不良贷款处置力度,通过清收、核销等多种方式进行处理。但受制于资产价格、交易风险等因素,银行更倾向于自主清收,将不良资产转化为利润。

不良率集体下降

根据银监会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64万亿元,较3月底增加56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74%,与上季度末持平,但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的不良率分别比3月底下降了0.04、0.01个百分点。

上市银行的资产质量要比整个银行业更乐观一些。虽然不良贷款规模仍在增加,但增速已经有所放缓。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的不良率,总体出现下降势头,且新增关注类贷款、逾期贷款也在减少甚至下降,只有个别银行不良双升。

五大国有银行的不良率今年上半年集体下降。其中改善最明显的是农行,出现了双降。截至6月底,该行不良贷款余额2284亿元,比上年底减少24.03亿元;不良率2.19%,比去年底下降0.18个百分点。

中行、工行资产质量也有较为明显的改善。截至6月底,中行不良贷款总额1470亿元,比上年底增加10.22亿元,不良贷款率1.38%,比上年末下降0.08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为2170亿元,增加52.7亿元,同比少增115亿元,不良率为1.57%,同比下降0.05个百分点。

此外,建行、交行的不良率也小幅下降。截至今年6月底,建行、交行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1887亿元、695.5亿元,比上年底增加了100.62亿元、35.53亿元;不良率则同为1.51%,均比上年底下降了0.01个百分点。

除了浦发银行、民生银行,股份行和大多数城商行的资产质量上半年也出现好转。其中,招商银行不良贷款、不良率双降,不良贷款比上年底减少6.62亿元,不良率下降0.16个百分点;兴业银行、中信银行不良率分别下降了0.05、0.04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作为资产质量的先行指标,新增关注类、逾期类贷款也在减少。半年报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工行的关注类、逾期贷款则出现下降,月分别为5411亿元、3086亿元,比去年底减少428.6、375亿元。农行的关注类贷款余额则比上年末下降4.94亿元;占比下降了0.26个百分点。

相较于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的关注类、逾期贷款虽然仍在增长,但新增规模明显减少。根据招行披露,截至月底,该行逾期贷款715.87亿元,比上年底增加17.08亿元,逾期贷款占比2.02%,比上年底下降0.12个百分点。同期,兴业银行逾期贷款为475亿元,比年初增加29.01亿元。据此计算,上半年该行新增逾期贷款尚未超过7%。

不良“西进北上”

不良贷款生成率放缓、不良率下降的同时,今年上半年,上市银行不良贷款“北移”的迹象也非常明显。在各个区域中,东北、西部地区不仅不良率名列前茅,还是新增不良贷款的主要来源地。

根据各省、市银监局公开数据,目前已公开银行业上半年运行数据的省、市中,截至2017年6月底,至少有7省、市不良率超过2%。其中最高的是黑龙江,截至6月底,不良率为3.38%,比年初下降0.06个百分点。

已公布数据的地区中,不良率超过2%的省、市,主要来自华北、西部地区。其中,山东、河南、青岛同期不良率为2.47%、2.54%、2.5%,分别比年初上升0.33个百分点、-0.33、 0.52个百分点。同期,贵州的不良率分别为2.11%,比年初上升0. 26个百分点;甘肃则为2.78%,但未公布变化情况。

上市银行半年报的数据,与上述情况基本吻合,在全国各个地区中,东北的不良贷款最为突出。工行半年报显示,其不良率前三甲分别为东北、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其中,东北为1.98%;其次为珠三角,为1.93%;再次为环渤海地区为1.92%。

建行同样如此,该行在东北地区的不良贷款率,高居各区域之首。截至6月底,建行东北地区的不良率为2.7%,其次是西部地区,不良率为1.61%。同期,中信银行在东北地区的不良率更是高达4.23%,在西部地区的不良率同样也达到了2.07%。

从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区域分布来看,西部地区的不良率已经仅次于东北。招行半年报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该行西部地区的不良率达到4.19%,不良率分别较上年末下降0.62个百分点;其次是东北地区,不良率为2.53%。农行半年报也显示,截至6月底,该行西部地区贷款不良率最高,达到3.25%,东北地区则为2.31%。

值得注意的是,环渤海地区的不良率也不容小觑。今年上半年,农行环渤海贷款不良率,虽比去年底下降了0.02个百分点,但仍高达为3.03%。工行在该地区的不良率也达到1.92%,比去年底上升0.01个百分点。

东北、西北地区不仅不良率居高不下,而且还在持续上升。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工行在东北地区的不良率,比上年底大幅上升0.34个百分点;建行、招行则比去年底分别上升了0.4个、0.35个百分点,而中信银行更是上升了1.48百分点,可见上升幅度之大。

不过,西部地区的情况要好于东北。今年上半年,建行在这一地区的不良率,比去年底上升0.1个百分点,中信银行则上升了0.19个百分点;农行、招行下降了0.62、0.27个百分点。

但在同期,江浙、珠三角等地的银行贷款质量,却出现了好转迹象。当地银监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浙江、宁波不良贷款均出现双降,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减少65亿元、25.13元,不良率为1.98%、2.37%,比年初下降0.19、0.25个百分点。广东、上海的不良率则下降了0.01、 0.09个百分点。

东方资产2017年7月发布的一份报告也认为,不良贷款呈现出自东向西路径爆发,中部地区抗风险能力强于西部地区,不良率从东高西低逐步转为东西高、中部低的“凹”形结构。

处置步伐加快

东方资产7月18日发布的《2017: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认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不良率有企稳迹象,并稳中趋降,但由于不良贷款增量仍然较大,而且贷款规模增长也是稀释不良贷款率的重要因素,短期内不良贷款增长局面仍难以扭转,预计2017年不良贷款余额、不良率均会上升。

东方资产认为,不良贷款何时出现拐点,取决于宏观经济是否企稳、货币政策转向是否确定,以及力度和节奏等诸多因素。在此背景下,尽管不良率下降,商业银行也在加紧化解风险,不良率下降也与此存在一定关系。

交行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该行加大风险化解处置力度,累计减退、加固授信敞口人民币557.6亿元,并紧盯重点分行,事实风险资产分级分类管理,通过多种手段压降不良贷款,累计金额达到213.4亿元。

“目前来看,银行处置不良资产,主要还是核销、打包转让、自主清收、重组等方式,但处理工具比前些年丰富了很多,手段也灵活很多。”某股份制银行人士对第一财经称,在资产质量仍面临不小压力的情况下,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效率也在提升。东方资产数据显示,仅 2016年,全国商业银行卖出不良资产包5130亿元。

招商银行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该行共处置不良177.91亿元,其中常规核销88.48亿。平安银行、中信银行的核销力度更大,上半年核销不良贷款188.90亿元、同比增长73.18%;重组贷款余额263.74亿元,较上年末增幅13.38%,中信银行的核销规模也达到了189.21亿元。

除了核销外,银行也在加大转让、清收力度。截至今年6月底,平安银行收回不良资产44.01亿元,同比增长66.52%。中信银行同期处置不良贷款本金达289.61亿元,其中清收103.73亿元。招行的清收规模也达到49.1亿元。

“无还款意愿的客户,要软硬兼施,运用合法手段让对方回到谈判桌,同时调动各方力量,寻找更多财产线索,抵押物或财产处置中协调更多资金方,实现价值最大化。”平安银行人士对第一财经说,对有还款意愿但资金困难的客户,要主动寻找渠道,帮其盘活资产,帮客户摆脱困境,与客户实现共赢。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开启,也为银行提供了不良资产处置新途径。半年报数据显示,招行上半年就完成不良资产证券化12.36亿元。2016年以来,该行已发行不良资产证券化20.36 亿元。今年7月,该行再次发行2.1亿元不良资产证券。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7月中旬,银行间市场累计发行了19单不良ABS产品,总规模为205.4亿元,涉及的不良资产总额则超过600亿元。

向不良贷款要利润

不良资产规模增加、盈利压力增大,对银行来说,不良资产处置不仅是化解风险,还是一大利润来源。在此背景下,银行对不良贷款回收率预期提高,自主清收的意愿更强。

不良资产证券化虽然拓宽了处置途径,但目前发行规模仍然有限,而且价格也较低。招商银行今年7月发行的17和萃2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2.1亿元,基础资产涉及259 户借款人,640 笔资产,全部未偿贷款本息5.08亿元,但发行金额却只有2.1亿元,仅相当于基础资产原值的4折。

兴业银行发行的17兴瑞1产品,发行金额甚至基础资产的1折。发行说明书显示,该产品基础资产涉及61370 户借款人,63829 笔资产,全部未偿贷款本息费总额为16.19亿元,发行金额为1.59亿元,不到基础资产值的10%。

某股份银行前高层对第一财经称,将不良资产打包转让,往往要在原值的基础上打折,最高的四、五折,最低的甚至连一折都不到。化解风险的同时也遭受损失,对银行并不划算。

“不良资产利润空间很大,但价格下行压力也很大,交易风险上升,买卖双方的价格分歧往往也很大。”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说,不良资产市场看起来火爆,但交易其实并没有那么活跃。尤其是打包转让、出售,银行的损失一半较大。

这促使银行倾向于自主清收,向不良资产要利润。平安银行人士对第一财经称,该行在不良资产处置方面,通过完善考核机制,资产质量问题严重的经营单位,全部一体化管理,不考核业务增长,而是考核不良资产消化。并通过产品体系、专家介入,量化审批等方式,提升不良资产处理能力。

“运用‘冰棍’、‘苹果’、‘小鸡’、‘根雕’四大理论,对资产进行分类,综合考虑时间成本、风险成本等因素,找准时机完成处置回收。”平安银行人士称,所谓“冰棍”,意思是恶性不良贷款处理行动要快,否则就像冰棍一样化掉。“苹果”则是指将烂资产处置,好资产包装优化。“小鸡”则是对有成长性的资产进行培育,静待处置时机;“根雕”意指对具有内在价值的资产,精雕细琢,提升资产价值。

平安银行人士还称,与传统的处置手段相比,该行坚持“三多三少”,多方共赢,多撮合、多盘活、多利用平台;少协议抵债、少协议抵债返租、少好坏搭配出售,力图实现最好的处置效果。

《银行真实不良率到底有多高?》 精选七不良资产市场正在进入又一个历史高峰期,资本和机构参与热度持续不减。在11月30日举行的《财经》年会金融专场暨第三届中国不良资产行业高峰论坛上,与会人士表示,银行体系不良贷款总额有望在2020年达到3万亿元。不过,与会人士表示,市场竞争的加剧助推不良资产包价格居高不下,行业存在泡沫已成业内共识,市场参与者需 警惕其中暗藏的风险。现状 市场快速扩容我国不良资产市场快速扩容,并正在进入又一个历史高峰期。业内人士表示,到目前为止,我国不良资产行业发展分为两个周期。第一周期的主要特征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正式成立并对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政策性剥离;第二周期始于2014年,这一周期不良资产的产生更多的是跟经济增速下滑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相关,部分产能过剩行业企业产生了大量不良资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也持续暴露。自2012年三季度起,银行业不良余额和不良率进入上升通道。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67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74%。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赖小民在论坛上表示,2013年起,商业银行开始批量出售不良资产包,每年成交规模日益提高,从2013年的700多亿元迅速提升到2016年的5000多亿元。与会人士也表示,尽管从上市银行最新披露的数据分析,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资产质量改善明显,但部分中小银行风险或将持续。“一些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的风险还未完全暴露出来,尤其是一些农信社,其化解不良的能力也不强,就我了解,其不良率甚至能达到30%以上。这些金融机构的风险可能会在2019年至2022年逐步爆发。”不良资产行业联盟常务副**、深圳联合金控风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程飞说。赖小民表示,中短期内,不良资产供给仍将是常态。仅银行关注类贷款,未来每年就约有7000亿元至1万亿元将转换成不良贷款。按照目前不良贷款的增速,不良贷款总额有望在2020年达到3万亿元。随着金融“去杠杆”进程的推进,今后2至3年内,不良资产总量仍会在合理范围内缓慢上升,其处置出清还有一段持续过程。追捧 多机构竞相“围猎”市场的扩容吸引了大量机构涌入,并从事和不良资产收购、处置、转让或投资相关的业务。一级市场不良资产收购的主力军仍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据赖小民介绍,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积极参与本轮不良资产市场,累计收购不良债权近1.2万亿元,市场占比合计达到80%以上。其中,中国华融创新业务模式和处置技术挖掘不良资产业务潜力,取得了显著成效,累计中标债权6500亿元,连续三年市场占比超过50%。而在监管政策的推动下,各省设立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热情也日趋高涨。尤其是2016年10月,银监会放宽了“一个省可设立一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限制,允许确有意愿的省级人民**增设一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据统计,今年以来,已有18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注册成立,截至2017年10月,全国已设立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达到55家。除此之外,近两年,一些民间的、非持牌的资产管理公司也纷纷成立,瞄准不良资产市场,这些**小小公司的数量将近3000家。值得注意的是,以前更多将不良资产打包卖给外部机构的银行也开始尝试在内部成立专门处置不良资产的部门。2016年12月,平安银行成立特殊资产管理事业部,在全国设立四个大区,一共380人,清收及经营资产范围包括全行对公及小企业特殊资产。平安银行中报数据显示,该行成立专门的特殊资产管理事业部后,2017年上半年收回不良资产总额44.01亿元,同比增长66.52%。另外,在本轮市场化债转股启动之后,国有大行的银行债转股实施机构日前也纷纷正式落地。“目前,这些机构主要的业务范围是参与市场化债转股,但是未来若政策进一步放开,这些银行旗下的资管公司可做的事情还远远不止这些,有更深参与到不良资产市场的可能。”中国不良资产行业联盟秘书长、浩天安理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秦丽萍表示。境外资本和民营资本都对市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外资其实也是上一轮周期中不良资产市场的重要投资人,而在这一轮周期中其更是加大了对中国不良资产市场的投入,包括KKR、海岸基金、高盛资本、橡树资本等都不同程度参与不良资产的收购与处置。橡树资本在2013年与中国信达成立了合资公司,从事不良资产投资业务。橡树资本目前在大中华区的累计投资已超过60亿美元。而民营资本则是这一轮周期中的“新力量”。中国不良资产行业联盟**、湖岸投资首席投资官张晓琳在论坛发言时坦言,从2014年到现在,最多的买家不是外资,而是民营资本,这源于市场上有太多人民币。前瞻 需 警惕投资风险不良资产市场已成为万人追捧的投资热点,在多个因素的助推下,不良资产包的价格也到达阶段性新高。不良资产包价格居高不下,存在泡沫已成为业内共识。“不良资产包价格高企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一周期下资产包的性质与上一周期不一样。上一轮的资产包基本上来自于国有企业,不良贷款主要是没有抵押和担保的信用贷款,而伴随着银行风控水平的提高,这一周期的资产包大部分有抵押和担保物。不良资产质量的提高必然带来了资产包价格的提升。二是市场参与主体增多后,竞争的加剧带来了市场供需的不平衡,由此也进一步推升了市场的价格。”秦丽萍说,尤其是作为不良资产包的供给方,不少银行自身处置不良的动力和能力在增强,对不良资产包“惜售”,助推了资产价格的上涨。赖小民表示,不良资产包平均本金折扣率由过去的三折左右快速增长到目前的四折以上,个别地区达到六折,甚至出现个别资产包本金不打折的情况。他表示,从一级市场看,目前多数地区竞标时,都采取多轮报价的方式,有的甚至达到十几轮报价,引发资产管理公司的激烈价格战,推高了资产价格。从二级市场看,越来越多的民营及境外投资者参与进来,争相角逐不良资产市场,同时新型投资者在估值、市场判断方面缺乏专业判断,导致非理性报价,推高了资产价格。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投资者对不良资产包的预期收益率高达15%以上,远远超过了历史处置收益数据,市场呈现非理性繁荣。程飞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不良资产看似是蓝海,但其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于真正专业的债权投资人而言,债权投资风险比股权投资要低很多。但债权投资收益取决于进场价格,目前进场价格高,投资存在较大风险,所以投资需要谨慎。“在羊群效应下,很多资本不计成本地进场,预计明年到后年阶段会有一批在近三年投资进场的资本遭受损失。”他说。“我们行业内戏称,做不良资产投资的千万别做着做着把自己也做成了不良。”秦丽萍说。赖小民表示,短期内,不良资产包价格维持现有高位水平可能性较大。长远看,当前较高收购成本,预计带来的减利或亏损,势必降低未来投资者的预期回报,进而促使不良资产包价格逐步回归。《银行真实不良率到底有多高?》 精选八

不良资产,对银行来说是拖累和包袱,但在那些以买卖银行不良资产为生意的投资者眼里,中国这几年不断高筑的不良资产却是一片广阔的“蓝海”,他们兴奋而谨慎地畅游其中,以期获得一波不错的收益。

那么本文就给大家讲一讲什么是银行不良资产?不良资产是如何处置的?不良资产的盈利模式是怎样的?个人投资者如何参与分一杯羹呢?

原标题:银行不良资产包的秘密及不良资产基金全解析!探究私募基金投资不良资产模式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产业链揭秘

由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均不可避免地对银行信贷资产产生影响,并因此产生银行不良资产。

银行在产生不良之后,由于自身无法投入过多精力去处置追偿(不良资产处置周期长,处置机会成本高,有这个精力还不如多放几笔贷款),因此选择将不良资产打包折价转让(通常好的坏的掺一起,这样能把坏的一起处理了)。达到“出表”(即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贷款资产减少,同时货币资产增加)的目的,同时减少不良资产率,贷款额度回笼。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进入深水区,银行不良暴露速度进一步加快,原有不良资产处置机构处置能力有限,供给和需求严重不对称,几乎无法有效处置规模达数万亿元之巨的不良资产。为了调动社会资源依法参与银行不良资产投资的积极性,财政部先后下发了系列文件,如《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监管办法》、《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管理办法(修订)》(财金[2004]41号)、《财政部关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债权资产打包转让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金[2005]12号)、《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公告管理办法》(财金[2005]47号)等,允许、鼓励社会资本依法参与银行不良资产包的收购、处置,为稳定金融、发展经济做贡献。

目前社会资本参与主要通过与四大或地方性资产管理公司合作,通过招投标、拍卖等公开方式或法律许可的其他方式从出售方(主要为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购入银行不良资产,再通过债务追偿、债权转让、以物抵债、债务重组等多种方式对受让债权等资产进行清收处置,获取投资收益。

不良资产买卖双方之所以能够成交,一方面是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是双方可组合利用的资源不同,通常成交价格是一个两边都有利可图的价格。

点石成金,让不良资产发光发热

不良资产,银行的烫手山芋,为什么仍有那么多资金涌入?为什么那么多机构抢着去拿包?做这个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生意,盈利模式是什么?

折扣收益

在银行贷过款的就知道,现在银行贷款的最大特点就是抵押充分,抵押物多为房屋、土地、林权等;抵押率一般在30%-70%之间,50%居多;并且银行的信用高,不良资产的产生与处置都比较规范,整体质量较好。

对于处置公司来说,收回来的主要是债权或抵押物。对于债权方来说,这笔债权我两折买回来了,我去跟债务人谈判,你全额还不起,那你就还五成吧,还了五成那我就给你解除债务关系。这样债务人少还了一半的钱,赚了;资产管理公司两成的成本买回来,收回来五成,赚了三成。

对于抵押物来说,可以采取以上类似的做法,还钱之后解除抵押,又或者申请法院查封了之后公开拍卖,拍卖所得减去收购不良资产的成本就是赚的。

资产增值

有些资产包包含的有价证券、固定资产等都有着较大的价值增值的空间,这部分资产在市场趋势向上的周期中,为公司创造了可观的增值收益。

不良资产投资理念其实可以简单粗暴的概况为:一个通过量变到质变,低买高卖,逆周期的过程。在经济下行时,大量低价收购,随着经济好转,其中一些好的资产开始增值溢价,转手卖掉。

整合收益

这个就是综合运用资产重组、再注资、引入第三方、债务的折扣变现、债务更新、债权置换、债权转股权、将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方式的组合构成更为复杂的混合债务重组方式。必要的时候,对资产以及附属经营团队进行整合,来提升其持有资产的经营效率和价值。

不良秃鹰风险,不容忽视

不良资产处置虽然有巨大的利润空间,但是也要充分注意的是,不良资产处置是一个门槛相对较高的行业,相关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对处置机构专业能力的考验更强,对投资者分析和辨别潜在投资机会的要求更高。

在NPL1.0时代,不良资产是政策性剥离,国家财政全额兜底损失,因此在首次剥离时并未进行定价,从而在随后的处置中也缺乏成本约束,定价弹性较大。NPL2.0时代的不良资产转让是银行自主行为,是用自身利润来冲抵处置损失。而在今天,不良资产转让的过程高度透明化,买家充分竞争,因信息不对称而获取暴利的机会越来越少。

有些非专业投资者对不良资产投资的风险特性认识不够,对其盈利抱有盲目预期,如果没有进行专业详尽的尽职调查,很可能高价拿下一个不良资产包。

此外,同样一个资产包,不同机构可整合的资源是不同的,有的机构通过尽调认为他们可以处置回收,定价就高一点;有的机构尽调认为完全没有利润空间,拿下就亏损了。

所以,在与银行达成购买不良资产包意向后的尽职调查阶段,是购买过程中比较关键的一步,涉及到日后处理资产包的难度。由于信息不对称,资产包内资产所有权不明晰等问题,做好前期尽职调查工作就非常重要了。

在进行到竞标这一环节,就十分考验机构和银行关系的熟络程度了,如果关系好,可以请求银行将资产包拆小一点,因为资产包越大,风险也越大。此外,在双方谈判博弈的时候,如果和银行关系好,以机构想达成的价格成交的概率也越大。

购买完成后就到了处置环节,到了这个环节处置的办法就相对灵活多样,处置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处置经验丰富的团队,处置回收期短,资金回流也快,风险也相对更小。

当然了,随着资金的涌入,不良资产价格被推高,不良资产投资机构的系统化处置管理能力也越来越重要,想要真正盈利,必须发挥专业化的处置管理能力。通过重组、并购等多种方式,实现不良资产的价值修复或增值,令其发挥社会价值,才是未来不良资产处置的正确之道。

不良资产基金全解析

受全球经济发展趋缓影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通过供给侧改革以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去产能、去杠杆目标;以钢铁、煤炭等为代表的产能过剩产业的不良资产将加速暴露。

本轮不良资产处置体现市场化

随着股份制改革的陆续启动,不良资产处置迈进全面商业化时期;2014年首批地方性AMC出现。不良资产定价转为以竞标等商业化方式开展业务,不良资产进行自负盈亏的处置,包括债务重组、证券化、债转股等多种方式。2016年10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市场化债转股启动。中国的不良资产市场正在从过去的政策性主导转向市场化为主导。

不良资产处置产业链

一级市场为不良资产收购市场,四大AMC和地方各省市AMC才可以做一级市场业务,即从各家银行直接购买不良资产包,然后再转手卖给进行正常资产管理业务的资产管理公司。二级市场为处置市场,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私募基金等金融机构通过设立资产管理业务部或成立资产管理附属公司,参与不良资产二级市场业务。

国外不良资产基金发展情况

美国作为不良资产市场化管理的典范,其发展路径和特征具有借鉴价值。主要呈现出三大特征:

1)高度证券化:不良资产及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每年发行量在700亿美元以上,不良资产投资公司大多通过投资证券化产品参与不良资产市场;

2)形成消费金融细分市场:发达的消费金融市场孕育出不少聚焦不良消费贷款的专业机构,如PRA集团和安可资本两家上市公司;

3)存在大量专业投资机构:美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的集中度较低,存在大量的不良资产管理和投资公司。此外,美国还有大量的对冲基金选择将不良资产市场作为重要的配置品种,涌现出了橡树资本、艾威资本等优秀投资机构。

国内不良资产基金发展情况

随着宏观经济下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加,债务违约案例井喷以及资本市场并购重组大规模出现,不良资产投资正在成为资产管理行业的下一个风口。

国内不良资产管理行业发展呈现下列趋势:

1)不良资产加速释放: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及供给侧改革将加速不良资产释放,银监会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64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563亿元。

2)更多专业投资机构将涌现,二级市场日渐繁荣;

3)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将依赖专业能力获利,而专业能力来源于研究定价、融资能力与宏观经济判断。

民营机构介入不良资产处置已渐成气候。例如,一诺银华成为国内不良资产行业首家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主营银行不良资产、信用卡不良资产等业务的湖南永雄资产最快也将于2017年在新三板挂牌。同样主营金融不良资产业务的文盛资产也在去年底申请新三板挂牌。7月份,专注不良资产管理的浙江福特资产成为新三板挂牌公司的控股股东。

不良资产基金发行渐成规模。东方资产管理公司联合深圳前海金融控股搭建的不良资产基金化管理与处置平台——东方前海资产管理公司,拟通过对接银行、保险、财富管理机构等资金,发行100亿规模的不良资产基金,截至目前,已成功发行了7只基金,管理资产规模近40亿元;东融资产与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合作,专注于江浙沪地区房地产类不良资产投资,至2016年3月31止,东融资产管理银行特殊资产总计管理资产对价约28亿元,债权本金约为70亿元;具有大型国企背景的上海蒙矿,近日亦联合杉杉控股、文盛资产拟发行特殊机会投资母基金、子基金。

传统的不良资产投资主要来自于对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四大AMC和地方AMC为主要参与方。以四大AMC为例,其2015年收购不良资产账面本金达4000亿元,已经完结项目的内部收益率(IRR)维持在16%以上,收益尤为可观。基于对不良资产投资行业的看好,民营机构也积极参与这轮不良资产处置盛宴。通过发行不良资产基金,对接银行、信托、资管计划、财富管理机构等资金,参与不良资产处置。理论上,民间系AMC获取不良资产的方式只有两种,10户以下的可以直接从银行购买,而10户以上只能从四大通过拍卖承接。不过,实际操作中民间资本介入不良资产领域的方式其实非常多样化,例如可以从四大手中进行买断债权、和四大合作处置债权、参与地方AMC公司股权等。

私募基金参与不良资产的方式

(一)引入资金,解决资金端,在项目端对接AMC不良资产包。

私募基金与AMC合作,通过通过一级市场直接购买不良资产包或者通过购买fof基金最终在底层资产上购买不良资产包。对不良资产的处置方面,有以下思路:

1、债务重组。接下来可通过与债权人债务人分别达成协议(与债权企业收购债权同时与债务企业达成重组协议),重组模式主要采用变更债务条款、实施债务合并等方式,重新约定还款金额、方式、时间、抵押物以及还款时间。通过资产整合方式优化企业资产质量,利用风险重定价转移信用风险,从而盘活不良债权价值并修复企业信用,实现资产价值的提升。

(二)并购转让运营模式

根据基金业协会的反馈,该种类型本质上属于债权投资,基金类型属于其他类别,私募基金管理人类型应选择“其他类”。需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目前“其他类”管理人,通过登记的情况较少,且基于其主要进行另类投资,协会目前对其他类管理人的登记申请,态度较为谨慎。

截止2017年5月底不同主要业务类型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情况

(三)优质AMC专项投资股权基金业务

“股债结合”的方式参与优质AMC的不良资产投资业务。募集资金直接用于投资地方优质AMC股权,参股资金用于不良资产投资与收购,从不良资产包的最终处置,再通过被投资公司分红获利。

该种方式可以覆盖AMC的资质资源,但在资金退出和投资者资金退出方面,存在较大困难。

(四)以股抵债的方式直接参与债务人企业并购

该种方式通过资本运作使资产价值重估,私募基金管理人发行“债务人并购基金”,以股抵债等方式获得得企业不良资产,对不良债权中有潜力的债务人企业进行并购。随后通过改善企业经营模式逐步提升企业的资产价值,最终通过资产置换、并购、重组和上市方式等退出,实现债转股资产增值。

该种基金因为是直接对不良资产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故该基金属于股权投资基金,在管理人的登记和基金备案方面,比从事债权投资的“其他类”私募基金管理人更容易登记,基金也更容易备案成功。

该种方式最大的问题是风险较大,但在企业实现稳定经营,实现利润收入后,可通过资产证券化提高流动性,提高未来基金退出的收益。

虽然收益巨大,但不良资产处置产业链较长,私募基金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需要私募基金管理人团队要具备优质的行业资源以及专业的尽职调查能力、精准的估价、定价能力,以及实现资产变现的跨行业整合能力。私募基金管理人和投资人在涉足该领域时,一定要理性评估风险。

不良资产基金典型模式

信托+有限合伙

2016年7月,国民信托发行了国内首款民营资本介入不良资产处置的集合信托计划,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江苏成安基金作为最终的处置角色,通过设立合伙企业用以受让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包。

东方AMC模式

东方资产设立有限合伙,与处置方文盛资产共同合作发起设立一系列不良资产基金,投资银行的不良资产。

探究私募基金投资不良资产模式

在经济新常态及供给侧改革、各行业以去产能去杠杆为目标的背景下,传统行业的不良资产加速暴露。不良资产经营具有逆周期性,所谓“最坏的时代、最好的时代”,在经济增速总体放缓、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与不良率长期呈现上升的趋势之下,面对可能持续的经济下行压力,不良资产经营行业愈演愈热。

资本市场上很多机构都已经参与到不良资产处置经营的行列中,其中对市场信息最敏感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自然也参与其中,分享行业的大蛋糕,私募基金无论在收入和效率上都是高要求,那么如何实现高效的经营模式呢?


卓聚乐学


哈哈哈,按照国际接轨不良率超过百分之五银行就可以破产了。我们这里超过百分之十,或者百分之二十,一大片。目前为止我们银行不良率严重低估。四大行肯定没有问题,我先说地方银行小银行,估计百分五十以上都要破产或者重组。目前为止只是破产重组了三个地方银行,后面排队的还有很多很多。假如银行面临挤兑,那破产率超过百分之九十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