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聚烯烴供需格局生變

  明年市場難有上佳表現

  擴產高峰到來疊加經濟增長放緩及中美貿易的不確定性,聚烯烴供需格局未來將發生變化,預計明年市場難有上佳表現,持續低迷甚至遭遇“寒流”在所難免。這是日前在西安舉行的2019第七屆西北石油石化高峰論壇上,業內專家給出的判斷。

  市場

  持續下跌整整一年

  “前三季度國內聚烯烴市場總體震盪下行,截至8月下旬線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低密度聚乙烯(LDPE)價格跌至近10年來最低點,其他品種價格也跌至近5年來低位,部分聚乙烯(PE)品種出廠價已跌破了成本線。從去年10月底至今市場下跌整一年,這是近年來聚烯烴市場持續下跌週期最長的一次。”中石油華東化工銷售公司信息部副經理許彥說,目前PE、聚丙烯(PP)主流價格分別為7000~7500元/噸、7800~8200元/噸,同比下跌1500元/噸左右。

  國內聚烯烴市場為何如此低迷?許彥認為供求關係失衡是主要因素。2019年上半年,聚烯烴高庫存始終困擾市場。其次就是突發事件較多,內外因素錯綜複雜,干擾市場波動。比如4月份大幅降稅、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匯率貶值、原油大幅波動等因素都對聚烯烴市場產生了較大影響,導致市場信心嚴重受挫。

  回顧今年國內聚烯烴市場走勢,一季度總體偏弱整理為主,下游工廠庫存處在近幾年高位;4月中旬後出現暴庫現象,貿易商降價促銷;而中美貿易摩擦的不斷升級進一步加重了市場恐慌情緒,價格採購動力指數為近年低點;6月下旬市場止跌企穩,部分品種價格反彈;7~8月呈現供需兩淡局面,儘管檢修裝置較多,但下游需求較淡,內外盤競相降價,部分品種再創近10年低位;9月份隨著需求恢復及庫存下降,市場止跌企穩;10月份價格再度回落。

  供應

  全球擴產高峰來襲

  “國內聚烯烴處於擴產的高峰期,2020年將是新裝置投產最集中的一年,市場下行壓力增大,聚烯烴產品價格或將面臨成本考量,局部區域減產可能成為大概率事件。”許彥說。

  許彥進一步分析認為,2019年仍是全球PE、PP擴能較為集中的一年,總產能將分別達到10208萬噸、5607萬噸(均不含中國大陸)。2020年,預計全球PE新增產能213萬噸,增幅2.1%;PP新增產能約172萬噸,增幅3.1%。

  從全球來看,亞太是最主要的聚烯烴進口和需求區域,中國PE的增量主要來自進口的壓力。隨著北美頁岩氣制PE快速發展,裝置大規模擴能,今年中國PE進口量同比增長接近20%,自給率呈現下降趨勢。與PE正好相反的是,近幾年全球PP擴能集中在中國,PP自給率不斷提高。

  “如果說PE增量是內外共進,那麼PP的增量主要還是來自國內,2020年國內聚烯烴供應增量將創歷史峰值,供應壓力空前。”許彥說,預計2020年國內聚烯烴供應量7573萬噸,同比增加1128萬噸,增幅17.6%,比2019年同期增加7個百分點。其中,PE3996萬噸,同比增加525萬噸,增幅15.1%;PP3577萬噸,同比增加623萬噸,增幅21.1%。國內聚烯烴供應將進入群雄逐鹿時代。

  據瞭解,2020年,浙江石化、青海大美鎂業、遼寧寶來、恆力石化二期、延長中煤榆能化二期、浙江衛星石化、萬華化學、錦州石化等10多套聚烯烴裝置將陸續建成試車,一批丙烷脫氫制丙烯項目也將投產,明年一季度PP市場壓力將增大,預計到2022年國內PP將過剩近400萬噸。PE按每年進口增長5%計算,到2022年也將過剩200萬噸左右,華東市場或將成為全球的價格窪地。

  需求

  下游開工率偏低

  近年來,隨著產品結構升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塑料管道和中空容器需求增長較快。但許彥認為,儘管下游塑料製品種類分散,剛性需求旺盛,但多數品種產能是絕對過剩的,需求結構沒有明顯變化。相對上游產業的多元化,聚烯烴下游產業集中度卻不斷提高,且產業鏈轉移加速,引發國內貿易環節競爭加劇,情況不容樂觀。

  據介紹,今年塑料製品工廠總體開工率弱於去年,比如10月份PE管材、PP纖維、PP塑編、電纜等加工企業開工率在65%左右,均低於去年同期。尤其是大量中小企業是拖累下游企業平均開工率下降的主要因素。受下游去庫存影響,二季度塑料製品行業開工率普遍低於往年。

  “隨著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塑料企業外遷速度明顯加快,中小企業整合加劇,導致訂單逐步向大中型工廠集中,出口訂單逐步減少。這反過來勢必會造成貿易環節競爭程度加劇,市場價格易跌難漲,中小貿易商盈利愈發困難。”許彥說,像浙江餘姚、山東臨沂等地的小型塑料貿易商,近兩年壓力很大,生存空間越來越小。估計到2021年或2022年,隨著下游整合加快,屆時中小貿易商將退出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