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壺天鎮巖前村:因地制宜謀產業 昔日荒山變“金山”

壺天鎮巖前村:因地制宜謀產業 昔日荒山變“金山”

喀斯特地貌

近年來,壺天鎮巖前村依託獨特的喀斯特地貌特色,發展種養殖業,曾經貧瘠的荒山變成了村民致富的“金山”。

壺天鎮巖前村:因地制宜謀產業 昔日荒山變“金山”

壺天黑山羊養殖

晌午時分,山林草木間的露水蒸發殆盡,正是適合山羊自由覓食的時候。年輕的“羊倌”李彬不停吆喝著,把山羊陸續趕進山裡。巖前村山地屬於喀斯特地貌,遍佈岩石,雖然不方便開墾種植農作物,卻是黑山羊的樂園。

2016年,不到30歲的李彬放棄沿海大企業朝九晚五的工作,回鄉當起了“羊倌”。當時巖前村貧困人口較多,產業發展一片空白,支村“兩委”正準備發展產業,為村民開闢增收途徑。在村幹部的支持下,李彬和合夥人成立了養殖專業合作社,並用合作社每年利潤的10%,對點幫扶村上30多戶貧困戶。

對李彬來說,壺天黑山羊是從小經常看見的普通家畜,但說到養殖,他卻是個門外漢。為了養好山羊,他通過各種途徑學習、實踐,每天大部分時間都耗在羊舍裡。經過近三年的不斷摸索,李彬的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由於黑山羊體型小、肉質好,很受市場歡迎。今年,黑山羊出欄量達到500頭,產值在100萬以上。有了收穫,李彬又產生了新想法:擴大規模,再多養500頭。“數量多了,一個人肯定管不過來。我會招聘一些村民過來幫忙,並提供羊苗和技術,帶動他們一起養殖。”李彬表示。

壺天鎮巖前村:因地制宜謀產業 昔日荒山變“金山”

村民在山上勞作

在這片亂石荒山上,巖前村的傳統產業找到了新出路,同時新的產業也正紮根生長。

初冬時節,巖前村的山地上仍是一派熱火朝天的勞動景象。巖前村兩年前引進的金蘭柚在大夥兒的精心養護下,成功紮根在這周邊400畝山地上。眼看寒冬就要來臨,香蘭柚種植合作社負責人林玉書帶領村民給柚子樹除草,搭蓋防凍網。

巖前村的年輕人基本都在外務工,來基地做事的都是當地的老弱婦孺。68歲的五保戶林紹熙自打這些柚子樹種下就在基地務工,能夠靠自己的勞動在家門口賺錢,他感到很滿足。

目前,巖前村的香蘭柚種植合作社一共有25名社員,其中有普通村民,也有貧困戶和五保戶。他們不僅可以在基地務工賺錢,盈利後每年還有分紅。

發展產業,帶動就業。壺天鎮巖前村依託特殊地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不僅開闢了一條穩定增收脫貧的新路子,實現了產業發展“零”的突破,更為全市基層產業發展、產業脫貧作出了示範,讓更多的荒山有了變成“金山”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