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孩子為什麼總是不聽話?心理專家:只是爸爸媽媽們忽略了這2點

有一部分父母總是很容易就給孩子貼上“不聽話”、“不用心”等等的負面標籤,認為自己已經做得夠多了,可孩子總是讓自己失望,又不愛學習、成績還差,這說明什麼呢?

當然就是孩子毛病多,還不願意用心,總之就是——孩子的太不聽話了!

孩子為什麼總是不聽話?心理專家:只是爸爸媽媽們忽略了這2點

孩子難教確實是一大問題:

注意力不集中、教過的東西轉頭就忘、寫作業不積極、說到玩就積極得不得了,等等等等,都是孩子的問題。

可是,是因為孩子不聽話才難教育的嗎?

我們不妨看看下面這個例子:

一個海南三亞的12歲少年,跟家人鬧矛盾離家出走,靠著一輛自行車立志去北京,一路北上三個月騎了3000多公里,吃喝全靠乞討,在安徽滁州被一位司機師傅發現不對攔下並報警,由警察聯繫了家長,帶孩子回家了。

孩子為什麼總是不聽話?心理專家:只是爸爸媽媽們忽略了這2點

如果不是這位好心的司機師傅,這小孩搞不好就真的騎著自行車一路上北京了。

新聞發到群裡,家長們也是非常吃驚,有說“這孩子太不著調了”、有說“膽太大了、“簡直把家長的話當耳旁風”,出事了可怎麼辦?怎麼不想想父母得急成什麼樣子?”、還有開玩笑說“這孩子氣性大,以後了不得”的。

大家是不是也都抱持著這類想法呢?

但換一個角度想想:

這孩子這麼有毅力,父母如果能正確引導,他以後什麼事幹不成?為什麼偏偏就把孩子激得離家出走了?

究竟孩子為什麼變得不聽話?可能爸爸媽媽們忽略了這2點!

孩子為什麼總是不聽話?心理專家:只是爸爸媽媽們忽略了這2點

別給孩子貼標籤

思維定勢其實是一種有相當大危害的思維固化問題,讓家長只能順著某一種思路前進,很難看見事物其實是存在兩面性甚至是多面性的。

就像上面的新聞,有多少人是第一眼就看出了這孩子的毅力的呢?恐怕連孩子的父母都沒有發現,自己孩子真的倔起來,能夠做到這個地步吧。

孩子為什麼總是不聽話?心理專家:只是爸爸媽媽們忽略了這2點

爸爸媽媽們,當你們在看見孩子犯各式各樣錯誤的時候,哪怕很生氣,也不要急著給孩子貼標籤,因為標籤最容易讓你們產生思維固化,從此都很難再看到孩子的優點。

而標籤一旦貼上去,孩子也很難將它再撕下來了,他會漸漸變成標籤定義的樣子。

孩子為什麼總是不聽話?心理專家:只是爸爸媽媽們忽略了這2點

父母往往會認為“看,我說得沒錯!孩子就是不聽話!”,但這又何嘗不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呢?

孩子為什麼總是不聽話?心理專家:只是爸爸媽媽們忽略了這2點

你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嗎?

孩子最不需要的是父母的“定義”,而最需要的,是父母的“發現”。

孩子的成長空間是很大的,未來有無限的可能性,可如果父母早早就將孩子給“定義”了,那就是剝奪了孩子的成長空間,只給了孩子一種成長軌跡,這對孩子來說並不公平。

不要定義孩子,請去盡力發現孩子!

孩子當然會有缺點,可孩子難道只有缺點嗎?你會觀察孩子嗎?會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嗎?

小姜的孩子舜舜是個皮猴子,又鬧騰又不愛學習,她曾經非常心煩,家裡經常鬧得不可開交。後來無意中聽了一節教育課,和老公交流幾次,決定改變教育思路。

由於舜舜精力旺盛,先就是由老公出場,帶著舜舜跑步打球,舜舜在體育上進步特別快,他們就經常表揚他。

漸漸地,他們就發現舜舜聽得進批評的聲音了,這時小姜就開始對舜舜說:“你看,你連跑這麼長的距離都能堅持下來,不過是坐30分鐘寫下作業,能比跑步還累還難嗎?”

等舜舜真的能堅持寫作業了,小姜就立刻接上鼓勵:“你真棒,現在不光體育老師,班主任也認為你在學習上的進步特別大,學得很紮實,大家都相信你能更上一個臺階哦!下次考試爭取再前進幾名好嗎?”

孩子為什麼總是不聽話?心理專家:只是爸爸媽媽們忽略了這2點

現在小姜講到這個還是很慶幸:

“幸好當時把老師的話聽到心裡去了,現在覺得那位老師說得很對‘孩子身上都是有閃光點的,那是孩子自信的來源,需要被父母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可能跟我們想的不一樣,不能太狹隘。’現在想想,要是當初我一味否定舜舜,天天指責他不愛學習,不認為體育是優點,可能現在他就真的是個學渣了。”

“我看到了舜舜的潛力還是很大的,老實說,看到他現在的成績,我每次都很驚訝他能做到。”

孩子為什麼總是不聽話?心理專家:只是爸爸媽媽們忽略了這2點

並不只是會讀書、會考試、成績好才是優點,你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嗎?

孩子的優點是他自信的來源,而自信是讓孩子進入良性互動的關鍵,請多多關注孩子的優點,讓孩子更自信面對自己。

多給孩子鼓勵與信任,畢竟越逼孩子,孩子只會越不聽話。讓孩子從心裡得到尊重和滿足,才是“聽話”的根本之道。

孩子為什麼總是不聽話?心理專家:只是爸爸媽媽們忽略了這2點

孩子為什麼總是不聽話?心理專家:只是爸爸媽媽們忽略了這2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