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煩惱的“不聽話”
如果給育兒生活中爸爸媽媽最煩惱的事排個順序,估計“孩子不聽話”,會穩居前三甲。
作為兩孩爸媽,真心爸媽其實並不認為我們需要培養“聽話”的孩子,我們培養孩子的目標是“自主”,也就是讓孩子自己做主。
不過,我們也贊同,爸爸媽媽的有些話,還是需要孩子能理解並執行的,比如,在家裡家外,都不能混作混鬧,影響自己和他人安全的事不能做,還有,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做好等等。
但是,讓很多爸爸媽媽煩惱的是,他們的孩子,連這些要求也做不到。比如:
剛剛告訴過孩子,媽媽的化妝品不能動,一轉眼,口紅塗了滿鏡子;
跟孩子反覆強調每天上學要收拾好書包,大人送孩子回來還沒坐穩板凳,孩子電話追過來了——忘帶了作業或者課本;
告訴孩子出門不要亂跑,一轉眼,孩子跑沒影兒了,嚇出爸爸媽媽一身冷汗……
遇到這樣的事,大人的第一反應,通常就是:“這孩子真不聽話,我怎麼才能讓他聽話起來?”
你對孩子的要求,是“可執行”的嗎?
有一個原因,或者說一個“技術”問題,大人通常不會想到——你對孩子發出的“指令”、提出的要求,是否是“可執行”的?
可執行,是管理上的一個重要概念,指的是任何管理行為,包括指令、規章制度、計劃等等,要具備能夠被執行的條件,或者執行上的可能性,才能真正被實施,從而實現預期目標。
比如,最簡單的,管理一間店鋪,你首先會想到,我們要每天保持店堂整潔。但如果你告訴員工“我們要每天保持店面整潔”,估計百分之百不夠奏效,因為大家不知道,你要的整潔,是什麼程度,要做哪些工作才能實現。
所以,在肯德基麥當勞等店鋪成千上萬的企業中,“店面整潔”這件事,會具體到玻璃多長時間擦一次、用什麼擦,餐桌清理的步驟如何,先用哪塊抹布,後用哪塊抹布。每一項操作,都有具體的目標和操作流程。
對於管理者來說,讓自己的管理具備“可執行性”,是一項最重要的能力。好的管理者,遇到糟糕的執行狀況時,會反思自己指令的“可執行性”,而糟糕的管理者,則會一味責備員工的執行力或者執行態度。
——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時,其實都是在做糟糕的管理者,只觀責備孩子不聽話,卻很少反思,你讓孩子“聽”的那些話,孩子有沒有辦法聽、會不會聽。
比如,告訴孩子“別亂動東西”,那麼:
哪些東西能動?
哪些東西不能動?為什麼不能動?
什麼樣的行為是“被允許的動”?什麼樣的行為是“亂動”?
對兩三歲、三四歲的孩子來說,這些都是他概念全無的事,大人怎麼能期待,一句“別亂動東西”,就能管住孩子的各種淘氣行為呢?
再比如,告訴孩子“出門別亂跑”,那麼:
什麼樣的跑是大人鼓勵的“鍛鍊身體”?
什麼樣的跑是大人不允許的“亂跑”?
在哪兒能自由地跑,在哪兒不能隨意跑?
為什麼不能亂跑?亂跑會有什麼後果?
不能亂跑,那麼在外面該怎麼行動?
不告訴孩子這些,恐怕孩子在外面亂跑的行為,就沒有辦法改善。
再比如,告訴孩子“每天要收拾好書包”,那麼:
“收拾好”指的是什麼?
要收拾哪些東西?不用收拾哪些東西?
什麼時候收拾?
怎麼收拾?
如果一個孩子剛剛上小學,“每天收拾好書包”這個指令,其實他是不知道如何執行的。
這些,都是“不可執行”的指令。爸媽對孩子發出的諸如此類的指令還有很多,比如“上課認真聽講”、“專心做作業”“自己的事自己做”、“和同學好好相處”……等等等等。
它們共同的特點是概念化、不具體、缺乏簡單明確的行動指導、超出孩子現階段的理解和執行能力。
而且爸爸媽媽還經常犯一個錯誤:把這樣的指令,不分主次、沒有順序地一個又一個不停拋給孩子,讓孩子對哪個指令該什麼時候執行、誰先誰後,毫無頭緒。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一個不停發號施令的大人,面對著一個這也不聽、那也不聽,什麼都做不到、什麼都做不好的孩子,雙方都煩惱無比。
讓爸爸媽媽的話變得“可執行”的幾個訣竅
那麼,如何讓爸爸媽媽的話變得“可執行”呢?有幾個小竅門,學起來並不難,但學會了,會很管用。
第一個訣竅:對孩子提要求要“具體”,別用“概念”。
希望孩子不做什麼,就具體告訴他什麼不能、不要做,不要用一個抽象的概念,來高度概括一大堆具體的內容。比如告訴孩子“別亂動東西”,就是用“概念”發指令,如果我們真的希望孩子做到,對孩子提的要求應該是這樣的:
不要動爸爸媽媽的衣櫃;
不要把衣櫃裡的衣服拿出來丟到地上;
媽媽梳妝檯上的東西是媽媽用的,你想看的話,要找媽媽帶你看;
廚房裡的東西是做飯用的,不是玩具,不能拿來玩……
這樣,孩子才會對“別亂動東西”有清晰的概念。當然,你可能沒有辦法一次性把所有不能亂動的東西都告訴孩子,那麼,就在每次遇到新問題時,就事論事,繼續告訴孩子,這件事是不可以的,而不要去重複空洞的“別亂動東西”的概念。
第二個訣竅,希望孩子做到的事,給他具體明確的正面指導,別用“不要”來發指令。
比如,很多爸媽會告訴孩子“別丟三落四”,然後發現孩子還是收拾不好書包,還是經常丟這丟那。“別丟三落四”就是無效的指令,孩子並不確定地知道,什麼樣的行為叫丟三落四,他該怎麼做,才能做到不丟三落四。
其實爸爸媽媽這樣“命令”孩子,是希望孩子能把自己的東西照顧好,那麼,就換個方式,把“不要怎樣”,變成具體明確的“要怎樣”。比如,告訴孩子:
每天晚上寫完作業,要把文具盒、書、作業本都裝到書包裡;
出門時,檢查一下紅領巾和小黃帽;
放學時,要把水杯、文具、書本都裝到書包裡,不要落在課桌上和桌鬥裡……
這樣在每一件希望孩子做到的事上給孩子正面、具體、明確的指導,孩子才會慢慢地對某件事該怎麼做建立起概念來。
第三個訣竅,不要發超出孩子理解和執行能力的指令。
比如,很多媽媽為兩三歲的孩子“不收拾玩具”特別煩惱,但卻常常忘了,這麼大的孩子,是無法理解什麼叫“收拾”的。
那麼要想讓孩子能開始養成玩過的玩具放回原位的習慣,媽媽該怎麼做呢?我們可以為孩子準備幾個玩具筐,然後給他示範:
寶貝,咱們玩完了積木,放在這個筐裡;玩過的汽車,放到那個筐裡……
這樣,孩子就可以按照媽媽的樣子,一點一點學習歸納和整理玩具了。——當然,也不要希望你教孩子一次,孩子就能做得很好,學會“收拾”,我們只要耐心地帶著孩子一點點往好的方向走,等待他慢慢成長就對了。
第四個訣竅,多指導,多示範,少命令。
為了說明指令的“可執行性”,我在前面借用了“管理”這個詞。
其實,如我們在《育兒基本2:與孩子合作》這本書裡所講,育兒和家庭教育,本質上都不是爸爸媽媽對孩子的“管理”或者“管教”,而是爸爸媽媽與孩子的合作,要達成有效的合作,爸爸媽媽要做的,不是不停拋給孩子一個又一個要這麼做、不要那麼做的“指令”,而是多給孩子具體的指導和示範,幫孩子學會,什麼樣的事,應該怎麼做。
很多爸爸媽媽煩惱孩子“不聽話”,恰恰是因為給孩子發的“指令”太多了,很多孩子,都是每天生活在大人的各種“指令”之下,無所適從,動輒得咎。
如果我們換一個思路,把不斷對孩子發號施令,變成在各種大小事情上給他提供指導和示範,“不聽話”的煩惱,會大幅度減少。
真心爸媽(徐智明、高志宏):
我們是一對真實的爸爸媽媽,本科均畢業於北京大學,真心媽媽為中國傳媒大學博士。育有兩子,一個生於2002年,一個生於2006年。我們在這個專欄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親身經驗、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為原創,歡迎轉發分享、評論、討論、提問。(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真心爸媽已出版的育兒書:
養育是不控制孩子,也不懈怠自己。 《育兒基本(1)》分享真心爸媽實現孩子自主生活、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情感的基本教養法則;《育兒基本(2)》,分享真心爸媽與孩子合作的理念和方法。
閱讀更多 真心爸媽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