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高一馬上選課,到底怎麼選啊,孩子和家長一頭霧水?

勤奮的小牛


飛魚勸學,站在教育第一線為您解答問題!

關於“選科”,雖然我們在頭條上已經做了很多回答了,每一年都仍有大量的學生和家長不斷地反覆地詢問,因為每一年都有新生進入高一,高一下半期時就要進行“選科”,學生和家長們臨到選擇時竟然還是一頭霧水。


下面,我就對高一階段的“選科”進行一個梳理,希望家長們能看明白。

首先,家長要弄明白“什麼是選科”?

什麼是選科?

準確地說,“選科”是以前的一種叫法,現在不叫選科了,叫做“選課組合”。以前的“選科”主要是指選擇文科和理科,文科包括政治、歷史、地理,理科包括物理、化學、生物,而語文、數學、外語三科是文理科都要學的科目。

現在的“選課組合”其方式就多種多樣了,就其組合的方式來看一共有12種,包括以“物理”為代表的六個組合和以“歷史”為代表的六個組合。

其選擇方式為“3+1+2”,其中,“3”是固定的,語文、數學、外語,“1”是“物理”和“歷史”二選一,“2”是“剩下的六個學科中的任意兩科”,也就是“六選二”。

其次,家長和學生都應該明白,選科的“參照依據”是什麼?

按照新高考的解釋,這是“生涯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專家們認為,學生應該從高一年級時進行“生涯規劃”和“職業規劃”,為了自己的規劃就必須得提前選好相應的科目。

那麼,選科的參照依據究竟有哪些呢?

選科在本質上也是一種選擇,對學習內容的選擇,對職業方向的選擇,對人生未來的選擇。既然是一種選擇,就必須由一定的參考依據,不然你怎麼進行選擇呢?

選科參照的依據和順序一般是這樣的:

①學習成績→②興趣愛好→③職業方向→④就業情況→⑤家庭因素→⑥其他因素

解釋一下:

排在第一位的是成績,選擇組合時肯定首先看成績水平,成績好的優先選擇。不過,這個“成績”絕不是那一次的考試成績,應該從最近幾次,或者最近一年的綜合成績來看。這樣更加科學。

排在第二位的是興趣愛好,對自己喜歡的學科,學得懂的學科優先選擇。畢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就有了動力,高二高三的學習才會有較大進步。

排在第三位的是職業方向,想當科學家的肯定要儘量選擇理科,想當文學家的肯定要選擇文科,要做會計的要選擇理科,想當記者的要選擇文科等等。想當醫生的,必須要選擇化學和生物兩個學科,想考古的必須選擇歷史和地理兩個學科,想當律師最好選擇政治和歷史。

排在第四位的是就業情況,學生所選擇的職業方向一定要符合當前的就業形勢,太冷門了可能找工作比較難,太火爆了競爭壓力大,要找一些就業好、待遇高、競爭小的一些職業。當然,這個就業情況各個地區,各個省市,甚至各個家庭的情況都不一樣。

排在第五位的是家庭因素,這裡所說的“家庭因素”主要是指經濟條件和人脈資源,如果一個家境比較貧寒的學生,非要去選擇藝術方向的話,高昂的學費可能令他吃不消,甚至可能帶來輟學的壓力。關於人脈資源我就不多說了,大家都懂。

排在第六位的是其他因素,包括性別差異、工作環境等因素,學生在“選課組合”時也要充分考慮到這些因素,這就要求學生和家長“實事求是”,而不能“好高騖遠”。

最後,家長和學生應該明確選科的“態度原則”。

選課的態度和原則也非常重要,很多學生就是“隨波之流”式選擇,“一窩蜂”式選擇,這樣的選擇非常不理性,必然產生負面的影響,甚至阻礙自己的人生髮展之路。

總的態度原則是:多方參考,學生決定。

所謂“多方參考”,就是指學生應該多聽從家長的意見,老師的意見,結合同學的意見,親戚朋友的意見,網上的意見,最終梳理出自己的意見。

不要怕別的意見會干擾你的選擇,要從別人的意見中聽出“選擇方案的優劣及意義”,老師為什麼建議這樣選?同學為什麼要選哪個方案?他們是基於什麼樣的思考?當你把這幾個問題弄明白了,基本上就知道自己該這麼選擇了。

所謂“學生決定”,是指學生在聽取多方意見之後,最終拍板決定選擇的組合方案,家長和老師不能幫助學生選擇。

這一點非常重要,有不少家長,甚至有不少老師,在這一點上就非常糊塗,他們幫助學生選擇,雖然出發點是好心的,但是,萬一你幫學生選擇的這個方案不適合他的發展怎麼辦?影響了他的前途怎麼辦?誰能承擔這樣的責任呢?!

結束語:

家長應該把“選課組合”的最終選擇權和決定權都交給孩子,不過,在交給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引導他們產生一種“責任意識”和“努力意識”。

“責任意識”須明確告知學生,自己的選擇要為學習負責,為自己負責。

“努力意識”也須明確告知學生,自己的選擇只是提供了一種可能,提供了一種途徑,最終的結果還得看學生自己的努力程度。


飛魚勸學


我兒子也是高一,昨晚剛剛給家長開了3+1+2選課的報告,孩子想要選純理,即物理化學生物,他爸則希望把地理加進去,這幾科成績都差不多,全市重點高中排名一百名左右,只是語文英語差點,專業還沒有目標,愁呀!


shy791


高一選科組合方案,主要依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個人學習綜合能力進行全面思量選擇學科組合方案。在經歷3+3選科組合方案模式到3+1+2選科組合方案模式的過程中,學生所在地選科組合方案的政策規定不同,選科組合方案的具體操作要求也不同。

無論怎麼樣的選科組合方案方式,其目的是在不分文理科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自我學習綜合能力和今後在高考志願填報之時的專業選擇比例來確定,還有就是要根據學生對於未來從事職業的規劃來選擇。例如某一位考生今後打算從事機械製造及自動化設計類專業,則需要選擇物理學科作為基本支撐;如果打算今後從事醫生職業,則可以選擇物理或者化學以及生物學科作為支撐,在按照當地省份實施的選科其它方案進行合理搭配,選擇有利於自己高中學業課程發展的學科組合方案。


按照目前全國8省份實施的新一輪高考組合方案,由原來3+3模式中的20種組合方案減少為現階段的3+1+2模式中的12中選科方案。3+1+2模式的12種新高考方案總體上來說屬於溫和型高考改革,最大變化就是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選擇性,學生可以揚長避短,更加精準定位自己的學習能力。

學生的選科要遵循三項原則:尊重興趣+結合實力+職業規劃。其中興趣和綜合能力之間,一定要優先考慮能力,一般在學生選科之際,大多數學校會在正式選科之際之前進行幾次模擬選科,初步確認學生的優勢學科,再及時跟進指導,這樣有利於學生精準把握定位自身的學習綜合能力和優勢學科的評估。部分高中學校還開設了生涯規劃課,以幫助學生在選科之際建立清晰思路,融合和拓展課程體系規劃。


學科組合方案的選擇,要以“優勢學科、學的好的、喜歡學的、競爭不激烈的”學科為出發點,學生在學科選擇之時必須要有優勢學科作為組合方案的支撐,這無疑有利於今後的志願競爭挑戰;同時也要根據今後職業規劃和專業志願填報之時的需求來選擇。

總之,學生在選科組合方案制定之前,一定要明確自身職業規劃和優勢學科以及綜合學習能力,這是對於自身綜合能力的競爭定位。同時要虛心聽取教師的建議和意見,利用查詢網絡等途徑綜合評價,合理規劃和選擇。


時光匆匆微微甜


看到這個問題,我相信很多家長朋友和高一學生都有困惑,下面我詳細給大家介紹一下,希望能幫助你們去認識。

一、什麼是新高考

新高考是在以往高考的基礎上,不分文理科,實行3+3或3+1+2的普通高考新模式。

其中第一個3是指語文,外語,數學,這三門學科為必考學科;

第二個3是指在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歷史,政治六門學科中任選3門。

1是指物理、歷史兩門學科中限選其中一門。

2是指在化學、生物、政治、地理這四門學科中任選兩門學科學習。

若是高考改革試點省市實行3+3模式,組合有幾十種。

若是高考改革試點省市實行3+1+2模式,組合有12種。

這兩種模式在保留了學生一定選擇性的同時,也利於學生棄難就易,選擇他們自己擅長的學科學習。

學業水平考試分為選擇性考試和合格性考試。

二、為什麼要高考改革

新高考改革是為了適應當前社會教育發展的需求,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生。推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製度和綜合素質評價相結合的教育形式,引導學生選擇自己的興趣課程,充分發展個性潛能和學科特長,採取不分文理科,外語科目實行一年兩考的模式。

三、新高考改革怎麼選科

新高考改革選科時間是在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完後開始選科。

學生在選科之前,家長和孩子要從以下幾點做準備:

1.提前瞭解選科的科目和重點大學相關專業

2.瞭解每種組合,瞭解組合中所選學科在大學專業裡面所佔的比重,瞭解物理,歷史學科決定的專業學科方向

3.重點大學好專業錄取對專業選擇的要求

4.選科與高考填報專業的重要性

孩子在選科時可從以下幾個方向考慮:

1.自己的興趣愛好

2.大學的專業要求

3.職業生涯的規劃

4.結合高一成績總結反思再決定

新高考改革後,學生在選擇學科時就要有長遠打算,就要開始考慮大學要學什麼專業,以後要從事什麼工作,這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過程,眼前的學科選擇影響著以後的人生髮展。


胡菲2846


你先不要著急,對於今年剛實行選課走班的地區考生來說,大家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李老師不知道您是哪個地區的考生和家長。目前高考改革實行3+3或3+1+2,如果您是3+3地區的考生,就要關注20種可供選擇的組合。

如果你是

3+1+2地區的學生,你們有12種可供選擇的組合。

一、選課你要考慮什麼

選課,首先你要考慮的不是你能選什麼組合,而是你們學校能夠為你們提供哪些組合。

由於各個中學發展的不平衡,有些中學由於師資力量加上學校的軟硬件設施不完善,導致很多組合開不起來。

這些學校往往是各個縣、市的普通高中。如果你的學校有這種情況,那麼首先你要弄清楚該校可以提供哪幾個學科組合。

根據李老師的瞭解,有的學校只有兩個組合,還是傳統的理化生和政史地。

其實,李老師認為這樣的學校不是開不起組合,而是不想開。因為第一年實行高考改革肯定會帶來很多麻煩,選課就要走班,走班就會帶來混亂。

有的中學為了減少麻煩,為了減少不必要的選課帶來的混亂,乾脆一刀切,仍然堅持傳統的文理分科。

所以如果你是這樣學校的學生,其實就沒有多大的選擇權利了。

二、怎麼選,依據什麼選

同學們和家長們一定要記住一點,你選的科目一定是對於你將來高考有利的科目。

1、興趣

同學們喜歡的科目不代表對於你將來高考有利,這一點要分清楚。

有的同學喜歡某個學科,但是總是考不出高分來,這樣的學科儘量不要選。

有的同學對於某個學科學習非常有感覺,聽得懂,也會做題,平時考試成績都不錯,這樣的學科一定選。

興趣只是影響你選課的一個因素,但絕對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不要因為喜歡哪個老師或喜歡哪個學科就去選。

2、看人

選課一定要看其他的同學,而不能只看自己。

有的同學生物比物理好不少,地理比歷史好很多。於是他就會選生物和地理,這樣到底合不合適呢?

眾所周知物理學科難度是比較大的,生物學科難度相對較小。如果平時考試你的生物成績比物理高,這並不代表你應該選生物而不是物理。

因為物理的試題整體比較難,大家都考的不高,你考了80分,也許就是高分,可是生物相對簡單,大家都能考90以上,你考了89分也算是低分。你說到底應該選生物還是物理呢?

所以,新高考改革制度下,你要和別人比較單科成績,而不是比較你自己學科的成績。

3、看數

有些學科的組合很多人都願意選,也有一些組合,很多人不願意學,這就導致了兩極分化。

比如我們學校,選擇物理,化學,生物的人數是最多的,選擇政史地的人數是最少的。

選課要記住一點,人數最多的不要去,人數最少的也不要去。因為在等級賦分制度下,人數最多和最少,對於一般的同學來講都容易吃虧。

當然這裡並不絕對,如果你的成績相對好,人多的地方也可以去。

4、學科

學校之間的差距往往是比較大的,學校之間的學科力量也是不平衡的。

有些重點高中學校理化生的師資力量是相當強大的。對於這些學校的學生,一般來說選擇理化生優勢比較大。

對於普通高中的同學來說,理化生由於比不過重點高中學校,所以偏文科的政史地師資力量相對好一些,因為這些學校會集中力量發展政史地。

所以,如果出於這樣學校的同學可以選偏文科的組合。

5、理性

很多同學在進行選課的時候,往往看別人選什麼就選什麼,跟風選課特別多。

跟風選課的最大壞處就是沒有自主性,不切合實際,選了之後容易後悔。

初次進行選課的時候,大家最容易跟風,因為感覺人多的地方安全。

我寫過多篇文章,專門論述過應該如何進行選課,跟風選課是最要不得的。

跟風選課的同學往往會成為別人的炮灰,同學們和家長們一定要注意這一點。


教師老李


關於新高考選科的文章和問答,我都寫過,其中兩篇圖文獲得青雲計劃獎,在文章裡面都有詳細地介紹和說明,感興趣的話可以關注我,瀏覽我所寫的文章。

根據悟空問答的要求,不允許將文章的內容複製過來的。

因此我只能對新高考選科做一個大致地進行說明:

現在加入新高考試點的省份越來越多,而新高考對廣大學生和家長來說確實是新生事物,就是對學校的教師來說,真正搞清楚新高考的也不多。學生和家長在選科面前一頭霧水是很正常的。

為了讓這個問題的答案變得更加簡單,我只說乾貨:

新高考打破了文理分科的界限

新高考不再分成文科和理科,學生可以從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中任選三科(3+3高考模式下的省份);學生從物理或者歷史選擇1科作為必考科目,再從地理、政治、生物、化學4科當中任選2科作為考試科目(3+1+2高考模式下的省份)。

如何選科,選科會不會影響到高考錄取,這些都是考生和家長所關心的問題。

可以這麼說,無論是哪一種組合,都有大學可以報考,不存在死棋的組合。但是有些組合可以報考的大學數量和專業多,有些組合可以報考的大學和專業較少。

什麼樣的組合可以報考更多的大學和專業呢?一般來說理工類的大學數量要遠遠多於文史類的大學。

從這一點看,最好避免純文科組合(政史地),所選擇的組合裡面最好有1-2門理工科的學科。

新高考引入了等級賦分的辦法

等級賦分適用的學科主要是選考科目。對選考科目來說不再使用卷面分數。原因是什麼呢?

一是選考學生數不一致。比如選物理的200人,選地理的1000人,物理的200名還是選地理的前五分之一的學生,學科之間不能比較名次。

二是選考科目難度不一。假如歷史題特別簡單,絕大多數學生在90分以上,化學題目很難,少數學生能考到70分左右。如果使用卷面分,選化學的學生豈不吃了大虧?

因此,為了更加科學、公平,採用等級賦分的辦法,不論哪個選考學科均按照全省排名根據賦分規則給所有考生賦分。

在新高考模式下到底如何選科?

有三個重要的原則可供參考:

一是對學科的興趣進行排名,選出前幾個學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二是參考統考中自己的學科排名,最好選擇排名靠前的學科(會提高自己的等級賦分)。

三是對自己將來從事的職業做個規劃,比如相當工程師,那就儘可能選偏理的組合;比如相從事電視編導工作,那就選擇偏文的學科。



我是朗月寒雪,歡迎關注,一起聊教育。


朗月寒雪


關於如何選科,我11月底在頭條上寫過一篇文章《新高考:打破“果醬實驗”困境,選出最佳組合》,專門講解選科那些事。


學生和家長之所以覺得選科難,主要有兩個原因:

①選擇太多。以前要麼選文科要麼選理科,只有兩種選擇。現在呢,以3+1+2模式為例就有12種選擇了。選擇太多反而無從下手。

②不瞭解選科。選科意味著什麼?怎麼選?選科對將來填報高考志願有沒有影響?不知道的越多,越恐慌,越無從選擇。

選科到底該怎麼選?

在新高考模式下高中生想要選出滿意的科目組合,只需要從以下方面著手即可:

①正確認識自己。

這一點最關鍵。高中生們對自己的學習興趣、優勢學科、自身潛力、能衝擊什麼檔次的高校等情況要有一個比較明確的認識。

我侄女在杭州讀書,去年選科的時候就為選不選物理百般糾結。她的物理成績極其糟糕,但是她糾結於清華、科大等頂級高校的好專業都需要選修物理。我給她的建議是不要糾結於報考那些高校必須選擇什麼學科,關鍵是要考慮自己有沒有可能衝擊這樣的名校?

如果根本沒有可能就不用糾結;如果有可能衝擊就去選擇,也用不著糾結。

②正確認識高考。

自己想學什麼專業,哪些學校自己有能力去衝擊?能衝擊的這些高校必選哪些學科?這些問題都要弄清楚。

另外,高中生和家長們還可以去研究一下高考報考指南,看看各大高校各大自己感興趣的專業都需要什麼必選科目? 據統計新高考模式下物理、化學、地理的組合可以報考各大院校的99.4%的專業,如果換成政治、歷史、地理,就只能報考52.9%的專業了。所以,研究透12種組合的報考範圍是選科前的必修課。


認清自己,瞭解高考,是選科前的必修課。這確實非要費一些心思,但我相信廣大學生和家長不會怕這個麻煩。因為這也是一件大事。

我是墨公子,歡迎關注。

墨公子說教育


首先,要根據以後需要往什麼大方向走,文理工醫法等等,現在新高考組合變得更多,但是其實大學對於選科是有要求的,尤其是物理,理工科不選物理,絕對不行,醫學有的也要求物理的

其次,得看看自己討不討厭這門課,有的時候,可能並不知道自己喜不喜歡,這沒關係,但是千萬不能討厭。

最後,看看自己這門課成績怎麼樣,有沒有信心將這門課學好


youwillberegret


和孩子溝通,根據她的興趣愛好選!考慮以後就業她喜歡就可以。


80後宸媽


還是要看這6門課中,哪門成績高吧。

(1)先把孩子極其不會的科目排除,再入選擅長科目,最後在一般水平的科目中選擇

(2)另外一個方法就是,如果孩子有了大學非常喜歡的學科,或者非這個大學不考了。就可以看看這個學科規定學哪一門,或者這個大學中的專業,大部分都是規定學哪幾門,然後報考就可以(但是這個想法是有可變性的,需要慎重)

下面是每三科可報專業的百分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